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从刘备托孤与《出师表》及北伐看诸葛亮其人, 这篇文章小韦觉得不好,究竟有什么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3-11-3 02: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把批驳转来让大家看看。

驳:碧血汗青《〈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从刘备托孤与〈出师表〉及北伐看诸葛亮其人》

----------------by巴西马忠

1、诸葛亮以法治国,但蜀国的法令并不严厉,未见有记载官员或百姓被诛杀妻子或灭族的。诸葛亮本人以才能出众和处事谨慎,所以才得到刘备的赏识,“雅敬信亮”,以至于托孤。刘备称帝时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不仅地位尊崇,而且手握实权。

2、刘备托孤时诸葛亮是丞相、李严是尚书令,“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所以关于中都护的任命不出自刘备之手,而是诸葛亮授予的。丞相秩万石,尚书令秩千石,地位并不能相比,但尚书令握有实权。诸葛亮录尚书事,实际上主持尚书台的事务,尚书令反而听令于他。

3、诸葛亮自出仕以来,一直被刘备倚为股肱,地位凌驾于关、张之上,即使后来庞统、法正之俦也未能盖过诸葛亮的风头。当时被认为仅次于诸葛亮是法正、彭羕,但却没人会把这两人放在诸葛亮的前面。刘备把左将军大司马府的大量事务交给诸葛亮处理,实际上是委以萧何之任。大量的人事任命都是通过诸葛亮执行的,许多官员都与诸葛亮有门生故吏之分。这些官员的籍贯包括荆州、东州和益州。李严长期在犍为任郡职,担任尚书令不过一年多,在各方面都并不能与诸葛亮相比。

4、诸葛亮用人不重派系,董和算是东州人士,其子董允被诸葛亮委以宫省之事。诸葛亮任用的四位丞相长史,王连是东州人士,向朗、蒋琬是荆州人士,张裔是益州人士,并无彼此之分。如果只论留府长史,那么先是张裔,后是蒋琬。

5、州牧与刺史地位、职权不同,州牧是中二千石,兼辖军民;刺史是六百石,负责监察官吏。且“计益州所仰惟蜀”,以巴地之五郡置州,尚有十五郡在益州,根本不可能与诸葛亮分庭抗礼。

6、汉朝的三公,必须在天下享有重名,才能担任该职。所以“魏文帝以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蜀国除了许靖,没有人有此声名,所以三公之缺,久阙不补。以李严之才名,确实不能胜任。

7、李严在担任中都护之后,原有尚书令之职即自动解除。虽然史书阙载历任尚书令,但陈震在建兴三年前后担任尚书令,也可以间接证明李严并未任尚书令。其实以蒋琬为例,“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如果李严真担任尚书令的话,就应该记载为“加中都护”,但李严是中都护加光禄勋。蜀国的官私记载向来称其为都护而不是令君,也可以知道个中究竟了。

8、李严写给诸葛亮的信中劝说“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的回信第一句话就狠狠扇了他一耳光,“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又指出李严以前的信中劝诸葛亮不必拘泥于臣子之道,因为避嫌而荒废国事,“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说明自己大权独揽是处于局势的需要。如果真能够“灭魏斩叡,帝还故居”,那大家一起升官,岂不是更好?“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按《周礼》天子九命,十命当时出自诸葛亮臆造,这也是他表达对李严的强烈不满吧,“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9、李严其人在政界、军界力影响力并不强。否则诸葛亮“都委诸事”,不会导致“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也不会“表都护典汉中,委君于东关者”时,还要乾纲独断,“不与人议也”。诸葛亮表废李严,并没有采取措施安抚李严部下,也未见有什么叛乱,由此可见一斑。李严所任用的参军狐忠,乃是益州人士,曾担任诸葛亮门下督、牂牁太守、丞相参军、又领益州治中,乃是诸葛亮一手提拔之人,从未见记载李严有所提拔任用之人。

