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maverick于2004-01-16, 22:10:14发表
阿道克船长所说的“比起最早实行屯田(让士兵帮助耕种)、在敌国的土地上马踏青苗割发代首的曹操要差的远了。”到底是指演戏能力,还是为民着想的那颗心呢。如果是后者,那我就是在理解不了“能演戏就能得民心,你不见刘备摔孩子,赢得赵云一世忠心,虽然明知是假的。”这句的意思了。
至于孔明的出兵问题,他想要达到的就是魏国不敢出兵这个结果,要想攻城略地,我已经说过了,打下来了,战线一长也是难收得住的。关羽的这个例子无法和蜀国后期相提并论。
我们还是回到楼主的主题上来,要不然会被踢出来的
上面的我也认为和本主题无关,我也不再想说什么。只是想说当时大多数的君主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使用的政策很少是为百姓着想的。象人们心目中形象很好的诸葛亮,在我看来比曹操不强(曹操打徐州的烧杀抢掠、长坂坡追杀民众早就让我寒了心了,我可没认为他仁义)。
为什么魏国败了会不敢出兵?难道看着自己被一点点灭掉吗?当时魏国对付诸葛亮的军队只是它军队的一小部分。堂堂魏国难道会被一次打败后就吓的无力再战?不可否认如果当时能够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击败魏国,可能会使魏国放弃一些地区收缩防御(按你的话说战线长了吗),但绝对会使魏国对此更加重视。
没有一个巩固的后方,每次从蜀国运粮都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如果能有占脚之地解决了运粮问题,再说兵伐中原会更有保证。我并不是说一次就要占领长安,每次占一两个郡,保持一直不退兵而和魏兵周旋。在本地屯田以解决兵粮问题,不是每次兵粮都要通过崎岖的蜀道运来。这样会拉长什么战线?每次出祁山不是都是这样打的吗。而每次都是兵败直接撤回汉中,放弃了所有既得利益,实在是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