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备借荆州的真相(2007版)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3: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真服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楞是被你搅来搅去,空费这么多的帖子。

好,据你此帖来看,你还就真的没有想明白,并非是心里明白,嘴上耍无赖。那就再上个帖子吧。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8 10:53 发表
同盟不能为我方证词???
当然不能,我已经举证很多,你们无一反驳,仅仅是提出了“另外”的看法。退一步,就算你们的“看法”也能自圆其说,也不能作为反驳我的观点的“证据”,这个道理你明白吗?如果不明白,本帖下面的也不要继续看下去了。

我先不说你的"引证"问题, 这个问题稍后再说, 我先搞搞你的逻辑.

同盟, 你自以证明有合并的意思, 所以同盟不能作为非部下的证据.

阁下开始讲逻辑了,这倒是个好现象,本人热烈欢迎啊。
但是,阁下刚一开口讲“逻辑”,就犯了很大的逻辑错误。
我并不需要证明“同盟有合并的意思“,懂吗?我只需要举出三国志中出现过“同盟”字样与“上下级”关系同时并存的情况,就足以证明:虽然在有刘备要求与孙权“同盟”的字样,但后来孙、刘的联合,仍然可以是上下级关系。
据本人随手翻一下裴注《三国志》,就发现了两个例子:卫兹-曹操;孙坚-袁术。

所以,你们举出的“同盟”说,不能成为你们一方反驳本人的证据。这不是很明白吗?


寄居, 我早引了汉典的解释出来: 不含部下的意思.
但是,人家鲁肃偏偏就用这个词来描绘刘备-刘表的关系了。刘备是刘表的下属,这个没有争议吧?
这说明,虽然寄寓这个词本身不含有部下的意思,但仍然可以用来指代“上下级”关系。鲁肃可以用,周瑜当然能用。而且,就算周瑜本来不想用这个词,也可能出于顺延的方便而用了这个词。


用, 不仅仅是任用的意思,
养虎: 不是养部下.
用,可以是“任用”的意思;这就够了,至于“用”还有其他的意思,本人并没否定吧。

养虎,可以用来形容养那类有野心部下。至于它还有“养”同盟的含义,本人没有否定。(不过,极不自然,更不通顺)


招揽, 也不是招揽部下的意思, (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这就是当招揽天下英雄的真相, 马超是被招揽为部下还是被招揽做盟友??周瑜的建议哦.
这里有讲“招揽”马超了吗?阁下莫非不是憋得没法了,胡乱来了?

结果呢? 倒是成了你非得是部下的意思. 你自认为同盟意思不明确, 所以同盟不能为证据, 其他意思同样更加不明确, 倒是都成了你的"属下"的证据??
所以啊,还是阁下的逻辑问题。我不需要证明“非得是部下”,我按“部下”理解,通畅自然,也就行了。
相反,你们为了证明我“错了”,就必须指出“部下”的错误;而不是你们目前,仅仅提出“也可以不按部下来理解”。


而所谓后汉书里的孙坚从袁术与吴录取里孙策所言的"结同盟好", 竟然能当成一回事来说同盟是合并?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后汉书.献帝纪
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三国志.武帝纪

您该不会告诉我, 这个自立的意思包含有"接受封赐"在里面吧??
自立根本不可能解释为"接受封赐", 所以即使曹操本传说他是接受赐爵, 献帝传里所写的也是曹操自立而不是被赐爵.  
同理, 同盟没合并的意思就没有合并的意思, 不会因为后汉书里写孙坚从袁术就成了吴录里孙策所说的同盟是合并的意思. 同盟不会因为两个非同一观点同人编写的史书就多了一种解释.
哈哈,曹操的事例正好可以说明,史料中对同一件事,完全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记载。不能因为《江表传》里说刘备企图与孙权“同盟“,就真的认为孙-刘之间是平等的同盟关系了。

千句万句,还是你的逻辑混乱。既然史料曾经把“同盟”与“合并”作为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那么,“同盟”当然与“合并“不相矛盾。因此,你不能说既然”同盟“了,那就一定不是”合并“。这个逻辑懂了吗???这么费劲啊。


我前几天?? 我前几天没看后汉书所写的袁术传, 自然不会承认孙坚在那时去从袁术.
恐怕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从阁下的表现来看,理解成“为辩而辩”要更加自然一些。理由是:
你虽然没看到《后汉书》中所说孙坚是从袁术,但你也并没有看到相反的说法吧?在我已经明文指出孙坚是袁术的部下时,按说你应该对这个问题持中立,至少去查一下相关的传记,这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可是,前几天,你明明是立场十分肯定地否认孙坚是袁术的下属,并且以此为根据,来展开对我的所谓“反驳”。
我本人在“苏克尔”引出《后汉书》之前,也没有看过,但“孙坚是袁术下属”这个事实早就知道,不需要看《后汉书》。


江表传跟三国志立场本来就不一样, 只是它们都同样记载了一个事情: 同盟. 既然他们立场不同表达出了一样的观点, 那么立场不同有什么关系, 正因为立场不同却同样表达了一样的意思, 才能够同为证据, 而吴录说结同盟好, 后汉书说孙坚从袁术你还得把同盟解释为合并, 此根据是什么??

