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备借荆州的真相(2007版)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12 17: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刘备派诸葛亮调三郡赋税正是其没有地盘,孙权特许其调赋税养军的证据。

——《诸葛亮传》记载: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很多人多以此做为刘备拥有三郡的证据,其实恰恰相反。我们思考一下:
① 如果刘备真拥有三郡,自然会委任自己的太守以及其他官员,他们自然应负责征调三郡赋税以及其他物资。何需军师中郎将去负责?军师中郎将有征调赋税的职责吗?
② 如果刘备真拥有三郡,那么不仅是赋税,其他物资,还有兵员、人才等均要调,怎么能单单只调赋税?
③ 我们已经考证:至少桂阳郡此时是孙权派的太守:全柔。而长沙也是由孙权方面说了算的(可进军队和随意分割)。如果没有孙权的同意,诸葛亮怎么能跑过去调赋税?

先不说别的,就这一段,就看出燕老的水平了,佩服ING。套用燕老的逻辑,“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姜维为什么仅是“民”还,其它物资为何都不拿走?这证明,姜维一定是得到了魏方的批准,才能“民”还,但是其他物资等依然不许姜维染指。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3 15: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5:22 发表

你的意思是说,我曾经被封过??????请问,你是如何得知我曾经被封过?我自己为什么不知道?

我现在要是说阁下曾经被封过,你会不会认为本人在造谣中伤啊?

请回答,谢谢。

你被封过,本人也可以做个证,不信你可以去登闻鼓问问,看看到底是谁造谣。说你用编辑的方法骂人,比较恶劣,被封一周。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3 15: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5:37 发表


我靠!真他妈卑鄙无耻!

留下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3 17: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7-1-23 17:05 发表
会员“shinbade”确实曾经被封禁过,时间是2006年12月14日。


公告贴已经保存起来了,不过投诉贴还在登闻鼓。
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20311-1-1.html

本帖的讨论较激烈,其中出现了不少过火 ...

恐怕不是这么一回事吧,此人所述真他妈的卑鄙无耻,是因为我揭开此人无赖之极的真正面目,才开始骂人的,而后发现我要去投诉,因为我立下存照,唯恐再被封禁,于是编辑一下,转移大家视线。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3 17: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7:29 发表


??你误会我那句话是骂你的?所以去投诉?
可笑吧?你是好心告诉我,我以前确实被封过,我还反过来骂你????你是怎么想的?无赖之极的人是谁啊?阁下了!
你看看编辑的时间也就知道,今天一整天,我都 ...

你先写的那句话,然后我立个照,之后你的编辑就出来了,你这套把戏想蒙谁?无赖之极,这四个字用在你身上,这还是轻的呢,早有人说你耻了。
我好心提醒你,结果惹来你的狂吠,这就是事实,现在还在抵赖,真是可笑之极!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3 18: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7:54 发表


对你这样不知好歹,糊里糊涂的,我真没话说了。不说别的,你看看两个帖子相隔的时间吧。

你发的“立个照”的帖,是15:39分。
我编辑后的帖子,是15:41分

你15:39分张帖,我是看不到的,我必须发一 ...

我无理取闹,不知好歹?典型的到打一耙。
第一,我发的“立个照”的帖,是15:39分。你编辑后的帖子,是15:41分,你那几句话,两分钟还不够啊?
第二,这根本不是巧合,你是故意这么做的,什么叫你没事涮新作什么?你骂完之后,就在旁边等着,我立个照,你马上编辑。不过,你原先到是未必想到我会立个照,准备的是毁灭证据,没办法改成编辑的了。这又不是与人辩论,还要补充证据,你一次写完就可以了,还编辑作什么?
真没见过你这种德性的,做了不认,躲躲闪闪,还算个男人吗?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3 19: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8:42 发表


真小人!

我不再回应你这样的小人!!!!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本来,造成你的误会,我是自己觉得有责任,才一再向你解释,没想到,碰到这么位小人,油盐不进,冥顽不灵!!!

阁下下去好好用用 ...

