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新语, 连载——初定写到西汉末年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5-26 15: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5-26, 13:37:28发表
好大的坑啊!我挖十年的坑就够呛了,mm挖两百年的坑,先支持一下吧!

开篇还不错,“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是一个复杂而极有争议的人物。我倒是比较相信佛家的话,“善有善缘,恶有恶缘”一个人的性格好坏,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与童年遭遇有很大的关联。

赢政童年在赵国渡过,秦赵是战争中的死敌,作为质子的父母与幼小的赢政饱受赵国社会的歧视与不公正的待遇。赵人把对秦人的仇恨发泄在他们一家身上,这使得小赢政的人生观与性格受到极大的扭曲。他过早的接触了世间的冷酷与仇恨,这对他今后接受“人性本恶”的法家思想,无疑起着某种引导作用。机遇一旦使赢政从一个邯郸街头的流浪儿成为一个最强大国家的君主,使用暴力鞭挞天下便成为了他的选择。

有的时候,我常想这麽一个问题,纷争了四百年的天下,为什麽会注定要在赢政的手中统一?秦始皇的狠气,霸气、雄才、伟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这一切原因似乎要从赢政早年“贫穷贵公子”的并不幸福的童年去探求一二了。

赢政从出生倒死亡都是一个充满迷雾的人物,关于他是否是私生子的问题一直就有争议。痛恨秦国与赢政的人,没有什麽比相信他是私生子更解恨的了。总之秦皇是一个横空出世的传奇人物,同时他也在创造着伟大的传奇。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就是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的最好评价。两千年过去了,即使再过两千年,也仍然会有人谈论他。

兄台不觉得秦始皇的一些作为很任性,很孩子气吗?
所以我总觉得他童年过的很爽
事事顺心,双亲宠爱.
应该是个阳光少年
不同的是比较有心计罢了
他老妈也是个值得注意的人物
我才不相信她只是夹在3个男人之间的花瓶.
那种躲在幕后,看两虎乃至三虎相争的行为,母子俩的风格非常一致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5-26 22: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异人因为即位时间短,其能力到底如何没有能够充分展现.
说他不是好国王,这个结论下得未免太武断.

(假如秦始皇刚即位就死了,谁能知道他后来那么厉害呢?)

异人得到吕不韦的帮助才登上王位,雄才似乎是不如吕.
不过,我觉得他胸怀比较宽大,而且很讲信义,差也差不到哪去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5-26 22: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顺便问下,"嫪毐"是怎么拼出来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5-26 23: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5-26, 22:52:47发表
我觉得秦庄襄王的能力不怎麽样,从邯郸到咸阳,异人就象是吕不韦的傀儡。如果,异人的能力很强,吕不韦是不会下那麽大的本钱,将他扶上王位的。一个有能力的君主是很难被人操纵与控制的。吕不韦之所以拿异人去下注,他必然对赢异人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扶持一个有能力的君主,这种傻事吕不韦是不会做的。当时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吕不韦的选择很多。

傀儡可以成长的说
无能也可以装
不过吕已经很强了,异人没有他强,并不能说明异人就比别人差啊.

异人如果是被吕杀的,显然是和吕在权利分配上发生了冲突.

好象吕是一看到异人,知道他的身份后就有了扶植一个国王的想法.他一眼就可以看出异人能力弱吗?

昭王的孙子是很多
但是以吕不韦的身份,去扶持其他人谈何容易?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5-26 23: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hqqkq于2005-05-26, 22:59:51发表
我用的是五笔,嫪(音lao):vnwe ;毐(音ai):fxd

谢谢JJ

五笔-----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5-26 23: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5-26, 23:24:26发表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5-26, 23:07:29发表
昭王的孙子是很多
但是以吕不韦的身份,去扶持其他人谈何容易?

当时的巨商大贾与公子王孙结交的很多。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等级观念没有后来那麽森严。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常君都结交屠夫走卒,鸡鸣狗盗之徒。

吕不韦如果连在贵族之间结交斡旋的能力都不具备,还怎麽扶持异人即位。吕不韦将关系都疏通到华阳夫人门下了,结交个把王孙应该不是问题。扶持谁即位取决于吕不韦的能力,与身份没有关系。

这样的话,吕这么做是早有预谋拉.
好象他挑了一圈,看到还是异人符合自己的要求才弄的.

