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开国者立国政策与亡国原因的联系, 闲来翻史想到的,有没高手好的总结?
性别:未知-离线 逍遥津大将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60
编号 8459
注册 2004-6-18


发表于 2007-10-31 10: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开国者立国政策与亡国原因的联系

周朝的诸候分封制
周武王立朝便以功臣宗族分封各地,以求稳固统治。最终也由诸候所代;

秦朝的偃武、苛政、宦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铸十二金人,军队偃武;国家大量精力投入工程建设,修阿房宫、皇陵,筑长城;用宦官赵高。终于二世时,民众反,六国旧族起,而大秦当年的虎狼之师竟不可挡。可见军备的松驰。

西汉的外戚干政
汉高祖创立汉朝,却对家人管理失当。吕后摄政,诸吕专权,给后辈外戚们模仿对象。终有王莽篡权。

东汉的地方豪强
汉光武帝厚待功臣,让其分归乡里,又常结连理。东汉一朝,宗族势力强大。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源头。而东汉最终也在地方豪强(三国时代)的分瓜下灭亡。

西晋的王族
晋武帝一统三国,又以雷同汉初的王族分封来稳固统治。然而八王之乱与汉初的七王之乱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君主,晋惠帝这个傻子实在和汉景帝没什么好比较的。

东晋的权臣
司马睿开国即立于权臣,从“王与马,共天下”,到王、谢、桓、庾四大家族,立于权臣而又亡于权臣也不奇怪了。

隋朝的军阀苛政

唐朝的军阀宦官

宋朝的偃武修文
宋太祖杯酒释功臣,似乎相当完美,又似乎很像光武帝。不同的是光武帝的功臣归乡后还有很大的权力,宋太祖的功臣归乡也就归了。有宋一朝,对于武将功臣都很忌惮,狄青岳飞等人都可以说是悲剧收场。而也因为宋朝的偃武修文的政策,宋朝的经济实力始终与军事实力不相称。一个没有军阀,少有农民起义,宦官、外戚、权臣现象都不算严重的王朝,却两次毁亡于外族手上。太祖时起的限武政策影响巨大。

元朝的民族政策
这个不用多说,蒙古人的统治下,人口众多而文化又高其一筹的汉人地位始终低下,连名字、菜刀都是稀罕物,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明朝.......
清朝.......


东汉的灭亡原因非常多,外戚、宦官、权臣、军阀豪强以至于农民起义。各个王朝灭亡的内因都有了。相比之下,后代的大王朝中唐朝少有外戚,宋朝军阀宦官外戚权臣都少,明朝少有军阀外戚也不严重,清朝没有宦官干政。

水平有限,只写了这些.像隋唐明清这几个大朝的原因,可能更多元一些.自己写不好的.希望看到大家的高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逍遥津大将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60
编号 8459
注册 2004-6-18


发表于 2007-11-1 09: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一个王朝的立国政策本身没有对错.立朝时总是根据当时的内外情况而量身定制的.
问题在于王朝继任者对于立国政策的修正和导引.对于时事状态的一种政策修订.也就是所谓的"变法".
但对于一个王朝来讲,变法的难度从历史上可见一斑.就拿最有名的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以及百多年前的戊戌变法来说,除了商鞅变法最终多数得到实施以外,其余几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即便是相对成功的商鞅变法,变法者商鞅的结局也是车裂而死.由此可见保守势力对于改变祖宗法制的忌惮.
而相反的状况,因为开国者的先例所引起后世的效妨则是不胜枚举.坏的情况,比如唐初,太宗以政变上台.而后世,唐的宫廷政变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好的如东汉,汉明帝刘庄善待前废太子刘强.而东汉一朝的废太子都得以善终.

当然,也有把祖宗的规矩做了修正的,有的改好了,有的则改的不好了.好的如康熙开始执行满汉平等,坏的比如明宣宗朱瞻基破坏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

想起开国者的立国政策与亡国原因的联系.并不是把责任推给开国者,而是想了解为什么已经不再适合王朝发展的政策却会始终执行下去,而又得不到修正.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5 06: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79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