那么,江表传与《后汉书》的立场,你总不能仍说是立场不同吧?
难道你还能弄出个因为孙坚从袁术, 所以同盟是合并, 然后因为同盟是合并, 所以孙策所说的同盟就是孙坚从袁术??
你在同盟的意思上只需要做1点证明, 也是必须的证明, 才能够说通你的意思, 孙策所说的同盟为什么就是后汉书里的孙坚从袁术, 不要拿这是同一件事当做理由, 上面给出的同一件事后汉书与三国志所载完全矛盾的地方是有N多的. 除了同一件事外, 还有什么原因?
哈哈,既然史书对同一事件是这么写的,那我们只能这样来理解。退一万步说,按你们的意思,这里出现了矛盾,那不是同样道理,刘备-孙权关系,也可以认为是出现了前后矛盾?
所以,用你们的观点来证明,就是:既然在

是你自己搞不清楚什么是你必须证明的吧? 孙坚从袁术是有记载的, 刘备什么时候从了孙权? 哪记载了? 关键证据你找不到, 所有多义词倒都让你给加了个"含部下"的意思, 结果就你的逻辑还清楚??

史书没有记载“刘备从了孙权”,但也没有相反的记载,所以,才有把刘备孙权的关系理解为上下级关系的可能性。按这个观点去理解其余的史料,没有矛盾,通畅自然。
相反,你要证明本人“错误”,才需要找“关键性”的证据,去证明刘备是与孙权平级的。到目前为止,相信你们已经很努力了,却一直没有找到吧。
你们的“同盟“论,已经被”孙坚-袁术“事例所否定,故不能作为“推翻”我方观点的证据。道理很简单,你们要证明我“错了”,就必须说明:如果两个势力“同盟”了,那就不可能合并,也就不可能成为上下级关系。
然而,“孙坚-袁术”事例明白无误的说明:“同盟”与“合并”可以共存。

最后让所有人溜一遍你的逻辑, 卫兹在未做曹操部下时结盟,以家财资助曹操起兵, 后来受刺史之命随曹操了, 他们却还是同盟关系. 所以同盟是合并. 无言, 同盟是未是曹操部下前, 跟后来随曹操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我前面已经说明了,就是个时间上的缓急的区别。如果援引卫兹例,我可以同样说,刘备与孙权“同盟”,那是当阳的时刻,后来到了樊口,就成了部下。这不正合乎你方的逻辑?
而把后汉书拿去证明吴录同盟的意思, 这种手段也就是当自己是神的心态而已.
然而, 不巧, 三国志曹操传里记载曹操赤壁与刘备战, 结果却被说成是曹操方故意隐瞒事实.
如果依照你解释同盟那种手法, 这里恰恰证明了孙权是刘备部下. 因为赤壁跟曹操交战的有孙权, 刘备军, 但是记载上只写了与刘备军打. 所以实际上孙权确实是刘备部下, 他是派部队来救主的.
这个问题,确实目前没有一个十分令人心服口服的解释。但阁下也多少要看一看大家的共识吧,你去查查正式出版的史书,有哪一本书写了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刘备作战而不是与周瑜作战,或与孙刘联军作战好吗?如果阁下能找到哪本就只有一本书,也算是你不承认这类观点的理由。
真是牛B啊, 三个记载三种标准. 你到底是什么人啊??
那阁下请给出三个记载的同一个标准吧。莫非按阁下的意思,孙刘同盟,是孙权成为刘备的部下了?呵呵,要证明这个,可是太困难了啊。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3:3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3:4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2:18 发表
还真是不知道谁丢人现眼。阁下的金刚不坏神功到是真有大成,不过人家是往身上练,阁下却何只往脸皮上用功夫?
你没说同盟本来有合并的意思,只是在这里同盟表达合并的意思。我问问你,同盟既然没有合并的意思,在这里,是如何表达的?你或许说什么这个引申义,请你把这个引申义经列举出来。

按说,你是插话进来的,对于前面已经完成的,可以不必理会。这里就满足一次你的无理要求。
孙坚与袁术:
在《三国志》(裴注,下同)里,明明用了”同盟“来描述。但事实上,两者是”合并“,而且孙坚成为袁术的下级(见后汉书之袁术传)。



如果我按你的逻辑,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你S是一个混蛋。混蛋本来没有正常人的意思,仅在这里,混蛋就表达了正常人的意思,因此,我说你S是一个混蛋就是说你S是一个正常人,而你却不能这么形容我,因为这是你的逻辑,我可没承认,而你的逻辑,则一清二楚,浑然一体,通畅自然。而你要是这么形容我,则是不知前因后果,不顾具体的语境,不是一般的可笑,那叫真正的可笑。
你这里借举子为名,骂本人”混蛋“,虽然很小人所为,考虑到阁下的本来面目,本人也极其理解,呵呵。

袁术与曹操的例子,马甲兄该说的都说了。我只补充两句,第一,你举的那两个例子不是三国志原文,不能拿这个来举证,如果你拿裴注引的江表传与先贤行状的同盟来证实三国志原文的同盟具有合并的意思,那好,请看:
三国志原文: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㈠谥曰壮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四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
裴注:㈠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是不是可以得出髀在这里表示膝的意思?
还有裴注:
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两段话难道是表明一个意思?备宾主礼在这里表达的是是共劫太祖,对吧?
三国志原文: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裴注: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这也说的是一个意思?

