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东吴的长江防线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20 20: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写得很完整,鸡蛋里挑不出骨头,倒也不好回帖,只能先找个笔误

“(建安)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建业秣陵

呵呵!这里写反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23 01: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说“限江自保”。
对于江左政权,荆江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这有后代历史做出了证明,单单考虑东吴一方,夺得荆州不仅在国力上上升一个档次,而且进攻多了一条通道,防守则具备完整的长江防线,这是吕蒙的一贯的战略,同时也是东吴在东线碰壁后的转变。

然而,放在整个三国的大局下,就显得目光短浅和过于保守了。经过了一番较量,蜀汉力量大幅受挫,退缩为局促一隅,不再对曹魏带来决定性的威胁,北方的压力基本由东吴一方承担,而其增加的实力显然不具备两线作战的条件,由攻转守也是无可奈何,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当然,这种变化也不能全部归结于吕蒙,如果双方对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更深的认识和信任,刘备能够把关羽集团收缩到汉水上游,让孙权进驻荆州,在荆襄地区保持三方对峙,换取全力北上雍凉,而孙权有足够的耐心配合刘备攻占关中,如此,实力将更趋平衡,而蜀汉占据形胜之地,这是南北朝时期东、西魏及萧梁三国的态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23 01: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再说说“凡边要之地皆置督”
东吴大规模沿江置督屯守,基本是在夺取荆州之后,这也意味着孙权的战略已经由赤壁战后的积极进取变为消极防守,这种转变除了包括孙权在内的东吴高层固有的立国理念(孙策遗言很具代表性),鲁肃之死也是一个因素,更为关键的是东线战役的不理想。这涉及到合肥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我在谈逍遥津时有所阐述,转来大致说说。

合肥北通淮河,南达长江,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且其地处淮南重地,土地肥美,既利屯田戍边,又扼孙吴北取徐扬之路。孙权屡攻合肥,就是希望将前线向前推进,以合肥为北屏障,以巢湖为水军根据地,必要时可以让水军北入淮河攻魏。

对曹魏而言,合肥南控巢湖,遥望建业,能够对东吴构成威胁。曹魏随时可以自淮河调水军至巢湖集结整备,然后从濡须入长江攻吴。东吴不得不在濡须口夹水立坞,以防曹魏南下入江。同时,曹操时不时由合肥越巢湖发兵南下,把东吴的兵力和注意力长期率制于此,保长江一线大部分地区的安宁。魏吴接壤数千里,而十多年间只在此一隅发生战斗,道理概在于此。

基於合肥的重要性,魏吴两国在此地先后展开数次大战,烽火遍及合肥、濡须等地。曹魏南下,吴守濡须以拒;孙吴北上,魏守合肥以待。如果孙权能够在东线打开局面,恐怕也不会那么快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西线,孙刘联盟还可维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23 03: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到屯田,由于当时运输条件的落后,再加上边界线的连年战火,沿边大规模驻军几乎毫无可能,合肥如此重要的据点,曹操也只能留驻张辽的七千人马,用兵力不足来解释显然没有说服力,边兵屯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对比诸葛北伐时曹魏用中兵奔赴,到姜维时却有精锐的陇右兵团相抗衡,就是蒋费二十年内敛的结果。

皖城地处东吴建业和江陵这对哑铃型的中间,相当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可惜曹操一时的头脑发热,致使该地千里无人,后来朱光屯田的努力,就被吕蒙称之为“宜早除之”而孙权出动大军亲征,此后一直是东吴重要的屯田区之一,曹魏也一样多次派兵掩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24 00: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曹操垮台?太乐观了吧,这两个兵团对曹操来说根本就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关羽连徐晃都不一定对付得了,后面还有张辽以及曹操自己统帅的大军。

至于刘备让出荆州,我也认为基本上不大可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24 01: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夏侯渊集团是曹操留在西线的一支主力,在对付马超时发挥了很大作用,这点倒还说得过去,但夏侯渊败亡之后,曹操大军仍能让刘备只得依险固守,比双方的耐力。于禁的七军是赤壁战后重建的说法应该是出自于演义,难于为据,且没有证据表明曹操精锐部队已经大幅消耗。

ps:tdlzxq兄弟来了,这也回帖了,您不说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0-15 10: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移】原作者:贾图 2004-10-13, 14:17:12

QUOTE:
原帖由蓝啾啾于2004-10-12, 23:30:14发表
的確...把自己一國的命?#092;托付在其他國家的手上確實很難忍受...
但是東吳也忽略勒在陸路上...根本無法與蜀魏2國抗衡...憑吳國的陸戰能力...根本無法取下襄陽...戰略上確實沒錯...但是卻忽略勒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因素...

关于此观点小生正愁没有素材,繁请兄提供东吴兵卒陆战能力“根本無法與蜀魏2國抗衡”的战例表现。不用转冗长的帖子,只需指出哪些战例即可,宁缺毋滥,多谢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15:0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48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