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阿卡丽 于 2007-5-26 05:00 发表
首先,听老人言主要是针对一些经验,比如人生经验,为人处世的经验等等。
要我说的话,这个道理在古代甚至在上古才适合,因为那些时候,信息少,也不发达,社会的发展进步都非常缓慢,是非常缓慢,所以,各 ...
阿卡丽先生没明白我的意思,不听老人言,这里的老人,当然是指这一个领域内的“老人”了,换句话说,就像你说的教授在其它领域不行,当然不行了。我所指的听老人言,当然是在这个教授熟悉的领域了。所谓术业有专攻啊,古人早就明白你说的这个道理了。
我承认现在这社会是个变革的时代,很多东西很难用平常时候的价值观判断。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格外显得“听老人言”的格外重要,因为多听老人言,才不至于在这个浮华的社会里迷失自己。我在出来学习的时候,我妈只给我说了一句话,就是不管你走多远,家是永远的归属。中国传统就是这样,只有在代代传承中,人才能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周杰伦一首歌“听妈妈的话”,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周杰伦这么叛逆的一个人,却又对妈妈这样听话、这样的爱,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啊。
至于进化论,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谈,否则涉及面太广了。反正我是一向反对进化论的。
原帖由 阿卡丽 于 2007-5-26 05:32 发表
yao先生此言差矣。
首先,重视个性就不太重视家庭吗?这个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因果吗?那就是说没个性的才重视家庭?或者说,重视家庭的都是没个性的?
那您最好先去调查一下,这些人群的比例分配。
其次 ...
呵呵,我已经说过那是我的个人感受嘛,不作为正式的言论,也不用这么当真,我也不会去调查的,本来就是瞎说的。
不过有一点我还是要说,像冯友兰、杨振宁他们那个时代出国的,多数是抱着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态度出去的,换句话说还是在晚清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大背景下出去的。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我们已经从清的中体西用,变成了五四后的全面西化,这是我们的时代大背景。因此,现在很多留洋的华人,想的都是把西方文化直接移植过来,真正能做到中西兼顾的,我觉得真的很少。像轩辕上面的这些个海外派,都很少见谁是从中国传统出发去思考问题的(当然是有的,只不过是少数人)。
原帖由 阿卡丽 于 2007-5-26 05:44 发表
其实,问题就在于,上对下,太权威,太压制。就说礼貌这一点吧,在中国很少人说年长的要对年轻的礼貌。通常如果有年轻人对年长的人不礼貌就不得了了,但是如果年长的对年轻的,怎么都行。这本身就是不民主 ...
这种绝对的自由主义者是不适合中国的。这没有上面道理可讲,我说了,这只是基本设定的不同。阿卡丽先生也只能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不可能讲出道理来的。因为这只是社会传统和道德的问题。只要大家都默认、认可一种道德观念,比如年轻对年长应该有礼貌,这就不会有问题。
另外,你说在“中国很少人说年长的要对年轻的礼貌”,这显然是不了解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规定,那都是一对一对出现的,比如父慈子孝,不光是要求儿子要孝顺,也要求父亲要慈爱啊。同样的,君仁臣忠、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都是强调互相之间要友好、和睦,礼是相互的,中国人最推己及人,怎么可能礼貌是单向的呢?
恰恰相反,我倒经常觉得,西方社会就经常把礼貌单向化。比如最简单的,以前是男尊女卑,那就真的是男尊女卑,后来女性解放了,女权放开了,又变成了女尊男卑,反正总是有一边要高于另一边。这是因为西方社会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烈的阶级观,人是分等级,莫扎特的音乐一般人都听不懂,能听懂就代表你是上层人士。而在中国则完全没有等级的概念,下层老百姓喜欢京剧评书,皇帝老佛爷也喜欢,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像钱穆先生说,中国人不讲阶级,只讲流品。
[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2007-5-26 12:3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