从你的回贴就可以看出,你在理屈词穷之后,用人身攻击别人是常事。
我都立此存照,你还能消灭证据吗?
我冥顽不灵,亏得你腆着脸说出这种话来,你这种人向来无赖无极限,连自个被封都假作不知,所以在我告知之后,恼羞成怒,进而攻击于我,现在又装清纯,实在令人作呕。
至于与你相辩的人其中是我的MJ,你少拿你这种小人之心度我之腹,象你连基本史料都能否认的人,本人实在懒得与你争论。还会注册个MJ与你过不去?别自作多情了。如果与你相争的人中有我的MJ,我为什么用主ID告诉你被封,而不用MJ?

你那点小把戏,能骗得了谁啊?少在这穷装!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6 11: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6 06:59 发表
一、先看孙坚与袁术的关系:
袁术传: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
破虏传: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
对此,孙策说:"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於南阳,同盟结好“

二、再看卫兹与曹操的关系:
(裴注)先贤行状曰:太祖到陈留,始与兹相见,遂同盟,计兴武事。……合兵三千人,从太祖入荥阳,力战终日,失利,身殁。

三、可见,“同盟”的含义,这里只是表达的是合并的意思,合并以后,总还是只有一个当家的,于是形成上下级。孙坚为袁术之下级,卫兹为曹操之下级。所谓“同盟”云云,实在是“小势力投奔大势力”的一般表达方式,刘备与孙权“结同盟誓”,与刘备成为孙权下属并无矛盾,不能作为你们一方的证据。

本来一直是不愿意理你,可现在实在受不了你,简直活见鬼了。狡辩的人见得多了,真没见过你这种人。
同盟是合并的意思?哪来的?
二战时的英美同盟,是英美合并了?
现在还有个美日同盟,美国与日本合并了?
从古至今,同盟也没有合并的意思。即便在商业中,战略同盟与企业合并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你那个使就表示谁是谁的下属?
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袁绍还令呢,难不成阿瞒是袁绍的下属?

借荆州与刘备是孙权下属本是自相矛盾之说。

如果是借,那么刘备就不可能是孙权下属;如果刘备是孙权的下属,孙权把荆州给刘备还能是借?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6 11:35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7 09: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6 06:59 发表
一、先看孙坚与袁术的关系:
袁术传: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
破虏传: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
对此,孙策说:"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於南阳,同盟结好“

二、再看卫兹与曹操的关系:
(裴注)先贤行状曰:太祖到陈留,始与兹相见,遂同盟,计兴武事。……合兵三千人,从太祖入荥阳,力战终日,失利,身殁。

三、可见,“同盟”的含义,这里只是表达的是合并的意思,合并以后,总还是只有一个当家的,于是形成上下级。孙坚为袁术之下级,卫兹为曹操之下级。所谓“同盟”云云,实在是“小势力投奔大势力”的一般表达方式,刘备与孙权“结同盟誓”,与刘备成为孙权下属并无矛盾,不能作为你们一方的证据。

四、刘备与孙权的关系,即如上两例同,存在上下级关系。当然,时间较短,刘备就有了出息,不承认这种关系了;而孙权原本就没指望刘备真的来作部下(“恐备难卒制”),所以,并未有什么表示。但是周瑜却对刘备很不满,曾出了一计(见“五”),欲令刘备独立不成,但孙权不用。

五、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这篇文章,无论是语气上还是内容上,完全是企图令刘备无法脱离孙权的一个计划;也是刘备当时屈为孙权下属,但正蠢蠢欲独的证据。
但是,孙权不用此计,《周瑜传》: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六、周瑜遗言第二版本: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其中的“寄寓”“养”,顺延以往对这两个词的使用(刘备“寄寓”于刘表、刘备“反复难养”),其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刘备是孙权之下属。



QUOTE:
我没说同盟本来就是合并的意思,而是指《三国志》中出现“同盟”字样的,如下三种情况:
卫兹-曹操;孙坚-袁术;刘备-孙权。
这三种情况,文中皆出现“同盟”字样,但与”同盟“双方成为上、下级关系,并不矛盾。
其中关于“孙坚-袁术”的关系,裴注《三国志》直接使用了两种说法,一为“同盟”,二为“合从”,两者等价。
这类事证明,出现“结同盟誓“不能作为反对”刘备成为孙权属下“的证据。

不要闲扯好吗?什么日美同盟,这是现代汉语。就算按现代汉语“同盟”的意思,先结成“同盟”然后大势力并掉小势力,小势力迫于形势奔入大势力,也是寻常、自然之事。

我说的孙坚为袁术的下属,可不是一个“使”字那么简单,我用红字已经标出来了,阁下不仔细看就冒然发言,不足取啊。那个“临时发言马甲”也没否认孙坚为袁术下属的事实,不过是认为时间上有滞后而已。
至于卫兹是曹操的下属,难道阁下不同意?

