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宋代军队战斗力衰弱的原因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12: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3 00:50 发表
宋军战斗力不弱吧~~我觉得蛮强的
还是老话了,逼平了辽,打垮了夏,和蒙古剿了金,又拖延了蒙古五十来年,这还叫弱啊

比起打得匈奴“妇女无颜色,六畜不番息“的汉军,其实颇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15: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当兵么,最重要一是身体,二是思想。
这两点部队都是能改造的。
别的都没关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15: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是持这个观点,关键是文官制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19: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文官制度的核心是要制约带兵将领势力的扩大,防止赵家天下重蹈黄袍覆辙,因此,关键不是武力高低,也不是文武官职,而是这种指导思想。历代都有位搞权重,名满天下之将军,宋朝却人为遏制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21: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唐朝平均值不高,峰值较高,太宗称“天可汗”,四夷宾服,拓地万里,高丽之争,虽未竟功,亦颇扬威。
    宋朝平均值不低,然以守势见长,攻击性战事无善可陈,疆域日减,名将悉灭,后庭之歌,声犹在耳。

[ 本帖最后由 谭文山 于 2006-12-13 22:0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22: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3 22:06 发表

太宗这个烂外号别拿出来了,就是这么一个虚头衔,放任外族,党项人拿了甘肃、吐蕃人占了河湟、高丽人据了东北,回纥人并了西北,南诏人称霸一方
唐朝呢?步步紧退,东北退到了幽州,吐蕃和他划甘肃以治,回纥 ...

太宗前期,国家刚刚统一,当然不能百战百胜,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日子,至于“贞观之治”,被你评论的如此不堪,也倒是亏了多少如煌巨笔。

     太宗的对外政策,正是以德感人,以威服人,将胡人迁到内地引起的后果,在五胡乱华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难道你要唐朝搞种族灭绝?
只要唐朝始终保持强盛,外番必然无所作为,可惜百年之后,子孙无能,无法控制局势,这可是太宗所不能料到的。

ps: 多民族国家如何繁荣昌盛,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即便如今,仍然在延续太宗的做法。

[ 本帖最后由 谭文山 于 2006-12-13 22:1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22: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3 21:53 发表
还有,宋朝面对的都是封建化了的辽金,这比唐朝面对的回纥吐蕃不知强到哪里去,简直不能比嘛
我们的大唐几乎是汉朝打下来的土地轮着围着周边丢了一个遍,几千个阿拉伯人就能把广州给拿了,和清朝也差不远了

“封建化了的辽金”,却不知比“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如何?

回鹘,土蕃亦一时之雄也,不可轻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22: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3 22:30 发表


啥时候办啥事,你在唐朝干全球共产主义,还希望永远繁盛,不繁盛是怪子孙没出息,貌似开元是唐立国百年以后了吧,貌似开元盛世比贞观强盛了吧,怎么还被打得满地找牙?~~做梦也不能这样,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 ...

你批判起来很容易,但要提建设性意见就很难了,想想唐朝时面临的形势,实在是找不到比太宗更高明的手法,太宗的唐朝国际影响如此之大,长安隐为世界之都,太宗功不可没,要按宋朝的婴城自守,只怕是自取灭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22: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3 22:37 发表

宋朝能抗住蒙古四五十年,这又是全世界哪个政权能比,我要是不讲道理,我完全可以说军事上蒙古第一南宋第二,可问题是这样子没意思啊
不管从胜负比例还是人数代价,宋朝本来就优于唐朝的战绩,只是运气差点
...

是啊,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就像人的命运一样,谁能摆脱运气的困扰呢?然而才能卓越之人,终能颖脱而出。

战争不是单纯的对比胜负次数,主要是看关键战役和攻守形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22: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3 22:42 发表

你这些都是虚的,把实打实的战绩拿出来比,看看唐宋两朝到底是谁对外族更有底气
宋朝四面包围是谁的功劳,还不是唐朝的后遗症!
唐朝到是对外族包容包容,结果呢?结果是换来人家对你首都的洗劫,财富的抢掠 ...