问题是,你们不也拿《江表传》来说事吗?
而且,我始终的观点是:同一件事,史料中经常采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措词就不同。孙坚与袁术的“同盟”,是甲资料根据事情的某一角度进行的描述;而孙坚与袁术合并,则是另一史料的另一角度,二者并不矛盾。

当然,史料中也会出现一些互相矛盾的说法,譬如关于曹操攻拔汉中的战役,两种史料不完全一致,里面的原因可以研究,而且多数情况也是比较容易搞清事情真伪。怎么就成了你们一方反对我的观点的证据了?真是奇了怪了。

刘备与孙权的事情也是如此,虽然前面《江表传》有说刘备大喜,派某某去结盟,但这并不说明,后来刘备与孙权就平起平坐了。根据刘备是个丧家犬,而孙权则是个雄霸江东已历四世的诸侯的实际地位,刘备屈为孙权之下,是合情也合理。你们要否认这一点,就必须拿出一个关键性的证据,而不是逼着我拿出什么证据。明白了吗?



你引用的例子,称什么引用最多,为大多数人认可,就是这段,“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那个割土地之说,前面的贴都说无数遍了,我就不提了。
是的,前面的帖已经完全推翻了你方的说法,别人都不提,阁下也不要再提了。再提的话,还是那些道理。
我问一下,这时刘备是不是孙权的下属?如果是,这时是刘备前往东吴,求都督荆州之时,当时鲁肃传记载:“权抚掌欢笑。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何来借之说?如果这时刘备不是孙权的下属,你这个引用最多,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史料恰好就证实了刘备压根就没成为过孙权的下属。
我早都说过了,江陵之战成为刘备脱离孙权的分界,但并不存在“某天突然”。这个时期,以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描述。譬如,你正在与你老婆闹离婚,那么在没有离掉之前,必然某些场合你的语气称她为老婆,另有些场合时你的语气称她为外人。
周瑜作为“吞刘派”,坚持把刘备作为下属,不许其脱离;鲁肃作为“联刘派”,是现实派,对刘备的崛起不仅不反对,而且还是支持的。对“把江陵给刘备去守”这件事,周瑜用了“割土”意在耸人听闻,而鲁肃用了“借”,则意在淡化出让江陵的害处,表达了两人对此事的态度,一个是坚决反对,另一个是支持。

关于周瑜那段话,无段是其语气还是其内容,谁都看出他出的计策是针对临时投靠孙权成为下属的刘备的。你二话没说,反倒认为“洽好证实了”相反的含义,口气倒是不小,借用你方常用词汇:牛B哄哄地臭啊。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5: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5: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4:03 发表
我今天问定你,我如何拿江表传来解释三国志原文,你给我拿出来,没有就是造谣。

你们说的什么“结同盟誓”,这不是江表传吗?

本来我理解你不许我引用除了《三国志》以外的史料,所以,指出你们也在引用《江表传》。

你要是说我”拿江表传来解释三国志原文“,你给我拿出来,没有就是造谣。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5: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5: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4:01 发表
你完全是在胡搅,一个问题你都没回答。
我真不明白,你引用了一大堆不同史料解说不一致的地方,你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啊?要我回答什么?

我问你,同盟既然没有合并的意思,在这里,是如何表达的?就如你是一个混蛋,难道可以成为你是一个正常人吗?没有合并意思的同盟,怎么可能表达出合并的意思?

两家同盟,然后合并了,这有什么不可以的?或者两家原打算同盟,后来根据现实,决定合并了,这又有什么不可以?

你们不也拿《江表传》来说事吗?
我们拿江表传说什么了?这个与拿江表传有什么关系?我什么时候拿裴注的话解释三国志原文中,词句的用意了?

那么,本人什么时间拿裴注解释三国志原文中,词句的用意了?

我说的是你拿别史料解释三国志中字句的意思,你反反复复,全是鬼扯,按你的逻辑得出以下结论:三国志原文: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㈠谥曰壮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四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
裴注:㈠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是不是可以得出髀在这里表示膝的意思?

你真搞笑,这里面两处记载略有差异而已,怎么就髀=膝了?
还有裴注:
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两段话难道是表明一个意思?备宾主礼在这里表达的是是共劫太祖,对吧?

三国志原文: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裴注: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这也说的是一个意思?
是不是发了癫症啊,举这么多这类例子,想说什么啊?
对于你下次的回答,八成又是回答过了,不予以重复之类的鬼话。
至于,割地之说,“前面已经推翻了你方的说法,不要再提了。”纯属你自个自娱自乐,金刚面皮功果真了得。
你说什么,早都说过了,江陵之战成为刘备脱离孙权的分界,但并不存在“某天突然”。这个时期,以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描述。譬如,你正在与你老婆闹离婚,那么在没有离掉之前,必然某些场合你的语气称她为老婆,另有些场合时你的语气称她为外人。

我问你,周瑜说那番话的时候,刘备是不是孙权的下属?回答不出来,就别在这胡搅。
奇了怪了,周瑜说那番话的时候,刘备当然是孙权的下属,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楼层码这么高了,还问这个傻问题,究竟是谁在胡搅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6: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9 16:14 发表
no.1 本人说的结同盟誓是用江表传的话来说孙刘关系, 同时加以既共定交和鲁肃传的"结盟", 宣权旨等意思联合起来说, 这是两家同盟.

no.2 某人说同盟表示志同道合. 又解释为合并, 却是以后汉书的孙坚从袁术来解释吴录中的同盟之意.

