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取蜀”为何从周瑜遗疏中消失?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6 15: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取蜀”为何从周瑜遗疏中消失?

问题之一:周瑜遗言那个版本最“原始”?
     周瑜的遗言有两个版本——《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本传的“遗疏”和注引《江表传》的“遗笺”。 现分别摘录如下: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江表传载: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两个版本,哪个更接近“原始资料”?本人认为,以下几个论据可支持“遗笺”更真实:

    1、“遗笺”使用骈骊体,符合当时士夫们的行文习惯。
    2、司马光做《资治通鉴》选择了“遗笺”。
    3、“遗笺”内容真挚感人,更符合立笺人当时的心情。
    尤其是对孙权个人的劝谏,“遗笺”比“遗疏”含蓄得多。“
    遗疏”中说:“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这表明周瑜对孙权的透彻了解——国家未定,孙权已先图康乐,偏安之君的格局已经暴露。
    而“遗笺”中,则格外委婉,“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这才更象臣子对君主的劝诫。
    4、“遗笺”记载在《江表传》的补遗中。
    陈寿在做《三国志》时,资料并不充分。而经过多年的沉淀,到裴松之作注时,可得材料已比较全面。此笺如果缺少可靠性,裴松之不会采用。而疏、笺内容的相似,互相了证明了对方的可靠。内容更详细、令人读之身临其境的“笺”,很有可能来自东吴的“国家档案”,甚至是周瑜的亲笔。
    5、“遗疏”没有提到“取蜀”计划。
    《三国志》正文中,周瑜死在为取蜀而回江陵备行装的路上。在交待后事时,周瑜不可能对这么大的事情只字不提。所以,“遗疏”很可能是经过史家修改的,也就是史家面对“原始资料”,根据自己的著史意图和行文上的方便进行了修改。

    问题之二:“取蜀”为何从周瑜遗疏里消失?

    疏、笺在内容上最大的不同,就是遗疏对取蜀一事只字未提,这种对原始资料的改编,足见史家有意设法抹杀周瑜取蜀的计划。
    抹杀的原因,一则可能源于晋代一些人士的亲蜀思想。陈寿本人原为蜀人。两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们也有可能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如习凿齿著《汉晋春秋》时,放弃当时流行的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习凿齿还对周瑜、鲁肃二人臆断为“小人也!”这是因为,周、鲁二人对孙权的忠诚,不能与诸葛亮对先主的忠诚相提并论。
    二是对周瑜本人的嫉妒。陈迩冬《闲话三分》中说,“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直、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立功太骤,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心。就是当时的友方刘备,敌人如曹操,也说过中伤周瑜的话。”“平明眼的看官,你想,曹刘两雄,尚且如此,他人更无论矣!”
   妒瑜人氏、蜀国遗民及史学家,三者共同形成一股势力,试图抹杀掉周瑜未能实行的取蜀计划 。而陈寿只不过是一个执笔者。幸好裴松之采用了《江表传》的遗笺,有助于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清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容。
    “网络战役”中,有些片面偏袒蜀国的网友们,他们最怕《江表传》,唯一的本事就是说《江表传》是野史。但《江表传》记载荆襄史实时,代表的是荆襄人士立场。荆襄人本来就仇吴的倾向,同时,他们也不满于刘备占了刘表父子的地盘,所以该书对荆州问题的记录应该很公正,没有偏袒吴蜀任何一方。
    在《三国志》成书的晋代,“取蜀”就从周瑜遗疏消失了,这也许是世人对周瑜的“磨灭工程”的第一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群,众必非之。经历朝历代,“磨灭工程”契而不舍,难免不形成《三国演义》的中被歪曲贬低了的周瑜形象。
   
    问题之三:抹杀“取蜀”对后人读史有何影响?

