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yanm892 于 2010-9-27 21:21 发表
在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好像还没有人谈到明朝流民的问题。历来民的安定是统治者能否维持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明朝,土地兼并造成难民失业流亡,起义时有发生。流民问题日趋严重。至明朝中叶,土地兼 ...
土地兼并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实质问题是中国古代王朝,一直没有能从农耕经济升级到工业经济。因此,每个朝代的总 GDP 在建国 100 年后就基本达到了瓶颈。但由于大户贵族通常不满足于自我财富的 0 增长,而且他们通常也有能力实现自我财富 > 0 增长,那么他们的膨胀也就自然导致平民阶层的没落。由于建国 100 年后,经济总量大致不变,权贵阶层的增长,就只能靠掠夺平民而来了。如此再过 100 年,平民阶层土地被大量兼并,这也是总经济 0 增长+权贵财富正增长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大户生产所需要的总劳工,通常会小于他们当初兼并那些土地上的劳工之和,最终导致整个经济体所需要的劳动力远小于全国成年人口,从而导致大量的失业率,从而产生大量的流民。如果这个时候再来个天灾什么的,大量流民便会揭竿而起,但他们往往不会直接推翻王朝,但经此一难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算来,离立国也就 250 - 300 年左右吧。
其实中国古代在大统一时期,历代明君宪臣的变法都是必定会失败的。无论是王安石变法,还是张居正新政,因为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出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是只有在社会总体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的时期,老百姓才不会成为权贵所剥削的目标。否则,即便你能整治几个贪官污吏+豪强富绅,你也不可能整治的了历史潮流,最后必然会被一批利益受到侵害的保守派所推翻。其实大户兼并小农本身并没有错,兼并后从经济角度看通常会提高效率(同样的产出,用的劳工比以前少了)。但关键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没有合理地吸收那些富裕劳动力,这才是王朝覆灭的最关键原因。所以说,万历几十年不上朝也好,崇祯十七年如一日般的勤政也好,最终的结果其实没什么区别。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10-11 10:3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