拿江表传说事不是不可以, 拿后汉书说事更非不行, 可拿后汉书说别的书上之词的就好象在美国对美国人用中国法律来衡量其犯没犯法一样的搞笑.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9 16:26 发表
多加一句, 不过现在S二号先生竟然以"在中国对着中国人喊你犯了阿美利坚宪法"为荣.

最后, 作为本贴里的最后一次回复, 我只想告诉你. 汉典老早就引出来给你, 你有你解释的根据就请拉出来巧清楚(辞海也好, 汉典也罢, 古文词典也成, 总之请给个词意的出处, 您的脑袋太经典, 不敢恭维您的个人翻译)
如果还是玩这等在中国对中国人大喊"你犯了阿美利坚宪法"的话, 自便. 我没义务对一个先入为主的人再多说什么话.

难道我们是在辩“同盟”这个词的含义?难怪某人忙着查字典,帖了一遍又一遍。

我找出的是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孙策语言中用“同盟”一词来指代“孙坚与袁术合并且成为袁术下级”的事实。之所以后来又引《后汉书》,那是因为你们当时不承认孙坚是袁术的下属,并且依据“孙坚不是袁术的下属”来展开对本人观点的批评。确实,如果不能确认“孙坚是袁术下属”这个事实的话,则我举的“孙坚-袁术”的例子也就不再成立。
为了让你们承认“孙坚是袁术的下属”,苏克尔才举了《后汉书》出来说明,而这个《后汉书》的例子一举,你们立即也就不得不承认“孙坚是袁术下属”,可见,这个举证是很有必要的。

谁在用《后汉书》来解释《三国志》了?谁在用美国宪法要求中国了?呵呵,煞有介事弄得跟一下子发现了根救命稻草似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6:3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7: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6:44 发表

你指代也好,如何也罢,无论如何不能称同盟就是合并的意思,孙策那里的同盟从来就不是合并的意思,即便它掩盖孙坚曾是袁术的下属,也不能据此就说同盟表达的是合并的意思。如果你非要这么说,就与我上面例举的 ...

天啊,服了你了,好好,就算我以前说过吧,下回不说“同盟=合并”了,成了吧?
你是来辩论问题的呢?还是来给人戴上帽子然后来批评的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7:3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6:23 发表

第一,你不是说同盟在这里表达合并的意思吗?我问你同盟具有合并的意思出自何典?如果同盟不具有合并的意思,你凭什么说这里同盟表达的是合并的意思?
第二,三国志原文写的是合从,裴注用的是同盟,这是双方记载的不同,你凭什么把它们混为一谈,说什么同盟具有合并的意思,你这是不是用裴注解释三国志的原文?所以我照你的逻辑,得出髀在这里表示膝,还有备宾主礼在这里表达的是是共劫太祖,以及三国志原文中阿瞒打张鲁,与董昭的上书都是一个意思。明白没有?
第三,你承认周瑜说那番话的时候,刘备孙权的下属,好,这个时间正好是刘备前往东吴求都督荆州之际,这个时候,鲁肃传记载:“权抚掌欢笑。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那好你在224楼也承认,借荆州,与刘备是孙权下属,矛盾。那好,你既然认为这时刘备是孙权的下属,为何鲁肃传又称借之?

你还不明白?

马甲(批评本人):因为裴注对刘孙关系,曾用了“同盟”一词,可见,刘备不是孙权的下属。
本人(反驳马甲):裴注对孙袁关系,曾用了“同盟”一词,但是,明明孙坚就是袁术的下属。可见,马甲的批评不能成立。

你究竟在胡搅个蛮缠什么啊?我实在搞不清你脑子在想什么。

第三个问题:我指的是“借荆州”的事实,并不是鲁肃说话的那一时刻。鲁肃说的“劝借”,则是在周瑜讲话的基本上同一个时段。是二人的立场决定了用词不一样。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可能是后来编辑的,你没看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7: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9 16:42 发表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6 06:59 发表

对, 你从来没明说后汉书证明吴录, 不过不知道拿三国志的合从指吴录的同盟是合并的意思原来就不是在中国指着中国人喊"你反了美国宪法"?? 对不起, 确实不是, 只不过您却是在中国指着中国人喊"你犯了日本宪法".
不要绕得连自己都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吧。
道理很简单:

你企图以“同盟”这样的字样,来否认刘备是孙权的下属。我举了例子就说明,你这个“否认”是不成立的。如果你的“否认”成立的话,那么按你的逻辑,也就可以推出孙坚不是袁术的下属。
然而,〈后汉书〉证明,孙坚就是袁术的下属。
因此,你的论据不成立。


确实,如果不能确认“孙坚是袁术下属”这个事实的话,则我举的“孙坚-袁术”的例子也就不再成立。
----看见了你自己的逻辑了么? 你只想证明孙坚是袁术的部下, 你的逻辑就能成立了, 后汉书证明了孙坚是袁术部下了, 您的逻辑成立了吗? 一边否认你要以后汉书证明吴录这种拿美国法律在中国横行的手法, 却一边说你要证明袁术是孙坚主子就能证明你的理论这种你只要有法律规定就能指在中国某人犯法, 哪管那是美国法律还是日本法律.
你感觉出你混乱的思维了么S二号?

