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试论姜维误国二三事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17 14: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力上的差距悬殊和政治上的君昏臣暗,虽说以其局促一隅的积弱态势,没有大智慧是无力回天的,然而,综观姜维的作为,却是有意无意中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一、        不识时机,盲目北伐。

提到北伐,很多人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说什么劳而无功,空费国力等等,其实掌握时机的北伐是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的。诸葛亮出祁山,其目的在于蚕食雍凉,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首度北伐因失街亭葬送大好形势。此后,除了以其自身能力而存万分之一侥幸外,最主要的意图变为干扰魏国,破坏其国力发展,否则以双方悬殊实力基数,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观曹魏每次只能以三五万人应付,无法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一举破敌,且其国内对兴师出兵的担忧不满之声时有所闻,可以说基本达到战略目的。

然而,自蒋琬执政以后,十二年间,只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行动外,再无所作为,除了因“实不如前人”的担忧外,其对北伐的积极意义也认识不足,导致给了魏国休养生息的机会。特别是陇右地区,有了大量驻军的条件,不需每次再从中央增援,吕蒙劝孙权取皖城时所说“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正是这个道理。到了费祎掌权,曹魏不仅有余力应变,在陇右也屯集了精锐的郭淮、邓艾兵团,北伐时机已经不复存在,其对姜维的节制可谓无心办了好事。

但是,姜维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心只想效仿诸葛北伐,完全不顾形势的变异,九伐中原,虽偶有小胜,只是在给魏国搔痒而已,而自身的损失却极大,把国家搞得疲惫不堪。此时最佳选择无疑是休兵劝农,待机而发,至不济也可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但姜维知进不知退,观其兴师之频,完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为北伐而北伐,说他根本就毫无战略局面的敏锐嗅觉一点都不为过。

二、        只知军务,不知政略。

蜀政腐败昏暗,罪魁恶首当然是黄皓了,至于后主,不论是诸葛亮,还是蒋费姜执政,从没见其扯后腿、穿小鞋的举措,有也是因其朱紫难辩,纵容维护之过罢了。但是黄皓为何能够把持朝政、朋党为奸呢?蒋费时期可没见此,只能说明姜维的政治上的无能。

姜维虽说是个外来的降将,但却深受诸葛亮赏识,不能说其毫无政治背景,而蒋费对他也是极力栽培,并把执政权利也交给了他,而观其权力的顺利移交,蜀国的上上下下应该也都支持认可。

政务总要有人治理,权势也总有人觊觎,姜维只顾领兵在外,可二三十来年却没能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政治精英,被人把权力掏空,并据此走上邪路。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后院起火,还谈什么北伐恢复汉室。

而其军权在手,不知道“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不能大刀阔斧,匡政局、正视听,只是避祸沓中,种麦娱生,当一个甩手掌柜,还给敌国攻击之隙,误己误国。

三、        铤而走险、志大才疏。

说到魏国攻击,不得不提及“实兵诸围”和“敛兵聚谷”的争论,我认为形势不一,王平的兴势之役的战法已不可取,理由有三:一是此次魏国准备期年,不似前次的仓猝出动;二是姜维兵力不足,后方不稳,且无前次费祎的大举增援;第三最为关键,是此次多了邓艾的陇右兵团攻击阴平左翼,在汉中外围拒敌的设想不可能实现。

但是,姜维在知道魏国将要入侵大半年,却依旧羁留沓中,远离主要战场,应变迟缓,不仅导致被邓艾追击,至有强川口之败,损兵折将;而且轻易丢失阳安关,让魏军得了大量补给,战略意图也全盘落空,即使钟会攻剑阁不下而粮尽退兵,由于与汉乐二城距离很远,无法充分配合,追击战果也不可能很大。最后是致东汉时期的经验教训于不顾,疏忽了阴平小道的防御,给了邓艾偷袭成功的机会。

