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破神,袁崇焕之失(转贴)
性别:男-离线 黑毛狮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83126
注册 2006-9-15


发表于 2006-9-15 09: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袁崇焕“卖米资敌”---那是在为崇祯收买被他弄丢的蒙古部落人心!

(ZT) 后金的运气实在太好了,新上台的明帝崇祯竟然帮助后金消化吸收了插汉旧地。据《明史纪事本未》之《插汉寇边》记载:“(崇祯元年)七月,塞外诸夷以苦饥请粟,不许。初,广宁塞外有炒花、暧兔、贵英诸部,藓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部,皆受我赏。建州虽强,其势未大合。至是,中外迎上指,谓俱通建州,尽革其赏,诸部皆哄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部落群起扬去,尽折归建州,而建骑直叩宣、大矣。”从此,山海关以西至宣、大一线就直接暴露在虎视眈眈的后金之前。崇祯二年,后金首次入寇关内,就是从山海关以西至宣、大一线中的喜峰口突入,连克明诸边城,直抵京师。那么,后金为何不直接经山海关入寇,反而要兜个大弯呢?这是因为山海关的防御体系比较好,明军在山海关之外层层布防,军事上以宁、锦为重点防卫山海关,再以大、小凌河右屯诸城防卫宁、锦;经济上大兴屯田养战,
同时招徕四方流民,“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17]后金曾经在这里多次受挫,显然要想直接经山海关入寇,是不可能的。但山海关以西至宣、大一线则与此不同,就以宣、大为例,自宣德五年明政府迁开平于独石,以致宣、大丧失藩篱,边防裸露,“自此蹙地三百里,尽失龙冈滦河之险,而边防益虚矣。”[18]蒙古瓦剌、右翼曾经多次经宣、大入寇,逼近京师,这显然与宣、大的防御体系太单薄有关。后金之所以没有在万历、天启年间绕道山海关以西入寇关内,那是因为当时有蒙古插汉等诸部落沿边放牧,实际起到为明藩篱的作用。而插汉部的西迁及崇祯上台后尽革塞外蒙古之“赏”改变了这一切,明山海关以西藩篱已经尽失,为后金叩关大开了方便之门。

崇祯上台后尽革塞外蒙古之“赏”,闹出乱子之后也曾经想设法补救。据《石匮书后集》卷一记载了崇祯和王像乾的一段对话:“上召督师王像乾至平台槛内,去御台咫尺,日:卿三朝元老,忠猷素着,见卿矍铄,知督师袁崇焕荐举不差,有何方略?像乾对日:三边之患,近因顺义王与卜、哈二酋不和,兵连祸结,两岁于兹。今要着在连结哈慎及朵颜三十六家,安插蓟镇,沿边住牧,为我藩篱,东拥关门,以断右臂,二酋既抚,则永无边患。上日:观二酋意似不肯受抚者。像乾对日:从容笼络,抚亦可成。上日:御卤当恩威并济,不可专恃羁縻。像乾又奏日:臣统御插虏,二十一年矣。万历三十六年,虎酋聚兵十万,欲犯蓟州,皇祖起臣总督蓟辽,臣至密云,遣官往喻,十万之师还解。天启元年,女直攻陷辽阳,熹宗召臣还部后,出
镇山海关三年,略无风草之惊,皆调和之力也。”这时候的袁崇焕也抚慰蒙古诸部,为明藩篱。史载:“(蒙古)哈剌慎三十六家向受抚赏,后为插汉所迫,且岁饥,有叛志。崇焕召至于边,亲抚慰,皆听命”[19]
不过,明朝内部对抚慰蒙古诸部始终存在反对之声,“崇祯二年三月,朵颜三卫半入建州,束不的求督师袁崇焕开籴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参貂,边吏俱不可,独崇焕可之。”[20]袁崇焕可能想争取蒙古束不的部,但内部有阻力。甚至崇祯也对他发出了警告。五个月之后,“崇祯二年八月,束不的道建州兵自大堡镇分二道,一
自杏山高桥镇,一自松山,直薄锦州,进克双台堡。寻自大凌河毁右屯边城而去。督师袁崇焕恐其西,请增戍关门,遣参将谢尚政等备顺天,巡抚王元雅谓虚警,遣归。而建州欲以计度边使,兵果不出”[21]由此可见,袁崇焕争取蒙古束不的部是失败了。第二年正月,束不的还专门上书明崇祯帝,要求明帝“爱养边民、优恤属国”[22]这表明,袁崇焕争取蒙古束不的部最大的阻力出自崇祯。崇祯对招抚蒙古似乎不太坚决,“犹持两端。”[23]直到崇祯二年,因为后金入寇,明廷害怕“插汉乘虚自西入,”[24]才正式和插汉达到和议,恢复旧赏。最遗憾的是,主张联蒙抗金的名将袁崇焕以金国入寇为诱因,被明帝枉杀。《石匮书后集》记载崇祯二年,后金首次入口袭扰,“崇焕与祖大寿率蒙古壮丁万余骑,进援蓟镇。”可见袁崇焕招抚蒙古也曾经取得过积极的效果。[25]

