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百家姓专题帖——大家都进来寻根问祖呀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868
14/29
|‹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百家姓专题帖——大家都进来寻根问祖呀, 已经收录完毕,欢迎大家跟帖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391
发表于 2005-5-9 23: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牧
一 姓氏源流 牧姓的来源有三:
1 源于春秋,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期,有卫国的大夫康叔被封于牧(今天的河北汲县北部),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地名作为姓氏,称为牧氏。
2 源于上古,以名为氏。相传上古黄帝在做了天子以后,经常为了没有能干的贤臣来辅助他巩固王位,治理国家而发愁。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场大风把地上的污垢刮得干干净净。接着又梦到有一个人拿着只有千钧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动的强弩,驱赶着千万头牛羊。黄帝梦醒后觉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风是象征着号令,是执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后,这就是说,有人姓风名后,就能职掌国政。千钧之弩是象征有力者;驱赶牛羊千万头,是说他能够牧(治理)民行善。这就是说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辅助治理天下。于是黄帝立即下令寻访,不久以后果然在海边找到了风后,在大泽中找到了力牧。黄帝用他们两个作为他的相,天下果然得到大治。力牧因为帮助黄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他的后代于是以他的名字为姓,称为牧氏。
3 以职业为姓。西周初年,有姬姓同姓诸侯国卫国。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君主的后代中 有以牧业为生的,遂以牧为姓。也称为牧氏。
二 迁徙分布 牧姓望族居住在弘农(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弘农郡:汉武帝鼎四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及华山以南的地区。治所弘农,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县北部。
【堂号】
善治堂:黄帝有臣叫力牧,最善于治理天下,他帮助黄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四 历史名人
1 牧良:汉朝名宦。
2 牧文:明代太守。
3 牧仲:又名牧中。春秋时期鲁国有名的贤人。与同样是名贤的乐正求关系很好。他们都是孟献子的好朋友。
4 牧皮:春秋时期鲁国人,事孔子,以狂妄著称。
5牧相:明代广西参议,余姚人,与理学大家王阳明同时是王华的学生,后来考中了进士,被授为南京兵科给事中,直言,敢于犯上。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392
发表于 2005-5-9 23: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沐
(资料缺)
母
据《姓氏词典》,“母”姓的历史悠久,“母”姓是从复姓“胡母”而来,源于田姓,所谓“系出田氏”。春秋时代的齐宣王封他的弟弟在母仰(地名),赐姓“胡母”氏。他的后人分为3个姓,即胡母、胡仰和母。 在《稀姓录》中提到母姓的名人,唐有母照,宋有咸淳进士母梦牛,明有母德纯。当代中国诗人兼散文作家母国政也是母氏家族的名人.原南开大学的校长母国光亦是母氏家族人。在稀有的姓氏中除了胡母、胡仰和母三姓之外,还有母邱和母将,以及姆。
木
明太祖朱元璋攻打大理时,纳西族的首领归顺明朝,帮助朱元璋。所以明太祖将「朱」姓去掉一撇一划,赐姓「木」,并封纳西族首领世家为世袭的土司。木氏土司统治丽江470年,历经35代,元明清三朝,官位最高三品,最低五品。直到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才废掉土司,改由清朝政府派流官统治。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393
发表于 2005-5-9 23: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慕容
一、寻根溯祖
1、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2、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郡望】 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前燕有大司马慕容恪(慕容皝之子),后燕有冠军将军慕容垂,燕国有修文学士慕容善,隋朝有大将军慕容三藏,宋代有检校太尉慕容延钊、刑部尚书慕容彦超。 慕容复:北宋姑苏人氏,为大燕后裔,一心复国,后自杀。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394
发表于 2005-5-9 23: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
一、 姓氏起源
那姓源于春秋时期,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楚武王灭掉权国(今湖北当阳东南),改置为县。公元前676年,权县尹斗缗率领权人举行暴动,被楚武王镇压下去。楚武王把权人迁往那处(湖北荆门县东南那口城,有些人后来就以地名"那"为姓,称那氏。那姓望族居丹阳(今安徽宣城)、京兆(今陕西长安东)、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南)。
二、 郡望堂号
【堂号】 丹阳郡:即秦代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天水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地区。
【堂号】 "循法堂":明代的那嵩,世为知府。嵩沿袭祖职为沅江土官,严格遵照国家法令,循法无过。
三、 历史名人
那鉴:明朝时云南土官。嘉靖中他杀其侄知府那宪,夺其印,密约交趾蛮族叛乱。后被朝廷招安,不久又再次叛乱,兵败后自杀。
那彦成:字韶九,号绎堂,清朝满州人。他是乾隆年间进士,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直隶总督,加太子太保衔,剿办山陕、楚及滑县匪乱尤有功。他工诗能书,遇事有执持,卒谥文毅。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395
