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长平之战猜想
性别:男-离线 李牧大将军
(李牧)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71692
注册 2006-6-7


发表于 2006-6-19 23: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平之战猜想

赵王令赵括代廉颇为将,括尽改颇令,冒进被围,导致赵军45万人被秦全歼,于是赵括被当成只会纸上谈兵的蠢才,遗臭万年。这似乎已经是大家对那场战争及赵括的盖棺定论。但《史记*白起传》中的几句话令我对上叙观点有所疑问。
   “卒40万人降武安君”“前后斩首虏45万人”“而秦卒死者过半”。按《史记》所说,赵军断粮被围46天,数次突围未果,主帅亦在战斗中身亡,却只战死5万人;秦军以强弓硬弩、防御工事为依托,阻挡赵军的突围,却死者过半。秦在长平投入的军队至少有60万人,而在决战阶段很可能有超过一百万的秦军被派往长平战场,故保守估计秦军的阵亡人数也在三十万左右。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赵军断粮无援,秦军以逸待劳,赵军怎么可能以亡5万人的代价击毙秦人三十万。
     
    因此我只能怀疑《史记》对于这场战争的过程记载得是否真实。但我绝不怀疑司马迁的严谨,我相信他所记录的数字、事件绝不可能是其编造的,定有原始材料,因各国史书均被毁,这个原始材料只可能是《秦史》。于是我猜想《秦史》会不会因为秦人的某些考虑而没有真实的记录那场战争,司马迁又照抄了《秦史》中的相关记载呢?我认为这种可能性相当大。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文过饰非也是胜利者的特权。
    “而秦卒死者过半”这句话应该是可信的,因为白起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和秦王的谈话中夸大秦自己的损失,即使是他不想再次率兵攻赵,亦不敢胡说这种事,明目张胆的欺君。此外还有很多旁证来证明在长平一战中秦确实损失巨大。至商鞅变法以来,秦连年向东征伐,未曾间断,夺取大片六国土地;而在长平之战后的二十几年里绝对是秦向东扩张最为缓慢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秦军即使偶有东征,不仅规模小,战果更少。在长平之战后的第三年败于邯郸,第十三年竟发生了五国伐秦的事情,这些事实都说明长平之战对秦的巨大消耗,使其国力衰弱。休养生息了近三十年之后,秦人才又开始大规模向东征伐,
    秦军损失惨重是可信的,那赵军在战斗中仅阵亡5万人,能否令人信服呢?
    战场上决定双方伤亡比例的,一是军队质量,秦人的凶猛,秦军武器的精良,绝对冠绝战国诸雄,赵人虽也骁勇善战,但只能排名第二。其二是双方的战场形势,以《史记》的记载为准,就是一边倒,在那样的形势下即使秦赵军队质量相当,亦应该以微下的代价全歼对手。第三点就是一个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常规:防守一方往往伤亡会少一些,胜利一方往往阵亡会少很多。综上所述,如果《史记》关于战争过程的记载是真实的,那秦军的伤亡就不应该很大,但事实却是秦军死者过半。
    为什么会得出这种前后矛盾的结果?只能解释为《史记》的记载不准确。赵括所率领的赵军绝非记载中那样不堪:“赵战不利,而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赵国几乎所有的精卒都已经在长平了,如果这支大军都不能战胜秦军,还能等谁来救,家中的老弱妇孺吗?其它诸侯即使有心救赵,也是远水不解近渴。赵括不可能愚蠢得连这个道理也不懂,所以我认为他不可能“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我猜测,当赵括发现秦的那支奇兵后,趁秦军立足未稳,立即下令冲击秦军阵地。因赵军的不断攻击,秦军在赵军的归途上一直无法建立起巩固的防御工事,故战场一直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之下。在那里进行的是一场杀敌一千,已伤八百的混战。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秦军在长平战场损失过半的原因。
    仅仅那两支一共三万人的部队是不可能挡住赵军回归大本营的,他们只是秦军阻击阵地上的前锋,秦军一定是不断的对那里进行增援。虽然秦军强大,但赵军将士因为孤注一掷,拼死作战,秦军在赵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不支,因此秦昭王才尽“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阻挡赵军。在此情况下,赵军才终于没有突破秦军的阵地。
    而且从赵军在被围46天后,赵括亲自率军突围战死的情节来看,我也不相信赵军此前只阵亡了5万人,而还有40万人活着。大家可以想想共产党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打了几十年仗,战死了几位首长?别说团长,师长,就是一个营长,在他的部队打光之前,也绝不会亲自去冲锋。像赵括这样一个四十几万大军的统率是不可能在还有40万士兵的时候亲自冲锋的,如果他是这样的人,赵军根本就坚持不了46天。
      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在过去的四十几天里,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不断的冲进秦军阵地,双方反复争夺,秦人因此折损过半,而赵军自己也消耗殆尽。此时赵军人困马乏,败局已定,但赵括没有选择投降或自杀,而是率领最后一批还能战斗的赵国勇士,冲向了秦军……赵括死后,最终被秦军所俘虏的,多数是应该是些已经不能行动的伤兵,数量很可能不超过10万。
    即使残暴如秦人,亦知道杀俘不是一样好事,未必有利于已。按当时的普遍情况,秦人应该将尚能行动的俘虏押回秦国,作为苦力,这样才更符合秦人的利益。但秦人可能因损失巨大,而迁怒于这些俘虏,又惊恐于赵军的勇猛顽强,自觉无法管理赵俘,加上之前所说,俘虏多数是些丧失了行动能力的伤兵,于是秦人才将决定将他们尽数坑杀。
    秦人为什么要略掉那段赵军顽强奋战的过程,而把长平之战宣传成为赵军坐以待毙,缺少斗志,大部分投降后才被坑杀呢?我认为除美化自己,丑化对手外,秦人主要是想以此打击赵人的抵抗意志。当赵人们知道自己的亲人是在与秦人英勇战斗中为国捐躯时,他们必定同仇敌忾,誓杀秦人以报仇。但如果他们得到的消息是,亲人们窝窝囊囊的投降后被坑杀,则很可能意志消沉。