后汉书证明了一个史实。对此这个史实,裴注三国志没有否认吧?
阁下怎么意淫出美国法律日本法律来了。


我不是不得不承认, 而是有史料有根据的内容就会承认. 我没有必须坚持的观点, 绝对不会把结盟后成为部下的卫兹当成结盟时就是曹操部下. 更不会因此就把同盟说成合并.

所谓的时间问题, 我再举个更明显的例子, 围备将关羽于下柸, 羽降....羽亡归备.
时间问题嘛, 其实那个降的意思就是指亡归备, 而不是投降, 只是时间前后而已啦.

还要耍其他手段么 ,自便.
你又耍赖了吧。时间问题,我早就明确地说了。就算有延迟,也可以理解为刘备开始企图与孙权平等“同盟”,但后来,因为实力不够,成了孙权的下属,这如何不可以?
你要那样理解关羽的问题,请自便,本人无兴趣反驳你。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7:5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8: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7:44 发表

你全说错了,完全是诡辩。
裴注对刘孙关系,曾用了“同盟”一词,可见,刘备不是孙权的下属。如果你找不出史料证明,他说的就是对的。
这也太霸道了吧,明明同盟一词并不表示平级,我已经找到孙袁关系为例。孙袁关系表明:“同盟”与“上下级”关系,只是不同史书的不同说法而已。

你说,裴注对孙袁关系,曾用了“同盟”一词,这一样表明孙袁是同盟关系,但你用更权威的史料证明孙坚就是袁术的下属。所以这段是错的,

你说人家那段“是错的”就是错的了?我认为那段并没有错误,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孙坚是从长沙起兵的,本来不是袁术的下属。经”同盟“以后,才成为的下属。
但不能称,上面就是错的,因为你没找到更权威的史料证明。
我不需要找更权威的史料,我一直都说了,我按”孙权是刘备的上级“来理解史料,没有矛盾,浑然一体。
而且,本人对你方采用另一种观点(即刘孙平等)来解读史料,不置批评。如果是我来批评你们的观点,则当然需要找“更权威的资料”。现在是你们来批评我,当然需要你们来找“更权威”的资料。

你想想去,两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的话,如果一方想否定另一方,当然不能把自己一方的说法重复一遍,必须指出对方的“错误”才行吧。
你们的问题,恰恰都在重复你方的观点,而没有实质性的、能证否本人观点的证据。


周瑜与鲁肃说的是一个时间段,既然你是当时刘备是孙权的下属,那么借就不成立,如果借成立,刘备就不是孙权下属
借是鲁肃的个人观点,怎么不成立了?当时正好是刘备蠢蠢欲独的时候,周瑜才会出那个计策意图挫败刘备的独立倾向。而鲁肃,他是同意刘备独出去的,所以,他用“借土”,而周瑜用“割土”。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8:0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8: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9 17:57 发表
----说话得有根据, 你这么说不是不行, 问题是哪里弄出个后来刘备成了孙权下属的?? 卫兹从曹操. 卫兹后来自然成了曹操部下, 刘备什么时候成了孙权部下----请给出史载的证据, 而不是你这样的"理解".

史料中没有关于他们两人关系的明文说法。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两人搞不清楚关系时间短,而且刘备后来成为鼎足一方,所以,不搞清这段关系,对历史问题也没有多少影响。

问题是,我们按”孙权成为刘备的领导“来理解史料,找不出矛盾之处。尤其是周瑜那段话,包括”广揽英雄“的说法,用当时刘备成为孙权揽为部下的英雄来理解,就极其自然的。由于众人都同意刘备不可能长期屈居于孙权之下,所以,周瑜的那个计策就是意图使刘备想跑都跑不了。

你们对周瑜的那段的理解,就极不自然。

现在,可以说,两种观点都能自圆其说,我们可以讨论这两种观点哪个更接近史实,也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去批评对方的观点,但不能视为“证明了对方的错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8: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9 18:12 发表
----刚说不拿后汉书去解释吴录的同志, 不用后汉书, 你从哪看出吴录里孙策的那句"同盟"有上下级关系??
得, 美国法律果然在中国通行了.
我用后汉书去证明的是一个史实,而这个史实,必然是孙策也知道的。但他仍然用“同盟”来说事,就可见,即使某些人用”同盟“来指刘备与孙权的联合方式,也并不能排除刘备实际是投入东吴的可能性。

----得, 美国法律在中国横行了. 吴录说了孙坚成为袁术下属没? 那是后汉书写的, 为什么要拿后汉书的意思去定义吴录的话?
后汉书证明”孙坚成为袁术下属“是个史实。不是拿后汉书去定义吴录的话。

----浑然一体? 同盟, 割土, 借地都浑然一体了?刘备表孙权行车骑将军, 领杨州牧, 刘备自领荆州牧, 这浑然一体了? 你看看谁有资格表自己的老大在朝庭当官的?

