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求教高人:现代诗与古代诗的区别、特点与精髓, 偶打算开始研究研究文艺
性别:男-离线 fengrui19
(书僮)

白衣伯爵
谏议大夫
★★★★

Rank: 12Rank: 12Rank: 12
护军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1
功绩 317
帖子 1108
编号 77538
注册 2006-8-2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10-8 22: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咳咳,我觉得这个问题我是应该能够回答的,但是只是“觉得应该”而已。

  我想习惯的印象是古诗规矩多,现代诗规矩少,所以容易得出古诗难写,现代诗好写的感觉。

  我们当时教材里的古诗大多是律诗、绝句这样的“古诗”(古诗和古体诗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习惯中认为的规矩严格的“古诗”其实是三色兄所说的近体诗。)

  简单的说:就是最早的古诗很随意,后来的古诗规矩多(平仄、押韵、对仗、格律等一大堆),也就是传说中的“戴着镣铐跳舞”。
  白话文运动以后新诗出现了,胡适大哥的白话诗歌《尝试集》开始用白话文写“诗”。新诗基本上抛弃了“古诗”的对仗、平仄等镣铐,但没有规矩的诗歌也就分不清是不是诗歌了(这个是新诗与生俱来的一个死穴),大量和胡适一样“尝试”的诗歌将新诗的“诗”味搞得很淡,于是现代诗就只剩下了形式,即觉得:“只要分行写,就是诗歌”。
  那段时间还是有不少好的诗歌出现的,像卞之琳、徐志摩、戴望舒等人诗歌,后人总结这段的时候分的流派也不少,但我觉得还是看各个作品比较好,流派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括罢了。具体参见《雨巷》、《断章》《再别康桥》等
  伟大的闻一多给没有规矩的新诗提出的一个比较好的评价标准就是“三美”,他在《诗的格律》中讲:“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三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广大的新诗创作者和评论家接受,并作为标准考量。《再别康桥》堪为其典范。
  到后来以顾城、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又掀起新诗的一阵狂潮,他们的诗歌讲究“朦胧”,因为“新诗潮”的掀起,为了区别,之前的“新诗”也可以叫做“白话诗”,与“古诗”相对。
  朦胧诗很有诗的味道,参见《回答》《致橡树》《结局或开始》但后来因为过分追求“朦胧”而变得模糊,加上文学大环境的衰退,诗歌作为文学的弄潮儿也就最先衰落下了,典型的表现就是“诗人”沦为一种充满酸楚气味的称呼可以用来讥讽人了。
  九十年代后韩东、于坚的一批人在衰退的大环境下继续发展了诗歌的形式,他们的诗歌语句平白,平白的就跟说话一样,但却很有诗的力量和感觉。参见《尚义街六号》《大雁塔》等,但这样的诗歌也给大量的白话口水诗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其实最初的白话(对文言文而言)诗也好、后来的朦胧诗也好、最近的“白话诗”也好,都有优秀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习作”和“尝试”。
  虽然诗歌(文学)的大环境已经很恶劣了(诗人已死),很但诗歌作为“力比多”浓缩的表达在广大的青年中还有广泛的基础,论坛里也有不少“热血青年”继续自己的奋斗。
我想多看一些白话诗(新诗)的优秀作品对于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写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有余力和兴趣可以参考一些诗歌评论,参考而已……
  文学史生疏已久,很多都不太记得了,请其他朋友补充和修改。
  

[ 本帖最后由 TOP 于 2007-10-9 18:5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engrui19
(书僮)

白衣伯爵
谏议大夫
★★★★

Rank: 12Rank: 12Rank: 12
护军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1
功绩 317
帖子 1108
编号 77538
注册 2006-8-2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10-8 23: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轩辕苍龙 于 2007-10-8 22:51 发表

书童知道元曲吗?



拼着版聊的危险回答你:小时候听老师讲过……

相当地无语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engrui19
(书僮)

白衣伯爵
谏议大夫
★★★★

Rank: 12Rank: 12Rank: 12
护军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1
功绩 317
帖子 1108
编号 77538
注册 2006-8-2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10-9 00: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比如说14行诗……
  英语,以及欧洲其他语言的格律诗大多起源于意大利。
  十四行诗应该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种了。这大概要感谢莎士比亚了。十四行诗原本是一种“诗节”(组成较长诗歌的格式相同的段落),但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却很早就被用来写作独立的抒情诗。严格的十四行诗由一个八行诗节和一个六行诗节组成,每行均为抑扬格、五音步诗行。
  另外,英诗从意大利学来的还有一种叫做“三韵诗(terza rima)”的诗节,每一诗节12行,但丁的《神曲》就是用它写成的。雪莱五首《西风颂》主要部分也用这种诗节写成。三韵诗的韵式是“aba bcb cdc ded”,韵脚三行一“旋迴”,“旋迴”间且有依次导出的关系。由于交替使用了不同的音,整个诗节读起来显得有规律而又有变化,不呆板。
   此外还有“对句”。对句是最简单、仅由尾韵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诗行组成的诗节,一般不单独成诗。18世纪英国的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写过这种仅有两个诗行的“对句诗”,对句言简意赅,常常被引作“警句”。

[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7-10-9 00:18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7 22: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45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