假如吕在跟异人接触后,发现他并不好控制,那么他是否来得及反悔,支持其他王子?
还是暗暗记下,先扶异人上位,但是预先做好应急准备?

PS:我觉得秦始皇老爸是异人的说(纯属感觉)
    就像我对赵姬的感觉一样.
      可能有点爱屋及乌的说
    别见怪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5-27 00: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本纪>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吕不韦列传>



秦始皇在赵国不过就呆了8年
懂事按4岁看,也不过呆了4年,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深刻的经历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5-27 00: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5-27, 0:57:07发表
吕不韦的钓奇之谋,我觉得难度很大。具有某种偶然性,这个计谋能否成功,不完全取决吕怎麽安排。如果子楚不上套,赵姬不配合,钓奇无从谈起。就是赵姬有孕而后嫁子楚,如果生的是一个女孩,钓奇也要流产。没有人能够事先确定赵姬一定能生下男孩。我觉得吕不韦钓奇的故事更象是一种事后的杜撰。

所以我一直觉得秦始皇老是异人啊
不然吕也太神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1 21: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马超将军于2005-05-31, 22:11:03发表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5-31, 12:29:58发表
写得好!六国的覆亡,我最同情赵国与魏国。

魏国是战国时变法制度的输出国,同时也是一个最大的人才输出国。魏国李悝变法与秦国的商殃变法一样成功,但最终秦国胜利了,魏国失败了。原因就是丧天时,无地利,失人和。看来变法可以使一个国家强大,但是不能保证一个国家永远胜利。魏国如此,秦国也一样。

在魏国历史上,孙膑与范雎的出走以及魏公子无忌受到压制,是魏国不可挽回的损失。

商鞅之法,太过严苛,民见威而不见恩。虽然当时强大灭了6国,但其他6国的宽政对秦的苛政冲击很大,很快秦就消亡了。

所以没有一部一成不变适合社会发展的法律,法律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订。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好大喜功不可一世的性格,使秦国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有关政策和法律使之适应新的社会,最后导致秦的灭亡,相反前汉汲取了前秦的一些教训,出现了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

这观点我不是很赞同

我认为,秦之亡在于领导层渐渐背离了商鞅以来的法制传统.
尤其是胡亥上台之后.

我想强调的是,朝代的存亡跟农民起义的关系.
2者不是那种一有起义就会灭亡的关系.

秦末的农民起义可能避免不了
但是这跟秦速亡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如果领导层措施得当
秦有可能借此机会将自己的制度变的更加完美
秦可能借次迎来一个辉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1 21: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01, 0:48:02发表
将军所言极是!

变法可以强国,变法也可以亡国,变法之初的成功之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以转化为败亡之因。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很多,就拿日本明治维新来说,算是成功的变法了吧?然而它确立的军国主义体制,恰恰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因。

所以,法不能不变,法不能乱变,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保守旧法与保守新法
同样不可取。

法需要稳定,但在该变的时候就要变.

这是很典型的韩非,商鞅一干法家代表人物的观点.

秦要是发现问题,改革的可能性不小.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1 22: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01, 21:59:29发表
一百五十年来,秦国的法家体制,一直在调整,但如何调整也只能在法家体制内进行改动。不可能调整到道家的“无为而治”休克疗法,也不可能调整到儒家的德主刑辅。秦国是典型的法家人物掌权,秦国统一天下后,更是将法家推向极至。
法家给秦国带来了成功,也带来了危机,秦朝统治者只看到成功的一面,而忽视了危机的一面,秦朝不可能主动改变法家国体,所以你幻想的改革根本就不存在。



兄台,你----


法家和道家的渊源很深
尤其是法家的"术"的内容
而且,西汉开国那套"无为"之治说穿了不就是将秦的一套照搬过来直接用吗?
有大的改革那还能叫"无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1 23: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01, 23:14:07发表
法家与道家有什麽渊源,不明白了?老子是最反对严法苛政的,“民不畏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提出“法越滥,而盗贼起”这同法家思想是对立的。

道家是无为而治,法家是有为而治,两者有本质区别。

没看到我说的是"术"吗?

