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涯转贴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讨论贴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32669-1-1.html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08-7-31 22: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09]



    至此,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全部遇害,史称“六君子之狱”。



    就算是最恶俗的电视剧,演到这里,坏人也该休息了。



    但魏忠贤实在是个超一流的反派,他还列出了另一张杀人名单。



    在这份名单上,有七个人的名字,分别是高攀龙、李应升、黄遵素、周宗建,缪昌期、周起元、周顺昌。



    这七位仁兄地位说高不高,就是平时骂魏公公时狠了点,但魏公公一口咬死,要把他们组团送到阎王那里去。



    六君子都搞定了,搞个七君子不成问题。



    春风得意、无往不胜的魏公公认为,他已经天下无敌了,可以把事情做绝做尽。



    魏忠贤错了。



    在一部相当胡扯的香港电影中,某大师曾反复说过句不太胡扯的话:凡事太尽,缘分必定早尽。



    刚开始的时候,事情是很顺利的,东林党的人势力没有,气节还是有的,不走也不逃,坐在家里等人来抓,李应升、周宗建,缪昌期、周起元等四人相继被捕,上路的时候还特高兴。



    因为在他们看来,坚持信念,被魏忠贤抓走,是光辉的荣誉。



    高攀龙更厉害,抓他的东厂特务还没来,他就上路了——自尽。



    在被捕前的那个夜晚,他整理衣冠,向北叩首,然后投水自杀。



    死前留有遗书一封,有言如下:可死,不可辱。



    在这七个人中,高攀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都是御史,缪昌期是翰林院谕德,周起元是应天巡抚,说起来,不太起眼的,就数周顺昌了。



    这位周先生曾吏部员外郎,论资历、权势,都是小字辈,但事态变化,正是由他而起。



    周顺昌,字景文,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嫉恶如仇。



    说起周兄,还有个哭笑不得的故事,当初他在外地当官,有一次人家请他看戏,开始挺高兴,结果看到一半,突然怒发冲冠,众目睽睽之下跳上舞台,抓住演员一顿暴打,打完就走。



    这位演员之所以被打,只是因为那天,他演的是秦桧。



    听说当年演白毛女的时候,通常是演着演着,下面突来一枪,把黄世仁同志干掉,看来是有历史传统的。



    连几百年前的秦桧都不放过,现成的魏忠贤当然没问题。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08-7-31 22: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0]



    其实最初名单上只有六个人,压根就没有周顺昌,他之所以成为候补,是因为当初魏大中过境时,他把魏先生请到家里,好吃好喝,还结了亲家,东厂特务想赶他走,结果他说:



    “你不知道世上有不怕死的人吗?!回去告诉魏忠贤,我叫周顺昌,只管找我!”



    后来东厂抓周起元的时候,他又站出来大骂魏忠贤,于是魏公公不高兴了,就派人去抓他。



    周顺昌是南直隶吴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周顺昌为人清廉,家里很穷,还很讲义气,经常给人帮忙,在当地名声很好。



    东厂特务估计不太了解这个情况,又觉得苏州人文绉绉的,好欺负,所以一到地方就搞潜规则,要周顺昌家给钱,还公开扬言,如果不给,就在半道把周顺昌给黑了。



    可惜周顺昌是真没钱,他本人也看得开,同样扬言:一文钱不给,能咋样?



    但是人民群众不干了,他们开始凑钱,有些贫困家庭把衣服都当了,只求东厂高抬贵手。



    这次带队抓人的东厂特务,名叫文之炳,可谓是王八蛋中的王八蛋,得寸进尺,竟然加价,要了还要。



    这就过于扯淡了,但为了周顺昌的安全,大家忍了。



    第二天,为抗议逮捕周顺昌,苏州举行罢市活动。



    要换个明白人,看到这个苗头,就该跑路,可这帮特务实在太过嚣张(或是太傻),一点不消停,还招摇过市欺负老百姓,为不连累周顺昌,大家又忍了。



    一天后,苏州市民涌上街头,为周顺昌送行,整整十几万人,差点把县衙挤垮,巡抚毛一鹭吓得不行,表示有话好好说。有人随即劝他,众怒难犯,不要抓周顺昌,上奏疏说句公道话。



    毛一鹭胆子比较小,得罪群众是不敢的,得罪魏忠贤自然也不敢,想来想去,一声都不敢出。



    所谓干柴烈火,大致就是这个样子,十几万人气势汹汹,就等一把火。



    于是文之炳先生挺身而出了,他大喊一声:



    “东厂逮人,鼠辈敢尔?”



