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江表传》是本什么样的书?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24 22: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支持yangzhishui兄!

楼主寻章摘句,倒是颇花些了笨功夫,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证明《江表传》是《东吴传》。可惜,却是费力不讨好。
而yangzhishui兄虽然谦称“孤陋寡闻”,却是一语中的。冒牌和天涯明月刀再怎么寻章摘句,仍然不能拿出《江表传》的全貌给我们看?果然是管中窥豹的功夫了得!
正如阁下自己说的“只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不管它是否与其它史料冲突,那是一定拿来用的”
真是露出狐狸尾巴了!阁下自己才是从管中窥见“对刘备与诸葛亮不利的史料”,就非常将其贬为野史。
而楼主费劲巴拉摘录吴书的江表传引用各有几条,试图以此说明《江表传》与“荆襄人士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其逻辑真是令人膛目结舌!
首先,记载东吴人物,未必没有记载在荆州发生的事情,
比如,《孙坚传》中那六条,四条的记载的事情发生在荆州南阳附近,孙坚起义兵的过程中。不再一一例举。
而阁下举出的《蜀书》中,所以《江表传》内容都是荆州发生的事情。要按阁下的逻辑,关羽、刘备、庞统也都是吴人了?!
而“江表”一词的概念,在《辞海》中,表有“外”的意思,《书·立政》有“至于海表”,与“江表”中的表意同,“江表”既为“江外”,意思是以中原不中心,将长江以南看作江外。如果江表单是东吴,那么“表”一词应该有“东”或“左”的意思,这是《辞海》中并没有。当然,“江外”与“江东、江左”有一点地域上的共同性,但不同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
而即便《江表传》在内容数量上记载东吴人数多一些,也不能排除其倾向立场上,具有荆襄人士的立场!不仅如此,《江表传》的记载荆襄历实时,荆襄立场非常强烈。正因如此,苏轼才写出“《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苏轼在史学历场上是汉蜀支持者,这句诗,与治史无关,而是读了《汉表传》歌颂荆州士人的事迹,产生悲伤的感觉。这里的“狂处士”是指弥衡,而《江表传》使苏轼受感染正是荆襄人士以反曹倾向记载的“曹公黄祖”旧事。苏轼能读到的东西,楼上未必能读到。而不少蜀辈竟然以“《江表传》,君休读”几个字来反对《江表传》,可见理屈辞穷到了什么程度?
虞溥自己都没将此书定名为《东吴传》,诸位凭什么又认为此书是专门歌颂东吴的书?
如果仅仅《江表传》对吴人赞誉多,就将其定义为“野史”,这就是何等奇怪逻辑?就好象夸了别人和话都是假话一样。
史实上,所有的史书,不论《三国志》还是《江表传》还是《汉晋春秋》,还是其他时代的史书,对所记载人物都是赞多毁少,为尊者讳,这是史书的“潜规则”。
楼主如果想说《江表传》是东吴史书的,那么请您记住,以江表传赞美东吴为理由证明《江表传》是野史,就是自己砸自己的脚了!(您在我面前砸自已多少回了?)因为这等于说“赞美书中主要记述对象的史书就是野史。”照这么说,《三国志·蜀书》没少夸诸葛亮,那也是野史了?更别谈《华阳国志》《汉晋春秋》?
晓林兄说的好,看一本史书的可信度,应该看它与三国志是否矛盾。《江表传》被裴松之、司马光的采用率,远远高出《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蜀辈们居然大颜不惭,不看看那个是野史?《江表传》明明与《三国导》相互例证,相互补充,居然不动脑子地说什么“独家孤例”。这种治史态度,真是令人悲哀叹!
所谓《江表传》,其实是“非中原汉末记史”,而非中原的立场,荆襄立场不可忽视的主流。对一个地区事件的记载,只能反映这个地区人们的立场。诸位非说《江表传》是为吴人做传,不过就是想否认《江表传》对赤壁之战及荆州问题的记载。这种办法太笨了吧?
《江表传》记载荆州事件,有荆襄人士的立场。《江表传》记载的东吴事件,有东吴的人的立场。既然《江表传》是野史,那么《江表传》不涉及吴蜀关系,只记录东吴事件的部分也不真实了?那为什么裴松之还要采用呢?干脆,您跟北大历史系商量一下,把《吴书》从《三国志》里删了算了?再进一步,《三国志·蜀书》有蜀人的立场,那么,《蜀书》也应废除吗?
《江表传》记载荆州事件,有一些不利用刘备、诸葛亮的部分。如果因不不利用刘备、诸葛亮,就断定为野史,这样的逻辑太可笑了!
如果历史真相,果然是蜀辈们幻想的那样?为什么《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不直接就说“先主为破曹之主帅,东吴周瑜本无功也”,并且被裴松之收录到《三国志》上?还用得你们挖空心思、劳而无功地操演那些滑稽逻辑?真相已经大白了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26 18: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史料内容上吴国为多,就是“吴人专美之辞”?这位天涯明月刀兄的立论也太好笑。口称“为了让不明真相的人看看,以免被人蒙蔽了智慧的双眼,”实际上,分明是故意蒙蔽别人,给三国历史研究造成不好的影响。
史料的偏向,具有偏向属地、属国和记史朝代的规律,不知道这个,没有必要读史了。《江青传》固然有溢美吴人之辞,但多发生在记述东吴内部历史的章节。而记述赤壁之战与孙刘关系的一段历史,因此与《三国志》无矛盾,所以,并不溢美吴人的的倾向。而这段历史发生的地点是荆襄,荆襄人士的立场难道诸位视而不见?
江表传曰:……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
——这是标准的拥备的荆襄立场。
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
——这是赞美本地人庞统的荆襄立场。