再看曹、袁关系。袁曾为盟主,所以有一定的发号施令的权限,从这个角度来说,曹就是下级。如果你们理解刘备与孙权的关系,是盟员与盟主的关系,当然也是可以的。我一直都说了,这两种解读的方法并存,只是,目前看来,你们的解读不自然,带有明显的YY因素。

借荆州,与刘备是孙权下属,矛盾。这个同意。
刘备作孙权的下属,时间是赤壁之战至江陵之战,以后就很快脱离了。关于时间段我前面多次说,说得明白,阁下糊里糊涂上来就插话,实在是陋习啊。
周瑜为了控制刘备不脱离,还献了一计,但孙权不用此计,这和当年谋士献计要曹操杀下属刘备,而曹操不用,有类同的地方,因为正是用人之计,需要“广揽英雄”啊。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2:1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还真是不知道谁丢人现眼。阁下的金刚不坏神功到是真有大成,不过人家是往身上练,阁下却何只往脸皮上用功夫?
你没说同盟本来有合并的意思,只是在这里同盟表达合并的意思。我问问你,同盟既然没有合并的意思,在这里,是如何表达的?你或许说什么这个引申义,请你把这个引申义经列举出来。
如果我按你的逻辑,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你S是一个混蛋。混蛋本来没有正常人的意思,仅在这里,混蛋就表达了正常人的意思,因此,我说你S是一个混蛋就是说你S是一个正常人,而你却不能这么形容我,因为这是你的逻辑,我可没承认,而你的逻辑,则一清二楚,浑然一体,通畅自然。而你要是这么形容我,则是不知前因后果,不顾具体的语境,不是一般的可笑,那叫真正的可笑。
袁术与曹操的例子,马甲兄该说的都说了。我只补充两句,第一,你举的那两个例子不是三国志原文,不能拿这个来举证,如果你拿裴注引的江表传与先贤行状的同盟来证实三国志原文的同盟具有合并的意思,那好,请看:
三国志原文: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㈠谥曰壮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四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
裴注:㈠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是不是可以得出髀在这里表示膝的意思?
还有裴注:
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两段话难道是表明一个意思?备宾主礼在这里表达的是是共劫太祖,对吧?
三国志原文: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裴注: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这也说的是一个意思?

你引用的例子,称什么引用最多,为大多数人认可,就是这段,“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那个割土地之说,前面的贴都说无数遍了,我就不提了。我问一下,这时刘备是不是孙权的下属?如果是,这时是刘备前往东吴,求都督荆州之时,当时鲁肃传记载:“权抚掌欢笑。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何来借之说?如果这时刘备不是孙权的下属,你这个引用最多,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史料恰好就证实了刘备压根就没成为过孙权的下属。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2:19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4: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你完全是在胡搅,一个问题你都没回答。我问你,同盟既然没有合并的意思,在这里,是如何表达的?就如你是一个混蛋,难道可以成为你是一个正常人吗?没有合并意思的同盟,怎么可能表达出合并的意思?你们不也拿《江表传》来说事吗?
我们拿江表传说什么了?这个与拿江表传有什么关系?我什么时候拿裴注的话解释三国志原文中,词句的用意了?
我说的是你拿别史料解释三国志中字句的意思,你反反复复,全是鬼扯,按你的逻辑得出以下结论:三国志原文: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㈠谥曰壮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四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
裴注:㈠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是不是可以得出髀在这里表示膝的意思?
还有裴注:
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两段话难道是表明一个意思?备宾主礼在这里表达的是是共劫太祖,对吧?
三国志原文: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裴注: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这也说的是一个意思?

