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召唤理解薛定谔猫、量子鼓的筒子们, 迷糊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0-12-23 12: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蛮无聊的一个成果,无非是说量子力学定律在宏观仍然成立。这个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0-12-23 18: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8 harp 的帖子

我一直認為生物是量子不確定性在宏觀世界里表現的最自然狀態。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0-12-23 21: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1 悼红狐 的帖子

關於生老病死的問題,我思區我開過一個貼,現在好像還沒沈沒。

這裡還有一篇已經沈沒了的,但論述的更為詳細
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92858-1-4.html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12-23 21:33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0-12-24 10: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4 靓坤 的帖子

量子力学对全世界哲学界的冲击都是很大的,而毛泽东最欣赏何做秀的也是他的哲学修养。此人最后一篇大作的台头是《量子力学的运动规律符合三个代表精神》。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0-12-24 21: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8 靓坤 的帖子

量子力學何德何能就敢詔安三個代表?何作秀的那篇文章被詔安的是量子力學。

P.S. 拿量子理論和任何一門哲學掛鉤都不難。記得好幾年前天涯喜數女“挑戰天下男人”出的第四題(還是第五題?),就是這個類型的,當年我還在軒轅認真地做過一遍呢(我搜索能力較差,麻煩誰有興趣了可以搜搜)。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12-24 21:47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0-12-26 15: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9 夜阑 的帖子

这本书写的的确不错,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昨晚居然没睡觉一口气看完了!赔我的假期!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1-1-11 00: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碳纤维拖拉机 于 2011-1-8 17:59 发表
测量手段改变粒子状态导致测不准是个流传很广的误解。粒子的测不准性质是直接从波函数推导出来的,是其固有特性,和测量无关。

这个说法也不能完全同意。物理意义上的测不准原理,本身来自于调和分析上的一个数学不等式,对所有 L^2 函数 f,

.

这个不等式翻成中文的大概意思是,凡是有波特征的东西都遵从测不准原理。但粒子本身的波又是从何而来?目前一般的理解是概率波。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不再引进外部理由的话,我们很容易走进一个循环逻辑中的:是测不准原理导致了概率波,还是概率波导致了测不准原理?

当然现在很多本科课程第一次讲量子力学的时候,都会把态函数 psi 以公理化形式推出。如果这样讲的话,测不准原理的确可以用这个公理,和一些纯数学的方法来推导出来(准确的讲就是用我上面列出的那个不等式)。从逻辑上说这不能算错,但个人感觉这种说法律师口吻太浓。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1-1-11 01:04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1-1-11 08:4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4 碳纤维拖拉机 的帖子

我不大同意用“人类观测手段”一说,应该直接用“观测手段”。因为这个和人类没什么关系,粒子与粒子之间观测也要服从测不准原理。而且观测过程也没什么玄的,它们都可以以 operator 的形式来表示。例如,观测位置的 operator P 就是对波函数乘 x,观测惯性的 Q 就是乘以 -ih 之后求导。所谓观测过程会影响到结果,无非就是 PQ - QP = ih 这个等式而已。它的意思是,先观测位置再观测距离,和先观测距离再观测位置,得出的态函数永远差 ih。

其实最初大家会考虑到波函数,也是因为海森堡的 PQ - QP = ih 的公式。因为按照海森堡理论,观测过程都是线性算子(linear operators)的话,这些 operators 究竟需要在哪个空间去 operate 我们可以选择。至于说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复变量二次可积函数空间,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它背后的原理是,太简单的空间未必能表现所有物理现象,太复杂的空间会预测到一些无法证实的物理现象。但既不太复杂,又不太简单的空间选择也很多,为什么选复变量二次可积函数空间,就是我所说的见仁见智之处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会出现 gauge theory)。这也是为什么 20 世纪后期,你三天两头都会见到一个新的物理构造出来。同样的线性算子,换一个空间进行数学运算,给出同样的实验预测,就可以自称是一套新的物理理论。

至于说本科课程里面说的“波函数是量子固有的”,你把这个当成一个公理没人能说你错。这无非是宣布在所有 P 和 Q 可以 operate 的空间里,我选择了波函数空间罢了。从逻辑上虽然很难说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而言,人类的确是先想到 PQ - QP = ih 之后,才想到的原来可以用波函数做背景空间。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1-1-11 08:55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1-1-11 09: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6 shicanhui 的帖子

或者说,从两个真实东西之间,预测它们发生碰撞后的最简单的方式(注意,是预测,不是解释),是在中间构造一个虚拟空间(波函数)。这个空间只是为了计算,别的什么用处都没有,也谈不上什么真实性。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1-1-11 09:29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4 15: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52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