而天涯明月刀兄虽然列了不少资料,但自己根本不理解,也根本不会看史书。再此,善意的提醒一下,史料是用分析理解的,不是机械搬运的。
阁下卖弄《正史削繁》、《隋书·经籍志》,却并不理解,难免现眼了。除正史之外,有杂史、别史、私史、野史、稗史、专史、通史。野史到宋明时代才盛行,属于杂记异录性质,缺少考证价值。而阁下诸位,反正不利于自己的就是“野史”,找旁证又找不点上。
如果连“苏轼在史学历场上是汉蜀支持者”这个常识都不知道,还在这里堆砌古文,更不知道是谁服谁了?

苏轼与王安石不仅政见相左,“史见”也相左,王安石拥魏,而苏轼和他的老师欧阳修一样拥蜀。苏轼还请欧阳修重修《三国志》。宋代正是蜀汉正统形成的时期,欧阳修、章望之、苏轼、司马光就曾讨论“正闰”,这隐藏了宋代文人对于国家正当性的焦虑,为什么是蜀汉?为什么不是曹魏?背后就是为什么是大宋,而不是辽夏的问题。苏轼《诸葛亮论》中虽然对诸葛亮有所微词,但基本是帝蜀寇魏的支持者。而且做《诸葛亮论》尚年少,随着年少,越来越成为蜀汉支持者。著名的一段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就是苏大学士的手笔(苏轼《志林》)。
本人不需要苏大学士给面子,而阁下知识有限,管中窥……,才是露怯!


《江表传》与《三国志》……。
《江表传》:备以瑜所给……。
《武帝纪》:公至赤壁,……。
《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
这里明确都说了,江南诸郡……。
——阁下理解能力实在有问题!“权以土地业备”不是江表传中的吧?刘备借地一事还有假吗?不恰好与“从权借数郡”互相证明了吗?我的《为借荆州正名》,没有说刘备没去打四郡,而是说刘备对四郡没有有效的控制权,与东吴利益互相交叉。“业备”与“借数郡”,已经明确表明刘备从孙权那里得到了土地。


《诸葛亮传》……遣亮使权,肃亦反命。敢情樊口就是夏口。
——阁下理解能力实在有问题!诸位非要把《江表传》打成没有可信度,不过就是因为“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一段话。
但不得以问以下:四个夏口,就没有樊口了?刘备到夏口投奔刘琦,就能证明刘备没有去过樊口。这好比说:“某人五号去了上海”就可以证明“某人没有去过苏州”,那这个还可能六号去苏州呢?甚至连周瑜的“进驻夏口”都摆了出来,真是贻笑大方!
刘备进驻樊口,是有前提的“从鲁肃计”,已经听从鲁肃准备和东吴联盟,于是“进”驻樊口,这个“进”字已经表示从原驻地去樊口,为方便和东吴联盟。