读演义看到姜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和其“胆如斗大”,深深为那股悲壮之英雄气而感动。但细思之下,姜维荷上将之任,董督一国之政,既无力保住弱蜀,却有着许许多多的战略错误,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以上是我计划中的蜀汉国家战略的变迁历程中的一些思路,不太成熟,敬请方家指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17 19: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首先,北伐本来是极佳的安全战略,可到了姜维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你是举全国之力对抗人家一处啊,魏国关陇地区是也有损失,可其关东却丝毫无损于发展,这和诸葛亮时已经不一样,魏国也没再从中央增援,更不需要因此后勤保障而带来的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其实力依旧在不停上涨,可蜀国却越打越弱。

其次,北伐也不是姜维的本职工作,身为大将军,考虑的应是整个国家的战略安全,北伐只是一种手段而已,深迷其中,忠义是体现了,可把本末倒置,放任政局不管,使之搞得一塌糊涂,不能不说他严重失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18 13: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是种好品格,可若过分了,不分条件、不分时段烂用了,可就变成蛮干,何况还致其他一切于不顾,更是不可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18 19: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清澈秋水于2003-11-18, 06:20 PM发表
那么逆境之下,大家都学刘禅同志好了~
或者说刘璋也行,总之可以保得小命一条。呵呵。

什么叫过犹不及?为什么思考问题一定是非此即彼呢?逆境中就只有北伐才算是自强不息的表现吗?不北伐就一定要象刘禅那样乐不思蜀吗?请仔细看看帖子,“休士劝农,待机而发”,可没说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QUOTE:
原帖由清澈秋水于2003-11-18, 06:20 PM发表
无疑,没有理想的人生,从他人看来是可悲的。
姜维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没有其他人愿意背负和他一样的沉重……夏侯霸除外。

前一句说得很好,可后一句就不见得。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蜀汉之安危,而不是北伐之本身,更不是为北伐而北伐之虚名。
为将之道,不知进退,不懂一时之退让,寻求再次的奋前,不能称之为负责、有识。刘邦若不能暂时委屈入蜀,何来汉家三百年之基业;拓拔珪若盲目出兵中原,早就灭于强燕了。只懂做扑火之飞蛾,去寻求那一刻灿烂的,固然美丽悲壮,可于事何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18 21: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悲风所言基本赞同。姜维几十年殆精竭虑,独撑风雨飘摇之弱蜀,若无姜维,可能蜀汉早早灭亡,可我并无打算否定其功绩,说的只是其错误,这根本就是两码事。题目我也是用个小小的“二三事”。

如果姜维只是一个普通武将,那么除了第3点军事上的失误外,第1、2这两点就和他没多大关系,但是,姜维是处在一人之下,万人至上,肩负着一国生死存亡之重任,不仅应考虑军略,更重要的是应考虑政略,可他在这两方面都有着不可饶恕的错误。

请注意,我这里只议论姜维执政上的得失,并不是评价其功过。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18 21: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KYOKO于2003-11-18, 09:34 PM发表
休士劝农,待机而发
话虽如此,但依我看来,曹魏(晋)统一全国是必然

这个没什么可说,历史本来就是如此。
我只是探讨姜维在政略军略上的不足之处,如果说,北伐是姜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想说的是,大将军更是其不能承受之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0 00: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雨霖,就先说说战术上:
姜维的战略意图是依托阳安关和汉乐二城的有利地形,阻击魏国,这种部署并无不妥,然而在计划上顾东不顾西,执行中疏忽大意,远离主战场,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阴平方向,邓艾的陇右兵团参与攻击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可姜维却首鼠两端,无完整的战术安排。如果说他滞留沓中是准备亲自抵抗邓艾,可为何是一接到消息就马上东撤,那时阳安关可没丢失,他也是在孔函谷西端的强川口和邓艾接战的,是在退却中被追及的;如果不是,那更难理解:一是请求后主增派援兵是早在一年前的事,有没有落实姜维应该很清楚,可他为何毫无应变措施,东移汉中并不象成都一样,黄皓无法威胁到处于军中的他的安全。二是武都虽立围守,但战术意图不明,是战则无足够兵力,是撤却又会断了自己归路,导致廖化闻知诸葛绪向武威而在阴平住待月余,以保证姜维后路,但失去增援阳安关的时机。第三当然还是怎样阻击邓艾的问题了,廖化的兵出阴平桥,更多的是为姜维掩护,而不是冲着邓艾而去的,如果到此时才做安排,是不是发应迟缓,更何况忘了影响整个战局的致命的阴平小道。所以说姜维是只计划东线的钟会,却忘了中线的诸葛绪和西线的邓艾,到头来变得东西都顾不上。