却不知你对唐朝四面环伺异族的问题有何高见?该当如何处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22: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3 22:45 发表

那你比吧,比比你所说的关键战役和攻守形势
大唐到了首都被劫,内地尽被胡人搅扰,居然还敢谈攻守?
又不是说堵在门外一点点防,做守势,是人家已经打进家里来了,我晕

你要这样比,我也就这样说,唐朝没有亡在异族之手,大宋却令我千千万万汉族儿郎,沦为他人奴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22: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3 22:51 发表

我没啥高见,倒是想问问老兄你
你是喜欢被人跑进家里抢了你家东西,打死了你家几口人呢?
还是喜欢全家合力把敌人堵在门外,家里人受点伤?

太宗搞民族融合政策本来不错,可惜不是时候,你在原始社会想飞 ...

我已经说过了,形格式禁,婴城自守,必将自取覆亡。
拒敌于门外,不过一厢情愿,事实是被动挨打,终究被人破门而入。

另外,胡人数量不少,如何阻止渗透?种族灭绝?

[ 本帖最后由 谭文山 于 2006-12-13 22:5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3 23: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丢失养马地不是万能借口,敌人太狡猾那是国军口吻。
     事实是两个皇帝被捉去取乐,中流砥柱被“莫须有”罪名杀害。
     至于整个战争形势,套用穆里尼奥一句话“他们把大巴停在了球门口”


    刘裕,祖逖不知要慨叹多回,却不知江东何处养马?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4 09: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12-14 09:35 发表

范仲淹是文官不假,但他会带兵吗,有出色的战绩吗?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心胆寒“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5 00: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4 23:20 发表
张兄是读书的人,是客观的
不过我记得长安是陷落了八次或许是皇帝出逃了八次我记错了~~~
唐朝皇帝是很没种,哪像明朝天子守国门,当然可以说崇祯也想着溜,但人家毕竟没溜,这比唐朝好多了
什么叫马是借口,这种话真是很让人惊诧,和蛮族打战你莫非用步兵打人家骑兵?任好的将军也不可能做到嘛
汉武帝少了禁苑那六七十万匹马,打匈奴?做梦!
明成祖少了一百二十万匹马,打蒙古?做梦!
就是唐朝要是没马,比现在还要被揍的惨~~~
马阿马,关键中的关键啊
而宋朝呢?
王安石变法里专门提出要农民养马,可见是被逼到角落里了,没有地方养马,你拿什么跟人打?岳飞厉害,那是因为岳飞有十五万匹马放在那里养在扬州,不然,岳飞?岳飞加张飞也打不赢金国啊
那宋朝为什没有马?关中被唐朝糟蹋了,河湟被送给了党项人,辽东也送了,剩下个燕云地区,还被石敬瑭狗杂种卖了!
你把马养到哪里去?养到农田里?老百姓全饿死?退一万步说,就算放在农田里养,那马能打战么?
有宋一代,要说军事弱就弱在少马!而这是拜大唐所赐

你的观点简单归纳一下:

1 南宋的战事不利,是因为没有马,所以打不过游牧民族的骑兵也是可以谅解的。

     我想问一句,刘裕,谢安,带的是什么兵? 打得是什么兵?怯月阵的经典,就是步兵车对付骑兵的经典,李陵的五千楚士,打掉了多少匈奴骑兵!
     当然,你必然会提到,鲜卑,羌甚至匈奴的实力和蒙古,契丹,党项无法相比,哦,对了还有大理。但是,同样的,刘裕,谢安的时代,偏安的东晋财力,人力,物力又焉能与大宋相比!