对于你下次的回答,八成又是回答过了,不予以重复之类的鬼话。
至于,割地之说,“前面已经推翻了你方的说法,不要再提了。”纯属你自个自娱自乐,金刚面皮功果真了得。

你说什么,早都说过了,江陵之战成为刘备脱离孙权的分界,但并不存在“某天突然”。这个时期,以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描述。譬如,你正在与你老婆闹离婚,那么在没有离掉之前,必然某些场合你的语气称她为老婆,另有些场合时你的语气称她为外人。
我问你,周瑜说那番话的时候,刘备是不是孙权的下属?回答不出来,就别在这胡搅。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4:10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4: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今天问定你,我如何拿江表传来解释三国志原文,你给我拿出来,没有就是造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5: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5:39 发表


你们说的什么“结同盟誓”,这不是江表传吗?

第一,这个不是我说的;
第二,马甲说结同盟誓,他是用结同盟誓说明双方是同盟的意思,他什么时候,用结同盟誓来解释三国志里的合并是同盟的意思?人家说得很清楚,一码是一码,你却把两个意思混为一谈,人家是拿一个史实证明双方是同盟的关系,你凭啥就说同盟是合并的意思?这就好比说,人家说大米饭好吃。你却称,大米饭好吃,在这里是说馒头不好吃的意思,你这不胡搅是什么?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6:2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5:52 发表

第一,你不是说同盟在这里表达合并的意思吗?我问你同盟具有合并的意思出自何典?如果同盟不具有合并的意思,你凭什么说这里同盟表达的是合并的意思?
第二,三国志原文写的是合从,裴注用的是同盟,这是双方记载的不同,你凭什么把它们混为一谈,说什么同盟具有合并的意思,你这是不是用裴注解释三国志的原文?所以我照你的逻辑,得出髀在这里表示膝,还有备宾主礼在这里表达的是是共劫太祖,以及三国志原文中阿瞒打张鲁,与董昭的上书都是一个意思。明白没有?
第三,你承认周瑜说那番话的时候,刘备孙权的下属,好,这个时间正好是刘备前往东吴求都督荆州之际,这个时候,鲁肃传记载:“权抚掌欢笑。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之,共拒曹公。”那好你在224楼也承认,借荆州,与刘备是孙权下属,矛盾。那好,你既然认为这时刘备是孙权的下属,为何鲁肃传又称借之?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6: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6:31 发表




难道我们是在辩“同盟”这个词的含义?难怪某人忙着查字典,帖了一遍又一遍。

我找出的是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孙策语言中用“同盟”一词来指代“孙坚与袁术合并且成为袁术下级”的事实。之所以后来又 ...

你指代也好,如何也罢,无论如何不能称同盟就是合并的意思,孙策那里的同盟从来就不是合并的意思,即便它掩盖孙坚曾是袁术的下属,也不能据此就说同盟表达的是合并的意思。如果你非要这么说,就与我上面例举的什么髀在这里表示膝之类一样荒谬。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7: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7:27 发表


天啊,服了你了,好好,就算我以前说过吧,下回不说“同盟=合并”了,成了吧?
你是来辩论问题的呢?还是来给人戴上帽子然后来批评的啊。

什么就算你以前说过,你一直就是这么说的,居然变成了我给你戴帽子?
你既然承认同盟不合并,那孙刘双方就是盟友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7: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7:34 发表


你还不明白?

马甲(批评本人):因为裴注对刘孙关系,曾用了“同盟”一词,可见,刘备不是孙权的下属。
本人(反驳马甲):裴注对孙袁关系,曾用了“同盟”一词,但是,明明孙坚就是袁术的下属。可见, ...

你全说错了,完全是诡辩。
裴注对刘孙关系,曾用了“同盟”一词,可见,刘备不是孙权的下属。如果你找不出史料证明,他说的就是对的。
你说,裴注对孙袁关系,曾用了“同盟”一词,这一样表明孙袁是同盟关系,但你用更权威的史料证明孙坚就是袁术的下属。所以这段是错的,但不能称,上面就是错的,因为你没找到更权威的史料证明。
周瑜与鲁肃说的是一个时间段,周瑜与鲁肃立场不一致,分歧再大,也不能改变史实,既然你是当时刘备是孙权的下属,那么借就不成立,如果借成立,刘备就不是孙权下属。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8:04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7: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7:48 发表
你企图以“同盟”这样的字样,来否认刘备是孙权的下属。我举了例子就说明,你这个“否认”是不成立的。如果你的“否认”成立的话,那么按你的逻辑,也就可以推出孙坚不是袁术的下属。
然而,〈后汉书〉证明,孙坚就是袁术的下属。
因此,你的论据不成立。