    虽然赵军的全军覆灭,赵括要负主要责任,但因此就把他定格为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我认为是不合适的。轻敌冒进,因而被围,这是赵括的责任。但在赵军被围困后,赵括的表现应该说配得上一名上将的水准。困境中的军队是最难带的,在那样一个绝境之上,赵括能够鼓动起士兵们继续战斗的勇气,并给强大的秦军以重创,绝对不是一个庸才所能办到的。秦国的国力,秦兵的勇猛,秦军的装备等等这些都在赵军之上,赵括的失误是长平之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全部原因。把赵军的失败全部推到赵括身上是不公平的。从赵军被围后的顽强表现来看,如果秦的动员能力稍差一点,,或者秦将不是白起,赵军很可能就会反败为胜。当然,高手过招,不允许任何错误,一次错误就足以致命。赵括肯定不能说是虽败尤荣,但败在白起的秦军手下,而且能重创对手,一个庸才能够做得到吗?
    一些人教条的认为,既然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赵军士兵在身陷绝地后,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不足为怪,和赵括的能力没有多大关系。而事实上,把一支部队带到“死地”的将领,古今中我不胜枚举,而他们之中多数的结果都是军队顷刻间瓦解,兵败如山倒,如关羽、马谡。只有极少数如韩信、项羽这样的天才统帅才能够使部队置之死地而后生。
    那些认为赵军能够重创秦军与赵括的统帅无甚关系的人,根本就是完全不懂战争。他们以为只要士兵在绝境中为了冲出包围而拼命,冒死冲杀,就可以重创秦军。如果赵军士兵只有这种匹夫之勇,则必然被秦人像猎物一样玩弄,根本就无法伤得了秦人分毫。
    赵军想要接触到秦军,首先要通过的是秦弩兵密集的箭雨,秦军弩箭的构造、威力令今天的研究者都惊叹不已,其射程可达300米,有效杀伤距离150米,另配有瞄准装置,其箭头构造和今天的子弹类似,基本符合空气动力学,故秦弩发射后飞行轨迹稳定,准确,威力巨大。再加上秦弩兵的队列是三排轮番射击,有效的保证了攻击的连续性。如果赵军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仅凭匹夫之勇,连秦军的边都沾不到,更别说杀伤秦军了。
    在通过秦弩兵的箭雨后,赵军要面对的就是秦军的步兵方队,秦步兵配有7米多长的长矛,3米多长戟,面对这样密集的枪林,如果赵军统率不能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打乱秦军的队形,依然无法伤敌,只要被杀的份。从最后的战果上来看,赵军显然是打乱了秦人严密的战斗队形,使两军进入混战阶段。这些难道和赵括的指挥无关?
    所以我认为长平之败,虽然赵括责任重大,但主因却是对手太强大了。赵括在被秦军包围后,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指挥能力都是令人敬佩的。虽然并不能因此就说赵括是个名将,但对比我们的“关舞剩”,对手并不是很强大,自己也并不完全处于死地,而部队瞬间瓦解,舞剩惜命被俘,赵括强过“舞剩”何止百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李牧大将军
(李牧)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71692
注册 2006-6-7


发表于 2006-6-21 05: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确去打邯郸了,只是没有打下来。
虽然赵国精壮的男人不多了,但即使是邯郸城墙上只有老人和妇女,秦一样很难攻得下来。那种攻城战,一般来说只能等待对手粮食吃完,不战而胜。
在白起看来,如果再围个一年半载,邯郸一定能拿下。
《史记》上说是范雎为与白起争功,又受了赵人的贿赂,建议昭王撤兵。这种说法个人认为很牵强,可信度不高。一文一武,他们之间有什么可争的呢?白起负责攻城略地,范雎负责运筹帷幄,生产补给。就像萧合张良与韩信的关系一样,位置不同,但都很重要。而且昭王也不是昏君,只因为范雎的几句话就放过那么好的机会?
围邯郸秦的补给线近千公里,加之已经打了那么久,秦人本身也受不了。
如果再把邯郸围个一年半载,赵国的确是灭了,秦国老百姓也都饿死了。

[ 本帖最后由 李牧大将军 于 2006-6-21 08:28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29 02: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02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