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还历史剧本来面目 三堂会审《汉武大帝》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30 03: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还历史剧本来面目 三堂会审《汉武大帝》


  ■主题发言

  还历史剧以本来面目

  《雍正王朝》引发对雍正“美化”的争议、《走向共和》引发对李鸿章和袁世凯“拔高”的争议,《汉武大帝》引发的更多是史实纷争。这场纷争让我们有必要还《汉武大帝》以电视剧的本来面目。

  围绕《汉武大帝》引发的史实纷争,随着电视剧的播出,逐渐由类似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是否能够长胡子这样的枝节问题,发展到汉武帝发动对匈奴战争的原因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加上电视剧出现了不少典故的移花接木,又引发了剪裁史实“古为今用”的问题。
于是,不少原本把《汉武大帝》当作历史剧看的观众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进而发展到对这部电视剧的否定。

  客观地说,类似纷争的出现与《汉武大帝》主创人员对“历史正剧”的过分强调有关,在他们信誓旦旦地保证忠于历史之后,加上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的特殊地位,观众一开始自然会产生信史的期待。但在相关专家指出该剧与历史不符之处后,不少观众开始高呼上当。

  迷信一件本来不该迷信的东西,给当事双方带来了不应有的痛苦,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电视剧的本质是戏剧、是艺术,艺术必然插上想象的翅膀。而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茫茫迷雾笼罩下几乎不可能抵达的曾经的真相。道不同,不相与谋,自然也不能相比较。《汉武大帝》是一部电视剧,限于史观,限于资金,限于技术,它既无法完全还原那个雄才大略又暴虐狡诈的刘彻,也无法全面展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浑汉风,因此观众不必给它戴上过于沉重的枷锁,主创人员也不必给它披上过于神圣的外套。

  有观众边看《汉武大帝》边读司马迁的《史记》。对着《史记》看《汉武大帝》,既能够享受艺术的乐趣,又能够接近历史的真相,这无疑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电视剧《汉武大帝》开播以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观众们为剧中的很多情节和观点争辩不休,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普通观众、历史专家与胡玫导演,对这些问题来了个“三堂会审”,试图穿越历史观、历史事实和技术细节三道深锁的重门,廓清迷雾,接近真实和正确。

  第一重:史观审视

  ■汉武帝是否值得讴歌?

  片头曲唱“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让自己成为灰烬”,剧中也基本上把他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这样做合适吗?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汉武帝一直是一个非常有进取心、大有作为的君主。从政治上,他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他是搞盐铁官营,思想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加强骑兵建设,选拔优秀将领,从而为他的反击匈奴、强化君主集权创造了条件,成就了他的一番辉煌的大事业。他成功之道里面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正确分析形势,及时把握各种机遇,坚决贯彻他的意志,以一种大无畏的、前人所没有的气魄实现他的战略目标。

  王子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汉武帝确实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剧中有过度抬高的迹象,是因为我们的艺术作品总是难以避免高、大、全的框子。汉武帝最伟大之处在于晚年巫蛊之祸后的处理方式,他检讨自己过失的《轮台诏》被李贽称颂为“过天地之风雷”,确实很了不起。司马光曾经说,汉武帝犯了和秦始皇同样的错误,而秦王朝灭亡了,汉王朝又振兴了,区别就在于晚年汉武帝清醒地完成了基本政策的转变。

  胡玫:汉武帝在我们这个剧中就是个“高大全”,词作者完全领会了我们的意思,这可能缘于我在看别人的时候经常是看到别人的优点。我特别反对数典忘祖,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先伟大就是歌颂封建专制却可以说恺撒是大帝?五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不能歌颂?我之所以把片名叫做《汉武大帝》,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至于历史学家对此的讨论我不反对,这是他们的范畴,我是电视剧的范畴。

  蒋非非(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秦汉史研究专家):汉武帝开始了一个很坏的传统,那就是外戚弄权,田玢没有任何功劳,就是因为他是汉武帝母亲的弟弟,因此当上了丞相。汉代到了后来毁在了外戚王莽的手中,最早的根源在汉武帝手中。

  ■汉匈战争有无必要?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汉武大帝》在处理匈奴问题上把握得不错,中原人写匈奴,多多少少存在问题,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也存在着对匈奴的歧视,而《汉武大帝》没有这样的倾向。