2 丢失养马地是唐朝所赐

     我倒想问问你,隋朝比唐朝做得好么?什么叫拜唐朝所赐!如果没有唐朝,宋朝的领地只怕会更加凄惨。

   
     关键中的关键是什么呢?唐朝时重武功,因此好大喜功的主动进攻多,败的也惨,但进攻失败和防守失败的意义很不同的。
     唐朝习气尚武,武将独当一面的情况比比皆是,藩镇尾大不掉,很显然,这是一柄双刃剑,皇帝英明了空前强大,皇帝昏庸了割据四起。
     宋朝惩前朝之得失,建立文官制度,抑制地方,抑制武将权威,显然这样国家统治更加稳固,皇帝英明了无所作为,皇帝昏庸了也没人能反,对于赵家天下,当然是利莫大焉,然则对于国家民族,未知如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5 01: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4 23:30 发表

岳飞被杀绝对是必然现象,对于高宗自然是怕迎回二圣,其实对于金,岳飞被杀减小了金的压力,成为金宋谈条件的一大砝码
岳飞被杀是悲剧,英雄被杀是耻辱,但是某种程度上说,金宋避免大规模战争,百姓能平安生活,两国达成条约,还真要杀了岳飞

既然不能压倒性胜利,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大家实力差不多,那就要面对现实想怎么解决问题
抗日战争老蒋玩拖延,一直等到西方盟国压倒性胜利才开始反攻,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德国意大利没被解决,老蒋学着我D,激动啊激动,叫着抗日啊抗日(实际怎么样先不论)把军队全压上,那中国早就不知亡了几百次了

至于岳飞,我向大家都很清楚他的为人,但我觉得“金宋避免大规模战争,“百姓能平安生活,两国达成条约,还真要杀了岳飞'纯属无稽之谈。   
    你想想长平之战就知道了,金国若是能灭宋,则根本不会媾和,同样宋朝要能灭金,那也不能媾和,这是双方实力的微妙平衡,和谈是对双方有利,即使不杀岳飞,金国也会和谈,这是国与国的外交,不是小孩过家家。
    岳飞虽然勇猛,但他究竟是大宋的一员战将,还要归大宋节度,不让他在边境带兵即可,完全不必杀掉。
    那为什么要杀岳飞呢?因为“岳家军”严明的军纪,因为岳飞良好的名声。宋朝皇帝宁可国家被异族攻陷,也不愿出现另一个“刘裕”,岳飞之死,不过是皇帝个人利益压倒国家利益的结果罢了。

   至于蒋介石,你分析得很精彩,抗日战争老蒋玩拖延,一直等到西方盟国压倒性胜利才开始反攻很有道理,蒋介石是在等“西方盟国”,那么宋朝是在等谁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5 01: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5 00:11 发表
      就怕我们持这一观点,会被人反打一扒,扣上一个投降主义和汉奸的帽子
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不能太脱离现实和理想化,唐朝的开放政策,很好听,也很值得人们期望,但是没实施成功就是没实施成功,这个政策不但让唐朝自己迅速衰败走向灭亡,也留下了很糟糕的环境给后世,可以说大唐朝的政策为害中华。我觉得这没有必要讳莫如深,事实就是如此,对于一个伟大的朝代,不需要谎言来作为他辉煌的资本
不过话说回来,真要数唐朝的文治,其实唐朝的学术并不发达,汉学宋学两大源流,汉学就是到了唐朝式微,宋学则是宋儒的自辟新章和唐朝无关怪不得费正清把晋降到唐成为“佛教时代”,其实很有道理

没有人给你扣帽子,怕的是你给自己扣帽子。
    唐朝的政策,你说他差很容易,发发牢骚谁都会,然而请你们想一想,唐朝的政策,实际是最符合当时情况的政策,他使中华的文明布与远方,极大的扩展了国家的影响力,天可汗,遣唐使,就是明证。这些影响极其深远,甚至可以说为民族认同感,为民族影响力,对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成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朝的学术发达不发达我是不知道的,但毫无疑问,唐朝的艺术是发达的,诗歌,绘画,书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5 16: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5 13:59 发表

除了唐诗还有什么?比文章,唐宋八大家,唐朝才占了两个~~
唐诗成就高我不否认,但真要比诗,宋诗和清诗的成就也不低,就看你知不知道了
中国的绘画到了明末清初达到顶峰你不知道???
至于书法,唐 ...