    疏、笺看似内容大体无二,不过是“遗疏”中抹去了“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一层意思而已。然而,少了这么小小一笔,对后人读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甚至可以大胆设想,“遗疏”对“取蜀”的抹杀,很可能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周瑜“假途伐虢”这一情节的灵感来源之一。
    而在《三国演义》的草期蓝本、更平民化的《三国志平话》中,周瑜取蜀是认真的,没有“假途伐虢”的打算,而是进军途中受到蜀将的前后堵截——当然,这也于史实不符,显然是借正史记载中孙瑜取蜀被蜀汉堵截的记载而改编的。
    实质上,所谓“周瑜取蜀是假、打着取蜀的旗号消灭刘备是真”,不仅小说这么写,这也是一部分史学家的观点。《三国演义》较之《三国志平话》,是更为知识分子化的小说,更多地从史家的观点中汲取营养。而究竟是《三国演义》的“假途伐虢”影响了史家?还是史家的推测影响了《三国演义》?最有说服力的是二者互相影响。因为《三国演义》的成书,和三国史学尊蜀观点的形成,是一个几百年来互动的过程。
   自宋以后,“蜀本位思维”在人们研读三国历史时逐渐占据主流,如果本身有这种思维定势,读史又不细,不擅综合思维,在读到周瑜“遗疏”时,就会形成这样的认识:
    1、曹操的强大使得东吴不得不重视刘备的力量,选良将镇抚修好。周瑜在临死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鲁肃的正确,所以把身后事托付给鲁肃。(因为周瑜的“遗疏”的中心思想是推荐鲁肃,丝毫不存在对取蜀大业未成的遗憾。)
    2、既然周瑜在临死前,自己都不谈“取蜀”了,就更支持人们“周瑜假意取蜀真图刘备”的想象了。
    实际上,抛开旧小说的影响,周瑜“假途伐虢”一说,在历史上找不出任何根据。首先,当时孙刘双方仍为盟友,周瑜虽然提出过软禁刘备的计划,但该计划的目的是“挟刘备以令关张”。以当时的形势,周瑜没有必要与刘备开战。其次,《三国演义》中说周瑜“假途伐虢”目的之一是夺回被刘备抢走的南郡地盘,然而在历史上,南郡当时本为周瑜所控制,反倒是刘备低三下四地向周瑜、孙权要地而未果,周瑜就更没有“假途伐虢”的必要了。
   
    问题四:“遗笺”的未尽之意又如何?
   
    很多“遗疏”未能体现的东西,含蓄地蕴藏在“遗笺”中,周瑜最后的过人之谋,也暗藏其中:
    ——对于取蜀,“遗笺”说道,“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这暗示孙权:目前正是取蜀的时机,我死了不要放弃取蜀。
    ——对刘备,则提醒孙权注意防犯:“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比之遗疏的“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更多强调刘备的为人禀性,提醒孙权多防备,对未知的将来多留心。
    实际正如周瑜所预测的那样,孙权吃亏上当之后,才知道后悔,才认清刘备。
    这“遗笺”堪称对当时大势的总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箴言。然而,为什么看起来周瑜话没有说尽?他不直接表明对刘备该怎么外置,也不直接谈对刘备“借地”的看法,只是向孙权推荐鲁肃呢?
    孙权虽然对周瑜“言听计从”,但周瑜知道自己死后,孙权对刘备认识不足,不能如自己一般微妙地把握与刘备集团的关系——要么会一味折节求好,要么就偏向强硬。而不管偏向哪一边,都会危害孙吴集团在荆州的势力,影响以及孙吴集团的取蜀扩长。唯一的补救,就是选择鲁肃做继承人,凭鲁肃与刘备集团的友善,能保证联盟的良性发展。
    而孙权却只让鲁肃继承周瑜部曲和奉邑,没有给予鲁肃南郡太守的职务。孙权这一决策,直接的后果是不得不让地给刘备,间接的后果提孙刘失和。
    程普传中说,“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可见,周瑜死后,过了一段时期,孙权才把南郡借给刘备。如果由鲁肃自己来当南郡太守,鲁肃还会主张把自己的辖区借给别人吗?可以推测,程普是纯粹的军人,不擅长外交,驻在南郡,与刘备矛盾日益激化。在东吴不能控制荆州局面的情况下,孙权只得让地给刘备。
    孙权用人而疑,用鲁肃、程普两人分化周瑜在世时的权力,导致最后割让领土,还为日后同盟分崩留下伏笔。
    这“遗笺”有多少未尽之意——比如对孙权、对刘备的了若指掌,比如对身后事的了若指掌——却不能明言……
    裴松之未识其意,只得异而呼之:“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
    可叹瑜之深意,又几人能懂?