  蒋非非: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史记·匈奴列传》中也原封不动地收进了对匈奴的赞扬,匈奴人其实是很有情感的,苏武出使虽然被流放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但匈奴还让他和当地人成亲,张骞也娶了匈奴人做妻子,李广投降之后匈奴也给予高官厚爵。历史上,汉匈之间的这场战争最早是汉族人先挑起的,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派兵去占领了匈奴人的草地,匈奴人才反过来想夺回。匈奴是个部落,不是一个国家,因此单于虽然大都很景仰汉朝,但也很难管理下面的部族来抢夺汉人的财产和人口。其实,要防止这样的问题发生也不必进行战争,秦始皇派蒙恬守长城10年,“胡人不敢弯弓而牧马”;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就和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死后汉朝继续和亲政策,只有汉武帝时期才发动战争。但这些战争在今天看来没有多大的意义,首先,夺回的地点远在今天的蒙古国,而当时汉朝人口只有三四千万,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往外移民而拓展疆土;其次,汉武帝穷兵黩武耗光了国家的财力,还要花老百姓的钱。

  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呢?本质是为了让他的三个小舅子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能够封侯。战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奖励军功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当时升官只能靠军功和积劳,因此尽管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分别是汉武帝宠爱的卫子夫、李夫人的亲戚,但要想封侯、想赢得大家的尊敬,必须依靠军功,因此只有发动战争。于是清代才会有“汉武帝三大将皆来自女宠”的说法。

  胡玫:为什么要贬匈奴?其实匈奴每次发动进攻都是因为遭受了天灾人祸,生存困难,他们后来逐渐北迁渐渐消亡就是农耕文化战胜游牧文化的结果。汉武帝对匈奴发动战争,其实到了晚年已经后悔了,所以在电视剧后面他颁布了《罪己诏》反省自己的穷兵黩武。学者的观点有些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主流。

  黄朴民:据我所了解,对匈奴间的战争包含几个因素,第一个是通过反击匈奴来“大复仇”,要洗刷汉高祖刘邦以来汉朝在匈奴那里所遭受的种种屈辱;第二,汉武帝要通过反击匈奴来树立他的地位,突出他的一种强势领导的风格,真正地控制全局,提高他的威信;第三,确实是要为了边境地区的中原农耕文化免受草原部落的那种游牧文化的骚扰和冲击,稳定边境地区的民众的生活。

  第二重:史实辨析

  ■是否拔高卫青?

  电视剧中曾经出现过李广被俘后中途逃回汉朝的情节,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他被贬为庶民而且要交纳5000斤的黄金,卫青替他交纳了黄金。其实历史上卫青和李广的关系并不好,这些是否有拔高卫青之嫌?

  蒋非非:其实历史上的卫青本事没有电视剧所说的那么大,李广利擅长的是唱歌跳舞,让他去打仗他很害怕,汉武帝于是就派给他精兵良将,这一点在《史记》中都是以讽刺的口吻来记载的。
卫青和李广关系很不好,李广后来的自杀和卫青有很大的关系,电视剧里帮着交纳赎金的故事完全是编造的。 胡玫:司马迁因为遭受了汉武帝的宫刑,因此在《史记》的汉武帝本纪和卫青等人的列传中对汉武帝一党多少会有所贬抑,但我们从《史记·匈奴列传》中可以看到卫青的影响力,他是一个大政治家、军事家,高智商、高智慧,谦虚谨慎,加上他和汉武帝的关系,很有戏。

  ■有无移花接木?

  观众反映,剧中汉武帝让侍从和自己交换角色戏弄匈奴使者的典故,其实最早是发生在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后来影响更广泛的是来自《世说新语》中关于曹操的“捉刀记”。周亚夫在细柳营严厉治军、不向汉景帝行君臣礼而是行军礼的描述,但在历史上这一典故是发生在汉文帝身上的,类似移花接木的情景在《汉武大帝》中出现不少。

  胡玫: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噢。但是如果大家有意见,可以找编剧“算账”。按照合同,如果大幅度修改剧本,投资方可能会把我开了,毕竟他们投资的是这个剧本,虽然我是《汉武大帝》的策划,但我也不是专家,不能越权。

  ■正剧是否信史?