10、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从未与张郃交手,忌惮张郃当在首次北伐之后。至于任用亲信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这在统帅来说,更能保证计划的被执行,但这次诸葛亮的确是刚愎自用。马谡谈兵若才用之不尽,临阵则昏噩而自投死地;赵云就更甭说了,戎马数十年居然会不知道警戒而被敌人偷袭。诸葛亮在这次失败以后,总结了经验教训,重用宿将魏延等,蜀军再未有见败绩之事。至于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这是何等机密的事,怎么会让魏延等知晓,当然就更轮不到他们来质问了。

11、诸葛亮当李严典汉中,就是让他负责后勤,“运粮不给”这个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以至于李严要“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以“解己不办之责”。本来诸人对他典汉中就不满,他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又想要推卸责任,结果反而丢了乌纱。幸亏认罪态度较好,诸葛亮也不赶尽杀绝,儿子李丰的江州都督虽然被免,但还是以中郎参丞相府军事,“方之气类,犹为上家”。

12、法正虽然“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但这在两汉时算不得什么。“是时杀生之柄,决於牧守”,太守喜欢杀人,叫做“严能”;太守不喜欢杀人,叫做“慈爱”。魏文帝在诏书里还对夏侯尚说“作威作福,杀人活人。”

13、马谡不奉承诸葛亮节度,打了败仗还要逃亡,诸葛亮自然深感气愤,以军法处置并不为过。向朗知情不举,包庇马谡,被免了官职,但不过几年又当上了光禄勋,并不存在赋闲二十年的事。后主立皇后、太子,都以其行丞相事,主持册封仪式。

14、李严是建兴八年来到汉中的,之前的四次北伐不见其踪影很正常。但东州的代表人物吴懿一直在军中,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建兴八年与魏延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因功迁左将军、进封高阳乡侯。

15、蜀汉实行征兵制,诸葛亮在各郡征发兵员,百姓惮役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士兵逃亡也不足为奇,但下级军官逃亡,是否说得太夸张了。比起曹魏来,蜀国要好得多,“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蜀郡“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这样才会造成“更相重冒,奸巧非一”,这种情况不存在类推。

17、孙休称帝时是公元259年,距诸葛亮之死已有二十六年,蒋、费都早已辞世,距蜀亡还有五年,这一年是蜀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专政”,要诸葛亮为“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这无非是在说要王猛为符坚的失败负责。蒋琬作为诸葛亮的继任人,仍然坚持出兵北伐,不过因为患有痼疾,并没有能够实际行动。

18、李邈这个人,狂傲无比,你搞不懂他在想什么。先前责备刘备取蜀,差点被杀,诸葛亮保下了他。既然你觉得刘备取蜀不义,就不要在他手下做官嘛,他却仍然要当从事。后来劝谏诸葛亮不要诛杀马谡在前,引起诸葛亮不满,没免官,但让他回了成都,虽然政见不同,他还是不辞官,继续做他的安汉将军。诸葛亮死了,大家都认为“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他却又标新立异,说什么常常害怕他威胁到后主,他死了后主的宗族才得以保全,战事平息,臣民都拍手称快。后主对他诽谤相父可没有什么度量,砍了他那颗胡说乱道的脑袋。至于不肯为诸葛亮建庙,是因为“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而不是因为后主对他有什么不满,否则也不会听诸葛亮的建议,把军政大权交给蒋琬。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3-11-6 06: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再见楼兰于2003-11-06, 03:05:49发表
人无完人,在下一向不敢苟同完美化单一化某些历史任务的观点。
忠义的关羽降过曹;明知“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诸葛亮却在用人上屡出昏招,大行朋党;
被骂为大奸臣的曹操终其一生没有废汉,而是如他所说的,“若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无论从正面或反面去单一化一个人物都不是可取的。
人,首先都有正面的性格和反面的性格。
诸葛亮是个忠臣,但并不代表他全无私心,在帝王时代,哪个臣子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说白了,大家都给自己留后路,恰恰就是朝代更迭的原因。

笑,诸葛亮什么时候大行朋党?!结党营私这概念阁下好象有理解错误吧。既然有结党,那就该有敌对政党了,请问敌对政党为首脑为谁?什么官职?副手为谁?

董卓没废汉,司马懿没废魏,你认为他们算忠臣吗?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12:5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06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