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经典战例讨论区!!!!!!!, 淝水之战等~~~
性别:未知-离线 铁枪王彦章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6
编号 729
注册 2003-9-12
来自 五代


发表于 2003-9-12 19: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 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 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 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 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 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 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 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 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 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 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 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 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 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 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 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 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 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 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 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 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 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 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 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 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 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 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 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 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 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 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 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 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 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 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 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 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 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 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 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 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 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 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 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 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 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 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 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 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 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 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 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 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 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 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 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 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 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 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 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 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 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 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 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 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 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 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 魏方面乘机混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 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 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 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 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 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 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 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 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 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 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 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铁枪王彦章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6
编号 729
注册 2003-9-12
来自 五代


发表于 2003-9-12 19: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朗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前赤壁赋》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窃据荆州(今湖北、湖南两省及附近地区)。刘备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曹军20多万人,孙、刘联军5万人遭遇于赤壁决战。联军用计火烧曹营的连环船取胜,创造了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样概括的介绍,读者或许看不出什么端倪,想要了解赤壁之战的来龙去脉吗?请跟着我走,看--
一.赤壁之战前奏
  为何会有赤壁之战?
  曹操原是黄河以南中原地区的一个军阀。江汉末年,混乱的政局让他的势力不断强大。随权势的增长,拥有更多权势的欲望亦与日俱增。他在公元200-208年,消灭了北方的大军阀袁绍和与袁绍结盟的乌桓,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南征北讨是军事野心家的本性,更何况南方江南地区物资富庶,在曹操的眼中长江以南,实在是惹人垂涏的一块肥羊肉啊。战前,曹操附信给东的权,说:"近者奉辞代罪,旄麾南指,刘琮(荆州领主刘表之次子及继承人)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可怒也!身为一主领主的孙权,他的权威受到挑战,他的统治遭到巨大的威胁,就这一点看来,站在封建社会的角度,足以构成战争的理由了。另一方面,从公元192年起,吴地经历孙坚、孙策到孙权的苦心经营,加之自然环境优越,已十分强大,独力对抗曹军也不成问题。东吴的地方大家族的势力虽然不非常支持战争,但若战胜便可占据荆州,使地方资源流入也是美事一桩。
  所以,战争,是打定的了。这时读者又该有问题了吧?--既然东吴可独力抗曹,又为何要刘、孙联军呢?
极力促成此事的是刘备一方。曹操占据撕开荆州,把刘备逼退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仅和曹军所驻襄阳有一水之隔!当时刘备仍没有其根据地,一次大败是几乎不可能捲土重来的了。所以孔明出使东吴时,对孙权说;“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復为之下乎!”点明了曹刘势不两立的对立关系。刘备面临存亡危机,而他自己的两千兵力对曹军20多万,简直是以卵击石。所以刘备极渴望与孙权联合。
  而孙权方面,我认为他会考虑到的问题一定有一条是:曹操乃"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若与天子的军队交战,名义上是以下犯上,有违封建社会的君臣之礼,日后必定落人口实。而刘备是帝室宗亲,孙刘合作,名分上站住脚,以增加无形的威力。虽然刘备若是灭亡,并不会给东吴带来唇亡齿寒的危机,但必定是使敌人更嚣张,自己军队更消极。从经济利益考虑,刘备是荆州的领导人物,趁这个机会控制刘备,荆州还不是手到擒来?
孙刘联合,在孔明的努力游说下成功。
二.赤壁的冲天火焰
  于是11月,长江岸边,湖北蒲圻县鞅绷桨兑黄?骱斓亩涎拢?缶?萍??菀肓艘怀〗鸶晏?淼男畚白掣琛O嘈挪├廊菏榈亩琳咴缫汛印度??菀濉分泄凵土苏獬×已娲蠡穑?瘫堑南跹倘梦颐怯懈卸?ⅲ何?裁床懿倩崾О芏?司?崾   人道是:事在人为。我们从主将来看。孙刘分水陆两军抗曹。主战场在水上,那东吴的将领对战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瑜,大家一定知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就是周瑜,一个少年从军,经验丰富,英略远见的将军。他于战前对孙权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各个恐慑,不復察其虚实,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有主将如此,还有东吴的猛将:黄盖、程普、甘宁、吕蒙、吕范……从旁协助。在人和这一点,东天略胜曹操一筹。这是其一。
  现,曹操亲自挥军南下,有四大不利:1)北部后方不稳定,马超和韩遂还割据着凉州,威胁着他的后方。2)曹军多是北京人,不善水战。他们抛弃善于骑射的长处,而把赤壁作主战场,与善长水战的吴军交战,不自量力。3)战争时值冬季,曹操远离后方,军无原则补给物资给、难以运送,以致缺粮少衣。4)士兵长途拔涉,水土不服,病疫爆发,了实际战斗力,拖累部队战斗力。在地利上,对曹操是大大不利,这是其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掌握天时,往往不易。但偏偏冬至吹东南风,让周瑜有机会火烧曹操的连环船--若曹操不是求胜心切,把船连接以操练士兵,也不会吴人一炬,落荒而逃了。吴军占尽天时,可谓天意亡曹。
刘备在陆路追截住曹操,却被关羽于华容道放过了他,使其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基本宣告结束。
  但真的是结束了吗?
三.赤壁余音
  曹操欲统一天下的野心完全破灭了。元气大伤的他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南下来犯了。读者可能会想:"为何孙权不乘胜追击呢?"
  因为此时孙权的心思都放在荆州上了。
  以我愚见,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是刘备而非孙权。刘备本似游击队东奔西走,藉着这次胜利而扎根荆州,并把荆州的豪门大族折服,俨然是一方君主了。刘备借荆州为跳板,后来取得益州(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分地区)与北之曹操,东之孙权分庭抗礼了。[
  周瑜临终遗言:"方今曹公在此,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果然应验。孙权还不气得跳脚?还一度把大军驻在荆州对岸。虽然双方对峙并未开战,但孙刘间的联盟破灭是必然,从此便是敌人了。
  赤壁之战,东吴战胜了曹操,却败给了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东吴无意地推波助澜促成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铁枪王彦章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6
编号 729
注册 2003-9-12
来自 五代