发表于 2005-5-9 23: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纳兰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 满洲叶赫地区的纳兰氏,始祖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来,灭了女真的纳兰部,占其领地,遂以纳兰为姓。后举族迁至叶赫河岸,号"叶赫国",地处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镇一带,后人称此支纳兰氏为叶赫那拉氏。 明初时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分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叶赫部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部族首领金台什,继兄之后成为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生子皇太极,即其后的清太宗。因而,纳兰氏族与清皇室有姻戚关系。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攻伐叶赫,金台什战败后自焚未成,被绞杀,其子降,后授三等副将,其族世袭佐领,为后金及清王朝屡立战功,为满洲八大贵族之一。 纳兰氏名人甚多,如著名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396
发表于 2005-5-10 13: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佴
①续通志氏族略:明时有佴祺者学进士。有佴缙任广广东都指挥。 ②活通志氏族略:清时有佴杰,曾任直隶知县。
奈
上海财经大学有教授奈学刚
楠
現代罕見姓。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397
发表于 2005-5-10 13:2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能
一 姓氏源流
能姓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王族熊姓。周成王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熊绎的,因为有功,以子男爵受封,这就是楚国的开始。熊绎的儿子名叫熊挚,本来应该被立为楚国的君主,但是由于他有残疾,不能立为王,于是就把他封在夔(今天的湖北省姊归县东),为附庸国,称为夔子。鲁僖公二十六年,楚国以夔国不祭祀祖先为理由,灭掉了夔国。这一国的人本来姓熊姓,为了避免被株连,于是去掉四点,改为能姓。
二 迁徙分布 能姓德望族居住在太原(今天的山西太原)。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太原郡:战国时期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2 华阴县:本来是春秋时的晋地。汉高帝八年改名为华阴县,因为在太华山的北面,所以叫这个名字。故城在今天的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堂号】
淄青堂:唐朝的时候,能元皓为淄青的节度使。他开始的时候属于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反,归唐。
四 历史名人
1 能元皓:唐朝柳城人。是安禄山大将的部下,是一名武将。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勇猛善战,善用兵。安禄山造反,自称为武皇帝以后,升迁能元皓为淄青节度使。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以后,能元皓见大事以去,于是在大唐兵到来的时候,安庆绪跑到邺城求救于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能元皓率部将归降。乾元二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在范阳称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以后,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广德元年,史朝义在唐军的追杀中自杀。从此结束了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
2 能图:清朝满洲正红旗人。顺治帝的时候任内院笔贴式,翻译辽、金、元三史书。累官左副都御使,加太子少保。名声与史书都流芳千古。
3 能监:明代良臣。
4 能日宣:宋代名人。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398
发表于 2005-5-10 13: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南
南姓起源较为复杂:相传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者;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夜梦赤龙入怀,怀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初时为大夫,此为南姓主源;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代有以南为姓;周朝楚国有子南氏,也称南氏;春秋时晋中市国有高士陷于南乡,因改姓南。历史上南姓在汝南、河东(今山西永济)、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等地形成望族。历史名人:春秋鲁有南蒯。汉代算学家南季,唐代给事中南巨川、名将南霁云。明代陕西渭南南氏出现了数支大族,且显于世,有绍兴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孙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书,企仲子南居业、居仁也在朝任职,有清白之名。清代,云南昆明南氏一枝独秀,出现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广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399
发表于 2005-5-10 13: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南郭
郭为外城,住在南郭的,以南郭为氏。周初文王的弟弟虢叔的后人有南郭氏。 闻名载庄子 吹竽滥齐廷 上联说周代大夫南郭子綦,《庄子》中有记载。下联说战国时齐国人南郭处士,齐宣王喜欢吹竽,还必须三百人齐吹,而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也在其中充数以食俸禄。齐滑王则喜欢听独奏,让吹竽人一个一个地轮流吹,南郭处士只得逃走。
南门
当以居地为氏。商有南门蠕。
讷殷富察
姓氏由来: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郡望堂号:满洲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0
发表于 2005-5-10 13: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南宫
一、寻根溯祖
1、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宫氏,其后以南宫为姓,称南宫氏。
2、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叫作仲孙闵,他居住在南宫,他的后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称南宫氏。
3、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阙的人,因居住在南宫,遂以"南宫"命姓,称南宫阙,他的后人遂以南宫为姓。
二、郡望分布 南宫复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东30里)、东鲁郡。