同盟、割土,均已经解释了。
至于谁表谁领什么什么职这类事,只代表在朝中官职的大小,与实际地位没有关系。张邈、鲍信的官职都比曹操大,不了成了曹操下属?

----借土割土就是没封土, 所以当时哪体现出刘备是孙权部下的意思来的? 史料里没体现的意思, 你加个东西进去再解释为什么强调反对的意思进去, 浑然一体了? 浑然一体还需要你添油加醋啊?

武子胥反对吴王给越土地(当时越王在臣服中),假设武员给吴王进了一言,内称“句践内怀虎狼之心,外饰温恭之貌,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恐夏、殷之患至矣“,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可以,则刘备投奔期间,周瑜用了一个”割土“,鲁肃用了”借土“,有何不可?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8: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9: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9 18:24 发表

----按结马超来理解以曹公在北,当招揽天下英雄,又很不自然么?
与马超有”招揽“的意思?孙权对刘备是明文讲了”广揽英雄“。

周瑜意图把刘备置于吴(吴郡), 时刘备身在柴桑(孙权未迁都建业), 然后以物质引诱把刘备软禁, 好让周瑜能利用关张, 征战天下. 这是周瑜进言消化掉刘备的意图, 也就是说, 周瑜确实是向孙权进言吞并了刘备, 可惜的是孙权并未同意. 还觉得应该招揽更多英雄来对付曹操. 孙权是否决了吞并的提议, 不自然在哪呢?
自然不自然大家心里有数,如果把招揽更多的英雄来对付曹操,不理解为“招至孙权集团里“,而理解为结更多的同盟来反对曹操,硬要说“自然”的话,本人也无话可说了。

---搞笑, 对于虚拟出来的观点还不能证明错误, 那真是活见鬼了.
我先以你是人妖的观点对你进行讨论, 你不能否决这个前提, 即使你拿出你的证明, 我也说你以后可以割掉, 所以你还是人妖, 这个说法没错误, 你觉得可以不可以?
问题是,我也可以认为你们的观点才是虚拟出来的,明白吗?而且不不满你说,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只不过以你们意淫的本性,我没兴趣驳你们而已。

我也举个例子。譬如,我说你是婊子,以你曾经夜不归宿来证明,你不能否决,即使能证明,说夜不归宿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或举证说某某某也曾夜不归宿了总不能他也是婊子?我就说别人夜不归宿是其他原因但你不是,你要证明你不是个婊子,就必须拿出“更权威”的证据,拿不出来,所以你还是个婊子,你觉得可不可以?呵呵。


不过有一点.
对这场争论不感兴趣。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开始时名义上为孙权的部下,实际此人一直在打小算盘,与刘备往昔对待主子是一样的。
看了争论,才知道,原来还有人对这个持异议。

不知道这句威风凛凛的话跟你如今的立场是不是同一回事呢?

有什么不一样的?不明白。本来就不想争谁对谁错,反正,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就认为刘备是孙权的部下。由于刘备这人的特殊性(实际此人一直在打小算盘,与刘备往昔对待主子是一样的),才引发了一系列他不象个“部下”的现象。
少数人不承认这一点,我也没打算把他们一一驳倒。
这类事情,不可能谁驳倒得了谁。尤其你方是以意淫为主的,要驳倒一个意淫出来的观点,有可能吗?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20:2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19: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8:19 发表

史料中记载了孙刘两家的关系,前面说了多少遍,定交与结同盟誓。

可是,史料中也说了孙坚与袁术是“同盟”,但孙坚不仍然是袁术的部下吗?



此外,定交怎么能否定刘备成为了孙权的下属?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9:2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20: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8:17 发表
你这就是用裴注解释三国志原文,在孙袁关系中,人家裴注说的是同盟,三国志说的是合从,双方说法不一,而不是证明同盟一词不表示评级。
问题是,袁术为孙坚的上级这个是史实,针对这个史实,裴注说双方是“同盟”。这就证明,同盟不同盟的,并没有双方平等的含义。你还不懂?
你后面举的那些不切题意的好笑的东东,不要再拿出来了,OK?


你自个都承认了,同盟不具有合并的意思,为何又同盟成下属了?
原因是史料有记载,孙坚与袁绍是上下级关系,但仍然使用“同盟”这个词。

无赖之极,按”孙权是刘备的上级来理解史料,这是一个论点,你本身就需要史料证明;其次,你按”孙权是刘备的上级“来理解史料,本身就是批评我方另一种观点,你不拿来史料证明还要我方证明?就算我们批评你的观点,我方也拿出史料证明了,定交与同盟已说明一切,你现在也没拿出史料反驳我方的观点,仅拿孙袁关系来否认孙刘关系,照你这个逻辑,法院完全可以因为一个人的误判,来得出所有人都是误判的结论。
我的论点我已经证明了,你们对它的反驳,我也都一一推翻了,你还要什么别的证明?

