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3-8-8 18:05 发表
我说“明朝内阁没有任何权力”,是说从制度而言,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
我前面说了,明朝内阁的权力,主要就是票拟,而票拟这个权力,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建议权。——即使是张居正时期内阁权力最膨胀时,也 ...
完全无视历史发展的轨迹。
臣子的作用完全用西方式的权力制约架构来解读,是无论如何不知道中国历史是怎么一回事的。程序、制度等等,形式而已,摆设而已,并非能完全左右中国政治格局,但这些形式的东西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拿明朝为例,朱元璋开设内阁时内阁的确是个秘书处,一般不会对皇帝的决策权造成丝毫影响。朱棣时候就不同了,朱棣迁都、北伐、下西洋等等国策都遭到过六部的消极应对。皇帝的命令不是只有执行和反对两种应对,臣子们可以给你拖着不管,或者今天一封书,明天一封书的折腾你。。。。。朱棣为此大伤脑精,他开始知道控制这些臣子,想自己独立办点事不是容易的事。
朱棣以后,每个皇帝基本都受过正统教育,读过圣贤书,他们一上任就知道要勤政爱民。所以刚上任的皇帝,一般都会听从文官的建议,改革弊政,推行新政。使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可惜不是皇帝不想这样干,他干着干着就会逐渐发现,皇帝只不过是文官集团的傀儡而已,万事都做不了主。成化帝就很明显,上任三个月积极勤政,以后就不对了,他开始知道用外戚宦官集团来制衡文官集团,在几股势力交错权力制约过程中,皇帝其实是一个很孤立的的角色。而文官集团书写的历史中,这时候的皇帝就会被写得很坏,怠政、任用宵小,宠幸内侍等等名词都会被搬上史书。
明朝自始至终只有弘治一任皇帝是甘心做文官集团的傀儡的,于是他就变成了史书上的明君。
武宗是个的怪诞角色,其实是一个个性皇帝,他用牛皮糖的方式与文官集团绕圈子。
嘉靖一上任就和文官集团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目的是重拾皇帝应有的威信。春秋明君晋悼公未上任之时与诸卿说过一句话:你们如果各为犬牙,把我当傀儡,那我这个主公不干也罢,我回成周去。诸卿相互告诫,认为新君不同以前,谨慎为上。嘉靖未上任时也来过这么一手,未从文官的要求而行太子即位之礼:你们硬要我走这个门,我就回安陆继续当藩王。杨廷和知道这个皇帝不好控制,于是就开始了和嘉靖牛皮糖的历程。嘉靖也知道用一般宵小、宦官来对抗文官集团没什么用,只能一人独抗。这一抗就是20年,那帮人一个个都是人精,嘉靖是人精中的人精,不过一个人精中的人精对抗那么多的人精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20年抗下来人精中的人精也吃不消。于是开始了不上朝。文官书写的历史,嘉靖又变成了昏君。
隆庆根本就是根木头。高拱张居正全权代理朝政。
万历亲信张居正。张居正死后,万历立刻变脸,打算亲政。但是在亲政中发现,文官集团其实很难控制。万历时期的文官集团比嘉靖时期又有不同,明朝哲学思想破天荒的大发展,一个个个性独立鲜活的官员形象,在皇帝面前简直就是一群不听话的牛鬼蛇神。万历时期的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有固定势力的党派,万历要对付这些党派已经疲于奔命。万历以前的内阁是文官集团的首领,万历时期的内阁已经变成了这些党派攻击的对象,连内阁的位置都不好做了。下野的顾宪成公开发书说张居正是独裁的元凶!王锡爵、赵南星。。。。连内阁的位置都不敢座,人人抢的大元宝变成了烫手山芋人人要扔。每一个内阁首辅都如坐针毡,内阁成了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夹心面包。皇帝被架空的时代已经变成了内阁也被架空的时代,所谓的哲学圣人在暗处摇手操控朝政。人人平等,百姓日用即是天理,非君浪潮,对抗独裁,反君主专制等等的思想已经形成潮流势力。公天下以选举,虚君罢内阁六部分权等等政治设想已经出台。种种原因造成了明末的巨变。
清朝是一个和明朝大不同的时代,清朝对思想的控制禁锢,对中国思想的发展是毁灭性的打击。从上至下的完全制约,清朝的官员,没有思想的机器而已。什么制度,什么程序---空架子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