发表于 2003-9-12 19: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天灾人祸不断,终于酿成黄巾农民大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东汉王朝却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休。至建安四年(199年)夏,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所以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

    八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九月,曹操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

    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曹操获胜后,还军官渡,以迎战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四月,曹操决定率兵救刘延。他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曹操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操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曹操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袁绍下令退军阳武。曹操也还军官渡固守。

    八月,袁绍兵临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也分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出击,但战斗不顺。当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十有二三为伤兵,只好退回营垒坚守。 袁军见此,便堆起土山,筑高橹,用箭俯射曹营,使曹军士兵只能蒙盾而行。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 袁绍又命士卒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也针锋相对,在营内掘地壕以对抗。曹操又闻袁绍的几千车军粮即将运至官渡大营,他立刻派大将徐晃、史涣截击,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

    双方相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人护卫,将粮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臣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恰这时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敌审配扣押。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曹操奇袭乌巢。许攸之计正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心意。于是曹操当机立断,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扮着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到达乌巢后,即围住粮屯放火,及至天明。淳于琼才见曹军兵少,于是出垒迎战。曹操挥军冲杀,袁军抵挡不住,被迫推回营垒坚守。这时,袁绍一面派骑兵救乌巢,一面命张合阝、高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企图使曹操退无所归。当增援的袁军骑兵逼近乌巢时,左右报请曹操分兵抵挡,曹操大怒说:“敌兵到了我背后才再告诉我!”于是士卒皆殊死拼杀,大破乌巢守军,擒杀袁将淳于琼。攻打曹军大营的张合阝、高览二将闻淳于琼兵败,又闻袁绍对他们二人起疑心,遂于阵前投降曹操。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以上是三国的比较经典的战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4 17: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77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