明朝既招抚插汉,插汉便为明藩篱。史载:“插之抗衡东人者两年,西鄙无警。”[26]谁知好景不长,插汉部在西迁的过程中与蒙古哈剌慎、土默特等部落矛盾重重,插汉部已经丧失了人心,西迁故土后所建立的统治是虚弱的。后金于崇祯五年联合一些对插汉部不满的蒙古部落进攻插汉,虎墩兔“大惧,谕众弃本土西奔,”[27]渡过黄河远遁。后金追之不及,回师时入寇明宣、大。这表明崇祯五年之后,由于插汉部的崩溃,明宣、大以西也处于后金的军事威胁之下了。

[19]《明史袁崇焕传》
[20]《明史纪事本未》之《插汉寇边》
[21]《明史纪事本未》之《锦宁战守》
[22]《清史稿太宗本纪》:“丙午,喀喇沁苏布地上书明帝,论和好之利,且劝以
爱养边民、优恤属国之道。不报。”
[23]《明史纪事本未补编》之《西人封贡》
[24]《明史纪事本未补编》之《西人封贡》:“二年,建人薄效圻。梁廷栋为兵部
尚书,惧插汉乘虚自西入,力奏像乾款插议,约俺、卜诸部赏,及虎墩辽阳旧赏,
......款成,刑白马关外,贡表如式。”
[25]《石匮书后集》第39页
[26]《明史纪事本未补编》之《西人封贡》
[27]《东华录》天聪六年4月
[28]《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64,第1072页

"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 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的官儿 城中并无兵将亦无粮饷 昨日选了一千匹马去了 还有一二百废马 次日 大清兵挑选百余匹用 大清兵将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 闻大清兵与满总兵战 得了马二百匹 生擒士将一员 次日各给书二封 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 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 内言南朝万历时节屡次着王喇嘛讲和 总置不理 前些年袁崇焕杀了我们些人 我们恼恨得紧 又问毛文龙擒了台土兵 我们所以提兵到此 今要讲和 要以黄河为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 《崇祯长编》卷十九 P1611至1612"

这跟反间计是否存在有何关系?杨春那两个太监是把袁“通敌”的秘密单独通知崇祯的。皇太极难道把“袁崇焕与我后金有约”公开写在给崇祯的书信上,这才叫反间计?

而且袁被下狱之后,崇祯还要大臣们来会审锦衣卫捉到的七个声称为袁崇焕向后金通敌的“奸细”,结果居然第二天又说七个奸细都不翼而飞,还有大臣为此向皇帝质问:“奸细在哪呢?” 大臣的奏章和崇祯的批复都在,不是反间计也是载赃陷害。

钱家修 “白冤疏” 
嗟嗟!锦衣何地?奸细何人?竟袖手而七人竟走耶?抑七人俱有翼而能上飞耶?终欲杀一崇焕,故不惜互为陷阱。
方天启年间,诸阳失卫,山海孤寒;当此之时,谁能生死忘心,身家不顾?独崇焕以八闽小吏,报效而东,履历风霜,备尝险阻,上无父母,下乏妻孥。夜静胡笳,征人泪落。焕独何心,亦堪此哉?毋亦君父之难,有不得不然者耳。
宗文少养于乡,长举于学,壮饩于官,何致费中人数千金之产?一旦骤登显秩,即此成风,结交奸士,谋陷忠良。鸡鸣平旦之良心,宗文泯灭殆尽矣!臣与宗文谊同桑梓,情切邻居,臣虽木石为心,岂不知爱惜体面?但一片愚忠,不敢自蔽。即令臣父如此,臣必诤之;臣子如此,臣必斩之,况宗文乎?宗文学尚刑名,见臣此疏,祸臣必深;抱奇挖运营官,见臣此疏,恨臣必切。臣死万万无可容矣!虽折槛碎衣,固臣素志。伏乞皇上大奋乾纲,超释袁崇焕,照资拔用;将臣寸斩谢宗文;将宗文寸斩以谢天下,则臣幸甚,社稷幸甚!

崇祯批答:
奉旨批览卿奏,具见忠爱。袁崇焕鞫问明白,即着前去边塞立功,另议擢用。姚宗文、原抱奇已先有旨了。

“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 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毛开镇八年,未复辽东寸土。” 兵部尚书王在晋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

这难道很矛盾么?如果袁对毛的功过评价如此不同,前后是对一个皇帝说的,不被皇帝乱棍打死才怪(你前言不对后语,当我白痴啊)。

但搞清楚了,后面是对崇祯说的,而前面是对天启帝说的(其实是对批阅奏章的“九千岁”说的!) 魏忠贤可是毛文龙的大靠山,前线或朝中大臣有弹劾毛的,就被魏忠贤整死,你说袁崇焕当时不这么夸毛还能怎么着?即便如此,“宁锦大捷”之后,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袁还是被罢官,赏赐最少,反而屁功劳没有的倒大升特升,大赏特赏。

“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七月,遂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及叙功,文武增秩赐荫者数百人,忠贤子亦封伯,而崇焕止增一秩。尚书霍维华不平,疏乞让荫,忠贤亦不许。”

在这种情况下,袁唯心捧毛的说法也能当真?

[ 本帖最后由 黑毛狮王 于 2006-9-15 10:0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7 06: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78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