你们将“同盟”一词理解为双方平级,且用这个论点反对我的观点;我拿孙袁关系的事实,证明了“同盟”并不一定是平级关系,你们对我的否定是没有道理的。这个证明还不够吗?
譬如说,我认为马甲不是婊子,你出来反对说你看见马甲夜不归宿了,确是个婊子。我指出,夜不归宿可能是其他正当原因,并举证某某也曾夜不归宿,你能用“不能因为别人夜不归宿是正当的,来得出所有夜不归宿都是正当的的结论“这类歪歪理来反驳我?


你证明一下鲁肃同意刘备独出去,好不好?哪的史料证明鲁肃同意刘备独出去?另外,凭啥鲁肃说的是个观点,而周瑜说是就是史实?
史称鲁肃为“联刘”派,周瑜为“吞吴”派,怎么不能证明鲁肃同意刘备独出去?
鲁肃、周瑜说的都是史实,他们的用语不一样而已。咋的了?


[/quote]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29 21:4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1-29 20:48 发表

自然不自然大家心里有数,如果把招揽更多的英雄来对付曹操,不理解为“招至孙权集团里“,而理解为结更多的同盟来反对曹操,硬要说“自然”的话,本人也无话可说了。
----招揽英雄来对付曹操==招揽当孙权部下? 难道招揽盟友就不能对付曹操了? 哪个自然确实不需要你来定义. 招揽英雄, 思贤若渴还能说是招纳部下为自己效力. 招揽英雄, 对抗曹公, 自然是招揽一同对付曹操的朋友, 不是招揽部下了.

这样吧,有没有招揽英雄作为招揽同盟的用法先例,给一个,咱们来议一议吧。看看与招揽部下相比,哪个更自然。

我也举个例子。譬如,我说你是婊子,以你曾经夜不归宿来证明,你不能否决,即使能证明,说夜不归宿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或举证说某某某也曾夜不归宿了总不能他也是婊子?我就说别人夜不归宿是其他原因但你不是,你要证明你不是个婊子,就必须拿出“更权威”的证据,拿不出来,所以你还是个婊子,你觉得可不可以?呵呵。
----笑, 你哪里证明了夜不归宿了? 我们的观点虚拟出来的? 感情结盟是我们虚拟出来的? 至于所谓的例子, 我当然认为不可以啊, 因为夜不归宿不足以说明当婊子的事实, 你根本就没更多证据再证明了, 居然还要别人拿更权威的资料反对? 我实在不知道对于夜不归宿的同志你有什么资格说别人是婊子还能说出拿不出权威证据就是婊子这种口气的理由.
不过, 以你的逻辑, 这种把猜测当事实完全行得通.

你真是憨得可爱啊。你没读明白,那个持“夜不归宿者为婊子”论的,就是你自己啊。故事中的“我”,其实是指的你,明白?只所以故意颠倒,是“顺延”你前面的例子。

我翻译一下:
你(马甲)说孙刘不是上下级,并以“同盟”字样来证明,我shinbade说,“同盟”也可能不排斥“上下级”,且举例说孙袁关系也有“同盟”字样总不能说孙袁关系也不是上下级?你就说,孙袁关系是上下级但刘孙关系不是,要我拿出“更权威”“最坚定”的证据,拿不出来,所以孙刘关系还就不是上下级。



----大多数人? 哪儿呢在?
你假定了一个"刘备是孙权部下"的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 最后因为说自己解释得"自然", 那么这个"刘备是孙权部下"就成立了. 问题是, 什么方面支持了你这个假设? (周瑜对孙权言,孙权“广揽英雄”意,孙、刘地位悬殊,刘备肯作吴巨下属,等)有什么不一样? 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有几方面的结盟记载来证明(想的是结盟,未必就真的是平等的结盟,结来结去,结成了下属是实情). 你却没有一个反驳或者支持那个"部下"的根本证据, 你那个猜想始终只是你的猜想而不能做讨论的原因就是你缺乏一个最坚定的根据.
你还打算一个个驳倒?? 我倒很想你驳呢现在. 搞笑啊.
你们意淫专业,轩辕闻名,哪里可能一一驳倒啊,就是一一驳倒了,经你们一YY,还不是僵尸复活啊。是以从未打算,呵呵。不过,等时间充分了,多找一些史料,或许再来写吧,也不怕你们僵尸复活。
我说, 你丫能实指的指出我们哪一个是意淫出来的观点么?

这个还不是随手捡来。仅就我个人见识到的,就有什么“赤壁战役的总指挥是刘备”“关云长单骑冲万军斩了颜良”“襄阳战役是曹仁先进攻关羽,被关羽防守反击一直打到樊城““关羽战徐晃之前已经占了襄阳“”温恢已经预见到了那场大洪水“”诸葛亮说祁山的蜀兵多于魏兵,是加上了反叛三郡的魏兵之后计算的“,这些,一时想不起来别的,不都是你们YY出来的伟大发明吗?本人没有亲眼见到的,还不知有多少呢。


...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22:0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31 17: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30 10:01 发表

袁术为孙坚的上级这个史实,只能证明江表传记载的与三国志不一致,不能证明同盟不同盟不具有平等的含义;同样的道理,三国志说射中张颌的膝,而裴注说射中的髀,只能说他两二者记载的不同,而不能称,髀就是膝,你懂了吗?
我说好几遍了,这是不同史料的记载,你要混着用可以,但只限于孙袁关系,而不能是大而化之使用,明白?