你这又是强词夺理,你举的例子只能证明孙袁关系,却无法证明孙刘关系。如果你的逻辑成立,只要找出一个杀人犯被误判,就可以得出所有杀人犯都是误判。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8: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8:05 发表
这也太霸道了吧,明明同盟一词并不表示平级,我已经找到孙袁关系为例。孙袁关系表明:“同盟”与“上下级”关系,只是不同史书的不同说法而已。

你这就是用裴注解释三国志原文,在孙袁关系中,人家裴注说的是同盟,三国志说的是合从,双方说法不一,而不是证明同盟一词不表示评级。如果你非要这么解释,那好照你的逻辑,三国志原文: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㈠谥曰壮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四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
裴注:㈠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髀在这里就表示膝的意思。
还有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两段话就是表明一个意思,备宾主礼在这里表达的是共劫太祖,对吧?
三国志原文: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裴注: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这也说的是一个意思?
你说人家那段“是错的”就是错的了?我认为那段并没有错误,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孙坚是从长沙起兵的,本来不是袁术的下属。经”同盟“以后,才成为的下属。
你自个都承认了,同盟不具有合并的意思,为何又同盟成下属了?
不需要找更权威的史料,我一直都说了,我按”孙权是刘备的上级“来理解史料,没有矛盾,浑然一体。
而且,本人对你方采用另一种观点(即刘孙平等)来解读史料,不置批评。如果是我来批评你们的观点,则当然需要找“更权威的资料”。现在是你们来批评我,当然需要你们来找“更权威”的资料。
无赖之极,按”孙权是刘备的上级来理解史料,这是一个论点,你本身就需要史料证明;其次,你按”孙权是刘备的上级“来理解史料,本身就是批评我方另一种观点,你不拿来史料证明还要我方证明?就算我们批评你的观点,我方也拿出史料证明了,定交与同盟已说明一切,你现在也没拿出史料反驳我方的观点,仅拿孙袁关系来否认孙刘关系,照你这个逻辑,法院完全可以因为一个人的误判,来得出所有人都是误判的结论。
借是鲁肃的个人观点,怎么不成立了?当时正好是刘备蠢蠢欲独的时候,周瑜才会出那个计策意图挫败刘备的独立倾向。而鲁肃,他是同意刘备独出去的,所以,他用“借土”,而周瑜用“割土”。

你证明一下鲁肃同意刘备独出去,好不好?哪的史料证明鲁肃同意刘备独出去?另外,凭啥鲁肃说的是个观点,而周瑜说是就是史实?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29 18:21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29 18:1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18:15 发表


史料中没有关于他们两人关系的明文说法。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两人搞不清楚关系时间短,而且刘备后来成为鼎足一方,所以,不搞清这段关系,对历史问题也没有多少影响。

问题是,我们按”孙权成为刘备的领导 ...

史料中记载了孙刘两家的关系,前面说了多少遍,定交与结同盟誓。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30 10: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9 20:45 发表
问题是,袁术为孙坚的上级这个是史实,针对这个史实,裴注说双方是“同盟”。这就证明,同盟不同盟的,并没有双方平等的含义。你还不懂?
你后面举的那些不切题意的好笑的东东,不要再拿出来了,OK?

袁术为孙坚的上级这个史实,只能证明江表传记载的与三国志不一致,不能证明同盟不同盟不具有平等的含义;同样的道理,三国志说射中张颌的膝,而裴注说射中的髀,只能说他两二者记载的不同,而不能称,髀就是膝,你懂了吗?

QUOTE:
原因是史料有记载,孙坚与袁绍是上下级关系,但仍然使用“同盟”这个词。

我说好几遍了,这是不同史料的记载,你要混着用可以,但只限于孙袁关系,而不能是大而化之使用,明白?

QUOTE:
我的论点我已经证明了,你们对它的反驳,我也都一一推翻了,你还要什么别的证明?