其实按姜维的部署,他应该早早离开沓中,派遣得力将领在白水一线布防,武都阴平诸围固守牵制延缓敌中西兵团,自己则亲帅主力进驻阳安关,将总预备队控制在汉寿,随时准备增援这两个方向,同时,要求江油守军加强阴平小道的监控,才是完全之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0 00: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接着说说政略上:
姜维是在延熙十年“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的,也就是所谓的宰相了,而陈祗是在十四年吕义死了后才开始当尚书令的,一共当了七年不到,黄皓也是此间开始弄权的,前两年姑且不论,费祎在十六年死后,姜维就是首辅,他凭什么掌权的,只能说明拥护姜维的势力不小,而且在景耀元年陈祗死后,董蕨樊建先后当尚书令,他们不仅是忠心办事,还大力支撑着姜维北伐,如果姜维有点政治头脑(即使有也没表现),多用点心思在政务上,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又有那么多人支持,早就可以清除黄皓的干预朝政了。

姜维在青年时期就入蜀,身居要位几十年,怎能说他没有资历;其长期担任军事首脑,也不能说是没有部属的;且以其地位,如果真没有权威,不说坐不上那个位置,当上了更是只能说明他没有能力;至于有没有亲朋好友,更多取决于个人魅力,人家乞丐都还有几个伴,你不会告诉我姜维真的那么烂,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吧。

而且,蜀汉官员对待姜维也不是那种除之而后快的眼神,只是对他穷兵黩武、空耗国力的不满,是属于政见上的不同。姜维的上台是他们的支持,最有看法的北伐也没见拖后腿过,象张翼等虽反对,却也和他出生入死。即使是和黄皓狼狈为奸的陈祗和阎宇(此人评价还可),也是一样,有想法只是想夺姜维的军权,执行另一种方略罢了。

还有昏庸的刘禅,后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宽容的皇帝了,只要能享乐,他才懒得管权不权呢(有人说“此间乐,不思蜀”时才是他真正为自个活着),姜维战败学诸葛上书自贬,后主找到机会就马上让他官复原职,姜维完全不必担心什么功高震主,也不会有诸葛恪的故事发生,如果这点都看不透,只能怪他自个的眼光。至于糊涂地让黄皓谢罪,估计他也知道社稷江山要倚重姜维,又喜欢黄皓,天真地想让两人和好而已。

最后是臭名昭著的黄皓,把蜀汉政局搞得乌烟瘴气确实是他,但说亡国这笔账由他来承担实在太抬举他了。黄皓的罪责在于把后主引上斜路,怂恿着后主花天酒地,再有就是弄弄权搞腐败,把国家财政搞的一塌糊涂,逼良为娼应有之,残害忠良却少见,恰当一点地说应该是有心无胆,至少还没有行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0 03: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清澈秋水于2003-11-19, 15:07:33发表
No No No  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你的assumption是基于“蜀国还有救”这个大前提上的
我的assumption是基于“蜀国必定灭亡”这个大前提上的

那个单词好难懂啊,大致意思是猜的,恐怕是你误解了我。
统一是大势,这是历史必然,我可没说蜀国就会有救,光从国力比较而言,其灭亡只在早晚的事。但是军事上没有绝对可言,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上起死回生比比皆是,当然前提是弱小一方不犯错,而强大一方却错误不断。

