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伽利略、布鲁诺的死因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7 15: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天宫说的应该就是柏拉图。

我尝试稍微详细说一下天文模型的变迁,天宫和pt看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

古希腊的主流天文模型大概是:其它星球位于一个“天球”上,地球居于天球球心不动,天球本身有旋转运动,其它星球相对于天球也有匀速圆周运动。
很多天文词语都是出自这个模型,比如黄道——太阳在天球上的轨道,这个轨道途径天球上的十二个星座——大名鼎鼎的黄道十二宫,白羊、金牛……包括我们现在说的黄赤交角,对应而来的回归线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也是出自这个模型。当然现在的算法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现在是地球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古希腊(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模型比较理想化,他们觉得星球是圆的,那么轨道也是圆的,运动速度也是均匀的……
问题是,如果真的是匀速圆周,那么理论上应该四季等长,例如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但即使以古人的技术,也可以观测到事实并不如此。
于是新的模型出现了,假定太阳沿一个小圆(本轮)做匀速圆周,而本轮的圆心又绕着地球做匀速圆周,如果更复杂的话,就是轨道中心离地球有段距离,即是个偏心圆。

有定性模型是一回事,能定量计算是另一回事。为啥现在我们把地心说的模型叫托勒密模型?因为托勒密在三角学上的造诣使得他可以对这个模型进行定量计算。顺便一说,此托勒密是数学家(公元2世纪),和亚历山大的手下、后来的埃及国王托勒密不是一个人。

到了哥白尼那个年代(15、16世纪),托勒密模型的误差已经不能忽视了,为了修正这一点,天球被加了一层又一层,偏心圆也弄了一个又一个,但还是没法解决问题(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能解决就怪了)。于是哥白尼提出了他的日心说。
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之间,其实只有一个显著差别——地心还是日心,剩下的思路并无二致。所以哥白尼的日心说里,太阳外面依旧是一层又一层的天球,本轮、偏心圆依旧存在。从计算复杂角度而言,哥白尼并不比托勒密好到哪里去。

早在古希腊就有日心说了,但当时日心说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地球并非静止不动,那么为什么地球上观测到的星空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相对于大多数恒星与地球的距离(论光年乃至成千上万上亿光年),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半径可忽略不计。然而在古代,古希腊人并不能接受这般“大尺度”的假设。哥白尼时代,天文学家总算是可以接受了,宇宙远比早期估计的要大得多。

至于哥白尼和教会的关系,他本人似乎没有受到过迫害,但因新学说遭受抨击应该是少不了的,尤其是新教徒。哥白尼和掀起宗教革命的马丁·路德是差不多一个年代的人。新教认为天主教会背弃《圣经》,乱发赎罪卷什么的。推而广之,新教当时对很多反《圣经》的东西都不待见,自然也包括哥白尼的日心说。天主教相对比较宽容,教会几乎未曾抨击过日心说,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还成为了天主教大学的教材。1582年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历法,该历法就是基于哥白尼日心说编制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7 15: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哥白尼之后,值得说道的便是第谷,还有继承了第谷观测资料的开普勒(16世纪末-17世纪初)。
这二位终于抛弃了“天球”这个玩意。第谷观测到了彗星,彗星轨道实在是太扁了,以至于相对容易就可以观测出来:该轨道不可能是在一个天球上。
开普勒则总结出了三定律,并在计算中逐渐抛弃了对“圆”的执着,天体轨道被修正为一个椭圆,而太阳则位于椭圆焦点上。
开普勒的另一个进步之处在于:他尝试对数学结论做物理解释,为什么天体会绕另一个做运动?无论是古希腊的数学家、托勒密、还是哥白尼,他们建立天球模型时都未曾想过运动的原因,觉得理所当然而不需要解释。

pt前面说科学教摸黑教会云云,这个有些过激。但个人也认为:国内的很多文章过度地对立了科学与宗教。科学的结论固然和宗教有很多冲突的地方,但很多科学家都是有信仰,而且是有虔诚信仰的。当然,科学家对信仰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大抵是以数学(科学)为工具研究上帝(上帝创世的过程、上帝创造的世界)。
按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这个似乎该被理解为“历史局限性”。当时欧洲毕竟是一个上帝至高的社会,而科学也并未发展到有今天严密的体系,所以科学家信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比如还是开普勒,除了三定律之外,这位还有很多神秘主义结论。他曾说:“量的概念永远与上帝并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7 16: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有些跑题,开始说伽利略。
比起同时期的开普勒,伽利略拥有了天文大杀器——望远镜。他用望远镜看到了木星的卫星,卫星是绕木星运动而非在天球上绕地球运动,这又给早已千疮百孔的托勒密体系以狠狠一击。
在地球到底动不动这个问题上,当时的教会已经不像之前那般开明了,教会早就警告过伽利略,地球静止不动是官方结论,不得挑战。
所以伽利略另辟蹊径,把哥白尼地动理论作为假设,写出了《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顾名思义,书中以双方对话的形式来陈述、“平等讨论”观点。就跟轩辕这段时间登问鼓闹来闹去一样,再怎么狡辩,你想说啥谁不明白?伽利略本人是支持新学说的,书里支持旧观点的人在读者眼中就是个蠢货,再怎么“假设”、“对话”,读者看得出来,教廷也看得出来。
说起来也是伽利略出身不好,他是意大利人,正好被罗马宗教法庭管着,于是人上法庭书被禁。看看开普勒,人家为神罗皇家工作,有鲁道夫二世罩着,嘛事儿没有。后来伽利略也学精明了,他的另一本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交给了荷兰出版,那里宗教法庭管不着。

(之前忘了伽利略在天文上的贡献,修改一下)

