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战河东——唐灭刘武周之战及初唐宫廷斗争,炎黄春秋,轩辕史话,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标题: 【讨论】战河东——唐灭刘武周之战及初唐宫廷斗争, 资料收集及讨论专用贴
性别:未知-离线 墨玉米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6707
注册 2004-4-12


发表于 2004-4-12 12: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萧MM:我想,分析这场战斗中,首先要对李渊这个人的性格及能力进行客观的定位。因为那时唐真正的决策着是李渊。
李渊首先是皇帝、开国皇帝、政治家、然后才是父亲,是隋朝的武将。
做为皇帝,心中要的是权、是江山,防的是篡位者;
开国皇帝,记忆中中国历史的开国皇帝大都是亲自上战场打天下的,但李渊除了开始打宋老生有亲自出征外,后鲜有亲征;
做为政治家,搞的是平衡,在平衡中发展;
做为父亲,虽说五个手指有长短,但太过偏心也是不能的;
做为武将,不能说李渊心中没有想亲自出马夺天下的欲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墨玉米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6707
注册 2004-4-12


发表于 2004-4-19 12: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萧MM:我认同你对性格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但我个人认为,由于开国皇帝的特殊性,在历史研究中可以提高性格史观对开国皇帝研究的权重比例。
开国皇帝的皇权不象继承父位的其他皇帝,几乎个个都是由于自身对于权力的追求,拼却身家性命造反起家的。他们在乱世中开国的成功,已经说明他们自身的超越一般英雄的非凡素质。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对权力的渴望、有雄心、有谋略(谋为权谋,略为策略)、有政治手腕及眼光、识人善用。至于某些人会对前述几项中的某项会突出些,但并不能说就缺少的其它几项。也就是说成功者,这几项缺一不可。
在世界法律史中,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帝国对刑法的贡献最多,而对民法的贡献可以说是忽略不计。这不是离题,我只是用此来说明中国统冶及政治的特色——对有胆大妄为、异想天开者是手下绝不容情的。统治者对于手中的权力是抓的相当紧的,任何有窥视之心的人都可诛可罚,绝不漏网。
那中国古代的民法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是族法家规来体现和执行。森严且详细的族法家规规范保护且维护着社会的正常秩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莫有不遵严者。正因为如此,封建家族和家长们对于嫡子的地位和权力,特别是嫡长子是相当重视也不容忽视的。
那为何中国古代开国的太子鲜有善终都呢?我个人认为是太子们离权力中心太近。而开国皇帝又都是视权力为第一的政治家。任何有窥视或威胁到他权力的言行举止都会引起激烈的惩罚。但朝臣们又想实现自已的价值,坐在座位上的不采用自已的主张,等着上坐的法定继承人可能有希望。于是太子们身不由已卷进了权力斗争。于是皇权的权威战胜了父子的亲情。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墨玉米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6707
注册 2004-4-12


发表于 2004-4-21 13: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承上)所以我个人认为,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太子李建成谋反,李渊是不会因这宠爱李世民或因其能干而改立太子的。但李渊防范太子李建成之心比防范李世民只有过而无不及。毕竟太子李建成是嫡长子,政治及宗法法定的继承人。搞政治要的是各方势力相互牵制且好为君所用,任由一方做大对已都不利。
不可否定的是。李渊是个慈父,他一心想要的是何全自已的孩子。李建成因杨文干谋反事件所累,使他怒火攻心,但他不象汉武帝那样,逼他自杀,只是将其下狱。如果不是慈父,李建成命难保也。
同样,我难以相信武德二年杀刘文静是为削李世民的权力之说。如果相国寺之事产主谋不是刘文静,那裴寂因何事说刘文静“性复粗险”?如果刘文静之死不是因裴寂的挑拨,那李世民登基后将裴寂流放,有人说裴寂谋反,李世民却认为自已有恩与裴寂,他不会对反对自已?李世民对裴寂恩在何处?
至于萧MM说在任命李世民前河东情况已糟的不能再糟这观点,我保留意见。
李世民任命是在武德二年十月二十日。在此之前,北方战场虽不乐观,但也有未见崩溃之前兆。如九月一日及三十日,延州总管段德操二次以少胜多,击退梁师都的入侵。十月初六,罗艺(李艺)在衡水击败窦建德。南方战场形势不错。九月杜伏威投降;许绍大败陈军;十月初八,庞玉征讨集州成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墨玉米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6707
注册 2004-4-12


发表于 2004-4-21 13: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亲爱的湘鬼:我也送你一句西方国王的话:“国王在上帝与法律之下。”
可你看我们这文明古国:“专制君主的“有为”造成的弊端太多。即使那些昏庸的君王也不会甘于“无为”,或主动或被动,都要“为”一番。”
唉,理想是美好的。但理想不代表现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墨玉米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6707
注册 2004-4-12


发表于 2004-4-22 18:1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04-21, 15:07:17发表

俄逢山羌为乱,或言反獠劫寂为主,太宗闻之曰:“我国家于寂有性命之恩,必不然矣。”未几,果称寂率家僮破贼。太宗思寂佐命之功,征入朝,会卒,时年六十。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国,应该指大唐,家,应该指李渊吧。不一定就是太宗对裴寂有恩。刘文静自然是死于裴寂挑拨,问题是挑拨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借机针对李世民?

如果相国寺之事产主谋不是刘文静,那裴寂因何事说刘文静“性复粗险”?  


不同意这段。你不是连什么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都不懂吧?如果罪名是真的,还叫什么冤杀?

四不大人,刘文静是以谋反罪被杀的。罪名可有的,可不是张汤的诛心之辞。所以裴寂只是挑拨,他又不是主审官,也不是李渊。

国是指大唐,家可能是指李渊,但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李世民。因为现在坐在龙椅上的是李世民。
国家于寂的性命之恩?具体指什么?裴寂对大唐的创建有功,在李渊朝中执政时也无大过,总体说来,武德年间政事还是平稳的,国库及军备是充实的。否则李唐何以得天下?当家人不容易,中医也有句治一经损一经之说。所以只能做最需要和最急迫的。李世民登基后对裴寂的指责我个人认为是政治上的迫害。因为武德的主政是其父李渊,裴寂他们只是具体的执行者。
个人认为裴寂在武德年间的最大错误只有二个,一是挑拨李渊杀了刘文静;二是自请去打刘武周,导致河东失陷。河东失陷,他已自请其罪,李渊不罚,那就算已经交待过了。那就只有挑拨杀刘文静了。
刘文静之子在其父平反后,李世民对他恩赐如此但仍因其父冤杀而谋反,是否可以做是因李世民不杀裴寂这个杀父原凶的不满呢?!(呵呵,对李渊我想他可不敢。)

如果相国寺之事产主谋不是刘文静,那裴寂因何事说刘文静“性复粗险”?
——这个推断弱了点。
同意是弱了点。但我实在是看不出史书上刘文静性复粗险的证剧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5 00: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35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