君主要"无为",要充分发动臣下的才能,-----,这些韩非不是老讲的吗?

而且,像韩非也不主张刑法过严过苛,因为法繁琐了,漏洞就会多,过严,民不惧.
韩非也反对君主重收税,我记得,他说国家会灭亡的征兆里,有一条就是税务过重.

当然,两家是有很多区别的
但是不能因为他们有很多区别,就认为他们是格格不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1 23: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01, 23:30:24发表
这种理解是不对的,韩非子说的“术”是权术,也就是人主御臣之术,君主用“术”充分发挥臣下的才能,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有为”,这与道家提倡追求的“无为”是不同的。

可能吧,因为我对道家并不并不十分了解.



不过,西汉的"无为"是真的不想为还是没有条件"为"呢?
也就是说,他是真的道的无为?还是为了"有为"不得不"无为"呢?
我偏向于相信后者.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1 23: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01, 23:43:22发表


秦王朝在法家思想的实际运用中,也基本贯彻了韩非的“重罚轻赏”思想的。

但在胡亥上台后,就成了"只罚不赏",而且还罚的更重.
严重违背了"重罚轻赏","赏罚分明"的传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00: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hqqkq于2005-06-01, 23:59:09发表
道家和法家的确是对立的,但有一种说法是法家是从道家中分化出来的,也有一定道理……不管怎么样,《韩非子》中《喻老》《解老》倒是都和老子有关系:)

好象看过<解老>,哎,4年前的事了.
韩非是我非常喜欢的人的说
他征服我的文章是<显学>

韩非的文章
虽然看的时候直冒冷汗
但最后留下来的,却只有温暖.

当初自己比较懒,所以<韩非子>只看了那些比较著名的篇目.
其实,那书应该反复看的.
尽管自己还没有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
不过,我想,将来如果遇上了,只能从<韩非子>中得到安慰.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00: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02, 0:08:17发表
这是秦王朝一百五十年来奉行法家思想的一种“走火入魔”。
秦朝统治者过于迷信刑罚的作用了,认为只要有刑罚作后盾,什麽苛法都可以推行。这种用猛药的结果只能加速秦王朝的灭亡。

另外汉承秦制,承的主要是官制,而不是法制。汉律虽说也很严,但比秦律要宽松多了。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后期“霸王道杂之”。道家无为之治可以形容为统治者用消极手段,达到积极目的一种统治术。

我看过的比较秦汉法律的资料显示

汉初,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对秦律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汉初?
刘邦看着像信奉道家的人吗?

萧何
能力很强的大臣
但是,我也不觉得他信奉"无为而治"

曹参嘛,他说的其实有道理,天下既然没有什么问题,当然不用改动什么.
(商鞅死后,秦国也没废了他的改革,不是与曹参的做法差不多吗?)

国家当然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法律,一套稳定的制度,没事不要太改.
但是这就说明是黄老之学起大作用了吗?
可能刘邦之后的几个统治者喜好黄老之学.
但是制定汉家制度的刘邦,萧何等人,我不觉得他们信奉黄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00: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02, 0:30:53发表
《韩非子》言辞犀利,论述深刻,但不要当教条。法家思想有太多的阴暗面,它是实用的,同时也是有害的。

老庄、孔孟、墨子、杨朱、孙子的思想都有可取之处,兼读则明。

是啊,应该兼看的说,不过,总要先找切入点.

法家有很多阴暗面,韩非的文章里,人只有"阴暗面"
所以我刚看的时候无法接受
想他也太偏激了
但是合上书一想(尤其想到一些历史事件,就真的是感慨万分,激动不已啊)

我是没觉得他对我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相反,我倒觉得看过它之后,偶变的宽容多了,而且,也更加愿意相信别人.
无它
仅仅是觉得,与其花费太多心机在猜测他人的真实心思上,不如一开始就相信人家划算.
(我也要承认,自己有时侯警惕性还是很高的,但那都是因为侦探小说看多了.)