[ 本帖最后由 3_141592653589 于 2014-11-29 11:5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7 16: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6 天宫开发商 的帖子

关键不在地心日心,而在运动轨道。
古希腊开创的这个体系,对匀速圆周、球等等有近乎病态的执着。根源就是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上——自然、完美无缺、永恒。圆(球)恰恰符合这种完美构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7 16: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9 天宫开发商 的帖子

但这个最初的天文模型是在柏拉图学派年代建立的。
而且明确要求天文模型中行星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就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将这个模型收录进了他的著作。

[ 本帖最后由 3_141592653589 于 2014-11-27 16:2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7 23: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2 天宫开发商 的帖子

不能说是一个模型,但核心理念上确实近似,从我读到的资料上看,除了把太阳挪到中心,其它方面哥白尼并未作出实质性的突破,他还是试图用“经典”的天文理论——各种匀速圆周运动合成轨道——来解决天体运行问题。
当然,能够把地球从中心挪走,已经是很了不起的突破了,无论是天文学上还是哲学上。
教会后来对这种理论如此反感,或许便是因为“人”不再位于中心,连带着“神”的地位也下降了吧。(纯属个人臆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8 00: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1 ptcn 的帖子

中世纪挺长的,当时如果指哥白尼以前的时代,坚持托勒密体系并没有问题。
但到伽利略时代,第谷和开普勒的工作已经足够推翻托勒密地心说了。而且伽利略的《对话》似乎也足够证明地球在运动,而非静止不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8 19: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9 天宫开发商 的帖子

我看到资料正好相反啊,古希腊主流是支持地球不动的,既没有自转也没有公转。
认为地球有自转的是赫拉克里德斯(Heraclides),而认为有公转的是阿里斯塔丘斯(Aristarchus)。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8 20: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1 天宫开发商 的帖子



QUOTE:
在这个摹本中,有七个星体,放在异的圈的七条轨道上,围绕中间的地球转动。首先是月亮,然后是太阳,次之为晨星和赫耳墨斯神的居所墓星,它们的运行速度和太阳相同,但运动方式相反。至于其他行星,他也按数的关系来安置。为了使这八个行星的运行快慢清晰地显现出来,造物者把从地球算起的第二个行星,即太阳,点着了火。于是便有了昼夜这样一个时间单位;这是一个极为智慧的周期。当月亮转完一圈,并超过太阳时,是一个月。太阳转完一圈是一年。其余的时间单位,除了少数人意外,一般人是不注意的,因而无以名之。



QUOTE:
The sun and moon and five other stars,
which are called the planets, were created by him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and preserve the numbers of time; and when he had made-their several
bodies, he placed them in the orbits in which the circle of the other was
revolving-in seven orbits seven stars. First, there was the moon in the orbit
nearest the earth, and next the sun, in the second orbit above the
earth; then came the morning star and the star sacred to Hermes, moving
in orbits which have an equal swiftness with the sun, but in an opposite
direction; and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sun and Hermes and Lucifer
overtake and are overtaken by each other.



QUOTE:
And the
month is accomplished when the moon has completed her orbit and
overtaken the sun, and the year when the sun has completed his own orbit.

一时找不到完整的中译本,只找到个英译本,又找了网上一些中文概述。从上面这几段(应该是对同一段文字的翻译/概述)看,柏拉图的模型就是最原始的地心说啊,当然只是定性的论述,还没有到托勒密的定量计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9 01: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4 天宫开发商 的帖子

我找的那个中译文只是民间的概述,只是大体上差不多。
英译写得很清楚,被称为行星planet的只有日月和其它五星。他们是为了时间而被造出来的。后面也写了,七轨道七星seven orbits seven stars。
这七星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他在前文(大概就是给4/3那些数字以神秘主义内涵的地方)提到过:

QUOTE:
and three [Sun, Mercury, Venus] he made to move with equal swiftness,
and the remaining four [Moon, Saturn, Mars, Jupiter] to move with unequal
swiftness to the three and to one another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9 13: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6 天宫开发商 的帖子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这个译者是哲学家,或许对天文历史不够了解。
我对照了一下你说的那两处中文和英文。

第一处:

QUOTE:
为了使这八个行星的运行快慢清晰地显现出来,造物者把从地球算起的第二个行星……



QUOTE:
That there might be some visible measure of their relative swiftness and slowness as they proceeded in their eight courses, God lighted a fire, which we now call the sun, in the second from the earth of these orbits,……

英文版说的是为了把八个course——大概是路线、航线——给显现出来,中译者或许理解错了,这个“八”不是日月金木水火土+地球。在古希腊主流天文模型里,最外面一层是剩下的看起来似乎不动的星星。按现在说法就是离地球很远的恒星,肉眼难以观测到它们因地球自转、公转所产生的视差。

第二处:

QUOTE:
她围绕那贯通的轴心旋转……



QUOTE:
The earth, which is our nurse, clinging around the pole which is extended through the universe……

英文版用的是cling around,这个似乎没有绕……旋转的意思,翻译成环绕紧附这类的或许更准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4-11-29 19: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8 天宫开发商 的帖子

你给我的那个电驴链接我不知道为啥下不到,不过刚才在别的地方找到了你说的中译本。
在注释[30]里译者谢文郁讨论了关于柏拉图对地球中心的态度,谢的意思是柏拉图本人没有明确表态,但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很多后人都明确认为柏拉图持地心说,由此也影响了学界的观点。

如果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已然把柏拉图归为地心说的话,那柏拉图“被代表”的可能性确实有,而且这么多年已经很难搞明白了,不是他也是他了。我看到的资料里引用过托勒密的文字,他似乎也认为希腊主流是支持地心说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5 12: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0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