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冒着被拍的风险来提问,啥是中国?
性别:男-离线 fengrui19
(书僮)

白衣伯爵
谏议大夫
★★★★

Rank: 12Rank: 12Rank: 12
护军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1
功绩 317
帖子 1108
编号 77538
注册 2006-8-2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8-21 15: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就楼主的问题说一说我自己的看法。

“国家”这个概念在中国人中经常和“朝代”混淆,在前面的讨论中不难看出。

简单而言(仅为理解不求说服)国家和朝代都围绕权利这个核心,区别在于,国家更侧重于地域概念,而朝代则更多参考时间变迁。前面有人提到“台湾人说自己是台湾人不说自己是中华民国人” 是在因为在同一时间轴上,用地域区分比较方便和便于理解接受,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不仅是时间和地域的因素,在“中国”这个词的理解里还混杂了种族的因素,汉族作为一个强势的种族又因为历史的关系(汉朝)潜在的成为“中国”的主人角色,而将其他所谓“少数民族”视为“客族”。一旦这主客的关系一投入历史的背景中就会发现主客位置会发生偏差,于是困惑就产生了。

如果讨论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就是从时间、地理上先进行划界,所谓将“中国人”这一含混的指代具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比较清楚了。

把“中国”看成一个简称,它的具体含义要看它是那个词缩略的。将各要素混同在一起,揉合出一个“中国”的概念,难免会造成理解的困难。

就目前已经混合了的中国(即各要素掺和在一起)的所谓”默认”的中国概念就理解而言,我更偏向与主观一点。如果能接受“鞑子”也是中国人,那就一个广泛的概念,如果说那是异族入侵,那就是保留狭义的理解。

当我们用我们现在的尺子去量过去的人和事的时候,就必须自己把握好尺度,否则,建议还是用当年的尺子量当年的人。

——————————————
解释完毕,发表一点感慨:

我们讨论过去的人事的时候往往会用“朝代”来区分,说李白是唐朝人、而李白自己可能觉得自己是“大唐帝国”的人(比如在见到国外来客的时候),这里我们用的是时间概念、李白则是用地域概念。观察点不同选取的默认参照系就不一样。因为生处与一个时代中时间的区域是相对固定的,因而地域的划分就是首选。最常见的例外是所谓“遗老”因为原先作为“国”参照的标准即地域没变,但“国”却变了,很难接受,而后人因为是首选“时间/朝代”来划分的,如三国魏、南朝梁等等因此接受起来就十分自然。

当我们用这一个默认的标准划分到我们自己时候就发生困难了,时间轴的标尺在卡到“中国”这一朝代的区间时发生了变化,由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变化为一个无限的区间,上至“北京元谋人、山顶洞人”都是中国人,往下也没有一个时间结束点,在时间轴失效(丧失区分度)后选取备用尺来衡量,发掘地域概念也模糊不清,我们一方面认为满清入中原是鞑子入侵,一方面又认为“外蒙古其实原来也是我们家的”东北、西北的广袤土地都是被别人侵占去的,在看宋史的时候觉得蒙古人是异族入侵,而提到饮马莱茵河时又觉得无比自豪,我们不自觉的变换着“中国”的内涵以期达到最大的快感(愉悦或是伤痛),在频繁的角色变换中模糊了自己衡量的尺度,当一个概念可以代表很多的内容的时候,它往往已经失去的自己原本因该具备的内容,所以有人感慨:哪里有什么中国?哪里有什么中国人哦!

你要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么是大清帝国的子民,如果还是不清楚,就看看你在给谁纳税,给谁服役,说到底,国家不过是一个概念,一个集合而已,如果硬要付与他文化的内涵也要考虑它实际的承载能力,当人们开始为“中国”这个概念感到困惑的时候,也许正说明它已经承载了太多无法承受的内涵,所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必要反省我们的历史教育在此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7-8-21 16:33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3 17: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08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