[ 本帖最后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3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12 17: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6 18:01 发表
有些事情不要想当然啊。

《江表传》的作者是东晋时人虞溥,乃是高平昌邑人,怎么变成荆襄人士了???
何来的仇吴的倾向???
虞溥曾经为鄱陽內史,并未在荆州久居。而且他也未曾担任史官,未必有机会接触 ...

更正2楼第一个错误:混淆了“做作”与“署名作者”的概念。《江表传》不是虞溥自己编出来的,不然不是史实,而是小说了。《江表传》主要记载以荆襄地区为主、江东地区为辅的历史事件,必然是以荆襄人士为主,有各种口头和书面记载,最后而由虞溥辑录。
如果以虞溥在鄱阳为官,来证明虞溥的资料采用吴人说法,是否有些可笑?照这个道理,易中天在厦门为师,他采用的就岭南人说法,不足以论三国。怪不得蜀辈们对易老师恨入骨髓,原来是这个原因!既便同是古代,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未能久居魏、吴旧土,所以陈寿的《三国志》代表蜀人的意见。(虽然本人不赞同这种说法,但按照楼逻辑,也只能得出这种荒谬结论。望您批别人时注意逻辑,不要自己砸自己的脚!)
况且也要虞溥资料内容以何为主,《江表传》内容以荆襄地区为主,最初始的来源必然是荆襄人。既然二楼也同意“虞溥没有个人倾向”,可知虞溥正确传达了荆襄人的态度。

更正2楼第二个错误:汉末文章句式多是整齐的偶句,建安时期,骈化现象更加明显。骈文的书信也有很多,如曹植的《与杨德祖书》比较典型。况且,2楼的错误还在于周瑜遗笺是政务信件,而非私人信件,也典型的汉末建安时期“整齐偶句”的骈化,而非六朝的骈赋。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同属政务信件,也同属非具有汉末特点的骈化。周瑜遗笺是比较典型的建安时期文体。

更正2楼第三个错误:周瑜“取蜀”计划是《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没有岐义、异义的记载,不是任何人由循环论证得出的,请您好好看《三国志》。而正贴里已经用各种论据驳倒了“周瑜假途伐”的观点,详见1楼。如果您有双重质疑的话,事前提醒您一下:千万不要用循环论证的方法的去“互相否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12 17: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7 08:31 发表
说实话,最好笑的就是妒忌周瑜论了。
陈迩冬是谁俺不清楚,但他这么一写,似乎曹操刘备中伤周瑜的原因就是“对孙氏忠,对朋友直、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立功太骤,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
不 ...

奇怪的是,怎么一提到嫉妒,6楼就要和自己联系了!颇有此地无银……的感觉。要想证明自己不眼红某人,唯一的办法是体现出对某人的宽容。“俺凭什么眼红”这种话,就有申辩无望之感。
除陈迩冬《闲话三话》“曹刘两雄,尚且如此,他人更无论矣!”外,
还有易中天《品三国》的“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
台湾《《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周公瑾角色及其创作研究》的“周瑜的天纵完美是苦人心中的痛恨,借笔杀一杀周瑜的锐气,不失是身心得以平衡的方法。而这便是活人与死人之间的铲平主义。”
网上言论暂不提,书面出版物就有三家持同样的观点。固然三个人不代表ALL,但是,多位名家、长者持完全相同言论的,三国人物中怕是少见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12 17: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5-8 10:01 发表

看来孙策是因为杀了神仙而死了。
《资治通鉴》是一部可信的史书,但不表示史料选取方面没有问题。象《江表传》记载的刘备撤军至樊口;还有《献帝春秋》记载的刘备派军阻止孙瑜进攻益州,这两宗史料就 ...

