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庞统的名与实(演义版)
性别:男-离线 张飞益德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5
编号 76199
注册 2006-7-20


发表于 2006-9-4 13:1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庞统的名与实(演义版)

名人和能人不能等而论之。魏明帝就很看不起名人,曾将名气比作墙上画的饼,而且还一度拒绝任用名人参政。当然这种观点有些失之偏颇,因为不一定每个名人都是虚有其表,譬如诸葛亮就是实至名归,既是名人又是能臣。而如孔融、何晏之流就只能算作名人而不能视之为能臣了。
关于庞统是否名副其实历来颇有争议,我将在下面的文字中对此加以论证,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我这是由演义看人物,所以只会引用三国演义的内容,不复收录史籍上的事例。

既然是讨论名与实的关系,我们就先来看一下庞统的“名”。

演义三十五回司马徽语于刘备:“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四十七回蒋干、曹操皆称:“久闻大名”;五十七回鲁肃语于孙权:“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服其智”;孙权语于鲁肃:“孤亦闻此名久矣”;孙乾语于张飞:“庞士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鲁肃致书于刘备云:“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方称其才”;诸葛亮语于刘备:“士元非百里之材,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庞统自语于张飞:“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
由上可见庞统不但是个名人,而且是大大的有名,有很多仰慕者,他本人也是自视甚高。

至于庞统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个能人,我们还要看一下庞统的“实”。

通观演义全书,罗贯中列举的庞统的功绩和过人之处无非以下四条:一是赤壁“献连环”;二是为徐庶谋退身步;三是耒阳半日断积讼;四是为刘备谋画取西川三计。就此几事我将在下文中一一加以分析。
第一,为了给庞统增加资本,罗氏将《三国志周瑜传》中“操军方连战船,首尾相接”这一记载演变成了小说中的“献连环”事件,将这一计策的发起人和执行人定格为庞统,又写下了“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的诗句来高度赞扬庞统的这一“功绩”。且不论这一事件的真假有无,只要仔细推敲一下罗氏在书中的描述就会发现“献连环”这一事件是不合情理的,庞统的连环计根本就不可能达成。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庞统给曹操的建议是三十艘战船首尾相连(注:是首尾相连而不是两舷相连),而我们知道战船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水上作战,如果要象庞统所说将三十(或五十)艘战船连在一起又该如何在水面上进行攻防?如果这样的一支舰队在江上行驶,敌方只需要派出几艘船只就可以轻松将其击溃,因为敌方只需围攻己方处于最前方的那艘船就行了,队列后面的船只能眼巴的的观望帮不上什么忙,若如此纵然己方在总体数量上占优,但在局部战区却是总处于单兵作战被动挨打的局面。曹军若真的如此开赴前线很容易就会陷入被敌方各个击破的境地。更何况大型船只的行驶主要是依靠风帆的推动作用,这么多船连在一起前进又该如何调整帆的方向使之受力均匀一致?这在当时来说又是一个很难克服的技术难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又在行进过程中遭遇强风,这些连在一起的船就会互相牵制不战自溃,如同死鱼一般横在水面任人宰割。由此也可以看出庞统给曹操的这个建议是不具备丝毫可行性的。而庞统竟然敢于揣着这样一个馊主意去诓骗以睿智知人著称的曹操,我倒是很佩服他的胆量。所以演义中“献连环”这一事件并不能证明庞统是有大才的,反而是暴露了曹操的愚蠢和他的无知。
第二,“献连环”之后徐庶识破了庞统的计谋并向其请教脱身之术,庞统让徐庶在军中流言马腾、韩遂起兵然后向曹操请令亲自去散关镇守,这又是一个馊主意。关中未定而虚国远征,曹操自然不会对尚未归附的马、韩丧失警惕性,后方定有重兵守把,何况如果发生如此军务大事坐镇长安的钟繇应该第一个通知曹操,如何会是军中的兵卒先知道?如果曹操对此事加以彻查,而又有好事者将徐庶与庞统密谈的事告知曹操,庞统拍拍屁股走了倒没什么,恐怕徐庶就难保不会落一个杨修的下场,而所谓的连环计就更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第三,庞统未被孙权任用后投靠了刘备,刘备并没有对其立即予以重用而是给他安排了一个耒阳令的职务。庞统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于是宴饮终日不理政事,刘备得知后大怒,派了张飞与孙权二人去查办庞统。庞统反而借此机会露了一小手,半日就将积压百日的案卷发落的清清楚楚,这件事似乎又一次展露了他的过人之处。我却以为不然。以我揣度庞统此时经办的不过是一些东家长西家短仨瓜俩枣鸡毛蒜皮的小事,单凭这点也说明不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设若百日前有凶杀之诉讼,百日后再予处理,尸首早已成了骷髅又该如何检验?若是两族争讼而庞统不理双方演变成了火并又该如何善后?而才能根基远过于庞统的曹操年轻时初仕不过担任了一个洛阳北部尉(官阶比令还低)的职务,尚且勤勤恳恳不敢有半点疏失,并且在任上做的有声有色。与之相较庞统的行径实在有些令人汗颜。
第四,刘备与刘璋反目之后欲全取西川,问计于庞统,庞统为之谋画了三条计策,我在这里分析一下庞统所谓的上计(“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至成都,此为上计”事见六十二回)。刘备初入荆州时只有“马步兵五万”,至此时并没有显著加增,从五万人马中“选精兵”,至多也就不过组织三万人,而如果刘备此时真的帅此孤军前往成都又会面临怎样一个局面?从书中后来的记叙可以知道,刘璋曾两次从成都派兵阻截刘备,一次五万(六十二回)一次三万(六十四回),而刘璋投降时成都城内尚有兵三万余人(六十五回),也就是刘备如果采纳庞统的这一建议将以三万(也可以再多一点)士卒应对刘璋十二万大军,况且雒城、绵竹都有蜀军驻守,刘备军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兼之此时刘备并没有粮草供应,战则不能胜,守则无所恃,非但不能擒贼擒王攻克成都倒很可能会导致自己死无葬身之地。还好刘备不象赤壁时的曹操那般昏庸,才避免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如果刘备因庞统称这是“上计”不加辨析就予以实行的话也许三分天下的局面就不会出现,苟如此庞统倒是为了国家的早日统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古有三立:“立功、立德、立言”,这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被称为英杰豪俊的标准。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庞统的“功”,下面再说一下庞统的“德”和“言”。