  和《雍正王朝》引发大家更多对角色的关注不同,《汉武大帝》引发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不少人开始对着《史记》、《汉书》看电视剧。

  蒋非非:不能要求编剧和我们读了十几年历史的人懂得一样多,我的家人在看《汉武大帝》的时候也问我历史是不是也这样?我对他们说就当个乐子来看吧。我很少看这类电视剧,首先,它对我的研究、工作不会有任何帮助;其次,他们了解的肯定不如我多。电视剧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握到汉代是个等级制社会,因此也没有带给观众这种认识,周朝时就规定天子如果要娶诸侯的女儿,他还得将诸侯升格。于是为了让娶卫子夫名正言顺,汉武帝就开始扶持新贵族对抗旧贵族。再者,编剧没有明白正史中纪、传之间的关系,在纪里说好话是不算的,传里就会记录某个人的坏话,比如汉文帝,纪里说了很多好话,但在冯唐传里就记载冯唐当面批评汉文帝,汉文帝勃然大怒的事迹,这些在电视剧里并没有表现出来。

  电视剧所谓“根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改编创作而来”的说法并不成立,历史是不容更改的,电视剧可以编造,那它就不是历史,观众因此不能把《汉武大帝》的故事当做历史来看。

  胡玫:大家因为电视剧看了史书,发现还是史书里说的才是正确的,这我特别欣慰。但这是电视剧,不是百分之百的历史,假如我严格按照历史拍出来,估计就没有人看了。那段历史距离现在两千多年,离大家比较远,故事晦涩,这也是我开始时迟迟不敢投拍的原因。

  第三重:细节考证

  ■道具:司马迁受了宫刑怎么还长胡子?

  陈宝国:(观众应该)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他是写史,还是写剧。我以为还是写剧。其实《汉武大帝》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着历史,他的年表都是这么排列下来的,但是这里面仍然有剧作家编写的很多东西。

  黄朴民:《汉武大帝》从总体上说的确是很成功的,但是确实有很多细节有遗憾。譬如说,司马迁长胡子绝对是一大败笔,另外像马蹬是后世才有的东西,现在电视剧里多次用特写镜头表现也是失误,其他类似细节上的错误很多,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胡玫:《汉武大帝》拍摄前汉史学家给剧组做过讲座,后期完毕之后,汉学家先看,他们觉得大体是正确的,至于细枝末节,确实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台词:汉代人说了后人的话

  黄朴民:现代的词汇在电视剧的创作时是可以适当用一点的,但是,有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和成语,比如说,淮南王讲“撼山易,撼李广将军难”就是套用南宋时金人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像这样的话给人一种比较别扭的感觉。另外,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用了也是可以,但是如果播出之前把它删去则更好一些,或者用其他类似的话来替代,如先秦时,有句话叫做“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个意思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比较相近的,如果用了先秦的话,那么给人感觉逻辑上比较顺一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30 13: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汉法,非刘氏不得王,非军功不得侯。周亚夫就是因为坚持这一原则,开罪了汉景帝。

《汉书·周勃附子亚夫传》:“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上让曰:‘始南皮及章武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生各以时行耳。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乃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上曰:‘请得与丞相计之。’亚夫曰:‘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上默然而沮。”

卫青、霍去病虽然自有传,但《佞幸传》里却捎带提了一笔,虽然感情上难以接受,但事实如此。

《史记·佞幸传》:“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李广利此人就不用多说了,汉武帝为了让他封侯,让他出征大宛。

《汉书·张骞传》:“天子以尝使浞野侯攻楼兰,以七百骑先至,虏其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以李广利为将军,伐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30 16: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内侯还是关内候?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31 00: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哈哈,使用了三联的头像,满不错D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31 12: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30, 3:15:26发表
  胡玫:汉武帝在我们这个剧中就是个“高大全”,词作者完全领会了我们的意思,这可能缘于我在看别人的时候经常是看到别人的优点。我特别反对数典忘祖,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先伟大就是歌颂封建专制却可以说恺撒是大帝?五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不能歌颂?我之所以把片名叫做《汉武大帝》,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至于历史学家对此的讨论我不反对,这是他们的范畴,我是电视剧的范畴。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2-2 22: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与历史有多远汉武大帝历史顾问答问