    火点燃了。



     勒索、收钱不办事、欺负老百姓,十几万人站在眼前,还敢威胁人民群众,人蠢到这个份上,就无须再忍了。



    短暂的平静后,一个人走到了人群的前列,面对文之炳,问出了一个问题:



    “东厂逮人,是魏忠贤(魏监)的命令吗?”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08-8-5 08: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3]



犹豫的人



这五位平民英雄的壮举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魏忠贤害怕了,他以及他的阉党,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用历史书上的话说,是为粉碎阉党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比而言,第二个结果有点歪打正着:七君子里最后的幸存者黄尊素,逃过了一劫。



东林党两大智囊之一的黄尊素之所以能幸免,倒不是他足智多谋,把事情都搞定了,也不是魏忠贤怕事,不敢抓他,只是因为连颜佩韦等人都不知道,那天被他们打的人里,有几位兄弟是无辜的。



其实民变发生当天,抓周顺昌的特务和群众对峙时,有一批人恰好正经过苏州,这批人恰好也是特务——抓黄尊素的特务。



黄尊素是浙江余姚人,要到余姚,自然要经过苏州,于是就赶上了。



实在有点冤枉,这帮人既没捞钱,也没勒索,无非是过个路,可由于群众过于激动,过于能打,见到东厂装束的人就干,就把他们顺道也干了。



要说还是特务,那反应真是快,看见一群人朝自己冲过来,虽说不知怎么回事,立马就闪人了,被逼急了就往河里跳,总算是逃过了一劫。



可从河里出来后一摸,坏了,驾帖丢了。



所谓驾帖,大致相当于身份证加逮捕证,照眼下这情景,要是没有驾帖就跑去,能活着回来是不太正常的。想来想去,也就不去了。



于是黄尊素纳闷了,他早就得到消息,在家等人来抓,结果等十几天,人影都没有。



但黄尊素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明白一个道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躲是躲不过去的,大家都死了,一个人怎能独活呢?



于是他自己穿上了囚服,到衙门去报到,几个月后,他被许显纯拷打至死。



在黄尊素走前,叫来了自己的家人,向他们告别。



大家都很悲痛,只有一个人例外。



他的儿子黄宗羲镇定地说道:



“父亲若一去不归,儿子来日自当报仇!”



一年之后,他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黄尊素死了,东林党覆灭,“六君子”、“七君子”全部殉难,无一幸免,天下再无人与魏忠贤争锋。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08-8-5 08: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4]



纵观东林党的失败过程,其斗争策略,就是毫无策略,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输得那真叫彻底,局势基本是一边倒,朝廷是魏公公的,皇帝听魏公公的,似乎毫无胜利的机会。



事实上,机会还是有的,一个。



在东林党里,有一个特殊的人,此人既有皇帝的信任,又有足以扳倒魏忠贤的实力——孙承宗。



在得知杨涟被抓后,孙承宗非常愤怒,当即决定弹劾魏忠贤。



但他想了一下,便改变了主意。



孙承宗很狡猾,他明白上书是毫无作用的,他不会再犯杨涟的错误,决定使用另一个方法。



天启四年(1625)十一月,孙承宗开始向京城进发,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找皇帝上访告状。



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朱木匠天天干木匠活,不大见人,还有魏管家帮他闭门谢客,想见他老人家一面,实在难如登天。



但孙承宗不存在这个问题,打小他就教朱木匠读书,虽说没啥效果(认字不多),但两人感情很好,魏公公几次想挑事,想干掉孙承宗,朱木匠都笑而不答,从不理会,因为他很清楚魏公公的目的。



他并不傻,这种借刀杀人的小把戏,是不会上当的。



于是魏忠贤慌了,他很清楚,孙承宗极不简单,不但狡猾大大的,和皇帝关系铁,还手握兵权,如果让他进京打小报告,那就真没戏了,就算没告倒,只要带兵进京来个武斗,凭自己手下这帮废物,是没指望的。



魏忠贤正心慌,魏广微又来凑热闹了,这位仁兄不知从哪得到的小道消息,说孙承宗带了几万人,打算进京修理魏公公。



为说明事态的严重性,他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一旦让孙大人进了京,魏公公立马就成粉了(公立齑粉矣)。



