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说起义利之辩,我想最早应该追溯到儒墨之争了,应该是墨子第一个提出了“义者利也”的论述。这当然是不容于正统儒家学说的,因为儒家的讲“义”,是要求对道德的无条件执行。也就是所谓的道跟术的关系。
至于吕祖谦、陈亮,甚至后来的整个浙东学派,其实也正是基于所谓的务实的态度,抛弃了儒家传统那些复杂的工夫论层面,而这正是儒家传统所特别强调的。当然,这也是浙东学派影响力始终有限的一个原因。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6-6 17:04 发表
楼主写的很不错,分析的也到位。
我觉得儒学之所以走到今天无人问津的地步,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教育,而是2000多年来政客把儒学变成了儒术。变了味的儒术,放到今天的社会里,自然也就被诸多不知情者看作 ...
不错,现在我们很多人所了解的儒学,的确很难回到先秦的原味了,甚至也很难回到两宋道学的程度。不光是统治者,即使在学术圈内部,分歧也越来越大,所以像朱熹后学、阳明后学其实多多少少都已经在曲解原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