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5-29 13:04 发表
燕京的推论“臆测远大于推理”,根据是什么呢?
第一、曹军的位置:根据上面的记载,此时曹操已经到达宛县,距离襄阳大约320里,大体上曹军10天左右即可到达(这包括了渡汉水1天,和新野停留时间);因此,如果要赶在曹军来到之前成功,时间只有7~8天。
这是哪来的?完全是臆测。
第二、襄阳的城防工事:自古襄阳号称铁打,城墙即高又厚,呈外还有很宽的护城河,西、北两面依靠汉水屏障,易守难攻是显而易见的。
请问在三国时期,襄阳啥时候号称铁打?当时攻城是费力,但是也没有襄阳特别难打的记载。就是燕京拿出史料,就存有矛盾。其中有一条是曹仁放弃了襄阳,既然这么难打,曹仁为啥放弃?
第三、刘琮手下高级官员的态度:从记载中看,刘琮的手下大多数高级官吏(比如刘先、蒯越、韩嵩、傅巽、蔡瑁、张允、邓羲)是赞同投降曹操的,同时也是反对刘备的。因为投降曹操还可以有高官厚禄,而如果刘备来,后果不堪设想。虽有记载说: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但是并没有看到有哪些大员或者掌握实权的投奔刘备,后来投奔刘备的其实多数是一些低级官吏(他们在刘表这里或者说在投降曹操以后看不到前途)。
这一条多少反驳了,琮左右多归先主。
第四、再看刘备自己的实力:大体不过1万陆军,还带领着数万随军家属和大批辎重,不仅人数少,而且也不是一只可以随时投入作战的部队。
那么,以这样的实力,怎么可能在8天内攻下坚固的,有数万人把守的襄阳呢?虽然刘琮软弱,被吓得不能起,但是蒯越、蔡瑁、张允等大将可不是能轻易吓唬住的,而军权基本都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诸葛亮过高地估计了刘备在襄阳城的影响力和刘表手下这些大将的能力。
因此,刘备此时攻下襄阳的可能性非常的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反过来,再看如果刘备8天内攻不下襄阳,或者即使攻下来了,后果是怎样的呢?
刘备的军力,燕京又从何处拿来的,当年博望坡,是不是刘备军打的?凭什么说,不是一只可以随进投入作战的部队。还有,就如暂时发言MJ说的,琮左右多归先主,这刘琮及底下死硬派人士是如何控制的?
至于他的1、2、3的推论,我之前就反驳了,你可以自个去看看。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5-29 13:04 发表
众所周知,襄阳是刘表的大本营、荆州州治所在,刘表经营多年,城坚池固,势必屯有重兵,岂是刘备那急于逃命之师能轻易攻下的?使刘备近屯于樊是刘表的策略,目的在于限制刘备的发展,而以刘表之多疑,能不在与樊仅隔水相望的襄阳屯兵设防?而既然刘表有意限制刘备的发展,刘备的势力会很大?由此,强弱一眼便知,刘备以弱敌强夺人之城会轻而易举?按照逻辑,这不但不是轻而易举,而是根本不可能。
刘表的策略是南据江陵,北守襄阳,大本营并不只有襄阳。刘备在北方抵御阿瞒,势力若小,有何用?而江夏一带不太平,在这种情况下,襄阳兵是不少,但也不会很多。否则,直接动手,将刘备拿下便了。在刘表已死,二子争位,刘琮降曹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后,他们能控制多少兵?这些兵又有什么战斗力?
另外,倘若刘备势力如此之弱,还能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5-29 13:04 发表
再者,蒯良、蒯越、蔡瑁等对刘表是倾心辅佐,但刘表胸无大志,只想坐保江、汉间而已。以蒯良、蒯越等之才智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早在袁曹官渡之战时,蒯越等就劝刘表助曹敌袁,可见其政治上是倾曹的,并且这种倾曹的精神在刘琮时期继续得到了贯彻,获得了成功。而他们对刘备,则是充满了疑虑和敌意,《久州春秋》上记载蒯越、蔡瑁甚至要除掉刘备,可见敌意之深。如此,他们会将襄阳轻易相让?而他们的势力本就远高于刘备,刘备对其发动攻击结果可想而知……补充一点,以曹操之谋略,知前方刘备强攻襄阳,必定会轻军先往,与蒯越、蔡瑁等里应外合夹击刘备,而这样,刘备就彻底地功亏一篑了。
蒯良、蒯越、蔡瑁是不会将襄阳轻易相让,但是这里讨论是攻打,不是让。“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琮左右多归先主”这些你到底看没看到?
俺也照葫芦画个瓢。补充一点,以诸葛亮之谋略,既提出攻襄阳,还有攻不下来的?或者以诸葛亮之谋略,以及其带兵手段,曹操轻军先往,他定会准备,两方交战结果,就是大破之,斩操,王双与张颌不就是这么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