阴暗是存在的,为什么不能正视它?
再说没有阴暗,光明又有什么意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12: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墨家?我了解的不多
不过,好象战国的时候,他们都跑的秦国去了.
墨家在秦国的地位很高,,而且听说墨家是主张专制的

孟子和韩非不同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除韩非)都是掌有实权的实干者,侧重实际操作,所以我觉得法家在各派中很另类.
孟子对杨朱的诋毁,算作学术之争吧.他没有诋毁法家人物,可能因为法家不是当时的显学,没有什么批评的必要(估计连学派都算不上).

韩非对孟子是很有意见的,对老子就很客气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12: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5-06-02, 12:48:33发表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6-01, 23:36:57发表
可能吧,因为我对道家并不并不十分了解.



不过,西汉的"无为"是真的不想为还是没有条件"为"呢?
也就是说,他是真的道的无为?还是为了"有为"不得不"无为"呢?
我偏向于相信后者.

黄老和法家,一个无为一个有为,在治理国家上是对立的。
说穿了黄老治国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在一定政策的引导下任由下面发展。
法家是有为建立各种法律体制政策干涉下面发展,要把下面的一切发展归纳到自己想要的方向上。
  道家和法家有一点相同,就是术。但是本质上有区别,道家的术是顺应自然,不逆自然之道而行(道的意思很广阔,可以理解成天地宇宙社会的自然规律,方向)。
法家的术,更多的是心计,手段,强行要完成一些想要的东西。

其实我反对的是将西汉建立之处的无所作为看作是统治者推崇黄老的结果
更反对因此而认为秦始皇统一战争后的统治策蚀是秦亡的主要原因.

我有时候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那么统治者按自己的性格制定政策难道就不是顺其自然?
你叫秦始皇什么都不干,不是让他"有为"让他逆"天性"吗?
那又怎么能称的上符合了黄老之术呢?
再说秦统一后的局势,可能"无为"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14: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5-06-02, 13:05:25发表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6-02, 12:48:13发表
墨家?我了解的不多
不过,好象战国的时候,他们都跑的秦国去了.
墨家在秦国的地位很高,,而且听说墨家是主张专制的

孟子和韩非不同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除韩非)都是掌有实权的实干者,侧重实际操作,所以我觉得法家在各派中很另类.
孟子对杨朱的诋毁,算作学术之争吧.他没有诋毁法家人物,可能因为法家不是当时的显学,没有什么批评的必要(估计连学派都算不上).

韩非对孟子是很有意见的,对老子就很客气了.

墨家思想可以和我讨论下,高中研究墨家一年,墨子一书反复看了十几遍。

墨家是有专制意味,不过专制也分两种,一种是开明专制一种是绝对专制。
墨家就属于前者。
  墨家虽然专制,但是仅仅体系在体制上,事实上,墨家是主张精英政治,就是唯贤论。
记得墨子有段经典论述,楚国有人造反,用死来逼迫一位大臣即位为王,那些大臣说不义的东西虽死不要。儒家给其评价很高。但是墨子说:这人难得是够难得的,但是算不上圣贤。如果王不义,何妨不取而代之呢?如果王义,造反者不义,可先听之,诛灭不义,再退还王位。

表达墨家开通的一面,以及在当时的情况没有君权的制约。

墨子这段我喜欢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也认为
法儒2家的都在统治者的立场上
道墨两家都在自己,小民的立场上



儒家----
当初周代商是他们认为的义举的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15: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过对刘邦的手段和秦始皇不同"

这我觉得跟两人的性格关系更大

"秦始皇是事无巨细,统统归于自己"
这也是有区别的,秦始皇至少没有要求自己的那些将军们如何打仗.
而且说实在的,韩非是不喜欢这样的君主的.
而且您这段"另外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发挥集体优势,百家齐放,也就是不仅自己有为,要让大家都有为,才显得自己无为。虽然无为而无所不为,别人所有的为都是在自己不为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下,所以才无不为。"
韩非也说过类似的话

秦始皇对法家比较有好感,也受到他们的的很深影响
但他绝对不是法家的忠实信徒.
秦始皇如果是法家的忠实信徒,就不会求仙问道,就不会赦免赵高,就不会事无巨细的通通过问.

