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諸葛亮不懂帶兵??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4 12: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elan 于 2007-9-4 02:34 发表

>>>>>1、为什么曹操有后顾之忧而诸葛亮没有,这不正说明诸葛亮外交手段高明,把其他势力不只像曹操那样稳住,而且都变成盟友和藩属了吗?

------汗,居然把外交手段都扯出来了。官渡之战曹 ...

>>>>>汗,居然把外交手段都扯出来了。官渡之战曹操是被动应战,他当然愿意没有后顾之忧地去面对实力本来就远强于自己的袁绍,不然征徐州干吗?曹仁到南边跑一圈干吗?但是通过外交把其他所有势力变成盟友可能吗?西北被钟繇稳住了。但刘表跟袁绍是同盟,拉的过来吗?为什么安抚的孙策“阴袭许”,因为盯着曹操手里的献帝呢。诸葛倒是想结好孙权,但是因为争夺荆州,孙刘照样大大出手。这根本就是个利益问题,跟外交没太大关系。交给曹操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回过头来说这小子不高明,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笑,孙子: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自个理解一下伐交。

曹操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合着,诸葛亮做不到的,是他的能力欠缺,曹操做不到的就是客观形势所致?这个标准可够强悍。他打徐州,主要原因是刘备潜在的威胁大于袁绍,你别乱扯其它方面。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刘表与袁绍是同盟,拉不过来,那孙权还是大魏吴王呢,为何就拉过来了?为何曹操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诸葛亮就是理所当然?外交本来就是讲利益的,曹操说服不了刘表,只能说明,外交手段有欠缺的地方,纵然袁绍的势力大于曹操,但是赤壁之战前后,曹操的势力也一样远大于刘备,为何诸葛亮就成功了?


》》》》对袁绍来说,许攸叛逃确实可说是致命变故。但对曹操来说,相信许攸就意味着天大的风险。就算这不是袁绍下的套,乌巢在敌人大营的后方,袭击乌巢的路上被人包了饺子也是有可能的,乌巢能不能攻下也是问题。这么冒险的事居然说成拣了个天大的便宜。
    我什么时候说曹魏武将不行了?我是说你不要认为别人赢了就是因为对手昏庸,再加上上天送的机会,而诸葛无功就说成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现在看明白了吗?
    为什么不回答是谁“违众拔谡”?不要再拿马谡当替罪羊了,马谡确实是举措失当,但诸葛是在举措失当上还要加上一个用人失当。作为最高统帅,诸葛要承担主要责任,拉别人来做替罪羊的做法也是不厚道的。

原来曹操袭击袁绍的后方乌巢就是冒天大的险,诸葛亮在敌国来去自如,就被人无视?而我告诉你,曹操人赢了真就是因为对手昏庸,再加上上天送的机会,而诸葛无功本来就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袁绍官渡一败后,阿瞒还花7、8年才平定河北,那么诸葛亮以弱击强,大量消耗魏国实力,根本就不比曹操差。

至于街亭,诸葛亮用人失当不假,至于举措失当,凡请拿出史料。要论厚道,谁及阿瞒了,夏候渊戎马一生,结果落了个白地将军的称号。如果用人失当,就是举措失当,阿瞒用李服而李服反,委夏候而夏候亡,任于禁而于禁降,你是不是称为目光如炬,人尽其用?


》》》》如果你认为是笑话,倒也无妨。但无法否认的是吴确实是牵扯了大部分魏军,魏对吴的重视远超过蜀。

是的,吴国是牵扯了大部分魏军,比如张辽800破十万,满宠,数十人也破了次号称的十万。多重视啊。瞧瞧人家司马,在东吴身上赚了多少分,碰到诸葛亮就只能在家里扮人妖。

》》》张俨是什么人我想大家都知道,他的个人倾向我想大家也知道,权威不权威的就不说了。即使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岳飞、文天祥,也得不出纯属抗拒国家统一的罪人这种结论。

说诸葛亮好话的,就是个人倾向问题,说阿瞒好话的,就是公正。你的标准,在下是领教了。


》》》呵呵,又是引用,与事实是否相符就不说了。诸葛治军是没问题的,我没有疑义。从你的帖子看,基本上没讨论带兵的事,相反,用兵倒是不少,而且怎么看也看不出,你所认为的诸葛是个二流水平之人。

如何与事实不符?合着,您老人家就是看不惯别人说诸葛的好话,一提这些,要么人家立场问题,要么是与事实不符,你看不出来,只能证明你的水平,还能证明啥?李靖如何看出来的?莫非你认为,军事才能远胜李靖?