可是姜维的蜀国呢?自己都无法保证自己,怎么能等来对方犯错呢?再说,即使魏国不犯迷糊,要是自己不出差错,起码可以延缓灭亡的脚步,注意,只是“延缓”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0 07: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最后当然是北伐上:
此问题争议最大。姜维的北伐和诸葛北伐表面上的意图是一样的,都是争夺雍凉,可实质的内容却是有所差异。晓林兄已经指出他们之间在战术使用层面上的不同,我认为主要还在于战略指导思想上的不同。诸葛北伐虽然目标也是直指雍凉,可其更深层次的意图还包含着破坏曹魏发展国力;反观姜维,除了争夺雍凉这一点上相同外,他既没有也不可能做到干扰魏国(这在主帖已有分析)。

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一切军事行动都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也是要达到一定的政治企图。不论何种政权,生存永远是摆在第一位,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诸葛亮通过八年治蜀,基本消除内部矛盾,此时最高政治目的就是扩大实力,或者是削弱敌人,出兵北伐是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途径;可姜维呢,国内政坛紊乱,权臣宦官勾结弄权,自身存亡都成问题,其首要任务应在于整治朝纲,再图发展。

还有一个差异是两者的行动指导方针不同。诸葛亮的北伐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也是在有计划、有能力达到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姜维就根本不是,其北伐更多的是在仿照诸葛亮,且学的只是表面形式,没有一个完整可行的方案,在开疆拓土不太可能的情况下,仍然连年兴师,不仅无法削弱敌人,反而削弱自己。

再次强调一下,不盲目北伐并非不北伐,更不是闭关偏安。隗嚣的例子只能说明人无远志,必有近忧,情况更恶劣却成功的有刘邦可以借鉴。其他前面已经谈了很多,就不再赘述了。

顺便也说说轰轰烈烈。如果是没有退路,或者是牺牲自己,可以换取更高利益,这种董存瑞式的轰轰烈烈值得赞叹、值得肃然起敬。可如果不顾国家全盘利益,只是所谓竭忠全义的自我表现,或许可博个精忠之名,但不能称之为报国,现在看来,岳飞式的愚忠对己对国都是不利。而且,默默无闻,尽心尽力为国作出最大的贡献,也同样是一样宗臣的体现。只不过很多人更喜欢前一种,姜维应该也与此类沾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1 02: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雨霖于2003-11-20, 15:08:35发表
请求后主增派援兵是早在一年前的事?不是吧?是在景耀六年,正是邓钟分兵进攻的同一年。

司马昭是在景耀五年(魏景元三年)冬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筹备伐蜀事宜的,姜维也马上知道并料定其将侵,故上书做了安排,《姜维传》是说六年,《通鉴》列在五年,应在年头年尾间(大概是姜维上书在五年底,蜀庭收到在六年头),而魏国做出军事安排是在六年春,但实际开始行动却是在秋八月,之间的间隔有八九个月,我原来用“近年”,后来语句表达改了,把“近”字给去掉,不过意思是差不多,反正时间是很长就行。

QUOTE:
原帖由雨霖于2003-11-20, 15:08:35发表
一接到消息就马上东撤?不是吧?其实是姜维在得知钟会大军已完全进入汉中的时候才回撤的。若等关口已破再回去不嫌太迟了吗,汉中防御战略还不彻底破产?

呵呵!抠得很紧,不过完全弄反了我的意思,你这段话正好为我做注脚。没错啊!我说的正是姜维根本就没有在沓中对付邓艾的打算(对付邓艾可是你说的可能,自相矛盾了吧)。再者,等姜维接到消息,钟会当然已经进入汉中了,姜维不可能神通到钟会一动他就知道,这可是相隔上千里路啊!

