原帖由hittite于2003-10-16, 19:20:58发表
蜀汉政权外来势力与本土势力的矛盾一直就存在,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建立的政权之后,刘备所面对的复杂人事派系问题,大约是:元老派(关、张、赵、糜些、简雍等)与荆襄派(魏延、黄忠、马良等),巴蜀“卖主派”(法正、许靖、李恢等)与“本土派”(黄权、董和、李严等),加上后来陆续提拔的当地人士(廖立、刘巴等),真是应了本朝太祖的名言。《资治通鉴》上说这些人相处得很好,那是司马光提给宋神宗“资治”的道德教条。实际的情形是:关羽被东吴吕蒙奇袭打败时,竟因不敢投他政敌(刘备养子)刘封的防区而殒命;法正掌权后公报私仇,杀了不少过去得罪他的人;诸葛亮早就警告刘备,关羽看不起黄忠;杨仪初与刘巴不睦,后来竟利用马岱杀大将魏延;巴蜀的地方势力也不为刘备所用……刘备这个人事复杂的“外来政权”,在他在世时,由于共同的利益,各派的矛盾还算缓和,他一走,自然这些派系要进行权力的再分配。元老派都去陪驾了,荆襄派没了老家,底气也不那么足。本土派自然要寻求与自己实力相配的地位,狠一点就反叛了。诸葛亮为首的外来势力,当然不会等死。所用的手段不外乎,拉一批,打一批,而且要有理有节,不能太狠。李严有和诸葛亮并立的资本,自然是严打对象。
鄙人认为评价一个人的为人是很主观的事情,容易带入个人的好恶,而且也不客观。
最后,这是一篇好文,至少90%是。
基本同意
毕竟蜀汉政权,由始至终都掌握在荆襄集团手里
益州人才被中用的只有刘备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