  “《汉武大帝》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正剧,但它不是历史教科书”——导演胡玫对于该剧在史学界引发的争论看得很平淡。她说,汉代对中国两千年文化的建立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以往影视作品以历史正剧方式表述这段历史的记录却是空白的,中国现代的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比较淡薄。而在《汉武大帝》播出后,多种媒体、观众以空前的热情不厌其烦地追究其细节是否与史实相符,“对我们的老祖宗引发如此之关注已经就是成功”。单就吸引人们眼球这一点而言,胡玫显然是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同时,《汉武大帝》精致的画面和环环紧扣的有趣情节,也引起观众对早就耳热能详的许多历史人物的记忆。诸如:刘陵是纵性无度的阴谋公主吗?废太子刘荣自杀狱中,真的是汉武帝之母为刘彻登基斩除的政治牺牲品吗?张骞出使西域这段经典故事的诱因真的是由于汉武帝羡慕匈奴的宝刀吗?这些故事,哪些的确是是缘于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哪些只是编剧的戏剧化处理呢?日前,记者就该剧中的历史真实性问题请教《汉武大帝》电视剧的历史顾问求实。

  1、汉朝有纸吗?

  《汉武大帝》中,无论是诏书、奏折,还是军机快报都采用竹简和绵帛,胡玫导演和美工毛怀清说,他们没有使用纸。但是,汉武帝时代的中国却是有纸可用的。人们都知道东汉宦者蔡伦发明“纸”,但很少人知道上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使纸的发明已可以远溯于西汉。例如著名的西汉灞桥纸,内蒙居延出土的西汉金关纸,年代均在西汉初叶。

  不仅如此,求实还提供了一则文献史料。他说,据《北堂书钞》记汉武帝时的佚事:“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帝怒。”也记载汉武帝时是有纸可用的。

  2、“精钢”是从西域传来的吗?

  《汉武大帝》中,刘彻看见大行令王恢出使匈奴前敬献的削铁如泥的匈奴宝刀“径路”很震惊,派张骞出使月氏国,带回炼精钢技术。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的诱因真的是与汉武帝想引入精钢技术有关吗?但是,既然铁在中国出现可溯源到春秋以至商周。有观众疑惑落后的游玫民族匈奴的制刀技术怎么会比汉朝还高?

  据求实介绍,中国的“剑”本来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径路”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宝刀的称呼,其合音就是“剑”。这个词据考证可能来自伊朗语系或突厥语系。中国铁器时代发生较晚,战国兵器仍以青铜为主,秦陵兵马俑的武器可证。制铁技术真正重大的突破是在西汉。

  就世界冶金史看,西亚、印度、北非和欧洲大约在纪元前10世纪即进入铁器时代,制作优质钢铁兵器的技术早于中国。西汉时期中国方进入大规模应用铁器时代,钢铁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应是与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引进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钢铁技术有关。据记载,这时,从西域引进中国一种新型钢铁,称曰“镔铁”,又号“金刚”或“精钢”。这种钢质镔铁,中世纪也传入欧洲,西方人称之为“印度钢”。

  法国学者Canbul指出:“阿富汗(即大月氏/贵霜)产西方人所说至珍贵之‘印度钢’。至良之剑,则铸自波斯、叙利亚。古代印度钢,驰名四海,人争求之。”求实引用著名科技史学冯家升的著作指出:“汉晋以来,中国所说之镔铁即精钢,亦即来自西域波斯之印度钢。”这些史料,就是《汉武大帝》剧中张骞从大月氏(阿富汗)获取精钢炼制技术的史料根据。那种黑色添加料,叫“金*梵”,以它打制钢刀,可出耀目寒光。当然汉武大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诱因,并非只为引进精钢技术。派张骞出使西域,根本原因是汉武帝要为攻打匈奴寻求盟友的战略规划。

  3、月氏国的“月”该读何音?

  《汉武大帝》中刘彻为联合匈奴的劲敌月氏国,派张骞出使,有人提出“月氏”国的读音不对,应当读“肉支”。

  求实解释说,过去有一种旧读将“月氏”读作“肉支”,这是以讹传讹的误读,把“月”字误作为“肉”。在《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查一下新版《辞海》和《中华上下五千年》,已经将“月支”读音修正为“月”。“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就是《逸周书》及《管子》中所记载的“禺氏”国。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绝不应读为“肉”。

  4、《汉武大帝》故事有多少出自司马迁?