还有,“钟会诸军已入汉中”是有两种意思:一是钟会整个兵团,不论前军后军都全部到达;二是钟会的各路部队是都到达,或快或慢,但后军还在路上。至于所谓的“消息”还有第三种,那就是洛阳的探子在魏国发兵时送来的。

第一种太不合理,根本就是对姜维能力的侮辱,可以排除;第二种有可能,但陇右兵团所在的狄道比洛阳离沓中要近的多,邓艾应已经把姜维拖住,而且若此时再想去增援关口,只能说明姜维当断不断,首鼠两端;第三种也有可能,但有点早,除非邓艾和钟会同时出动,否则无法追到姜维,可相距那么远凭什么协调呢。

除非中间某个环节出了差错,否则姜维东撤应在二三种可能之间。有本《三国志补》说姜维是得到洛阳来的报告后,算好邓艾从接到命令再出动的时间而安排撤军的,可惜邓艾提早几天出兵,姜维在孔函谷西口被王欣追到,导致赵广断后战死。这个解释虽不一定准确,但也比较合理。只不过说姜维的耽搁是因缺粮等待麦熟,而邓艾也是据此做出部署的,种麦种成缺粮让人想不通罢了(你不小心给了个论据,我也给你找个理由,笑!)。

那个计划如果你也觉得无懈可击,那很好。邓艾长期和姜维作对,他们之间应该都十分熟悉,而且邓艾是征西将军,督关右诸军事,征蜀他肯定是要参加的,想到这点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事后诸葛,而且姜维的能力可强我太多,这样的计划对他来说太容易了,可为何没有任何应变措施呢?只能说他的部署有漏洞,顾东不顾西。

至于阴平防御,《三国演义辞典》认为江油关就是诸葛亮布置戍卫的,不论是否属实,起码还有200年前刘秀平川可以参照吗,以姜维的学问不可能不知。

关于姜维之所以选择沓中种麦,而且羁留不归,一直是个困惑,考虑到沓中的地理位置,我推断,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其内心深处始终惦记着北伐,惦记着陇右,邓艾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还想从哪里出兵祁山。既然是攻不是守,那对其没有部署西线防御,也没有注意阴平方向,就可以很好理解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1 11: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KYOKO于2003-11-21, 9:13:07发表

QUOTE:
原帖由雨霖于2003-11-20, 8:25:02发表
岳飞式的愚忠对己对国都是不利
不敢苟同。莫非投降卖国倒是促进统一,维护和平,大大的为国为民啊!

亦不敢苟同。不是君子,就难道一定是小人吗?!~

K兄所言极是!
为何都喜欢断章取义,不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呢?而且也总爱走极端,非此及彼,看来有必要详细解释一下:

我说岳飞愚忠是指他不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要理会那狗屁的十二道金牌,也就不会被“莫须有”害死风波亭,这是对己不利;只需他学学人家姜维,也来个坐拥军中,甚至是“听调不听宣”,看你能奈我何,要是强硬点再加上些高明的政治手段,搞得好还能吓得秦侩之流轻易不敢转什么坏心思,保住了岳家军,就能为国孝忠,可他只知图那虚幻的忠名,对国家能带来的只是伤害削弱,这就是对国不利。

怎么凡事都喜欢往歪处想,不仅扯到卖国投降,还扯什么阻碍和平统一,真是荒谬!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1 11: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我是在论述所谓轰轰烈烈、尽忠竭义时,把岳飞和姜维联系起来说的,可不是和谯周同志联系,怎么就想到投降的字眼,对姜维可就太没信心了。不过理解就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2 07: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是不能把谯周和秦桧之流相提并论,因为谯周所处是穷途末路之蜀汉,而秦桧败坏的是一个还有希望的国家,但也不能赞同伯言之言。

