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国鼎立时期的人才分布难道还是很集中?混战初期当然是人才分布比较分散的时候, 这时候就是个群雄竭力收人的时候.提你个问题. 自刘备入川后,  除了他原本在混战时期收编的精英外,  他能吸引了多少魏国才子投城??难道还认为如战国时期一般,  七国争雄,  但是人才却不为地域所限吗?
 
 2 你看是多马的地方千里马多还是少马的地方千里马多呢? 都已经用最实际的问题考你了, 益州才子备出, 请问老兄, 纵横三国加晋, 益州又有多少才子出来了? 对比中原的你看如何? 我是相信各地都人才倍出,  可是你干脆就告诉我,  别说诸葛亮,  刘备亲自来了又找了多少所谓的"人才"出来了捏?
 刘备没在益州找过多少人,  蜀灭后蜀地也没见倍出了人才.  难道你还想一个劲强调, "川中本来就人才备出,伯乐少而怨无千里马,那是中国现代经理人的通病"
 
 
 3 以阁下的理论诸葛亮投降是最聪明的选择.  老实说, 我直接按你的理论来说吧, 司马昭死后的晋之政治腐败看来也是司马昭这英明之主紧密相连的?       (还是谋反的事吗?)
 
 
 还有件事,  无论哪朝哪代都好,  能最终取得胜利的, 所依靠的都不是一地一州的人才.  都是走南闯北的吸纳了各地的人才精英于自己麾下, 渐露锋芒, 最终迈向一统,  而混战中其他不能吸纳到各地人才的,  最终渐渐没落.  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就是当应用人才一但有限制之后的恶性循环,  益州才子能人倍出我不反对,  但是难道益州能人倍出中原九州就无人无材了? 优劣一比之下立马分明.  而偏偏三国前期的那群雄混战过了之后,  各割据势力都深明人才难得的道理,  因此领地内的人才少向外流,  这个时候拼的就已经变成了家底而不是谁更识人.  在这场以家底为较量的过程中, 蜀国期望通过扩大领地去补充自己不利的一面, 可惜最终失败了. (那状况下失败也必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