你很搞笑,你不承认袁术为孙坚的上级吗?就整本书来说三国志确有与江表传不一致的地方,可是,难道凡是两本书的措词不同,就算是不一致了吗?
关于袁术为孙坚的上级,你能证明两者的观点不同吗?

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东吴方面不承认孙坚为袁术的下级,称两者为“同盟”,但事实上确实袁术是孙坚的上级,是孙策方有意或无意犯的错误。这不也说明了,你们用“同盟”这一字样作为“证据”来否定刘备实为投奔孙权的事实,也是犯了与“孙策”同样的错误了吗?

你下去好好想想去吧。



你证明什么了?寄寓与养虎,马甲连辞典都列出来了,你还狡辩?你推翻我们的反驳,整个在胡说八道,你就是用一个人被冤枉,来证明所有人都是冤枉的逻辑。

呵呵,问题是,鲁肃没看过那本辞典啊,他就是用“寄寓”来形容上下级关系了,这个你能否认吗?
不要再死撑了,你不觉得无聊吗?


你这个证明,我说无数次了,你是用三国志的原文解释别的史料含义,你可以用史料来证明史书何处记载失实,但你不能证明出,这两个说的是一个意思,如果你非说这两个是一个意思,我后面举的那些不切题意的好笑的东东,就是按你的逻辑得出的,明白了吗?你的例子正好说反了,适用你本人,你的例子,就是这么一回事:马甲说,你S是一个婊子,为什么?因为你曾经夜不归宿,我对马甲说,夜不归宿不能证明你S是婊子,马甲说,婊子都夜不归宿,你S夜不归宿所以是婊子,你认可这个逻辑吗?
还在狡辩?你来证明史料记载失实好不好?史料明明是指同一件事,这个你能反对?使用了不同的措词而已,你凭什么说哪个史料错了?
退一万步说,见上面。


联刘与刘备独立又是一自相矛盾的观点,如果是联刘,刘备就不存独立问题,如果是刘备独立,那么在刘备独立之前,就不存在联刘这一说。
只有允许刘备独立出去,才能谈得上联合之;如果不允许刘备独立出去,则必发生内斗,不利于抗曹。这个道理还要我来讲一遍?你累不累啊?
你自个都承认,下属与借是自相矛盾的,他俩说的都是史料,为何一个人说借,一个人说刘备是孙权的下属?从哪个角度说,史实不应该出现矛盾。用语不一样,含义就不一样,这个只能证明你是在胡解。
你这就是胡搅蛮缠了吧,周瑜还把这事说成“割土”呢,鲁肃说成是“借土”,显得温和,有什么不可以?“割土”也好,“借土”也好,这都是对当时刘备名义上来投奔成为下属,但实际上刘备不可能甘于其下的一种客观反映而已。譬如,当越王臣服吴王时,吴王要给越王土地,伍员反对,进言说“句践内怀虎狼之心,外饰温恭之貌,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恐夏、殷之患至矣“,这有什么不可以?鲁肃对于给刘备南郡之事,对于刘备将会独立出去,他与周瑜一样,也是看得很清的,但是,他认为允许刘备独立出去对抗曹来说有益无害,给它南郡且当是“借”给他。这又有什么不可以?鲁肃的原话你有?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31 17:1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18 20: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老帖子翻出来了,那俺也插一句。

当初,“暂时发言马甲”等人,因为周瑜用了一个“割土”一词,就意图否定刘备是孙权部下,他们认为上级是不能“割土”给部下的。当时,本人手里资料少,所以,怎么教育,他都不听。

现在,手里的资料多了,举几例说明,“暂时发言马甲”“天涯明月刀“等人,错得有多大:
《武帝纪》: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

《吴主传》:饥寒者尚未恤,猥割土壤以丰子弟,崇爵位以宠妃妾,孤甚不取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20: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20 02: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9:11 发表
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
----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
周瑜有没有说孙权是割土委于刘备?
现在不提“割土”了?你不是说,孙权不能“割土”给部下吗?现在又扯委不委的,呵呵。
猥割土壤以丰子弟
----割土壤跟割土是同一回事? 刘备是孙权子弟?
天啊,你真会扯,又扯到“孙权子弟”。刘备不是孙权子弟,关“割土”鸟个关系?

总之,“割土”这个词,是能够用在部下的,而不是你所谓的什么“割土”一定是对同盟对外国而言的。
狡辩是最没有意思,最无聊的。

我还以为有什么大发现呢. 这就叫错得有多大? 那种同盟是合并的说法倒是没多大错了? 搞笑

我说的意思是,嘴上可以说“同盟”,但实际也可能是合并。你到现在还不懂这个意思?最近一段时间不见你出来,脑筋一时转不过来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4 15: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044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