你证明什么了?寄寓与养虎,马甲连辞典都列出来了,你还狡辩?你推翻我们的反驳,整个在胡说八道,你就是用一个人被冤枉,来证明所有人都是冤枉的逻辑。

QUOTE:
你们将“同盟”一词理解为双方平级,且用这个论点反对我的观点;我拿孙袁关系的事实,证明了“同盟”并不一定是平级关系,你们对我的否定是没有道理的。这个证明还不够吗?
譬如说,我认为马甲不是婊子,你出来反对说你看见马甲夜不归宿了,确是个婊子。我指出,夜不归宿可能是其他正当原因,并举证某某也曾夜不归宿,你能用“不能因为别人夜不归宿是正当的,来得出所有夜不归宿都是正当的的结论“这类歪歪理来反驳我?

你这个证明,我说无数次了,你是用三国志的原文解释别的史料含义,你可以用史料来证明史书何处记载失实,但你不能证明出,这两个说的是一个意思,如果你非说这两个是一个意思,我后面举的那些不切题意的好笑的东东,就是按你的逻辑得出的,明白了吗?你的例子正好说反了,适用你本人,你的例子,就是这么一回事:马甲说,你S是一个婊子,为什么?因为你曾经夜不归宿,我对马甲说,夜不归宿不能证明你S是婊子,马甲说,婊子都夜不归宿,你S夜不归宿所以是婊子,你认可这个逻辑吗?

QUOTE:
史称鲁肃为“联刘”派,周瑜为“吞吴”派,怎么不能证明鲁肃同意刘备独出去?
鲁肃、周瑜说的都是史实,他们的用语不一样而已。咋的了?

联刘与刘备独立又是一自相矛盾的观点,如果是联刘,刘备就不存独立问题,如果是刘备独立,那么在刘备独立之前,就不存在联刘这一说。
你自个都承认,下属与借是自相矛盾的,他俩说的都是史料,为何一个人说借,一个人说刘备是孙权的下属?从哪个角度说,史实不应该出现矛盾。用语不一样,含义就不一样,这个只能证明你是在胡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31 11: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平生最爱周公瑾 于 2007-1-31 09:53 发表
天啊…………这么个帖子能争10页。

犯的上吗………………刘备无论是借了小部分还是大部分,但却标志着东吴在默许他西进。

周瑜的死是形势转折的关键,周瑜不死,即便他自己取不了益州,刘备也不可能有机会。鲁肃上台,他跟孙权在这事上做的还蛮厚道的,没有摆出舍我其谁的态度,如果东吴方面不同意刘备取益州,也像刘备那样从中作梗的话,那就凭南郡一小部分(包括江南江北)也足可以让刘备的先头部队再也看不到援兵,也看不到归路。

所以,地方借大借小无足轻重(与其说借,不如说给,那个时代也没有借这么一说。所以后来再争夺荆州不过是重新分配而已。)但借(给)的意义深远。

所谓的借荆州(之所以用所谓,我的意思是借荆州之说本人压根不认可,此乃吴人掩饰背信之行的谎言。),与孙权默认刘备西进没任何关系,东吴之所以将同意刘备都督荆州,一个原因是刘备实际上已取得了除阿瞒所占外大部分荆州的所有权,另一方面,东吴在荆州一直又抢又杀,根本不得荆州人心,如果东吴管理荆州,一要与阿瞒直接冲突,二要解决荆州反弹,三又要破坏孙刘联盟,东吴根本无能力同时解决这三个问题,鲁肃这个地方就显高明了,这一点是周瑜也比不上的;之后,刘备西进,东吴已无力阻止,那段时间,阿瞒与孙权打得不可开交,时刻提防,那来的精力去拦刘备?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31 14: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聊酒水斋 于 2007-1-31 07:50 发表
黄盖的武陵太守到底是怎么回事?谁来解释一下??