江表传载坚语曰:“大……相嫌疑!”
——本来所载相同,都是要粮,不过措辞不同而已。

江表传曰:纮谓权……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
——你自己没有看懂。“出都秣陵”是什么意思?就是张纮建议孙权建都秣陵。出是由京口(当时孙权驻地)出,而建都秣陵。并非从秣陵迁都。《江表传》与《三国志》是一个意思。秣陵是南京,待孙权从南京迁走,已经是张纮死了很多年的事。先看懂书再说吧!

江表传曰:先是,公安有灵鼍鸣,童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守死不去义无成。”及恪被诛,融果刮金印龟,服之而死。
——这和“孙策被神仙吓死”又犯同样错误了?《江表传》如实记载了这段童谣,并没有说诸葛亮之死与童谣有什么关系。史书责任就是记录而不是定义。

本来是您缺少常识,或根本没看懂史书,根本没有辩的必要。但为了不影响大家看历史,不给大家错误印象,也为了对您治病救人,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江表传》挑错派本来就是无中生有,自己砸自已的脚而已。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5-28 17:3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31 22: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5-26 19:54 发表
“权以土地业备”指的是江陵一郡,和”从权借数郡“怎么能互相证明?我借你100元和你欠我10000元能互相证明么?

哪时注解过“权以土地业备”是江陵一郡?是您做梦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31 22: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马忠老朋友太好玩了!公安是武陵郡的,与周瑜的分地和孙权的借地矛盾吗?“瑜分南岸地”和“权以土地业备”从来没说南郡,唯一有具体说明的是“从权借数郡”,这和刘备自己要求的“都督荆州”是吻合的。
马忠兄难道不懂?当时刘弱孙权,在联盟中,弱对强是“依”、“投”。所以刘备有听令于孙权的成份,此次,刘备得到的江南四郡,由孙权认可的成份。一方面,孙权对刘备占领荆州土地有默许,另一方面,孙刘势力范围在数郡都有交叉。自然,最后对这段史料根据以“借地”二字,也说的是“借数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31 22: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个贴子中的不少人,不仅喜欢曲解史料,而且喜欢曲解对手,总之,都是曲解大师。不过,旁观者自然一目了然,诸位的伎俩早已原形毕露,脸也丢得差不多了!
这位西江水阔说话高雅了点,诸位既然看不懂史书(或者不想看懂对自己的不利的记载),看不懂他的话也是正常。“将历史学术之争(或许还够不上这上档次)当成商业谈判”这大概只有您才会这么看!人家的反话、言中未尽之意听出来了吗?人家是点拨点拨你:别在“你家皇叔认可的就是正史”了——这样论史逻辑,还是别在闹笑话了?
《裴注》的作用,是《三国志》的资料补充。正确的读史态度,是借鉴《裴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曲解。《江表传》这样一部优秀史书,历史都给予高度评价,因为“刘备差池在后”的一条记载,不疑余力地贬低把《江表传》,这岂是历史研究而是“谎言辩护学”?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专门攻击《汉晋春秋》,是因为病患者目前还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比如“七擒孟获”这样的孤证,本来就些小圈子的一厢情愿,就算被写进《演义》里,仍然不是正史。这已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也就不必再论。
有理者心平气和,不用学文化大革命,给《汉晋春秋》扣冒子“蜀人专美”、“毫无可信度的溢美之词”,因为事实摆在那里不说再说。
无理者嗷嗷狂吠。虞溥在鄱阳当了回官,就成了东吴代言人了?真是笑掉大牙!不管怎么叫嚷,赤壁之战也不你家皇叔打胜的。一次战役中,一方军队可以在很多地方驻兵,什么时候打仗只许驻在一个地方。如果刘备驻在夏口从来不动的话,那是白痴不是刘备。阁下夏口、樊口之论,大概是全三国网络最可笑的。其它曲解之论,白纸黑字在《三国志》上写着,其意自明,无须再辩。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17: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77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