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情感关系之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08-3-25 01: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情感关系之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

声明:此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例如,爱\情\感\代价\付出等字和词,由于本文需要,我都给它们做了特殊定义。如果此举给讨论造成任何不便,我先给大家道歉了。

任何两个人都有吸引对方的面,也都有排斥对方的面,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而已。

我对人的感情发明了一个概念,叫做“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其实是借用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人最稳定的状态就是最自然的状态,无拘无束想做什么做什么。但往往周围的环境不允许我们这样,我们把自己从自然态变到任何一个其它状态,都会或多或少的需要一些“action (能)”的输入。Action 输入的越多,我们感觉越累,长期处于一个高输出状态,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不稳定的。反之,action 输入的越少,自己就会越习以为然,这样会利于感情的稳定。一个处于感情中的人,他/她感受最直接的是两个指数:

1.        自己付出的 action,给自己带来的 disutility (不满)。我们有些时候也称它为 ”action”的代价 (cost of action)。
2.        自己从感情中得到的 utility (满足)。

这篇文章的探讨思路如下:先讨论最基本的情况:如果把世界上的非同性恋男、女随机各抽一人,并且让这两个人刚开始完全没有约束的接触。这种男女关系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上帝先天赐予人类的“感”。我们先分析只有“感”的男女关系。

在多数的情况下,两个人在无约束的情况下,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好感。开始的时候,因为双方接触的时间不长,往往双方都想把自己比较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两个人都会把各自的缺点进行或多或少的遮掩。让两个人产生感情或产生肉体关系的,正来源于这种双方对彼此的好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双方接触较短的时候,自己的 “action” 给自己带来的 “disutility” 相对比较少,所以 “action” 在这个阶段比较“便宜”(便宜定义为 cost/代价 比较低)。由于 action 便宜,所以双方都会为对方的投入较多,互相都把自己最高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那么彼此从这段感情中得到的也将会比较多。

两个人相处一段时间以后,自己的 “action” 给自己带来的 “disutility” 就会逐渐增加,毕竟一个人让他/她一直累着,她早晚会疲倦的。双方迟早为对方最高层次的好感逐渐消失,两个人之间退化为第二层好感,再退化为第三层好感,and so on... 之前提到两个人相遇之初都会遮掩缺点,但遮掩缺点是一件很累的事,久而久之两个人必然疲倦与此,所以两个人的缺点也开始逐渐暴露。对于对方的缺点,开始双方可以包容,但由于包容也需要 action,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久而久之两个人又必然疲倦与此,所以对对方的包容也越来越少。这种感情持续到最后,结果往往只有一个,分手。

讨论了关于“感”的规律之后,我们下一步说说“情”的规律和意义。“情” 在我理解里,是一种主动愿意为对方付出的一种冲动。那么在 Least action 原理中,情的作用应该是把有情人对一些 action 的 cost 变得小于或等于 0。只要情还在,一个男人可能会永不疲惫地给女朋友买生日礼物,一个女人也许会永无怨言地给她的男朋友收拾房间(这里的“永无怨言”是指她真的很高兴那样做,对任何人包括对自己都没有怨言)。

现在我们回到之前的那个例子,看看如果随即抽来的那对男女,在有感有情的情况下,他们的男女关系会如何演变?两个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永远给对方展现自己的极限,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随着时光飘过,两个人的关系也依然会从第一层好感退化为第二层好感,也许第二层还要退化到第三层。。。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即便最后“感”的成分完全没有了,他们之间还有情的成份。有情,就代表着这个退化序列不会无限递减。他们互相的 action,早晚退化到双方只对对方付出 zero cost actions (0 代价付出),肯定就不会再继续退化了。

由于在这个点,双方都处在“least action state”(最小输出态),这个点也是一个感情的平衡点。对于一对情深的男女,也许从开始到这个平衡点,也许并没有退化多远。他们可以在这个点上,享受比较长时间的和睦,对于这种有“感”有“情”的和睦关系,我们不妨称之为“感情”。对于有些情不是那么深的男女,他们到这个点发现退化了太多,也或许还没到这个点,但最终的结果还只能是分手。

下面我们问一个问题:假设说两个人之间的“感”和“情”都足够深,双方在输出方面处于平衡点上,且对对方的输入感觉比较满意,这样的男女关系就无懈可击了么?我认为:当然不是。他们之间这个时候所需要的是“爱”。什么是爱?这个问题的确比前两个要难回答得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在日常用语中经常会用到这个字。但在男女关系中,如果读者接受我对“感”和“情”的理解,那么“爱”就是让一对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的最后成份了。“爱”是一种责任。

