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你用的例子是马超和韩遂如同共产党和国民党,有了曹操/日本这个共同敌人后,他们开始联合对外。我贴子用的是反证逻辑,如果你的比喻成立的话,那么是否也应该出现过共产党和日军联手的局面?是否也会出现陈独秀去东京养老的局面?这些事实上都没有出现,恰恰说明了你用的这个比喻不恰当。
这个共同敌人是有条件的,就是敌人过于强大,不联合就是希望渺茫,联合尚有一线希望,这时联合是一个“必要性”的问题,而不是只要有共同的敌人就是联合。另外,联合还有一个基础问题,马超和韩遂不过是争地盘的矛盾,谁的地盘占多一点,谁占少一点,而与曹操是生与灭的问题,哪个是当务之急?当然是放下争地盘的矛盾,先解决存亡问题再说。同理,国民党和共产党也不可能与日本联合,人家的目的就是要灭了你,两家全灭,日本根本不需要联合一家来对付另一家。
其二,钟繇虽然是曹操表奏派去关中的,但他到了之后基本上是自己的独立军事势力。不是说曹操表过的,就马上是曹操的人,曹操还表过袁绍做大将军呢,难道袁绍也是曹操的人了?那么事实上在关中的独立军事势力,一直是三派:钟繇,马腾和韩遂。在马腾入京之前,情况明显是钟繇和马腾的关系亲密,和韩遂得关系不好。如果说马腾和钟繇合伙,一并加入曹操,也未必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马超统众以来,他明显采取的战术是亲韩遂,远钟繇的战略方针。这也是为什么周瑜分析说马超和韩遂是曹操的后患,如果马腾在的话,我认为周瑜未必会说同样的话。
公主的上述言论都属于猜测,钟繇什么时候拥有自己的独立军事势力?他能和袁绍相提并论吗,有什么资料提及钟繇率部投靠曹操吗。
事实上从马腾进京,马氏集团就只有和钟繇一样,早晚投靠曹操这一条路可以走了(而这条路,也是马腾一直追求的路)。如果马腾早料到马超会反,他还进京干什么,给曹操免费人质?
怪事,如果是下定决心投靠曹操,干脆带部队一起投靠好了,为什么不带部队去?曹操不是要马腾把部队解散么。
三国志-锺繇传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三国志》裴松之注--
司马彪战略曰:袁尚遣高幹、郭援将兵数万人,与匈奴单于寇河东,遣使与马腾、韩遂等连和,腾等阴许之。傅幹说腾曰:“古人有言‘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国治,上下用命,有义必赏,无义必罚,可谓顺道矣。袁氏背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宽而多忌,仁而无断,兵虽强,实失天下心,可谓逆德矣。今将军既事有道,不尽其力,阴怀两端,欲以坐观成败,吾恐成败既定,奉辞责罪,将军先为诛首矣。”於是腾惧。幹曰:“智者转祸为福。今曹公与袁氏相持,而高幹、郭援独制河东,曹公虽有万全之计,不能禁河东之不危也。将军诚能引兵讨援,内外击之,其势必举。是将军一举,断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公必重德将军。将军功名,竹帛不能尽载也。唯将军审所择!”腾曰:“敬从教。”於是遣子超将精兵万馀人,并将遂等兵,与繇会击援等,大破之。
三国志-张既传
袁尚拒太祖於黎阳,遣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幹及匈奴单于取平阳,发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司隶校尉锺繇遣既说将军马腾等,既为言利害,腾等从之。腾遣子超将兵万馀人,与繇会击幹、援,大破之,斩援首。幹及单于皆降。
太祖将征荆州,而腾等分据关中。太祖复遣既喻腾等,令释部曲求还。腾已许之而更犹豫,既恐为变,乃移诸县促储偫,二千石郊迎。腾不得已,发东。太祖表腾为卫尉,子超为将军,统其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