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陶心 于 2007-5-15 15:14 发表
另:1也许有朋友觉得,近代我国是“封闭”的,那么难道能推论古代也封闭吗?我仍只能浅薄而简单地谈谈,想在古代,以当时的世界总体发展局势,我们整体上(尽管上至汉代丝绸之路也好、下抵明代郑和下西洋也罢,都仍只是局部性、技术性问题)并未面临到“是封闭还是开放”的严峻问题,没经过考验,没有结论。而明衰清兴那个年代起,我们已经在逐步面临那个严峻问题,当时的我们没有把卷答好。
2还有关于对照日本明治维新的问题:我说的和您说的没有本质区别,我说的就是您说的,只是您认为我们当时没条件,我也认为是没条件,但是这个没条件也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我并没有说我国人差的意思,肯定没有。我们确实曾取得过辉煌灿烂的成就,只是,长期以来固步自封,造成了我们长期以来累积了一些错误,并产生了一个深重的后果,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曾反了一些错误,但这些错误不是归咎在某几个点上、某几个人上,是长期而全方位的。(就好像我们没有人会说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就造成了明亡,那就太偏颇了。)但现在我们对我们自己仍将是有信心的
呵呵,我们好像又开始跑题了:)
既然第二点已经趋于一致了,那就只说第一点吧。
你说古代没有面临到“是封闭还是开放的”的严峻问题,我不能完全同意。我对于外来文明的看法,一向是这样的,中国历史上(主要指中原农耕文明的历史上),大的外来文明的冲击主要有两次,即佛教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至于小的,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文明,至于南方的一些倭寇、或少数民族啥的,因为文明水平差的比较远,就不说了。北方的游牧文明对于汉文明的冲击一直是延续不断的,中原人(我也不晓得该用什么称呼,只好想了这么个别扭的说法)则除了秦始皇是采取封闭策略(修长城),其它时期主要还是以攻防转换和民族融合为主要基调。由于与游牧文明的接触是长时期的、持续的,所以说冲击的力度也较小(不像蒙古人当年对欧洲世界的冲击那么强烈),互相之间的学习都有,草原人学中原人的东西相对多一些,但汉人也学很多草原人的东西,比如服饰、饮食什么的,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开放的。当然你会说这是因为中原人是强势文明的缘故。
至于真正的冲击,则是两次大的,其文明程度等同于、甚至可能还高于中华文明。我以前也说了,佛教文明带给中国人强烈的心灵层面的冲击,而现代西方文明则带给中国人强烈的物质层面的冲击。在佛教鼎盛的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可一点都没有夸张,为什么历史上会发生三武一宗四次大法案,正是因为佛教的发展甚至已经威胁到国家的政权了,可见其冲击之大。但最终,佛教还是被中国人接受了,而中华文明也存活了下来。因此,这第一次的冲击中国人最终还是用开放的态度完成了两大文明的融合,赵朴初先生说,中国人吃佛教这口饭吃了一千年,不容易啊。
至于当今的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现在一般是从利马窦来华算起,迄今也有四百余年了。这次中国人会用多少年来吃西方文明这口饭,我不知道。我希望那是一百年以内的事(因为这次是中华文明和佛教文明两大文明应付一个文明,应该更容易吧嘿嘿,这纯是我瞎扯,别当真),那样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因为那必将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华彩的乐章。如果要说历史,对于西方文明,我们也已经历了两个阶段了,第一个阶段是清人的体用论阶段,那时候他们主要以找西方文明中符合中华文明传统观念的东西,将其发挥,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他们从汉书中找到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并一直深刻的影响着今天的我们。至于第二个时期,当然就是五四以后的全盘西化或苏化,这一状况直到今天也没改变。未来,我相信会出现第三种状况的,但我现在没法预测,只能静候了。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更重要的是理解“开放”的内涵。我一直觉得,日本那种“开放”态度不应该被我们模仿,他的主要特点是把别人的文明形式拷贝过来,其创新的东西不多。我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初期,可以以日本为参照和过渡,但并不能由此就照抄。我们所持的态度应是开放的,这个开放,不光是指对于外来文明,同样也是指对于我们自身的文明。日本的态度,对于西方文明是开放的,但对于自身文明则相对封闭,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两种文明都持开放态度,就是既要让中华文明去适应西方文明,同样也应该使西方文明适应中华文明,只有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了,那才是真正的“开放”,而这,也许就是我们目前该做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