魏公公疯了,二话不说,马上跑到皇帝那里,苦苦哀求,不要让孙承宗进京,当然他的理由很正当:孙承宗带兵进京是要干掉皇帝,身为忠臣,必须阻止此种不道德的行为。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皇帝大人毫不慌张,他还安慰魏公公,孙老师靠得住,就算带兵,也不会拿自己开刀的。



这个判断充分说明,皇帝大人非但不傻,还相当地幽默,魏公公被涮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话说完,皇帝还要做木匠,就让魏公公走人,可是魏公公不走。



他知道,今天要不讨个说法,等孙老师进京,没准就真成粉末了。所以他开始哭,且哭出了花样——“绕床痛哭”。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08-8-28 08: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1]



因为满桂根本不买账,非但不肯了事,还把袁崇焕拉下了水,说他拉偏架。



原因在于,宁远之战前,满桂是宁远总兵,袁崇焕,是宁前道。满桂的级别比袁崇焕高,但根据以文制武惯例,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



战后,满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焕升到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按级别,袁崇焕依然不如满桂,但论地位,他依然比满桂高。



这就相当麻烦了,要知道,满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头攒钱(一个五十两)的时候,袁举人还在考进士,且他级别一直比袁崇焕高,现在又是一品武官,你个三品文官,我服从管理就不错了,瞎搅和什么?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为人比较直爽,毫不虚伪,说打,操家伙就上。至于袁崇焕,他本人曾自我介绍过:“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个将首!”



于是来来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焕随即表示,满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随你怎么用,不要在这儿用)。



满桂气得不行,又干不过袁崇焕(巡抚有实权),就告到了袁崇焕的上司,新任辽东督师王之臣那里。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满桂也是个人才,你们都消停吧,都在关外为国效力。



按说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师似乎不甘寂寞,顺道还训袁崇焕几句,于是袁大人也火了,当即上书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师顿时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说自己要引退(引避)。



问题闹大了,朝廷亲自出马,使出了杀手锏——还是和稀泥。



但朝廷毕竟是朝廷,这把稀泥的质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书,给两人上了堂历史课,说此前经抚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贞),丢掉很多地方,你们要吸取教训,不要再闹了。



然后表示,你们两个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为防你们两个在一起会互相死磕,特划定范围,王之臣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有功一起赏,有黑锅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来后,袁崇焕和王之臣都相当识趣,当即做出反应,表示愿意留任,并且同意满桂留任,继续共同工作。



不久之后,袁崇焕任命满桂镇守山海关,风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然而这件小事,最终也影响了他的命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08-8-28 08: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42]



但不管有什么后遗症,至少在当时,形势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满桂守山海关,袁崇焕守宁远、锦州,所有的堡垒都已修复完毕,所有的城墙都已加固,弹药充足,粮草齐备,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张开怀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一头扎进了怀抱。



他的六万大军分为三路,中路由他亲率,左路指挥莽古尔泰,右路指挥代善、阿敏,于同日在锦州城下会师,完成合围。



消息传到宁远城的时候,袁崇焕慌张了。他虽然做好了准备,预料到了进攻,却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锦州城的守将是赵率教。



袁崇焕尚且没有准备,赵率教就不用说了,看城下黑压压一片,实在有点心虚,思考片刻后,他镇定下来,派两个人爬出城墙(不能开门),去找皇太极谈判。



这两个人的到来把皇太极彻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么就打,要么投降,谈什么判?



但愿意谈判,也不是坏事,他随即写了封回信,希望赵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着书信回去了,皇太极就此开始了等待,下午没信,晚上没信,到了第二天,还是没信。



于是他向城头瞭望,看到明军在抢修防御工事。



这场战役中,赵率教是比较无辜的,其实他压根就不是锦州守将,只不过是恰好呆在那里,等守将到任,就该走人了,没想到皇太极来得太突然,没来得及走,被围在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无可奈何,锦州守将赵率教就此出场。



但细一分析,问题来了,辽东兵力总共有十多万,山海关有五万人,宁远有四万人,锦州只有一两万,兵力不足且不说,连出门求援的人都还没到宁远,怎么能开打呢?



