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31 17:13 发表
你很搞笑,你不承认袁术为孙坚的上级吗?就整本书来说三国志确有与江表传不一致的地方,可是,难道凡是两本书的措词不同,就算是不一致了吗?
关于袁术为孙坚的上级,你能证明两者的观点不同吗?
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东吴方面不承认孙坚为袁术的下级,称两者为“同盟”,但事实上确实袁术是孙坚的上级,是孙策方有意或无意犯的错误。这不也说明了,你们用“同盟”这一字样作为“证据”来否定刘备实为投奔孙权的事实,也是犯了与“孙策”同样的错误了吗?
你下去好好想想去吧。
笑话,两本书的措词不一致,当然意思就不一致,如果按你的措词不同,意思是一致的逻辑,之前我举的那些例子就一样成立,它们也是措词不同,意思一致.
其次,我早就说了,孙袁是孙袁,孙刘是孙刘,这是两回事,你说孙袁的“同盟”是上下级,所以孙刘同盟也是上下级,照你这么说,甲夜不归宿,你S也夜不归宿,而正好甲是一个婊子,你S就是一个婊子。
第三,江表传是为吴人专美之辞,它是替吴人说话的,孙弱袁强,所以它说孙袁是同盟,而孙刘正好相反,孙强刘弱,若刘是孙的下级,他能用同盟?
呵呵,问题是,鲁肃没看过那本辞典啊,他就是用“寄寓”来形容上下级关系了,这个你能否认吗?
不要再死撑了,你不觉得无聊吗?
看看到底谁在死撑?看来,你认为鲁肃是文盲了.
对了,你也没看过那本辞典,所以你在胡解.
还在狡辩?你来证明史料记载失实好不好?史料明明是指同一件事,这个你能反对?使用了不同的措词而已,你凭什么说哪个史料错了?
退一万步说,见上面。
这两个史料记载的意思是不同的,如果你认为是相同,那么我在列举我说过无数次的例子。
三国志原文: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㈠谥曰壮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四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
裴注:㈠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髀在这里就表示膝的意思。
还有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两段话就是表明一个意思,备宾主礼在这里表达的是共劫太祖,对吧?
三国志原文: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裴注: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这也说的是一个意思?
只有允许刘备独立出去,才能谈得上联合之;如果不允许刘备独立出去,则必发生内斗,不利于抗曹。这个道理还要我来讲一遍?你累不累啊?
你累不累啊,我说了多少次了,如果是联刘,刘备就不存独立问题,如果是刘备独立,那么在刘备独立之前,就不存在联刘这一说。无论如何这两者不能同时存在。我再问你一次,那的史料记载,鲁肃让刘备独立出去?鲁肃已经表明是同盟关系了,根本不能证明是让刘备独立。
你这就是胡搅蛮缠了吧,周瑜还把这事说成“割土”呢,鲁肃说成是“借土”,显得温和,有什么不可以?“割土”也好,“借土”也好,这都是对当时刘备名义上来投奔成为下属,但实际上刘备不可能甘于其下的一种客观反映而已。譬如,当越王臣服吴王时,吴王要给越王土地,伍员反对,进言说“句践内怀虎狼之心,外饰温恭之貌,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恐夏、殷之患至矣“,这有什么不可以?鲁肃对于给刘备南郡之事,对于刘备将会独立出去,他与周瑜一样,也是看得很清的,但是,他认为允许刘备独立出去对抗曹来说有益无害,给它南郡且当是“借”给他。这又有什么不可以?鲁肃的原话你有?
你才真正的胡搅蛮缠,“借土”你之前已明明承认与刘备是下属相矛盾,这时为何又成了名义上投奔成为下属?退一万步讲,就算借是你那种表示,那割呢?六国割地于秦,也表示六国成为秦国的下属,实际上六国不可能甘于其下的一种客观反映?
伍员这句“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哪来的?吴王何时要给越王土地了?你这不是天方夜谈吗?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2-1 12: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