史料记载中多有矛盾,按孙皎传黄盖死于孙皎前,而孙皎在建安二十四年死的,死前“禽关羽,定荆州,皎有力焉。”
而吴主传,禽关羽,是在二十四十二月的时候,那么孙皎死时应该在二十四十二月末,黄盖也只能死于二十四十二月末之前。
推定,黄盖的武陵太守应该是在吕蒙袭荆州后不久,当时武陵不服,而大军随吕蒙等出征,所以郡兵才五百人。
此乃个人的意见,请有识之士指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31 15: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1-31 14:52 发表


你的观点跟俺差不多,俺是认为《孙皎传》中“黄盖”二字可能属于衍文。
上次俺还和斑竹争过,就不多说了。

如果是衍文,那么更可能是刘备东征时,五溪蛮反叛之时的事情。这样,到印证了先主传的记载。不过,衍文之说,到底是推测。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31 17: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聊酒水斋 于 2007-1-31 16:35 发表
和冒牌及明月刀二位用不着讨论劳什子“借”荆州的歪论,只说说这个武陵太守吧。

明月刀的看法是黄盖应是在孙权军刚刚偷袭荆州得手的时候做的武陵太守,冒牌的看法大概差不多,并且认为“黄盖”二字是衍文,如 ...

无聊酒水斋兄: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十三年末,之后周瑜与曹仁打了近一年,黄盖做为周瑜的部将应该也与曹仁交战吧,如果因为箭伤未参战,那伤势应该较为严重,但黄盖平叛时间是自春而夏,时间上总是冲突。而且如果黄盖是建安十四年任武陵太守,还与刘备占领四郡时间冲突。

而孙皎传中“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这个后不能理解成黄盖死后,应该是孙皎与甘宁冲突之后。“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此句之前,讲的是孙皎军事上的事,而之后,再说的是孙皎其它有关事迹。孙皎传如此之短,很可能是陈寿立传之时,将并黄盖军与孙瑜军的一起提及,倒不是说黄盖在吕蒙袭取荆州之前就死了。

所以我认为,黄盖任武陵太守应该是建安二十四年的事情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1-31 18: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31 17:13 发表
你很搞笑,你不承认袁术为孙坚的上级吗?就整本书来说三国志确有与江表传不一致的地方,可是,难道凡是两本书的措词不同,就算是不一致了吗?
关于袁术为孙坚的上级,你能证明两者的观点不同吗?

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东吴方面不承认孙坚为袁术的下级,称两者为“同盟”,但事实上确实袁术是孙坚的上级,是孙策方有意或无意犯的错误。这不也说明了,你们用“同盟”这一字样作为“证据”来否定刘备实为投奔孙权的事实,也是犯了与“孙策”同样的错误了吗?

你下去好好想想去吧。

笑话,两本书的措词不一致,当然意思就不一致,如果按你的措词不同,意思是一致的逻辑,之前我举的那些例子就一样成立,它们也是措词不同,意思一致.

其次,我早就说了,孙袁是孙袁,孙刘是孙刘,这是两回事,你说孙袁的“同盟”是上下级,所以孙刘同盟也是上下级,照你这么说,甲夜不归宿,你S也夜不归宿,而正好甲是一个婊子,你S就是一个婊子。

第三,江表传是为吴人专美之辞,它是替吴人说话的,孙弱袁强,所以它说孙袁是同盟,而孙刘正好相反,孙强刘弱,若刘是孙的下级,他能用同盟?

QUOTE:
呵呵,问题是,鲁肃没看过那本辞典啊,他就是用“寄寓”来形容上下级关系了,这个你能否认吗?
不要再死撑了,你不觉得无聊吗?

看看到底谁在死撑?看来,你认为鲁肃是文盲了.
对了,你也没看过那本辞典,所以你在胡解.

QUOTE:
还在狡辩?你来证明史料记载失实好不好?史料明明是指同一件事,这个你能反对?使用了不同的措词而已,你凭什么说哪个史料错了?
退一万步说,见上面。

这两个史料记载的意思是不同的,如果你认为是相同,那么我在列举我说过无数次的例子。
三国志原文: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㈠谥曰壮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四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
裴注:㈠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髀在这里就表示膝的意思。
还有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两段话就是表明一个意思,备宾主礼在这里表达的是共劫太祖,对吧?

三国志原文: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裴注: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这也说的是一个意思?

QUOTE:
只有允许刘备独立出去,才能谈得上联合之;如果不允许刘备独立出去,则必发生内斗,不利于抗曹。这个道理还要我来讲一遍?你累不累啊?

