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15 21: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发帖:得意孔明

关公当时有假节钺,有很大的兵权和权力。诸葛亮在刘备转变集团性质的时候,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三国志 。诸葛亮传>曰:"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刚刚有点规模的刘备政权里有限的人力资源不但不能够充分协作,相反相互掣肘,朋党之风盛行??举几个反例便足以推翻你此说:

<三国志 。霍王向张杨费传>曰:"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三国志 。董刘马陈董吕传>曰:"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杨仪负责的是退军节度,政治继任人相继是蒋琬、费祎,军事继任人是姜维,你的那段"史实上的诸葛亮......适逢其会罢了。"全是主观臆测,请问你有何证据?

关于费祎的能力,自己去看看<三国志 。蒋琬费祎姜维传>。

说刘禅“乐不思蜀”是作假完全是意见而已,有什么证据证明刘禅“乐不思蜀”只是作假?阿斗才是中国知识阶级理想的明君?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15 21: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发帖:青蓝

从楼主对隆中对的评论,很清楚的知道楼主并不明白隆中对的战略意图。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一句话到底哪方是牵制哪方是主力进攻,别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给骗倒了,那是形成两面夹攻之势,使魏不能首尾相接应,并非是以荆州之军牵敌,益州之众攻敌。夹击和牵制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对于楼主所言将都城建于荆州这个建议,我只能说那不过是楼主的短见。
首先,荆州刘备所拥有的,不过就是贫瘠的数郡而已,关羽那点兵力镇守,尚且还会擅自向吴方取粮。若建都于此。。。粮食问题就已经是个最大的问题。这是其一。
试想如每有大战皆需要益州大兴运粮,不但劳民伤财,路途更要遥远难行,又怎么能应付得了战时所需?   
再次,荆州是立国之地吗?荆州两面受敌,又无任何屏障御敌,会有人把首都建在如此不稳的临敌地区吗?当然是立于方便调度而又不在临战地区的城合适了。而益荆两州,由于道路问题,只能两处只选一处,而荆州又只得一半,久经战事,生产力并不足以立都于此,并且从益州运输各物资去都城又耗费财力物力,比较起来,当然是益州比较方便调度和管理。此其二也

而且荆州防线长而战争面广,而且尽处于平缓地形,不利于与魏国野战,非能长久之策。而北荆州、宛等地又离魏国都城相近,增援不须花费大量的财力和时间便可到达,若建都于此,魏国随时可以跟蜀国长期持久战,反正益州的非主力部队对关中威胁并不大,只要派大将守住要道便可。并且如此即使能煽动吴国同时进攻,魏国也可以慢慢调度了。因为荆州和合肥距离比之秦川与合肥的距离简直就是以倍数论。这样反而是大大减轻了魏国压力,于敌有利而于我无利,此其三也。(立都于荆州曹操率大众来讨在南郡这平原地形刘备有什么信心能够跟曹操抗衡?)

缘于此三点,便已经足够说明立都益州是正确之举。立都于荆州,也许刘备会败于其在位之时也说不定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15 21: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发帖:青蓝

最后,不能不说说刘备的儿子刘禅。刘禅作为蜀国的亡国之君,能够得终其天年,与他的“乐不思蜀”是分不开的。刘禅在作假上绝对是要超过刘备的,仅仅是在司马昭的面前说“此间乐,不思蜀”,肯定是不能够完全取信于司马氏的。后来他原先的臣子帮助他完成了这个谎言,也就是第二天向司马昭表明思蜀,让司马昭觉得他当初说的是真心话。人们最容易受骗的时候,就是他们自己自认为聪明的时候,人们自认为自己聪明的时候有两个:一个觉得自己骗别人骗成功的时候;一个是觉得自己识破了别人的谎言的时候。刘阿斗就是靠这个骗过了狡猾的司马昭,得终其天年,也最终骗了几千年的中国人,说他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刘禅作为一个人来说,比东吴的孙皓和魏国曹丕以后的混蛋皇帝都要好得多,除了亡国,实在没有什么劣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斗才是中国知识阶级理想的明君,也就是那种传统评话中对军师或者宰相言听计从的老实人。阿斗对于诸葛亮及其后任者的信任和倚重公允地说是远远在齐桓公任用管仲之上的,《出师表》那种老子教训儿子的口气不是一般君主所能够受得了的。齐桓公手下可是开方和易牙三个人,阿斗不过在后来有一个反对者也说不出什么罪状的宦官黄皓。不是阿斗没有放权,是自比管仲的诸葛亮没有管仲的能力。非阿斗负仲父,是诸葛负阿斗罢了。 ”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於春秋,硃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允固辞不受。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
“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
“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不知谁负谁。。。。蜀国之亡,始于何也?黄皓为何得以专位?何以其荒谬之极(鬼巫所言,竟听信之!!)的意见亦常为刘禅所取?为何董允禁不止刘禅之近小人?

到底是刘禅真呆还是假呆呢?有目共睹了。什么?刘禅故意要亡国的?呵呵,您强。若是单看后来的依据乐不思蜀,您自当可以做出那等刘禅是有能之君的结论,但如果结合其生平好乐而远贤臣,亲小人而废政事上来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20 20:2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最优停时于2003-10-20, 17:32:04发表
感觉轮回兄作此系列文旨在娱己娱人罢,不曾想招来拥刘派秋雨掌门人的严厉批判。

我很喜欢轮回兄的文风,随意中却构架清晰(当然须不论观点正确与否), 期待下一篇!

秋雨掌门人给这个系列作个合集罢,翻起来方便一些。

冤!比窦娥还冤啊!最忧兄完全误会了。  
轮回兄漏了上半部分,后来又发了完整的一帖,这几篇回帖是得意和青蓝两兄对轮回兄先发的下半部分的回帖,我想把它们并在一起,可按时间顺序却跑到前面,不成体统,我就把它们剪下来重发,注明发帖人并在管理记录作了说明,哈哈!最忧兄可能没注意,把他们的功劳算到我头上了,真是不好意思。  

虽然我不怎认同轮回兄的观点,不过对其构思创意、文采笔调是非常欣赏的,早就在精华帖区做了该系列的链接了,大家可以很方便查看,同时热切期盼漫画系列第5卷。

另外,我自认比较客观公正(臭美!),并不盲目拥谁,美其名曰中立派(看!有人大喊:墙头草  ),但对奸臣贼子(糜芳、士仁)之类恨之入骨。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8 21: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7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