更正8楼的低级错误:《江表传》确有记载孙策杀于吉的事件,但没有半句是说“孙策是因为杀了神仙而死”。《江表传》说的这段,因为于吉“扰乱社会治安”,孙策以维护汉家法律的理由,没听部下求情,杀于吉弃市。这本身就是很有可信度的,更侧面说明《江表传》的严肃性。至于将孙策的死和于吉联系上,只能是8楼诸辈的臆想了!
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采用最多的是《魏略》、《魏书》、《吴录》、《江表传》、《魏氏春秋》,而拥蜀的《华阳国志》、《汉晋春秋》则采用非常少。哪个是公正那个偏面?哪个可信哪个不可信?早已昭然若揭。

至于象《江表传》记载的刘备撤军至樊口、《献帝春秋》记载的刘备派军阻止孙瑜进攻益州,不仅没有和《三国志》冲突,而且互相补充理顺了逻辑关系。
“备大喜,进住鄂县,”说明刘备这里不是在樊口(鄂县),后是第二步到樊口,所以不矛盾。
而《三国志》记载刘备听从主簿殷观进言,就是要阻止东吴取蜀。《献帝春秋》记载的,恰恰是具体是刘备阻止吴军(孙瑜)取蜀的军事行动。
如果为了抹杀各种对自己不利的记载,就闭着眼睛说瞎乱一样地说裴注“非正史”,这种做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24 22: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哈哈

“曹植、阮瑀都是建安七子中人,拿周瑜来跟他们比?你也太抬举周瑜了。”
——阁下您看懂我的贴子吗?我哪一句话提到周瑜的文学水平与曹植、阮瑀比。而您所谓的“建安体”,就更令人不解了?如果是文学意上的“建安体”,则当别论。如果只是当时的文件书信的格式,建安时代已经有了如阮瑀“骈化”体例。
好一个“你也太抬举周瑜了”我本有抬举,到是阁下的“嫉妒”又不打自招了一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26 18: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24先看懂史书再说吧!

看来孙策是因为杀了神仙而死了。
——明明摆摆的贴在那里,抵赖不了。把目标转向《搜神记》,也找不回你的面子。而《搜神记》关于孙策之死的封建迷信说法,被裴注采用,就能说明裴注采用《江表传》也非信史吗?《裴注》确实引用了一切传说,连刘备的马“一跃三丈”这种封建迷信都有,连“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也都有,可见,记录神话也是裴注内容的一类。有何证据表明《江表传》的多数内容无可信性?

樊口的问题,在“江表传是本什么书”本人回贴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被裴松之否定的记载,很多是对阁下诸辈有利的,比如: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適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英雄记》为野史,明明与《三国志》相左,裴松之也明确界定为“亦不然之言”了,阁下不去追究这个,却以可笑逻辑来否定《江表传》已经和《三国志》互相印证的记载,本身就是偏袒一方的行为。看历史最讲究公正,阁下张口闭口界定别人是什么“吴粉”,这与谈历史有关吗?还是先治治自己的病,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是读历史,还是在攻击对自己不利的历史实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白鲸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2
功绩 11
帖子 52
编号 70502
注册 2006-5-29


发表于 2007-5-31 23: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原来都是把想像当成历史!
陈寿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又“很严谨”,就能看到所有的资料,其“直线思维”的固执程度令人佩服。要是陈寿能活二百岁,当然可以看到更多的材料,遗憾的是,晋初能供陈寿采用的史料有限。
如果陈寿所看的材料“已经全面”,不用补充。呵呵,那么整个裴松之还有必要做注吗?那样的话,“裴注”必然是不可信的杂史野史,不仅仅《江表传》,《魏略》、《吴书》、《汉晋春秋》、《零陵先贤传》……都是野史了?诸位又自已砸自己脚了吧?为了一个周瑜遗笺,不惜让三国历史资料的收集到陈寿为止,不惜把“裴注”统统推翻。
三国历史研究领域将永远牢记诸位的伟大贡献!
诸位一方面方《江表传》的材料从东吴故地、故民中取得,一方面又否定《江表传》挖掘了东吴的一手资料,又一次自己砸自己脚了吧?既然陈寿资料已经齐全了,《江表传》中的记载,全是东吴人编的小说,东吴人有全民文学创作的爱好。那就奇了?东吴人不遗余力地虚构来赞美周瑜,这是为什么?诸位能给解释一下吗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2 09: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68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