我读书少,明诗和清诗原来有高度艺术成就,我不知道,很惭愧。

因此专门翻了翻词典:

前所未有:
未有先例的
例子:而鄧枢密洵武真以少保领院而不兼节钺,前所未有也


     也就是说,我是说唐朝的诗歌,绘画,书法从数量和质量综合起来说,是前朝比不上的,却不知这位兄台扯到宋,明,清去干什么?前辈高人,思路果然不同凡响。

     诗歌我就不说了,相信大家都不是瞎子,绘画,唐人工笔画,仕女画,摩诘山水画,还有唐三彩的艺术成就不可抹煞。
  
     书法我倒要说两句,唐除了楷草以外,其他不行,这句话是不对的,虽然篆隶行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李阳冰,孙过庭,留下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颜真卿,都被你轻轻抹煞,只怕这些人纵使九泉有知,也会感慨不已吧。

      至于米南宫的行草,自然是“风樯阵马,痛快淋漓“,但失于癫狂,至于苏东坡,“墨猪“完全没冤枉了他,他还差得远呢。
赵孟頫流于媚弱,骨格不高,董香光就更有意思了,看看傅山是怎么评价他的:

      “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山墨迹,爱其圆转流利,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觉觚棱难近,降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松雪尝不学右军,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于是复学颜太师。因语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清真率毋安排。”

     另外,太宗没有烂外号,“天可汗“正是我中华儿女伟大的见证。

[ 本帖最后由 谭文山 于 2006-12-15 17:1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7 00: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也引一段,不过是现代人的分析:

  说起来,像宋帝国这样的王朝,还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它有着经济的发达,文化的辉煌,宋朝还有不少善政:比如,整肃宫闱,没有女祸;抑制宦官,没有阉祸;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防闲戚里,没有外戚祸;罢典禁兵,没有强藩祸。从内政绩效上看,汉、唐逊它一筹。但却也有着军事上的屡战屡败,外交上的丧权辱国,最终却也能够苟安了三个世纪。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个最为奇特的例子。

    那么宋王朝是怎样的一个王朝呢:

  1 可耻的军制  

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
(张舜民)“以臣观之,今日河朔之势,正如陕西宝元、康定之前,将不知兵,兵不知战……又为将者,多是膏粱子弟,畏河东、陕西不敢往,尽欲来河北。百年之间,未尝知烽火之警,虽有出屯,不离本路,唯是优游暇日,安得不骄且惰也。”
  “近年以来,上之师臣监司,下之守卒将副,多违法拘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以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之事,或为涂绘文缕之事,皆公然占破,坐免教习。名编卒伍,而行列不知;身为战士,而攻守不预。至有因缘请托升迁,阶级或在众人之上。遂使辕门武力之士,困于差役之劳;末作庇身之人,复享安闲之列,所以兵阵教习之法日废,工匠使巧之事日多”


    大宋始终把军队将领视做潜在威胁,对之采取了一系列严密防犯的措施。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赵匡胤一直有“卧榻”情结,宋朝军事上的孱弱源于赵匡胤种下的祸根。他所设计的军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说到底,是防止黄袍加身发生在他的武将身上。宋朝的军事制度非常错综复杂,总的来说,武将没有调兵权,也不能带兵,只能在发生战事时临时统领,并且结束后要立刻交出兵权。这个制度的核心是把武将全部假设成会窃国的盗贼,所以,整个宋朝,最高军事权力几乎没有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过,即便是打仗,武将也必须是在文官的管理下才能开展。