我们设想一下,在前面讨论的那个有较深的感情的那对男女,他们出于一个平衡点上,而且彼此在此点上又很满意,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危机。但长期呢?在探讨博弈问题的长期规律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这个博弈系统的平衡点一共有几个?如果两个人只有感情,感的成份会随着时间而退化,情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情的衰败往往和感的衰败有一种同步性。也许今天我自愿为你付出的成份很多,半年以后我对你的情就变少了。一年以后,我们之间的情就已经少到互相不愿付出,不能容忍,只能分手的地步。

“爱”,作为一种责任,其实就是双方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爱,我们不能像“情”那样来要求 0 代价,爱是一种愿意为对方承担任意高的代价的责任、勇气和信念。这就好比父母对孩子那样,无论孩子出了什么事情,父母对他的付出总是那么的无条件。当然,我们不能奢望男女关系可以到绝对“无条件”的地步。举一个例子,体会“情”和“爱”之间的区别:两个人在一起,有情的人会时不时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一些问题;有爱的人会永远要求自己考虑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至少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

爱和感相似的地方是,它们都需要一种较高代价的投入,只不过感是暂时性的,爱是责任性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爱”看作为凝固了的“感”。男女初恋阶段的“感情”,如果能够转换成“爱情”,这就是一个关系趋向成熟的象征。由于“感”和“爱”都需要有代价的投入,它们两者又都需要“情”来调配。有感而无情的男女关系,当感枯竭的时候,这段关系也就该结束了。有爱而无情的关系,男女双方都将疲惫而枯燥地,苦苦地维持这段关系。比如说,当他们为了孩子,维持着那段早已无情的关系。当“情”出现问题的时候,由于action 中的一些负代价成分少了许多,维持“爱”的实际投入也随之加大,这时会出现“爱”也跟着一期出现问题的状况。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几种男女关系中的实例。(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08-3-25 01:40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真宫望 2008-3-25 09:04 +100 主贴先加分。很有楼主风格的分析。等待补全后,再进行可能的可续管理操作。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08-3-25 05: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么整个微观经济学都可以丢到垃圾箱里去了。

事实上 utility/cost 只是一个概念,未必是一定要能计算出来的具体数字。理性推理在这里很大程度上的作用是降维,而不是具体的告诉你谁大于/小于/等于谁。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08-3-25 17: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夏侯懋 于 2008-3-25 13:35 发表


这个意思是不是说不允许有人持批判的态度?


回天宫:你有科学的观念和思路是很好,但是物理也好,什么都好,作为一个基础学科是为很多事情所服务的,但不是放诸何地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是我不敢相信 ...

驸马爷对本贴意见很大啊。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08-3-26 05: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首先很感谢 TOP 这么长的回复,看了以后对我的下文也有一定的帮助。这里先讨论几个你提出的问题,

1.严谨性:任何一个学科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看似都是似严谨而非严谨的。比如说牛顿物理学,他的数学基础是微积分,而微积分中的导数 dy/dx 其实 dy 和 dx 是一种 0/0 的关系。牛顿回避了这个问题,他先设定了一个变量 h,然后在 [f(x+h) - f(x)]/h 中用代数方法把 h 从分母中约掉,再让 h 倾向于 0。但牛顿意义上的"倾向"其实就是带入,和后来柯西意义上的倾向是不一样的。那么其实牛顿的核心思想,就是 0/0 可以约掉,而且只要 n 比 m 大,0^n 就可以约掉 0^m。这一点马克思在《数学手稿》中,也对牛顿的这种似严谨而非严谨的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关键是之前牛顿批评过 0/0 的不严谨性,而他的 h/h 再带入 h=0 和 0/0 没什么区别,尽管他自己不承认是代入,他说是倾向但他一辈子也没给“倾向”做出过严格的解释。

那么牛顿真的应该这么被批判么?我认为不是的。我们要知道,15 世纪的时候,人们也没有想过力是可以被数量化的。虽然距离可以拿尺子去度量,但力究竟是什么,在牛顿之前大家也主要是用文字的方式来描述。牛顿的意义是在于把一个本来不能数量化的东西,提出了一种数学方法。只有当大家都认可这种数学方法的成熟性和应用价值,这个时候才会有人会去把它严格化。牛顿的智商就比柯西差么?我不这么认为。如果牛顿在他那个年代就开始做柯西的那些 delta-epsilon 求证,估计早被当成疯子了。事实上即便 200 年以后的柯西,也被世人当成了疯子:Cauchy is mad, there is nothing can be done.

所以说,严谨化我会认真考虑的,可能在把全文写完之后,再写一些关于逻辑细节的附录吧.

2....要上班了,这个回帖貌似也要待续...

续:下班了又看了看,好像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08-3-26 21:3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2 17:5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36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