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谈孔明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 小生在此献丑了,写的不好,诸位勿见怪。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8 21: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基本同意丞相的看法,再说两句:

诸葛亮首次北伐,由于魏国疏于防备,且有“三郡判魏应亮”,当时的形势应该说非常好的,要不是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局被动,陇右得而复失,则只需隔断陇道,再平河西,然后花三五年招兵买马,整治军备。如此,取得实力上的均衡,进可以与汉中两路夹击关中,与魏决战,高祖之业或可再现;退则可保左翼之安全,避免后期邓艾陇右兵团的威胁。

然而,大好形势一去,再无机会,此后诸葛几次北上,或东或西,给魏国飘忽不定之疑,一方面是想凭自身能力再觅胜机,寻求魏主力决战之企图,但其眼光从来就没离开过陇右;另一方面由于攻城略地的可能性不大,这个意图已略显模糊,转变为破坏魏国的实力恢复,寓守以攻,故后期北伐不再单单是军事意图,还有很强的政治意图在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0 00: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马兄之言有些偏差!
第一点的“直接进攻”也就是进兵关中,如魏延之计,这是陷得越深越危险,肯定引起魏国的竭力反扑,一场大决战在所难免,蜀国胜算极低。

第二点的“全力防守”就不用多说,由于两国实力基数相差极大,同时休养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坐于待毙而已。

第三点的“以攻为守”就不一样,其目的是魏边远地区,你不理我蚕食,此消彼长,你理了就得从中央派兵,路途遥远,负担极重。也就是说双方同时一边发展一边消耗,魏国还必须也不让吴国坐大,简单点说就是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受,一个“拖”字,大家维持现状。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3 11: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得意孔明于2003-12-13, 9:58:33发表
1、当时东吴已占有交州、荊州等地,力量比原本的大不少。
2、当时东吴连宛都攻不到,更別提什么收复长安。
3、出师无名,长安是东吴的什么地?东吴有什么资格抢?难不成蜀汉是它的手下??

得意好象没看清楚,帖里说的是“魏利用吴来达到收复长安的目的”,可不是说东吴想抢长安。当然,如果机会成熟,条件许可,孙权是会毫不犹豫地参与争斗的,这不需要什么资格,也谈不上什么师出有名或无名,政治斗争就是如此,争霸天下也必须如此。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3 12: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对于第一点,我也不太赞同,蜀国若能全据关陇(有时间消化后),虽说从实力上来说还是魏国略占上风,但蜀处于形胜之地,诸葛亮非马超可比,蜀汉也不象凉州集团般一盘散砂,倒不必过分担心。

但是,外交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蜀汉实力暴涨,破坏了三国间势力均衡,吴蜀联盟唇亡齿寒的根基趋于淡化,偷袭荆州之事很可能重演,到底蜀国实力过分强大不合孙权利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3 15: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得意孔明于2003-12-13, 12:38:50发表
1、蜀汉占南中,实力也"涨"了起来,东吴有偷袭否?
2、当时东吴已占有交州等地,蜀吴混战后,荆州殘破,不少人都避难至交州等地,而且交州等地亦是当时的海外商业点,孙吴不也是实力暴涨吗?

一、南中本是蜀国的,是平叛,不是占领,也没带来多大的势力扩张。
二、即使如此,雍闿将张裔缚送到东吴,孙权不是任命他为永昌太守吗?而且“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摆明了就是要干涉蜀汉内政。
三、交州本就在东吴势力圈内,和南中一样,要不是地理位置不允许,诸葛亮不插手才是政治低能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3 16: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得意孔明于2003-12-13, 16:00:15发表
二、它干涉到吗?
三、之前,士燮犹如半独立政权把持住交州,他去世后不久,才是属于东吴。

一、现在讨论是是孙权有没可能,有可能不等于一定做,一定做也不等于一定成,别人都摆开架势了,有了行动了,你考虑问题时难道还不考虑这个吗?
二、我说的是势力范围,不是占不占的问题,这和辽东公孙一样。再说士燮兄弟早在建安十六年步骘任交州刺史时就已经“相率供命”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3 22: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怎么能说吴国没尽力呢?赤壁之战后,孙权亲临前线都有十一次之多,而且几次大战兵力不是十万,也有七八万,以东吴的两线作战,能动员这么多兵力应该说是倾巢出动了。

至于撤退,这和能力、运气以及战场形势有关,没有进展或者吃了败仗难道还不撤退,诸葛亮不也攻陈仓不下而退吗,总不能说孙权无聊到发动几万大军去前线做做样子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6 21: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得意孔明于2003-12-16, 17:20:38发表
只是有人把魏明帝的一次东征当是宝 。。。

什么啊!怎么就只提那一次呢?
要知道,整个后三国时期魏吴大规模交战的次数远多于曹刘交兵(注意:不要包括姜维在陇右的小打小闹,那根本就没动摇曹魏筋骨),吴攻魏,魏也攻吴。魏攻蜀可只有三次,两次雷声大雨点小,第三次就把蜀给灭了;反观魏攻吴,多次都是大规模出动,曹家祖孙三代还都有过亲征。

仔细比较一下,要不是吴对魏的威胁更大,会这样吗?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22: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56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