东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魏及晋改为鲁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南宫括:周文王的好朋友、贤良之士,又称南宫子。他助周文王兴国灭纣;文王死后,他又帮助武王打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南宫长万:春秋时期宋国宋闵公时期的大夫。
南宫括:春秋时孔子弟子,字子容,亦称南容。德才过人。孔子妻以兄子。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1
发表于 2005-5-10 13: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倪
一、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郧(在今山东滕县境),建立了□国,其子孙以国名为姓,亡国后为了避仇,改□为倪。
二、郡望堂号 汉置千乘郡,现在山东省高青县。 《姓氏考略》记载:即□氏,兒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
三、历代名人 倪斑——字元镇,号云林。元朝江苏无锡人。善画山水,多为水墨之作。以天真幽淡为宗,对后人水墨山水画有很大影响。与黄公望、王蒙、 吴镇、并称为元末四大家。家有清闷阁,藏法书名画甚多。作有《清闷阁集》。 倪映典——字炳章。安徽合肥人。岳王会会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安徽任炮兵管带,与熊成基计划在安庆运动新军起义。事被清吏侦知,后南下广州,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年)同盟会南方支部成立,任运动新军总主任。宣统二年率新军在广州起义,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2
发表于 2005-5-10 13: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逆
唐有逆匡。
念
古有念贤,念金锁
年
齐太公后有年氏。又严氏讹为年氏。
明有年富。清有年羹尧。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3
发表于 2005-5-10 13: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粘
在台灣彰化鹿港附近有個頂粘村及廈粘村,其族譜第一代為金朝之開國大將完顏粘翰,爾後其子孫由河南遷山東,再從山東到福建泉州輾轉來台,現在台灣粘姓後代好幾萬人。
舊
通志:胄氏、舊氏,并见姓苑。
舃
广韵:“舃舃,人姓。”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4
发表于 2005-5-10 14: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廖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二、迁徙分布 廖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南部的蔡、平舆、汝南等县发展繁衍,因这一带西汉初属汝南郡,故廖氏族人皆称"先世居汝南",并以"汝南"为堂号。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少数民族中也有廖氏。汉代有廖氏,为巨鹿太守,其子孙有的留居当地。三国时,襄阳人廖化,任蜀汉右车骑将军,其子孙有的在四川定居;临沅人廖立,徙汶山郡,晋代有隐士廖棠,为将乐(今属福建)人。南朝梁有以儒术知名的廖冲,为桂阳人。由此可见,廖氏在隋代以前已有族人迁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唐代,中原廖氏曾两次迁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均在福建定居。至宋代,福建廖氏已发展成为大族,分布于宁华、顺昌、建宁、邵武、上杭、永定等许多地方,同时又有许多人徙居广东,分为大埔、梅州、兴宁、蕉岭、五华等支派。从清初开始,闽粤廖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还有一些人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果烈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又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另外还有:"汝南"、"中乡"堂号。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四、历史名人
廖燕:清代文学家,其文恣肆犀利。工草书,状如古木寒石。又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冲:南北朝梁国湘籍儒士。
廖抉: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刚:号高峰,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36岁时宋徽宗崇宁五年进士,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 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1143年逝世,享年73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5
发表于 2005-5-10 14: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聂
一 姓氏源流
1 以封地命名。春秋时期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一说是河北省清丰县北)。为齐国的附庸,成为聂国。他的后代以原封地"聂"作为姓氏。
2 据《元和姓纂》记载:聂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的卫大夫采食于聂,因而有了这个姓氏。据考证,古代的卫国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没有聂城,只有乜城。《元和姓纂》的聂城应为乜城之误。
3 古代的时候有地名聂北,春秋的时候属于邢国(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邢国灭亡后,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人就以地名为姓,称为聂氏。
二 迁徙分布 聂氏的望族居住在河东(今天的山西夏县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河东郡:秦朝置郡。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下县一带。
2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将新都郡改成新安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西北部以及安徽省东南部、新安江流域一带。
【堂号】
1 悯农堂:唐代进士聂夷中,很同情农民,写有《悯农诗》(二月卖新丝,五月舂新谷。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脍炙人口。
2 垂裕堂:湖南衡阳县金兰镇双厚聂族的堂号,人口5万。
3 光裕堂:江西丰城、湖南衡山后山、常宁松柏答家洞等聂族堂号。
4 崇德堂:江西樟树、湖南衡山前山的荆林聂族堂号。
5 三礼堂:湖北监利聂族的堂号,人口7万。
6 崇本堂:江西泰和县塘州镇桃源聂族堂号。
四 历史名人