》》》大军云集就是企图报复?大败以后就不能调兵以增强防务?张合南下说明魏在石亭输的很惨,只能抽调其他部队来补充损失。在陈仓,诸葛连云梯、冲车、井阑等所有攻成武器都用上了,又是填堑,又是挖洞,怎么看怎么是大打出手。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你看看是增强防务呢,还是企图报复?

陈仓之战,诸葛亮还分兵对付费耀呢,而且如果是真正的大打出手,完全可采取蚁附的战术。


》》》军队粮草不能由当地完全供应好象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你所理解的“带兵”到底什么意思?
      你既然只看重无关大局的战斗层面的得失,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诸葛如果真有胆略,可以东出武功,依山而东,逼司马出来野战呀,诸葛又不敢。这说明司马背水为垒卡住了诸葛的要害,策略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讥笑正确的策略,这本身就是可笑的。

真正可笑的来了,之前一个劲的说人家的史料与事实不符,殊不知,自个才是没有鉴别能力, 不知真伪。你采用的不过是《晋书》,这条史料与《三国志》完全不符。

《晋书》: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你看看人家《三国志》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志》: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诸葛亮诈兵,司马全然不知,自鸣得意,被郭淮发见,着实可笑。明明是司马险些上了恶当,结果晋书这一加工,成了司马高瞻远瞩,更可笑的是,居然有人奉为圭臬?


》》》诸葛好象是8月死的吧,记不清了,我还真不知道当地一年有几季收成。如果你有相关资料能否告诉我?先谢了。魏在当地产粮受到多大影响,如果你有资料能否告诉我?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

你看看吧,有没有一季。

》》》别人的看法只可作为参考,结论还是自己思考后再下吧,这跟臆测是完全不一样的。

思考不是臆测,结论更不是拿着删三减四的史料,运用视而不见的绝招,而得出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4 13: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2 11:27 发表
举张俨的话已经不算太客观的了,此人在历代评论诸葛亮的人中,算是最强的几个挺诸葛派之一.
也就是说,你举的只是古人评诸葛亮中最好的几篇之一.

晋袁宏曾评:亮,持本者也,其于应变,则非所长也.
而宋人何去非的 ...

还是看看李卫公的评价吧,你那个算什么公允。

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绩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秦,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能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5 10: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unnybill 于 2007-9-5 10:00 发表
诸葛亮当然懂带兵,只是不懂打仗而已。
运运粮草,搞个阅兵式,肯定弄得比谁都好。

你这水平真高,一拍脑袋就出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6 10:2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6 09:29 发表
正常情况下,以弱克强确实很难.但是,完不成正常情况下很难完成的任务,只能表明某人不在水准之下,而不是代表某人就在水准之上.
孙武,吴起,白起,韩信,都有以弱克强的能力.
项羽破诸侯联军时,如果不是用个大迂回, ...

客观公允的评价,你认为是神话,别人如何说,也都无济于事。

拿特例作为一种标准,本来就不是公允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6 12: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6 12:18 发表
不成英才即成庸才,你的观点还是蛮极端的嘛.所谓机会,一者是创造机会,一者是抓住机会.

实力对比是客观存在的,既然他客观存在,你在没有解决这个客观存在问题的时候,运用不适合这个客观存在的战略战术.就是一种 ...

你说了这么多,全是老调重提,只需李卫公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绩焉。

偏偏诸葛亮采取的方式,往往就是按步就班,对峙对峙再对峙?

一次北伐,曹真与疑兵开练,二次北伐,成功缓解了东吴的压力,顺手杀了王双;三次北伐,声东击西,不过郭某人见机得快,跑了,也夺了两郡之地;四次北伐,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并射杀郃;五次北伐,上五丈原,司马老儿中计,还在自鸣得意,还是郭某人发现;这些都是按步就班,对峙对峙再对峙?

至于是否调动对手,那也得看看对手是谁。

韩信背水一战,若对手是司马,他行吗?

A胜了B,C没胜D,然后得A比C强,这是什么逻辑?

不成英才即成庸才,这正是你的观点,司马也是超世之杰,诸葛亮以弱击强,打到这个份上,就可以了。而且后世早有评价,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至于阴平一战,换成诸葛,会采取什么措施?
你为什么不说邓艾为什么也不同间伐蜀呢?这不是证明伐蜀成功,运气是最重要的因素吗?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9-6 15:3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6 19: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6 19:04 发表
一次北伐,箕谷祁山,我众与贼,而为贼所破.
二次北伐,数万之众,攻陈仓而不克.
三次北伐,诸葛亮唯一的一次出奇致胜,效果很好,偏偏诸葛亮经此一役后再不致力于此.(PS:很明显你并不没有看何去非的评论)
四次北伐, ...