  《汉武大帝》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改编。导演胡玫说,我们不凭空编造,剧中大的历史脉络和事件基本都有史料出处或依据。但是,即使是《史记》和《汉书》对汉武帝功过的记载也不完全相同,这两本书的立场有分歧。那么哪些有趣的故事情节出自《史记》,哪些出自《汉书》,哪些看起来很有历史传奇色彩的故事,根本就是在这两本史料中所查不到的呢?

  求实解释说,“司马迁的《史记》对武帝一代历史记载比较详尽。但是因为汉武帝对司马迁施了宫刑,司马迁出于个人情感,很难客观公正评价汉武帝。这也是历代史学家早有定论的,所以《史记》有“谤书”之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政策负面描写较多,时不时暗藏讽刺。对汉武帝所宠爱的人多作讥贬,包括霍去病,卫青等一代名将,具体描写好处比较少。而对不受汉武帝重用的人描写则比较多,例如对李广。《汉书》则比较公平,试图纠正司马迁的偏失。本剧编剧既参考《史记》也参考了班固的《汉书》。现在《史记》中的“孝武(武帝)本纪”,是否出自司马迁之手,历史上也是有疑问的。

  5、南宫公主是否汉朝送往匈奴和亲的真公主?

  南宫公主是否真的如剧中所说,是一个汉朝送往匈奴和亲的真公主?《史记》、《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吗?

  求实说:南宫公主被派出和亲,《史记》、《汉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宋代工具书《册府元龟》(卷978)中可查到有关南宫公主的资料,记载她是汉景帝送往匈奴和亲的亲生女儿。由于这一则史料出自宋代,所以通常很少被引用,但我们认为十分珍贵。本剧编剧正是据此编创了刘彻因亲姐远嫁匈奴因而感情受到重创决心复仇的故事。

  6、刘陵是一位风流公主吗?

  《汉武大帝》第14集汉武帝和淮南王的刘陵公在皇后大婚宴上发生私情,事后汉武帝对刘陵公主异常冷漠,刘陵公主帮父亲淮南王算计刘彻,谋取帝位,是为情所伤,报复汉武帝吗?

  求实说:刘陵公主和汉武帝的私情完全是本剧编剧的戏剧化处理,包括刘陵和田蚡、郭解等的私情也都是为剧情发展而设计的。但是刘陵公主在历史上则是确有其人的。汉代贵族之间男女关系比较开放和混乱,这也是见诸明确历史记载的。

  7、田蚡向武帝传授房中术有根据吗?

  汉武帝和皇后阿娇感情不和,最后刘彻改立卫子夫为皇后。但是最初,刘彻的舅舅田蚡为协调刘彻和皇后阿娇的关系,以稳定刚刚登基的刘彻的政治地位,而反向他传授“容成黄帝”的房中术。那么《汉武大帝》第24集中,这段故事,在历史中是否也有真实的记载呢?

  求实说:有关汉武帝和皇后阿娇的感情纠纷在史籍中确有记载。劝刘彻必须搞好与阿娇的关系,否则帝位可能被颠覆,在历史中也确有其事,事见《资治通鉴》。只是当时向刘彻讲这个话的人并不是田蚡,而是王太后。在汉代的贵族生活中,房中术极为流行。考古出土文物中曾发现西汉时代大量贵族的性用具和所服春药的实物。《汉》剧第24集田蚡向武帝传授的“七损八益十静十动之术”,这句台词就是出自马王堆出土帛书中有关房中术的记载。

  8、太子刘荣是否被逼自杀?

  《汉武大帝》第14集中原太子刘荣在被郅都审讯关押期间自杀。窦太后死前告诉刘彻,是刘彻的母亲逼死刘荣。史上是否郅都确有其人?郅都是否真的因调查太子刘荣惹来仇怨,被窦皇后所害?汉景帝是否为辅佐刘彻顺利继位斩除荆棘,而逼死原太子刘荣?