1 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因为避免仇家的杀害,与母亲和姐姐一起逃奔到齐国,隐居在屠夫的行业中。那个时候朝廷中的权贵争斗得很厉害,严遂和侠累就是因为争夺权势结成仇家。严遂的儿子于是就到齐国去求聂政替他报家仇,杀侠累。聂政不同意。过了很久,他的母亲死后,他才行侠丈义,杀了侠累,然后自杀身亡。聂政的姐姐为了给他兄弟扬名,就哭其尸体于韩市,死于尸体旁边。当时这个悲壮的事情,震惊了韩、晋、楚、赵诸国。
2 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武童出身。初从袁甲三镇压捻军。清同治元年改为隶淮军,跟从刘铭传在江浙、闽、皖一带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同治七年被提升为提都。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期间,率领将士渡海守卫台湾基隆,屡挫法军。光绪十七年调统鲈台的淮、练诸军,曾派兵镇压热河朝阳金丹教起义。第二年被授为太原镇总兵。光绪二十年六月,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随叶志超赴朝鲜。七月,日军挑起战火后,与日军激战,后来退居平壤。十月奉命扼守辽东大高岭,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被提升为直隶提都。甲午战争后回国。光绪二十六年在直隶镇压义和团。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后率军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7月9日在八里台战斗中牺牲。著有《东征日记》等。
3 聂耳:云南玉溪人。现代作曲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子义云南玉溪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日本海滨游泳的时候不幸溺水身亡。逝世的时候只有23岁。创作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多首。其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978年经集体填新词后,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同年3月5日通过,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 聂荣臻:四川省江津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以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军委区委特派员,中国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参加领导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翼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科学小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2年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6
发表于 2005-5-10 14: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宁
此宁姓读阳平,为稀姓,其繁体字为宝盖头下面加心皿丁。与读去声的宁姓(其繁体字为宝盖头下面加心用)为不同的姓。
甯
此姓音读去声,今简化作宁(仍读去声)。故读去声的宁姓(其繁体字为宝盖头下面加心用)与读阳平的宁姓(其繁体字为宝盖头下面加心皿丁)是不同的两个姓。而从古至今,读去声的宁姓都是大姓,而读阳平的宁姓则是稀姓。
一、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上古周朝时,卫国有位公族叫卫成公,卫成公将其儿子季窑封于宁(去声,繁体字为宝盖头下面加心用,下同)邑(今河南修武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宁。《姓氏考略》:“甯(去声,今简化字为宁),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
二、郡望堂号 汉置齐郡,现在山东省淄博市。 据《姓纂》记载:“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 ,食采于宁,以邑为氏。”望出齐郡。
三、历代名人 被普通采认源自3000年前卫国的宁氏,继承其杰出先人卫康叔的光荣传统,在春秋时代表现得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当时的两位卫国人宁俞和宁戚,都是长久以来备受敬仰的了不起历史人物。
宁俞,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是当时卫国的大夫,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戚是春秋初期的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表现得果然高明,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 宁越战国时中牟人。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宁调元——字仙霞,别号大一。湖南醛陵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更名《汉帜》)。萍例醛起义爆发,回国赶往参加,在岳州(今岳阳)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办《帝国日报》。武昌起义后在两湖从事革命工作。民国元年(1912年)在任上海《民声日报》主编,旋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民国2年宋教仁被暗杀,到汉口秘密活动讨袁,被黎元洪逮捕,在武昌遇害。年40岁。有《太一遗书)留世。
宁协万——字楚禅,号邦和。湖南长沙人。华兴会会员,民国12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国立北平大学教授。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辞去职务,编写史料和法学著作。著有《国际公法》、《最近政治史》、《宁卢讲义录》、《现行国际法》、《西征记事》、《柏林旅次》等。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7
发表于 2005-5-10 14: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乜
一、寻根溯祖
1、以地为氏。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为姓。
2、出自蒙古族后代。明代蒙古族瓦刺部首领叫作也先,他于明正统十五年时攻打明朝,失败后与朱明王朝和好,他的后人有的进入中原,定居于山东境内。明时有人曾把"也先"误写作"乜先",也先的子孙与汉人融合,改姓为乜姓,故《山左诗集》载:"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在。"
二、郡望堂号
【堂号】"太师堂":乜先为蒙古瓦刺部的太师。
【郡望】《郡望百家姓》上记载:乜氏望出晋昌郡。《姓氏考略》上记载:望出晋昌、赵郡。
