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颖颖
whws:嗯,基本上是这个意思。相速度和群速度这两个名词第一次听说,但感觉的确是我需要用的。我很多概念是从英文硬翻的,所以中文写起来可能词不达意。
相速度:phase velocity
群速度:group velocity
你或许见过,只是不知道中文怎么讲而已。
原帖由 古漢魂 于 2006-11-20 06:48 发表
你需要哲学作出什么样的应对呢?反击?退却?或者彻底臣服?
为何总以对抗来想?
别人进步了!要"反击?退却?或者彻底臣服?"
"进步"当然应该以"进步"来回应!
哲学谈宇宙学引用的是哪个世纪的东西?
你在看哪个世纪的哲学书呢?如果至今还抱着康德不放,哲学中的宇宙学自然看起来毫无进益。但是不要忘记,康德的时代,物理学还没有真正独立成学呢。
哲学本身就包括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大多同时是数学家和博物学家。理解自然哲学,不可避免地要从理解物质和自然作起。在今天,物理学趋于独立的同时,哲学与物理学的伴生使得今天的物理学家比哲学家更像哲学家。把哲学和物理学割裂来看,我觉得是行不通的。
在真正进行物理学研究的时候,常常依靠哲学的试探和科学的证实。例如,最近市面上流行一本英国学者关于光速理论的书,他议论说光速这个极限速度随着宇宙的变化应当是曾经并且正在变化着的。不论他在理论中运用了多少科学工具,他在最初的思考时,使用的是“应该”或者“不应该”这样的语言,这是典型的哲学语言。当物理学家争论物质是否无限可分时,他们所依赖的思想工具,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物质世界的哲学理解所产生的信念,而常常不止是他们的科学观察计算所得的经验。
同样,在任何一个科学现象被介绍给大众时,你所讲述的,其实都不是一个科学原理,而是一个哲学原理。大众对于科学的精密和严谨不感兴趣,他们只在乎:为什么应该是这样,不应该是那样?应该怎样理解,怎样拿现实中他们所理解和熟悉的逻辑去弄明白那些用数学和实验阐述的事实?任何一个科普的过程,都是把科学进行哲学的再阐述的过程。
例如你在议论对称性时,事实上你所进行的,从某正意义上讲,更是哲学思考。
反过来讲,今天的自然哲学家,如果完全与物理学相割裂,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今天人们所能理解的物质世界,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哲学探讨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的国内哲学教学,或许更注重于社会哲学的教育。不过随着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等一大批学科的逐渐完善、细化,留给独立哲学的范畴恐怕也就越来越模糊和狭隘了。哲学家与哲学之间似乎产生了更多的距离,这或许是二十世纪以来很难再出现伟大的哲学家的缘故吧。
原帖由 古漢魂 于 2006-11-20 06:48 发表
弦学家(String Theorists)都是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的嫡系传人,这一点都不奇怪。仅学哲之士未曾听闻耳。
其实你在这句议论中也在表达同样的含义,为什么在宇宙学领域里要产生那样割裂对立的哲学观和科学观呢?
原帖由 古漢魂 于 2006-11-20 06:48 发表所谓不可逆事件我一直觉得最好的例子就是金融市场
物质世界皆不可逆,宏观不可逆可以热动力学的熵来解释。但宏观活动基于在微观活动,微观可逆而宏观不可逆很难理解。Chaos Theory有用,但也是宏观的。数学物理学皆喜欢对称,要解释不对称的事往往很有挑战性的。"不可逆"是时间上往前走与往后走不对称。但最根本的不对称原因在哪?但最基本的不对称活动在哪?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学家对于时间纬度上的不对称耿耿于怀,是源于他们对空间纬度对称观的熟悉和依赖。在早期物理学中,很少见到物理学家有类似的困惑,因为时间作为物质运动过程的度量单位,与空间没有任何联系,也就很少有人作这样的联想。时间的可逆与不可逆,与空间中的对称关系毫无关联,因而也不会被寄予特别的困惑。自从爱因斯坦把时间纬度纳入到时空一体的时空观之中,时间和空间成了并行并且平等的度量单位,空间中的对称性被引入到时间纬度的思考中来,于是时间轴的不可逆性成了它与其它三个纬度迥然不同的独特现象,时间的不可逆与空间中对称关系的普遍存在显得格格不入,因而也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和思索。
这或许是相对论时代以来,时间箭头被广泛研究和论述的主要原因吧。
微观可逆下的宏观不可逆,热力学曾经做过一番解释。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对“不可逆”的另类定义:所谓的宏观不可逆,其实是宏观在微小概率下的可逆。随着样本的增大,可逆的概率也急遽减小,从而呈现出大样本条件下的宏观不可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体现了与“微观的模糊性”相对称的“宏观的模糊性”。都是概率条件下的不可测量。
从另一个角度看,宏观不可逆所体现出的,是微观可逆的相对性。微观的可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可能性,是时间累积上或空间累积上的不可逆。它提出了一个疑问:对称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连续运用?如果我们把某种具有对称性的过程看作一种滤波器的话,那么它在级联或并联之后,仍然是对称的么?在经过多少次级联或并联之后,它的对称性将会丧失呢?在信息学领域,信息论对于信息传输率的数学解释正是对于信息传输通道内这种多次级联后对称性丧失的直观描述。它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中,也体现在其它的运动形式里。这也是对对称性思考的一种挑战吧。
或许是因为这种不可测量特性,使得人们放弃了细节性的观察和精确测定的期望,转而从宏观上讨论可能性和趋势,我想这是混沌理论或者一切无序性研究的思想基础。或者说“细节的不可知导致了宏观的混沌和无序”。
[ 本帖最后由 whws 于 2006-11-21 11:2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