如果谯周的出发点是从百姓、民族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那就无可指责,可实际上其考虑的恐怕更多的是自身利益,或者说是其代表的阶层的利益,这是过去统治集团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要不在此之前为何没见其做出什么利民之事,所谓的人民在他的嘴中只是个借口,图谶之说更是个幌子而已。而且,蜀汉标榜的是汉朝的延续,是全国性的,其劝主投降和卖国于外族没什么两样,这种精神并不值得推崇,其行为也是无可谅解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3 21: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张文远驾到,欢迎!有空请看看逍遥津一文,指点一二。

言归正传。姜维北伐实属不易,其战绩也还说得过去,但和理想中的要求相去甚远,若他选择殉国的方式是此,则他不得不受到误国的指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到了大将军这个位置,身为首席辅政大臣,纵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不高,更应在国政上兢兢业业,马虎不得,要不你干脆退位让贤。正如一个地方长官,只知道去生产第一线插秧种田,拼死拼活,也不能称之为称职,甚或是渎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3 23: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对姜维的评价,我从没把他低估过,其尽忠报国之心,拳拳在目,这点我是十分佩服,也是十分赞赏的。
的确,他们的所作所为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那么轻松,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应该把功过分开看待,既不能抹煞他的功绩,也不能因此就无视他的失误。从这点来看,诸葛瞻既是个殉国者,也是个误国罪臣。
至于退位让贤之说,只是一种比拟,我也认为当时没有人能比他强,但是,以姜维所处位置及其能力,他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些,这就是我对他的吹毛求疵,也是我所要表达的意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5 12: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说数月也对,不过这数月是八九个月,而不是三两个月,你对此处记载理解有些偏差:

1、魏国的行动是:五年冬决定攻蜀(现代名词叫立项),六年夏五月确定军事行动计划(定案),秋八月开始出兵(实施)。

2、姜维表:“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正是以其经验和眼光对钟会动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如果真等到五月魏军正式进入筹备阶段再做出反应,那姜维也太笨了。

3、《华阳国志》的记载也没错,只是把五月确定的方案放在战略打算时一起说,容易产生歧义罢了,不过注意“夏,艾入沓中,会向骆谷”中有个“将”字,也表明是在准备,没有开始行动。

4、也是在五月,廖化张翼才开始准备增援的,也才有廖化在阴平滞留月余,同时1-5月这段时间也就是所谓的黄皓“启后主寝其事”的时段。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2-21 22: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陈书虽名“志”,偏偏就是没有志,三国官职很难让人说得清清楚楚,不过蜀承汉制这是公认的一种印象,而按汉制,权力最大的并不是外朝的三公,而是握有实权的“录尚书事”,自霍光以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之后,权力往往是掌握在兼录尚书事的大将军手中。

蜀汉自诸葛亮之后,就不再设丞相一职(很可能是无人敢和诸葛比肩),大将军录尚书事就是实际最高官僚,蒋琬、费袆如是,姜维也不例外,为什么要在费袆死后还把罪过让他背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2-21 23: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尚书令是尚书台长官,和“录尚书事”是两回事,没有姜维去职的记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1-19 23: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宇文于2005-01-19, 23:18:22发表
北伐是猪哥的战略方针,作为资历尚浅的军事继承人,如果姜维不执行的话,他恐怕根本就坐不住大将军这个位置;政略,同样因为资历问题,恐怕连蒋琬、费袆都做不到(也不敢做吧?),姜维又能做到什么呢
至于“铤而走险、志大才疏”,魏国对姜维的评价并不低啊,只是遇到劲敌罢了

您忘了中间十二年是怎么过的吗?可曾有谁因为姜维不北伐而反对他吗?倒是时常听到劝他不要北伐的声音,至于蒋费,人家可没有后院起火之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1-21 01: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赵子龙♀于2005-01-20, 23:25:58发表
本人不敢苟同楼主的标题,姜维可能是有失误,但那也就是战略上的,谈不上误国,相反如果没有姜维的话,猪哥死,蜀灭

谈仔细点,要有理有据,别光轻易下结论,凭什么认为武侯死蜀灭,可知道武侯死时姜维在干什么?蜀汉又是谁当家?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7 13: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37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