晋昌郡:西晋至北周时的晋昌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又一处晋昌郡(南朝齐)在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赵 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原来秦代的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相当于今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明代有名士乜仁义。民国有乜子彬。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8
发表于 2005-5-10 14: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钮
钮姓始祖为钮宣义。春秋时期,钮宣义为吴国从卫都骑卫(军队统领),因其祖上为专职从事钮柄制作的“百工之长”,故以技艺为姓。钮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郡望
据《晋书》记载:晋有钮循,望出吴兴
兴郡:汉代设置,治所湖州(今浙江省吴兴一带)。
堂号
钮姓的主要堂号有:“吴兴堂”等。
历代名人
钮克让——元代宣尉副使,元代宣尉副使.介休人。始历岳州、武昌二郡推官,用法平恕,守龙阳郡,多善政,终官宣慰使。
钮衍——字公裕。明朝常熟人。授德安知府。郡内有人装妖作怪,危害人民,诈骗财物。钮衍经过调查核实后,依法论罪,严重者处斩。为民除害,百姓称赞。
钮福畴——字西农。乌程人。清代诗人。工词翰,历任知县,所至有循声,有《亦有秋斋诗钞》。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09
发表于 2005-5-10 14: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牛
一、寻根问祖
1、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始祖为宋微子启。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他的字为姓,称牛氏。
2、寮姓改为牛姓。隋代牛弘,其父閤允。在魏做官时,赐姓牛。古代閤、古、寮、了常通用,故閤也作寮、了等姓。
3.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太史堂":唐朝牛凤及,撰《唐书》。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记载:牛氏望出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三、历史名人
牛弘:字里仁,北魏时,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有文集。
牛大年:宋代宝章阁待制,字隆叟,扬州人。一生清操,所至廉洁自将。
牛凤及:唐代诗人。有《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
牛僧孺:唐代太子少师,历官官御史中丞。
牛皋:南宋初武将。
牛金星:明末起义领袖。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0
发表于 2005-5-10 14:1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钮祜禄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 钮祜禄穆克登布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纽
历史上极罕见姓,也可能是将“钮”误写为“纽”了
侬
壮族姓氏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1
发表于 2005-5-10 14: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农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 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初置雁门郡,秦、汉因之。雁门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有雁门关,是长城重镇之一。
【堂号】
"稼穑堂":相传农氏是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该堂号由此而来。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2
发表于 2005-5-10 14: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欧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四 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3
发表于 2005-5-10 14: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区
姓氏由来:风俗通义:古欧冶子之后,转为区氏。汉书王莽传:中郎区博。另,姓氏考略载:吴有区景,宋有区适,今广东多此姓。
郡望堂号:桂阳郡
历史名人:区景, 区适, 区作霖, 区炳良
怕
怕进步 男,1952年7月生,湖南城步人。中共城步县委组织部主任。
(此人的名字 )
盤
①通志氏族略:盤瓠之后,与冉、谭、巴、李、田为巴南六姓。 ②绩通志氏族略;明隆庆中有盤铭,曾任江苏省有武进县丞。 ③千家姓:巴南族。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4
发表于 2005-5-10 14: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欧阳
一、姓氏来源:关于欧阳这一姓氏的来源,欧阳修认为:欧阳复姓出自姒姓。欧阳姓为禹王的后代。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少康封支庶子于会稽,建立越国,战国时期越王无疆亡国于楚。无疆之子蹄受封于乌程的欧余山之阳,为亭侯,故称欧阳亭侯,其后代子孙遂为欧阳氏。
二、迁徙分布:主要分布在江西吉安、永丰、万载、湖北枝江、荆州、潜江、广东广州、河源、河南新郑、四川绵阳、四川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浏阳、隆回、贵州、广西滕县等地。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堂号】
1、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2、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3、渤海堂:欧阳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四、历史名人:
1、欧阳生:名容,字和伯。西汉千乘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曰高、高孙地余,地余孙曰歙,连续八代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2、欧阳歙(公元?——39年)字正思,乐安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人。东汉光武帝宰相。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波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摘自《中国历代宰相志》第35页)。
