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请教:关于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一问
性别:未知-离线 yangyan1612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3
编号 68906
注册 2006-5-16


发表于 2012-3-26 16: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古诗不需要对,他又对上了。意思就是叫你写标语,结果标语两句话对得很好,但标语又不是对联,贴出去就是似对非对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yan1612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3
编号 68906
注册 2006-5-16


发表于 2012-3-27 10: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错了,想当然了,转贴一下,原来似对非对是这么个意思

    似对非对,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文字看似对仗,其实并没有严格依存格律对仗,如唐诗《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乍看去似对,实则非对。沈祖棻先生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谓这种作法:“自然流动而不着力。”认为这是初唐七绝诗中一种鲜明的艺术风格。
    翻开一部《全唐诗》,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杜审言《赠苏书记诗》之“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再如其《渡湘江》之“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以及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更是整首“似对非对”。
    这样处理,无疑在有限的空间内,让文字显得更加紧凑而流畅,又不失活泼、自由的地方。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言:“似对不对,初唐标格。”即以不太严格的对句,表达了自然流丽的风姿。难怪沈祖棻先生要说“自然流动而不着力”,这种“流动”增强得正是文字整体的可读性。
    在诗中,尤其是首句大量出现“似对非对”,与诗之格律在首句和尾句的“放宽”不无关系。律诗讲求对仗,但首尾可以不顾,故在日常行吟间,原想追求整体对仗、协调的作者,便在首尾部分有意放宽了格律,巧妙运用“似对非对”,从而使句式在整齐中,不乏灵活。如白居易“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者,比比皆是。
    而如李白这样的无羁之人,更是不由格律束缚,将“似对非对”放置在了紧要的颔联,在《听蜀僧浚弹琴》中,一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是异常得涤人胸襟,尽管后世学者均称这是“变例”,但还是成就了千古名句的尊位。
    李白的狂狷,用杜甫的《狂夫》正作注角。“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从“万里桥”,到“百花潭”,经过“似对非对”,构成言语上的天作之合,尽管一联中接连出现四个生硬的地名,但却延展出层次,流动中不得感慨,“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 本帖最后由 yangyan1612 于 2012-3-27 10:47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6 06: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50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