  宋帝国军队控制的另一个可怕后果是:冗兵。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 200万,国家的近十分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80%。

   钱穆认为,宋代冗兵的根源在于其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始终在防守。“把募兵制度与长期的防守政策相配合,这却差误了。一个士兵募了来,轻易不脱行伍,直养到六十岁,还在军队里,其间只有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可用。三十岁到六十岁这三十年,他已老了。而且在军伍十年,精神也疲了。这样的军队,有名无实,于是只有再招新的。因此军队愈养愈多,纪律又不好。队伍多了,虽不易捍御外侮,却很能引起内乱。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卒,但宋代依然是兵骄卒悍。国家不能不给他们待遇,而且须时时加优,否则就要叛变。政府无奈何,刻意崇奖文人,把文官地位提高,武官地位抑低。节度使闲来没事做,困住在京城,每年冬天送几百斤薪炭,如是种种,把他们养着就算。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2  醉生梦死的宫廷生活
 
     南宋小朝廷在152年间,从高宗赵构到赵昺换了7个皇帝。有作为的不多,统治者为维护赵家既得利益,把天下安危当作儿戏。这些不肖子孙到了杭州以后忙于享受,在“暖风吹得游人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腐化生活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偏安心理主导下,无心收复北方的国土,他们每一朝里,都有勾心斗角排除异己的权利之争,错过了许多复国的机遇。

    当元兵兵临临安城下的时候,南宋小朝廷派柳岳等三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称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伯颜拒绝,向元请求“奉表求封为小国”,也遭伯颜所拒,真是丢尽了脸。

3  刻薄的农民政策
虽然市民过的不错,可宋朝的农民怎么样呢?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宋朝这种对农民不负责任的态度使宋自建立到灭亡充斥着农民起义和暴动,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断,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从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再到宋江,方腊的农民起义,直至南宋钟相,杨玄领导的农民起义,及南方福建广西等的农民起义。

4 关门自守

    宋的外祸一直没有中断过。宋初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时候,赵匡胤至死也没有夺回燕云十六州,还曾颇没有志气地说过“俟满五百缗,当向契丹赎燕蓟。”意思是说,打不过,可以买回来。然而契丹人并没有给他机会。

  后人认为,正是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战略给了北方少数民族以喘息,从此他们再也没有给宋留下翻身的机会。对西夏先是招降,而后妥协,对辽订立澶渊之盟,对金既拉拢又畏惧,直至对元最后的抵抗。宋都处在消极抵抗的态势,灭亡是必定的。

5 中央与地方

    举个简单的事实:金兵内侵,汴京一失,全国瓦解,缘何?宋帝国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造成地方日趋贫弱,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钱穆甚至认为,若正名定义来讲,则宋代根本无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员来兼管地方事。在唐代的州县,只要奉承一个上司,即观察使,而宋代则要奉承四个上司,即帅、漕、宪、仓,那可想地方官之难做了。

6 忍让的民族政策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善让的民族政策虽然使得宋夏金得以共存,但这一政策对于强悍的蒙元不管用。
    宋帝国在危机四伏的非常时期,采取了内敛外放的民族政策,非但未能奏出大和谐之音,反而引火上身。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7 00: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天可汗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大提高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威望。东突厥灭亡以后,东北地区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和西域的各小国都纷纷要求内属;逃到高昌的突厥人,也回来归唐。630年三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

     649年,唐太宗逝世,在朝廷作官的和来朝贡的少数民族首领几百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悲恸地放声大哭,有的甚至剪去头发,用刀划破面孔,割去了耳朵,鲜血流了满地。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闻讯赶来,请求杀身殉葬。

     “教其礼法,选其酋首,遣居怀德,何患之有?”
   只可惜唐代后人愚鲁,未能领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7 11: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7 11:47 发表

伟大领袖毛主席从天下大乱指引我们走向天下大治,树立了共产主义长远目标和朝英赶美短期目标
可惜后人邓氏愚鲁,未能领会

伟大领袖毛主席制定了包容的民族政策,给予少数民族诸多优惠。

后人邓氏以来,一直按此执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8 15: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756159 于 2006-12-18 15:47 发表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赵匡胤一直有“卧榻”情结,宋朝军事上的孱弱源于赵匡胤种下的祸根。他所设计的军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说到底,是防止黄袍加身发生在他的 ...

