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的支持者不过在支持一个符号罢了
性别:未知-离线 杨威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7
编号 9403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5-5-17 09: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魏延被马岱杀,不可能是诸葛亮的意思.
<<三国志.魏延传>>里写的清楚."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魏延自己率军想伏击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结果被王平几句话就给把手下给说散了.逃跑的时候被马岱追斩.一个要造反的人被杀是很正常的.和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杨威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7
编号 9403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5-5-17 11:4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亮的安排并没有什么不妥,而且还是考虑周详之举。

《三国志.魏延传》“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如果病逝,蜀军必退,而退军的时候要想十万大军从司马的眼前安然撤退,很明显必须有能征善战者统帅部队断后。费祎是个文官,军事能力有限,首先被排除了,而姜维新降没有几年,虽然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可是官职不大,也难以服众。所以只是让他”断后,次之“,剩下来的也就只有杨仪和魏延了。

《三国志.杨仪传》“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
说明杨仪在统帅部队和统筹规划上很有能力。由杨仪领军撤退是很合适的。
而领兵退军和领兵断后是两回事。在汉中前线和魏军打很多年仗,对魏军熟悉的魏延领兵退后,则更保证大军的顺利撤退。

而诸葛亮死前下令没有事先通知魏延。则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些原因。
《三国志.魏延传》“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三国志.魏延传》”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三国志.杨仪传》“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三国志.费祎传》“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是不一天两天了,而且已经是势成水火了。如果诸葛亮临死前同时告诉杨仪和魏延安排。诸葛亮没有死,两个人在五丈原恐怕就要闹出兵变,退兵也就没有可能了,直接就被司马同志给全灭了。如果只告诉魏延,以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延或举刃拟仪“的个性,撤军之前就先把杨仪给杀了,还是要闹出乱子来,影响撤军。

而且诸葛亮遗命中说的很清楚”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并没有说“若延不从命,则杀之”。而是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一旦死亡,撤军必须是迅速和隐蔽的。不可能因为魏延为了一己之私,个人恩怨而影响整个大军的安危。
而且诸葛亮在撤军的安排里不把杨仪和魏延放在一起,就是为了避免两人的矛盾激化。至少不能在五丈原近魏之地就让两个人发生冲突。

而魏延实际上本不可死,可惜他既不服从军令,又不肯率部击魏。反过头来攻击自己的部队,结果被王平几句话就把部队给说散了,所以陈寿在这一点上评的不错“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呵呵,魏延怨不得别人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8 17:3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8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