  求实说:郅都确有其人,以上基本是史实。刘荣自杀也确实是汉景帝为刘彻顺利继位所做的政治安排。但是,《汉》剧中暗示刘荣之死与刘彻之母王美人和阴谋有关。太皇太后窦氏死前将此事告知刘彻,以提醒刘彻控制王家势力的膨胀,为王太后日后与汉武帝的权力之争埋下伏笔,这都是本剧编剧江奇涛的神来之笔,为剧情发展需要而做的戏剧化处理。

  9、汉武帝假扮武士接见匈奴是否移花接木?

  由此看来,《汉武大帝》的剧情,或缘自《史记》、《汉书》,或缘自其它史料,也有一部分是编剧根据史实作了戏剧化处理。然而,《汉武大帝》中还有几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否也经编剧在剧中作了“移花接木”的处理?

  《汉武大帝》第27集刘彻与韩嫣换装,命韩嫣假扮皇帝,自己扮武士,会见匈奴使者。王恢为使者送行,问使者对皇帝印象。匈奴使者说,那个按刀武士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一情节是真实的吗?

  据求实介绍,这段故事取自陈寿《三国志》中的一个脚注。在历史上是曹操接见匈奴使节的故事。因曹操个子矮小,匈奴使节身材雄健,曹操耽心被匈奴人看不起,就命身边身材高大的侍从冒充自己接受匈奴来使晋见。这则史料,《汉武大帝》编剧江奇涛是巧妙地结合汉剧剧情作了“移花接木”的处理。

  10、伊稚斜射死父亲是否虚构的?

  《汉武大帝》第27集伊稚斜回到匈奴与大单于围猎,射死父亲,自已当上大单于。这个故事是否也是出于虚构?

  求实说:这也是有史实为依据的。这个匈奴王子弑父的故事,确实是真实的。只是故事本来发生在匈奴冒顿大单于时代,冒顿做王子时,训练骑射手射死了其父亲头曼大单于而篡位。本剧编剧为了强化作为刘彻主要战争对手的伊稚斜大单于的凶悍性格,将这个故事作了巧妙的移植。

  11、贵妇化妆是哈日吗?

  《汉武大帝》剧中的妇女化妆引起争议。特别是贵妇口唇所涂的“一点红”,有人认为是模仿日剧的“哈日”。

  对此,求实先生大笑,说:这使我想起一个成语叫“数典忘祖。”其实,古人评论美女称“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明杂剧中形容美女是“口点樱桃”,宋词的词牌中有“点绛唇”,都是指这种口唇一点樱桃红(戏装中称“一点红”)的美人妆。故宫藏唐朝名家周眆画的仕女图,正是眉点墨漆如柳叶,口点丹红如樱桃。汉唐以前以女人小口为审美标准。汉代已有胭脂。《汉书》中记载,霍去病攻占匈奴西域的焉然山后,匈奴人悲唱:“失我焉然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就因为此山产胭脂。所以,并不是我们的戏“哈日”,而是日韩古装哈汉哈唐。

  12、马蹬子汉代有吗?

  还有观众提出,《汉》剧中出现了马蹬子。据说马蹬是晋朝以后才发明的。汉朝有马蹬子吗?

  求实说:关于马蹬子的发明时间,学术界至今尚未定论。有人认为早在战国未期已出现。根据西安新近出土的汉代宫廷壁画,有文物学者认为画上中贵妇和猎手脚下已出现马蹬子。(见04年11月27日《西安晚报》)总而言之,现代人往往把古人想象得很落后,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其实未必。至少在精神智慧上,两千年前的人未必比今人落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2-17 23: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锦官城门吏于2005-02-17, 13:08:56发表
马忠兄这个逻辑似乎有问题:

其一:

武帝尊儒,其实也是违逆祖训,那就不算失误。

景帝武帝在封侯事情上不遵祖制,就要挨批,是不是搞了双重标准?

其二:

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本来是征战开国时期的政策,建设发展期间予以变革,理论上并无不妥,只有田某是个特例,不能由此判定武帝做法是错的。周亚夫和景帝的矛盾,也可视为为周食古拘泥,景柔弱不能决断。

呵呵,武帝尊儒,违背了哪条祖训?

高帝与大臣刑白马而盟誓,“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至于舅舅,是可以封侯的。

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以高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修侯犯色。卒用废黜。是后薄昭、窦婴、上官、卫、霍之侯,以功受爵。其余后父据《春秋》褒纪之义,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浸广博矣。是以别而叙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7 04: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62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