总结一下,你的意思宋朝的军事制度跟唐朝比起来,宋朝对将领并没有过多干预,对军事将领的的管理,历朝历代大多如此,只不过宋朝不幸,所以被揪出来了,是吧?

   这段话是对是错,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8 16: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刘裕 于 2006-12-18 16:13 发表


毛时代和邓时代,民族政策名同实异
简单的说,毛时代有胡萝卜也有大棒.
邓时代及以后只有胡萝卜了.

   少数民族宗教势力和豪强势力再度兴起,实在是国之大患.

最重要的是要使得他们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当今开放的世界,胡箩卜比大棒好用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8 18: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2-18 17:06 发表

哦?不尽然吧~~现在满族还叫嚣着恢复满天下呢蒙古族还想把内蒙脱离并入外蒙呢~~

愿望是好的,也许我是理想主义,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平等相待,坦诚相见,除非生来就是恶人,满蒙也可以成为中华好儿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19 18: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ptcn 于 2006-12-19 16:55 发表
中国的民族问题有些是很严重的,看过一个什么“满族在线”的网站,里面充斥着激进民族主义的帖子。

各位也不妨去看看。

看看清朝时满族是怎么对待汉族的,看看现在汉族是怎么对待满族的,我认为,有点良心的满人都应该知道羞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2-23 16: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12-23 13:51 发表


单看这一句,就可以大概窥见作者的论史倾向、治学态度和史学功底了。

五百缗是多少钱,宋朝的时候大约够权贵买个良家妇女,苏东坡在常州买个老宅。
老赵五百缗都不能马上拿出手也忒惨了……拿五百缗去赎 ...

恩,这个果然是个大大的破绽,这个人的史论以后不引了,不可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30 22: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月宵 于 2007-1-29 19:05 发表

能找一个拿步兵长驱平原与骑兵对垒而赢得战争的例子么?我倒想见识见识这样的“杰出军事家”,也好让宋朝的将领们学学样

 

QUOTE: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北伐南燕时,在如何对付南燕铁骑这一问题做了充分准备。当刘裕出征后,燕军即以9万之众抵御,其中就有“铁骑万余”③。刘裕闻讯后,即令诸军步行,以“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又以轻骑为游军。军令严肃,行伍齐整。” ④当燕军铁骑来袭时,刘裕用此阵对抗,双方激战过午,未分胜败。随后刘裕用计,奇袭后方重镇后方临朐(今山东省临朐县),大败燕军。

       四月,刘裕选择好战场后,便派白直队主丁旿率700人及战车百乘,抢渡北岸,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的阵,两头抱河,因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每辆战车设置7名持仗士卒。布置好后,丁旿在阵中坚起一根白毦(相当于令旗),以通知船上的晋军。而魏军见数百名晋军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冒然采取行动。此时的刘裕早已派宁朔将军朱超石严加戒备,准备出战,这时见魏军迟疑,便抓住这一机会,命朱超石率2000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丁旿,每辆战车又上增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魏军见晋军立营已毕,这才恍然大悟,向晋军展开围攻。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众少兵弱,遂三面而至。这时长孙嵩接到消息也率3万骑兵助战,一起猛攻晋军。朱超石遂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并选神射手用箭集束发射,给魏军以重大杀伤。但魏军由于兵源充足,反而愈战愈多,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晋军弓弩逐渐失去作用。朱超石又命将士将所携带的千余张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军。由于弧形的迎击面小,所以魏军越向前,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魏军逐渐抵挡不住,“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⑨,晋军阵斩阿薄干。魏军退还畔城⑩,朱超石与胡籓、刘荣祖等率骑兵发起追击,虽为魏军包围,但激战竟日,终于大破魏军,斩获千计。刘裕见晋军取胜,又遣振武将军徐猗之率5000人渡河,攻越骑城,途中又遭到魏军的包围,徐猗之用长戟结阵抵抗。不久,朱超石赶来增援,魏军遂闻风而逃。