你累不累啊,我说了多少次了,如果是联刘,刘备就不存独立问题,如果是刘备独立,那么在刘备独立之前,就不存在联刘这一说。无论如何这两者不能同时存在。我再问你一次,那的史料记载,鲁肃让刘备独立出去?鲁肃已经表明是同盟关系了,根本不能证明是让刘备独立。

QUOTE:
你这就是胡搅蛮缠了吧,周瑜还把这事说成“割土”呢,鲁肃说成是“借土”,显得温和,有什么不可以?“割土”也好,“借土”也好,这都是对当时刘备名义上来投奔成为下属,但实际上刘备不可能甘于其下的一种客观反映而已。譬如,当越王臣服吴王时,吴王要给越王土地,伍员反对,进言说“句践内怀虎狼之心,外饰温恭之貌,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恐夏、殷之患至矣“,这有什么不可以?鲁肃对于给刘备南郡之事,对于刘备将会独立出去,他与周瑜一样,也是看得很清的,但是,他认为允许刘备独立出去对抗曹来说有益无害,给它南郡且当是“借”给他。这又有什么不可以?鲁肃的原话你有?

你才真正的胡搅蛮缠,“借土”你之前已明明承认与刘备是下属相矛盾,这时为何又成了名义上投奔成为下属?退一万步讲,就算借是你那种表示,那割呢?六国割地于秦,也表示六国成为秦国的下属,实际上六国不可能甘于其下的一种客观反映?
伍员这句“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哪来的?吴王何时要给越王土地了?你这不是天方夜谈吗?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2-1 12:12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2-1 10: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聊酒水斋 于 2007-2-1 08:47 发表
黄盖平叛时间是自春而夏。
孙皎传如此之短,很可能是陈寿立传之时,将并黄盖军与孙瑜军的一起提及,倒不是说黄盖在吕蒙袭取荆州之前就死了。
所以我认为,黄盖任武陵太守应该是建安二十四年的事情。
———— ...

如果按史料记载有误理解,还有一种理解方式,就是黄盖任武陵太守有误,为零陵太守,建安二十年任,这样,孙皎传记载黄盖与兄瑜卒,理解更通顺,黄盖与孙瑜死的时间差不多,所以三国志将孙皎领他二人的兵合在一起。而且湘水划界时,孙皎与刘备军相持于益阳,黄盖死于益阳,孙皎领了黄盖的兵也比较顺。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2-2 10: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2-2 10:03 发表


完全错误的分析。没有仔细看资料的结果。
——年三十九,建安二十年卒。(孙瑜传)
——迁都护征虏将军,代程普督夏口。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孙皎传)
这里写的很清楚,黄盖是死在孙瑜前面,注意是 ...

黄盖及兄瑜卒,
这只能证明黄盖与孙瑜死了,不能证明黄盖死于孙瑜前。
建安13年末,赤壁之战,之后,周瑜与曹仁打了近一年,
建安14年,刘备拥有四郡,
建安24年,孙权攻打关羽,
黄盖如何能在建安15年左右担任武陵太守?除非此武陵与刘备的武陵不是同一个地方。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2-2 12: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只能证明全柔曾经让全琮去卖米,不能证明这卖米事件是在全柔当太守时发生的。
前文是简述了一下全柔的履历,然后再说全琮的事迹,这明显是插叙。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2-2 12:37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2-2 13: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还是不仔细看书,就得出结论,自然要错。
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吴主传)

请看清楚,建安20年,虽然吕蒙夺取零陵,但是很快就又给了刘备,也就是说此时,孙权方面依然不能派太守到零陵。因此所谓史料记载有误也是不存在的。

十一月,鲁自巴中将其馀众降。封鲁及五子皆为列侯。刘备袭刘璋,取益州,遂据巴中;遣张郃击之。

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遣黄权将兵迎张鲁,张鲁已降曹公。

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

分界时距张鲁降曹不长,而权应在二十年初要三郡,不久后攻打三郡,时间上来得及。

——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全琮传)
证明全柔曾经让全琮去卖米,是在其担任桂阳太守之后发生的,仅此就足够了。因为个人传记按时间顺序记载。除非你拿出相反的证据。不要说史书失载呀。

你要引引全了。“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杨都尉。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
以柔为长史之后逗号,然后是徙桂阳太守句号,再后是“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你这不是断句吗?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2 15:3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68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