3、欧阳建(公元?——300年),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曾任山阳令、尚书郎、冯翊太守等职。出身豪族,有才华,时人称“渤海赫赫,欧阳坚石”。主张名称可以区分事物,言辞可以表达思想。《言尽意论》收入唐代询翁所编《艺文类聚》卷十九。《晋书》有传。
4、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法家。少孤,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自少敏悟绝人,总数以书记。每读辄,目尽数行,遂博通经史。陈辟为东阁祭酒、五礼学士。陈亡入隋为太常博士。唐高祖征时,数以游。既即位,擢累给事中。素工书翰,飞白尤妙。初效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宝。高丽常遣使求之。帝叹曰:“询之名遂满夷狄耶!”常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遂布坐其下,三日乃得去。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时太宗置弘文馆,精选文学士。询同虞世南、姚思廉、蔡允、萧德言等入直商榷政事,夜分乃罢,宠遇至渥,乃令。中书韩约、尚书高世廉等。访遍袁、吉、衡三州欧阳氏宗派,自晋渡江,同是一宗,撰成谱表,贞观三年敕付之。又奉诏书九成宫醴泉铭,字体清劲,至今为宝于世。并撰有《文艺类聚》百余卷及诸碑竭甚富。封渤海郡男,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赠越州都督。卒年八十五,敕葬长沙乡书堂山。夫人徐氏,生四子:长卿、肃、伦、通。《唐书》有传。
5、欧阳通(公元?——691年):字通师,一字通之。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询之子。唐武则天宰相。曾任中书舍人、殿中监、夏官尚书等职,封渤海子。武则天天寿二年(691年)拜相,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初拜兰台郎,迁驾部郎中。仪凤中,迁中书舍人,怀州刺史,卫尉卿。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徙跣及门,夜值籍蒿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居庐四年,不释服。冬月,家人以毡絮潜置席下,通觉,即撤去。累迁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封渤海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天寿二年(691年)拜相,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辅政月余,会则天武后,欲废中宗立武承嗣,独立不语,洒泪进谏。忤旨被害。神龙初,奉敕清雪。复官爵,还家产,特立庙祀荫。一子官爵继嗣。通早孤,母徐教以书父书。惧其堕业,尝余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摹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晚自矜重,以狸毫为笔,伏以兔毫,管皆犀象,非是未尝书。夫人胡氏,生二子:幼明、幼让。《唐书》有传。(摘自《中国历代宰相志》第199页)
6、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县沙溪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经学家,尤以文学成就最高,是继承唐代古文运动而有所创新的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清贫,母以“荻画地教子”。29岁因论救范仲淹,贻书谴责司谏高若讷,景佑三年(1036)十月被贬为夷陵县令。他仕途40余年,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欧阳修是历史定格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光禄大夫及最尊勋官上柱国。生前被皇上封为“开国公”,66岁去世后被皇太子师谥“文忠”。他政绩显赫,弟子风流,著述亦极丰。先后著书153卷,其中诗赋24卷,还有《新唐书》、《新五代史》和《六一诗话》等专著传世。《六一诗话》开历代“诗话”之先河。夫人薛氏,生四子:发、斐、辩、奕。《宋史》有传。
7、欧阳玄(公元1283——1357年)字原功,别号圭斋,元浏阳人,欧阳万公后裔。官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长官),以文章著名。修《宋史》、《辽史》、《金史》,有《圭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传。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5
发表于 2005-5-10 14: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盘
盘姓有三支:《姓氏大观》:盘古,《述异记》:盘古氏,夫妇阴阳之始也,天地万物之祖也,今南海中盘古国人以盘古为姓,后来盘古姓后裔简称为盘姓。《姓氏字典》说:“《通志氏族略》:盘姓,出盘瓠氏之后,与冉、元、巴、李、田为巴南六姓;《万姓统谱云》:明隆庆中有盘铭者,曾任江苏省武进县丞;望族在巴南郡。”源于盘庚,盘庚是商朝第十九代王, 盘庚之后有以始祖名字为姓的。 广西来宾、忻城、上林一带有盘姓家族约五六千人。广东省新兴县有不少的盘姓。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内的盘姓也不少。广西容县有不少的盘姓。广西博白县有几百盘姓后人。河南的淮阳县有不少的盘姓后人。盘姓皆属瑶族,系盘瑶,按姓氏辈份排为瑶家十二姓(盘、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沈)之首。
朋
姓考:春秋时齐大夫隰朋之后。
奇姓通云:有朋水、朋山其人。按宋时有朋九万,编乌台诗案。
历史名人:朋九万, 朋家义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6
发表于 2005-5-10 14: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潘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建立毕國。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潘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2、出自芈[mǐ]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见于家传者始祖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3、出自北方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4、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被赐姓潘。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二、迁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发展,唐代扩展到河北、陝西等地。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现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涂楼自然村,全村共有100余口人,均为姓潘),后又迁居广东、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为楚大夫;孙子潘党,继为大夫。