一次北伐,箕谷祁山,我众与贼,而为贼所破.
哪的记载?《汉晋春秋》中此处记载明显有问题。
再者说来,破是什么时候?曹真被耍又是什么时候?你能不能不转换话题,谈用奇的时候,对诸葛亮用奇无视,谈诸葛亮的战绩又对战绩无视,兄台论史,敢情就是这么论法?

二次北伐,数万之众,攻陈仓而不克.

二次北伐,王双是哪国人?至于陈仓,说了多少遍,那是缓解东吴的压力。

三次北伐,诸葛亮唯一的一次出奇致胜,效果很好,偏偏诸葛亮经此一役后再不致力于此.(PS:很明显你并不没有看何去非的评论)

何去非的评论?啥时候何去非这个兵家,超过了唐太宗与李卫公后,他的评论,到还值得一谈。

四次北伐,粮尽退兵,射杀张合,对手并不想追.本身属于捡漏行为,

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与射杀颌,应该是两回事。

张颌不想追,按你的说法,张颌知道人家有埋伏,还去追,一点防备都没有,这样还号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要么张颌是个笨蛋,要么这个号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的张颌,压根就没有这种不追的想法。

捡漏?捡了个五子良将,我问问你,司马对诸葛时,捡了这么大的漏?

五次北伐,自己命都挂上了.

诸葛亮病死了,与用奇有啥关系?莫非,在兄台眼中,诸葛亮非得有遗计平天下的本领,这才叫本事?

所谓智者不二过,诸葛亮屡屡北伐,屡屡粮尽,岂止二过.诸葛亮用兵所求十全,而十全则难败难胜.以蜀小国,不胜即是败.千里求败,何为
能否调动对方,不仅仅要看对手是谁,还要看看自己是谁....背水一阵对手是司马,不敢说韩信能不能用此策,不过韩信肯定能另设他谋.但背水一战已方是诸葛亮,即使对方是陈余,他也绝用不出此策.只有隔着河干瞪眼到粮尽退兵的份.

高下之判就在于此.所以诸葛亮的用兵能力就只能屈在一流中游.

所谓,十全必克,乃魏略所载,这样吧,裴松之的一句话送给你,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诸葛亮采取的策略正合兵法,孙子:“不胜在己,可胜在敌。先求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至不胜即为败,之前华剑兄说得很清楚了,俺贴一下吧?

没有达到目的就是军事上的失败? 目的只有当局者自己心里清楚,且是随时可以变更的.曹操当阳之战的目的是消灭刘备,结果仅仅将之击败,按某些人观点,这个就叫目的没达到.败了吗?四越巢湖是想消灭东吴,至少是打残他,可惜次次无功而返,比起诸葛北伐恐怕更加灰头土脸,看来是惨败?
在阁下眼中,诸葛亮以弱击强,不大胜就是败,司马以强打弱,不大败就是胜。这个标准,着实强悍。

韩信背水一战对司马,阁下就说韩信肯定别设他谋获胜,诸葛亮即使对陈余,他也是隔着河干瞪眼到粮尽退兵的份。俺真是没的说了,这种话也说的出来。

这样吧,俺依个样,韩信背水一战对手是阿瞒,韩信肯定别设他谋获胜,阿瞒即使面对陈余,也是被红烧的份。这样兄台肯定满意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7 13: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6 20:19 发表
马谡还符合居高凌下,势如劈竹呢.

笑,你这不是断章取义吗?马谡这分明是不知地形。

孙子: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6 20:19 发表
韩信当然也可以在河边先为不可胜,待敌可胜之机,慢慢的待好了,符合兵法嘛.项羽也可以跑去诸侯军前的死守一城.

笑,韩信要不是知道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他敢背水一战?这难道不是先为不可用,待敌可胜之机?项羽跑去诸侯军前的死守一城,这叫先为不可用,待敌可胜之机?先为不可胜不是等死。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6 20:19 发表
孙子兵法里的东西多呢,还有很多更符合的: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陈仓的翻版.

与你说了半天,诸葛亮打陈仓,本来就不是为陈仓,是为了调动魏军,纾缓东吴的压力。正因为魏军要攻打东吴,西线空虚,这才出兵,正合兵法,攻其所必救,然后不是斩了王双吗?这明明是兵法上的灵活运用嘛,你老兄是如何理解的?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6 20:19 发表
孙子兵法还有: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故兵贵胜,不贵久。..........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诸葛亮的北伐则是不胜而久.