QUOTE: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奴匈的重要围歼战。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



QUOTE:
   1346年8月26日的克雷西战役。在这次战斗中,以弓箭兵为主力的英国人击败了当时最难对付的法国骑兵。
  1346年7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部从朴次茅斯出发,渡海抵法,支援处境危急的盟军。一个月后,他来到了欧洲低地国家的背后,而法王菲利普六世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紧紧追赶。渡过塞纳河后,爱德华决定与法军决战。他在克雷西??茵彭特尤村庄附近选了一块平缓的斜坡,摆下阵势,控制了法军的必经之路。  
  英军共约2万人,均分为三队,左队位于瓦迪库尔特村的前方,有树林和战壕做掩护;右队靠近克雷西,有一条河做屏障;后队位于两队之后,由爱德华国王亲自率领。  
  每个分队中央由约1500名不骑马的重骑兵组成方阵,纵深为6排,每排长250码(228.6m)。英国骑兵不骑马,倒不是因为他们没钱买马,更不是马也得疯牛病了,而是因为:一、出于心理上的需要,要是弓箭兵坚信他们不会被自己的骑兵丢弃,一定能顶住法国骑兵的冲锋(欧洲的骑士一贯是只讲风度不讲义气的)。二、出于作战的需要,要为弓箭兵以及从事反击的小股骑兵预备队提供一个坚强的后盾。  
  弓箭兵按梯队以v字队型部署在分队的外层,这样可得到一个互不影响的集中的火力区域。骑在马上的重骑兵预备队在分队中央的后方。如果法军突破正面防线,就由他们发起反击。英格兰和威尔士步兵则在阵地前挖下陷阱,防止法国骑兵的进攻。  
这时的法军兵力接近6万,其中:12000名重骑兵(包括骑士),6000名热那亚雇佣十字弓步兵,17000名轻骑兵和25000名公社征募兵(一群缺乏纪律的步兵)。  
  下午6点,法军在没有任何侦察的情况下,踏入英军的阵地。法王菲利普竭力想让部队停下,并把十字弓步兵拉到前面。但目空一切的骑士们却不听指挥,跟在热那亚十字弓步兵后面一窝蜂地冲了过去。  
  热那亚十字弓步兵排得整整齐齐地穿过谷地开始爬坡,他们向英军放箭但距离太远,而英军的长箭却铺天盖地而来。顿时,他们溃不成军,想退下去。这时那些早已不耐烦的法国骑兵们立即策马前冲。他们排着乱七八糟的队型以排山倒海之势踩着热那亚人发起冲锋。他们把可怜的热那亚人踩倒在地,而英军的箭又雨点般落到他们身上。少数骑兵凭着一股狠劲冲入英军的队伍。英军的骑兵分队经过几分钟的殊死搏斗,将他们赶了回去。  
  这时,其他的法国部队却依然毫无道理地一批又一批冲入混战中,然后被英国人的乱箭射倒。厮杀一直持续到深夜。法军经过越15或16次冲锋后,自己的部队已七零八落,只好认输。  
  战斗结束后,在这片小谷里,躺着一堆堆法国人的尸体,其中有1542名勋爵和骑士,约15000多名重骑兵、十字弓步兵和普通步兵,以及成千上万的马尸。而英军的死伤仅200多人。阵亡人员中,只有2名骑兵,40名重骑兵和弓箭兵,还有100名威尔士步兵。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9 11: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51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