三、郡望、堂号
1、堂号: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2、郡望: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四、历史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 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7
发表于 2005-5-10 14: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逢
一 姓氏源流
1、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炎帝的孙有人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所在地不详),建立了逄国。也称为逄伯郡。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2、 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说,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经拜后羿为师。他的后代也随着他姓逄,称为逄氏。
3、 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逄氏。成为逄氏的又一支。
二 迁徙分布
逄氏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毫县)、北海(今天的山东昌东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谯郡:东汉时期置郡。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
2 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堂号】计复堂: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四 历史名人
1 逄安:东汉时期大司马。
2 逄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3 逄同:周代越国人。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8
发表于 2005-5-10 14:5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庞
一、姓氏来源
上古周文王子毕公高的后代,受封于庞,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庞。 另有一支始于黄帝。历史更为久远。庞姓是龙的传人。
二、郡望堂号
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
《广韵》记载:周文王子毕公高后,封于庞,因氏焉。望出南安、南阳。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19
发表于 2005-5-10 14: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裴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蘋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蘋氏,至六世孙为蘋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蘋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 "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度: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北周骠骑大将军。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御剑
白衣伯爵
★★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420
发表于 2005-5-10 15: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蓬
一 姓氏源流
1 以植物名为姓。西汉的时候有人叫做蓬球的,太始年间他上山伐木,突然闻到一种很 香的味道。他于是顺着这个味道寻找,找到一个奇怪的地方,那里有一片金碧辉煌的建筑, 进去一看,里面有四个绝代佳人正在大厅内弹琴奏乐。蓬球心里很害怕,连忙退了出来,回 头一看,又什么都不见了。他立即回家,发现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时间已经进到了建平年 间,他已经不知不觉在山上度过了九十个年头。回到家里,以前的房屋都变成了废墟,杂草 丛生。于是他指草为姓,称为蓬氏,他的子孙沿袭,也称为蓬姓。
2 来源于封地名。西周的时候,君主的支系子孙有的被封在蓬州,他的子孙以封地为姓, 成为蓬氏。
二 迁徙分布 蓬氏的望族居住在北海(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和长乐(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长乐郡:地址有两处。一处是北魏以及隋朝设置在今天河北翼县的长乐郡。另一处是 唐代的时候设置的长乐郡,在今天的福建省境内。
2 北海郡:汉朝设置。在今天的山东境内。
四 历史名人
1 蓬萌:字子庆。后汉时期北海人。在当地担任亭长的职位。因为家里贫困,于是到长 安做生意,到了长安以后,听说王莽为了专权,将自己的儿子都杀掉了。于是他对眼前的社 会失去了信心。他对亲友说:“三纲已经不存在了,我再不离去也要受到灾难了。”于是他将 亭长的衣服帽子挂在城门,就带着家人度海而去。一直到光武中兴的时候,人们才直到他隐 居在崂山,他在那里认真修炼,感化了那里的人.朝廷知道他的去向后,多次召他作官,他都没有答应。
2 蓬化文:字彬清。山东高密人。民国十五年毕业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后来到南京就读中央党务学校。毕业以后参加了北伐军,同时进行训练工作,步入政界。民国18年,青岛市党部改组,他退出政治,转入教育,担任高密县立中学校长。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哈尔滨倡导抗日救亡运动,并一度成立抗日救国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浙江省训练团任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回到青岛参加政府的工作,担任多种重要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迁居到台湾,仍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80年1月逝世,终年80岁。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868
14/29
|‹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
0
隐身),
1
位游客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2 09:4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199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