所以何去非会评诸葛亮是: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难道要千里迢迢跑到国外去为不可胜,再待敌可胜??      以司马懿的立场,能做到先为不可胜,而待敌可胜.因为一动一静.动不持久.等下去,耗不起的是诸葛亮.但诸葛亮不行,等下去,自己的不可胜早晚会因为深入敌境的原因变为可胜.

诸葛亮死掉和奇只有一点关系,就是因为他不善机变,才只能被耗死.

诸葛亮每次北伐,基本上有获就归,正是兵贵胜,不贵久,而司马没有办法只能拖,所以他犯了大忌,兵贵胜,不贵久。这个道理,司马不是不懂,而是做不到,所以人家的评论,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实在是中肯之极。所以人家李卫公的评价也是中肯之极,称其为战必胜,守必固。只不过你老兄,总是抱着那个何去非的“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的错误观点,去理解兵法,而无视人家李卫公的中肯评价。

诸葛亮死是病死,所谓耗死,早被裴松之给否了,“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倘若兄台自认,隔了千余年,找到了裴松之的错误,在下也实在说不出什么。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6 20:19 发表
PS:箕谷祁山事出自<<劝将士勤攻已阙教>>是诸葛亮自己写的.去翻诸葛亮集吧.不要碰到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就来个史书明显有误.而抱着一个攻必胜守必固的明显吹捧之说,奉若神明.当然对于赞和评分不清的阁下来说,也太勉为其难了.攻必胜,还倒真的是必胜呢.
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根本没意识到,加上魏延的子午谷之策相呼应,明显可以知道魏国境内兵力不如蜀的北伐军..再加上此事入诸葛亮集,早就是一件确认的事了.
史书符合自己看法,真的....不符合自己看法...有误.这种态度真是狂好了

PS,陈寿做的诸葛氏集早失传了,<<劝将士勤攻已阙教>>也是摘要《汉晋春秋》,兄台,不要碰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马上就敲定,奉若神明,人家的攻必胜守必固之说,是中肯之极的评价。当然了,对于史料来源都不清楚的阁下,中肯与偏颇,想要分清,实在是勉为其难。

人家三国志写的明明白白,箕谷赵云是兵弱敌强,而赵云又是疑兵,他能带多少兵?而曹真当时是一支主力,如何可能赵云的兵多过曹真?还有街亭与列柳城,都不属于祁山,哪来的被击破?
下面这句话,还是原封不动的还给老兄吧。
史书符合自己看法,真的....不符合自己看法...有误.这种态度真是狂好了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6 20:19 发表
所谓不胜即败,不败即胜你也根本不懂.什么叫不败即胜?就是按那种情式发展下去,只要不失败,最后的胜利是可预期的.这种情况下,适用正兵,谨兵.
什么叫不胜即败,就是按那种情式发展下去,如果不能改变敌我的实力对比情况,最后败退也是可预期的.这种情况下,是不得不用奇兵,险兵.

你确实不懂,什么叫不胜即败,不败即胜,我反复再强调一遍,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照这个情式发展下去,诸葛亮只要寿命长上一些,最后的胜利是可期的,在这种情况下,敌我实力肯定是会发生逆转的。

PS,你现在也没出来,诸葛亮上述那些用奇,为何是按步就班,是对持对持再对持?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9-7 13:2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7 13:4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7 13:32 发表
楼上的我就不多评了,<<劝将士勤攻已阙教>>摘自<<汉晋春秋>>而且已经被收入<<诸葛亮集>>
这篇东西早就是被确认的了.
陈寿写?呵呵,眼睛睁大点.......陈寿写的叫诸葛氏集.. ...

PS,陈寿做的诸葛氏集早失传了,<<劝将士勤攻已阙教>>也是摘要《汉晋春秋》,兄台,不要碰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马上就敲定,奉若神明,人家的攻必胜守必固之说,是中肯之极的评价。当然了,对于史料来源都不清楚的阁下,中肯与偏颇,想要分清,实在是勉为其难。


眼睛睁大点,我也说了,是诸葛氏集。

诸葛亮集将后出师表也列入了,不一样有人质疑吗?是兄台确认的吧。

我啥时候说散失了就是假的,我是根据史料判断。兄台从不认真鉴史料,这个不要算我身上。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9-7 13: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9-11 11: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xuye-01 于 2007-9-11 09:58 发表
当然懂 北伐他根本没考虑赢也根本不可能赢
国土面积 人口 教育水平 蜀全面落后这这样的情况下得到自保 已难能可贵

高人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诸葛亮北伐是送死不成?请问一下,你认为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7 19:1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71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