所以他决定,派人出城谈判,跟皇太极玩太极。



皇太极果然名不副实,对太极一窍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万后金军集结完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军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着皇太极的指令。



皇太极沉默片刻,终于下达了指令:停止进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09-1-16 0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17]



对高迎祥而言,更是如此。



老婆跑了,再找一个就是,十几万大军都跑光了,就只能钻山沟了。



所以高闯王毅然决定,跑进郧阳山区。



两年前,就是在那里,被打得只剩半条命的高迎祥捡了条命,东山再起。



卢象升闻讯,立刻找到祖宽和祖大乐,吩咐他们,立即率军出发,追击高迎祥。



祖宽回答:不干。



卢象升无语。



之所以无语,因为他们从来就没干过。



关宁铁骑



很久以前,我以为所谓战争,大都是你死我活,上了战场,管你七大姑八大姨,都往死里打,特别是明末,但凡开打,就当不共戴天,不共戴地,不共戴地球,打死了算。



后研读历史多年,方才知道,以上皆为忽悠是也。



按史料的说法,当时的作战场景大致如下:



比如一支官军跟民军相遇,先不动手,喊话,喊来喊去,就开始聊天,聊得差不多,民军就开始丢东西,比如牲口,粮食等等,然后就退,等退得差不多了,官军就上前,捡东西,捡得差不多,就回家睡觉,然后打个报告给朝廷,说歼敌多少多少,请求赏赐云云。



应该肯定的是,在当时,有这种行为的官军,是占绝大多数,认认真真打仗的,只占极少数,所谓“抛生口,弃辎重,即纵之去”。



现象也好理解,当时闹事的,大都是西北一带人,而当兵的,也大都是关中人。双方语言相通,说起来都是老乡,反正给政府干活,政府也不发工资(欠饷),即使发了工资,都没必要玩命,这么打仗,非但能领工资,还能捞点外快,最后回去了还能领赏,非常有利于创收。在史料中,这种战斗方式有个专用名词:打活仗。



因为活仗好打,且经济效益丰富,所以大家都喜欢打,打来打去,敌人越打越多,局势越来越恶化,直到关宁铁骑的到来。



其实关宁铁骑的人数没多少,我算了一下,入关作战的加起来,也就五千来人,卢象升、洪承畴手下最能打的,基本就是这些人,最厉害的几位头领,都是被他们打下去的。



之所以能打,有两个原因,首先,这帮人在辽东作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且装备很好,每人均配有三眼火铳,且擅长使用突袭战术,冲入敌阵,势不可挡。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09-1-16 08: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18]



而第二个原因,相当地搞笑,却又相当地真实。



我说过,每次打仗时,民军都要喊话,所谓喊话,无非就是谈条件,我给你多少钱,你就放我走,谈妥了就撤,谈不妥再打。



但每次遇到关宁铁骑,喊话都是没用的,经常是话没喊完,就冲过来了,完全不受收买,忠于职守。



我此前曾以为,如此尽忠职守,是因为他们很有职业道德,后来看的书多了才明白,这是个误会。套用史料上的话,是“边军无通言语,逢贼即杀”,意思是,辽东军听不懂西北方言,喊话也听不懂,所以见了就砍。



所以我一直认为,多学点语言,是会用得着的。



高迎祥就是吃了语言的亏,估计是屡次喊话没成,也没机会表达自己的诚意,所以被人穷追猛打了几个月,也没接上头。



在众多的民军中,高迎祥的部队,算是战斗力最强的,手下骑兵,每人两匹马,身穿重甲,也算是山寨版的关宁铁骑。虽说战斗力还是差点,但山寨版有山寨版的优势,比如……钻山沟。



高迎祥钻了郧阳山区,祖宽是不钻的,因为他的部队,大部都是骑兵,且待遇优厚,工资高,要让他们爬山,实在太过困难,卢象升协调了一个多月,也没办法。



照这个搞法,估计过几个月,闯王同志带着山寨铁骑出来闹腾,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在这最为危急的时刻,更危急的事情发生了。



崇祯九年(1636)四月,当卢象升同志正在费尽口水劝人进山时,辽东的皇太极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建国。



皇太极建都于沈阳,定国号为清,定年号为崇德。



这一举动表明,皇太极同志正式单飞,另立分店,准备单干。



通常来讲,新店开张,隔壁左右都要送点花圈花篮之类的贺礼,很明显,明朝没有这个打算,也没这个预算。



不要紧,不送,就自己去抢。



崇祯九年(1636)六月,清军发起进攻。



这次进攻的规模很大,人数有十万人,统兵将领是当时清军第一猛将阿济格,此人擅长骑兵突击,非常勇猛。



难得的是,他不但勇猛,脑子也很好用,关宁防线他是不去碰的,此次进关,他选择的路线,是喜峰口。

文章引用自当年明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17 05:3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83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