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姜维形象谈起, 一篇作文
性别:未知-离线 汀上白沙
(沙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72753
注册 2006-6-16
来自 西安


发表于 2006-6-16 12:5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从姜维形象谈起

  《三国演义》中的姜维,是一个文武兼备、有胆有识、乐学不倦的将才。尤其在五丈原之后,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一力扛起维护蜀国的重担,九次北伐,苦撑危局,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蜀国灭亡的速度。即使在蜀忘后,姜维仍念念不忘复国打算,大胆设计,可惜功败垂成,含恨而死。
  姜维在《三国演义》中出场很晚,但是他的出场让所有读者眼前一亮。作者他亮相的时候显然也费了不少心思,先是正面铺陈,“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给了读者一个大致印象。接下来开始分析情况:“困于南安,水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围之中而出”,“且裴绪乃无名下将,从不曾见”,“况安定报马,又无公文”。三点分析,合情合理。诸葛亮用计,居然能被他看出这么多破绽,显然是颇有几分智谋,这样下来一句“维笑曰:‘太守放心。某有一计,可擒诸葛亮,解南安之危。’”就显得合情合理,把一个自信乐观的少年将军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而不会被认为是无知者的妄言了。
  接下来降蜀一回更是竭力描写姜维的才华。先是赵云中计,通过赵云的反映侧面烘托姜维的形象:“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赵云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相同”,面对一代名将赵子龙,没有一点怯意,而是越战越勇,赵云“大惊”,很好地反映了姜维的勇武,赵云的夸奖,更对姜维是一个肯定。然而姜维不是单有勇武的,“孔明惊问曰:‘此是何人,识吾玄机。’”孔明这一惊,与赵云的大惊相和,对姜维的智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作者还嫌不够力度,又通过普通百姓的口,锦上添花的写出了姜维的知名度:“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
  塑造人物,不外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单从姜维出场到降蜀这两回,就能看出《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底。
  语言描写是《三国演义》里面很精彩的部分,人物的性格从语言中更能直接的表达出来。姜维的乐学不倦,在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处处可见“姜维问曰:‘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姜维曰:‘丞相何以知之?’”……。诸葛亮死后,姜维领兵北伐,更是广泛征集意见,从身边的将官身上学习,囿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夸张也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比如描写姜维有胆有识:“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夸张手法便于凸现人物个性,可以给人很深的印象。
  《三国演义》还擅长把人物放到环境中,通过矛盾冲突来凸现人物个性,虽然姜维常年在外征战,但是对于他和后主的冲突,和宦官黄皓的冲突,以及和手下将官的摩擦,还是很精彩,很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尤其是在后主和黄皓在后院宴饮时候姜维引人进来一节,矛盾冲突非常尖锐,既表现出姜维的忠贞智勇,也暴露出他在权力斗争中缺乏策略的一面。
  当然,《三国演义》作为古文化中的精品,在人物塑造方面出色的地方远不止这些,即使是对姜维的描写,我的这点看法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对于博大精深的《三国演义》,在每个方面都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发掘、去学习。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2 13:1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28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