细读三国演义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罗氏在言辞上对庞统褒扬有加的同时却在描述上将庞统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举两个例子。一是张松初见刘备时,庞统就跟张松说了这样一番话:“吾主汉朝皇叔,反不能拥州据郡,其他皆汉之蟊贼,却都恃强侵占土地,唯智者不平焉”(语见六十四回),庞统所说的这个“其他”自然也包括刘璋,而张松此时还是刘璋的属下,对其仆而骂其主在当时与对子骂父一样,都是不道德的,相较于诸葛亮在此时所表现出的含蓄,庞统就显得有些过于急功近利了;二是刘备初会刘璋时庞统劝刘备于宴会时“就筵上杀之”,刘备不忍也就没有同意,而庞统还不死心,又想了一个“项庄舞剑”的馊主意,结果却弄巧成拙,非但没有成功反而打草惊蛇使刘璋对刘备有了戒心,而后来刘备兵入涪水关设宴庆贺时,庞统却又站出来一本正经的说什么“伐人之国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十足的一副伪君子、真小人的反覆无常的嘴脸--难道他让刘备在酒筵上干掉刘璋就是仁者之兵?
“德”已是如此不堪,“言”就更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看一下与之齐名的诸葛亮,《隆中对》、出师表》哪一篇不是名垂千古?陈寿还专门收录其著作结集出版了一部《诸葛亮集》,反观庞统,在这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无“功”、无“德”、无“言”,却又名满天下甚至被推崇至与千载难逢的奇才诸葛亮相提并论,这样的人不是名不副实是什么?!

在罗贯中的三国中庞统的形象显得有些暧昧,通观全书会发现罗氏对庞统的评价极高(借书中人物之口及自己杜撰的诗句),而却没有举出足够有力的证据来说明庞统的真正价值。罗氏为了拔高庞统的形象强加给了他几桩本不出于庞统的事迹,无疑是想使小说中庞统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使之达到不枉与诸葛亮齐名的高度,以不负其“凤雏”的称谓。从一个小说家的角度看这么做本也无可厚非,可惜的是由于罗氏行文不构合理构思不够严谨,结果适得其反以致于丑化了庞统的形象。


评论:小生认为作者说的没有道理,首先作者承认庞统是名人,但又找出种种理由来否定庞统是能人,庞统既不是袁绍袁术那样的四世三公,也不是刘备那样的汉室宗亲.更不是吕布那样的猛将,如果庞统在智谋方面没有过人之处他的名气又从何而来?
诸葛亮语于刘备:“士元非百里之材,胸中之学,胜亮十倍”.诸葛亮又岂会吹捧一个有名无实之辈?
作者分析庞统的功绩更是站不住脚,全都是自己主观的想法,评论演义当然要以罗贯中的写的为准,而不是合不合情理.更不能用自己主观的想法来曲解罗贯中的本意


[ 本帖最后由 张飞益德 于 2006-9-4 13:1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飞益德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5
编号 76199
注册 2006-7-20


发表于 2006-9-5 14: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博士仁 于 2006-9-4 16:11 发表
做大事不拘小节,有些小小的动作或话语只是人的性格罢了。既然有名声,实力怎么也不会差太多。再说刘备一开始就听老庞的下决心干掉刘彰老庞就不会挂。

小生看法和兄台一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飞益德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5
编号 76199
注册 2006-7-20


发表于 2006-9-5 14: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密林繁星 于 2006-9-4 16:23 发表

个人觉得此计确实为上策,相同的可比邓艾偷渡阴平。
因为此策的主要成功因素为突然性,而且,就算当时刘璋反目,下面的地方官却未必知晓,而且刘璋也不会预料到刘备这么快就会动手。如果采用此计,个人看好成都 ...

作者用兵力数量来否定庞统的计策根本没道理,诸葛亮和张飞带的援兵也不过2万5千人,加上刘备带的兵还是比刘章兵少,而且演义里以少胜多的战绩有很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飞益德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5
编号 76199
注册 2006-7-20


发表于 2006-9-5 15: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象小生这样客观的人不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飞益德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5
编号 76199
注册 2006-7-20


发表于 2006-9-14 16: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落寞之智者 于 2006-9-14 06:27 发表

刘璋手下成都城中谋臣猛将不乏其人,这和刘禅降魏时有很大区别。你仔细看一下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例,就会发现那多是野战,后来诸葛亮攻陈仓双方兵力比是多少?不一样没攻下来?我在文中已经说过,刘备此时没有补 ...

诸葛亮攻陈仓的战例和攻成都的战例没有可比性,诸葛亮攻成都可以以少胜多,庞统做为和诸葛亮齐名的军师当然也能做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飞益德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5
编号 76199
注册 2006-7-20


发表于 2006-9-14 16:4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6-9-14 12:51 发表
庞统演义里和诸葛齐名
不过确实感觉功劳少了点

是表现机会少,表现机会少当然功劳少,但这不等于能力差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4 15:1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48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