我觉得很多人都是在默认秦始皇是暴君下看他的.所以总往专制,独裁,专权的方向上看.
他勤于政事,就是权利欲使然
而同样事无巨细的诸葛亮,就是"鞠躬尽瘁"了
我对此非常不满.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15: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02, 15:39:39发表
法家理论作为一个系统理论成型较晚,但是作为实用手段在战国初期就逐步的使用,并且不断探索积累。孟子生活的时代,出现过不少法家人物,与孟子同时的商殃,以及稍早一些时候的,西门豹,李悝,申不害等等。这些人虽不游学天下,著述立说,但他们推行的法术,对各国的影响很大。孟子游历魏国,说梁惠王,实际上魏国就是最早推行法家改革的国家。法家思想虽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但在主要大国中已经发挥影响了,法家人物已经开始执政了。墨子、杨朱是当时显学,却不受主要大国的青睐。孟子批墨子与杨朱主要是因为立场不同,(与儒家本质上是相抵触的)这与是不是显学没有必要的联系,谈不上是嫉妒不嫉妒。

法家理论是先实用,而后升华为系统理论的。而其他学说有不少是先有理论,而后实际运用的,或根本没有运用。

我没有说孟子是嫉妒杨朱啊
我是说法家的思想还没有理论化,没有参加理论争执的资格.
儒学也是显学,而且同样不被君主青睐,也只是在民间影响大而已.

虽然儒学和法家的立场相同,都是站在统治者一边.
但是韩非显然对儒家很有意见(他老师就是儒家的说)
我看他对道家和杨朱还是相对比较客气的
<显学>中,他着力批判的是儒墨
而且对儒的批判最多
更有趣哦.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16: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02, 16:08:36发表
韩非是集法家于大成的人物,韩非是理论家,他要弘扬的是法家理论。要让法家理论成为各国的主导思想,他当然要揭批在各国统治集团中尚有一定影响的儒家了。道家不入世,杨朱不救世,他们不会与法家竞争,韩非子批他们干吗?

法家人物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是有功利性的。

所以啊,我觉得,如果是从功利角度出发,儒家跟法家才应该争得你死我活
后来的事实不就是如此吗?
可能孟子,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吧,能够体谅大家都是为了一个主子好,所以就找道墨两家的别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19: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5-06-02, 18:39:52发表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6-02, 15:03:21发表
"不过对刘邦的手段和秦始皇不同"

这我觉得跟两人的性格关系更大

"秦始皇是事无巨细,统统归于自己"
这也是有区别的,秦始皇至少没有要求自己的那些将军们如何打仗.
而且说实在的,韩非是不喜欢这样的君主的.
而且您这段"另外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发挥集体优势,百家齐放,也就是不仅自己有为,要让大家都有为,才显得自己无为。虽然无为而无所不为,别人所有的为都是在自己不为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下,所以才无不为。"
韩非也说过类似的话

秦始皇对法家比较有好感,也受到他们的的很深影响
但他绝对不是法家的忠实信徒.
秦始皇如果是法家的忠实信徒,就不会求仙问道,就不会赦免赵高,就不会事无巨细的通通过问.

我觉得很多人都是在默认秦始皇是暴君下看他的.所以总往专制,独裁,专权的方向上看.
他勤于政事,就是权利欲使然
而同样事无巨细的诸葛亮,就是"鞠躬尽瘁"了
我对此非常不满.

专制,独裁,专权用在秦始皇身上并没有错啊。事实上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特色,秦始皇骨子里有种惟我独尊的思想,容不下任何人分享其权利,当然这是权利欲使然。
另外秦始皇不干涉将军作战表明其能力以及对大局观,对时局清醒的认识。但是这种清醒的认为仅是有限条件制约使得秦始皇有此行为。当秦始皇做上皇帝,就失去这种认识,可以说失去忧患意识,认为天下都被他控制,他想怎么干都可以了。秦始皇统治12年,一直随心所欲,根本对大局以及当时的形式失去了清醒的认识,才导致国家的根本已经动摇。

  对于秦灭亡的原因,我一直不认为是因为胡亥的缘故,最多是催化剂。而是秦始皇12年的政策已经造成了天下大乱的根本(当然秦的历史包袱也占很大部分,不过秦始皇没有把这些问题慢慢淡化,而使这些问题激化)。
  假设一下,如果秦始皇不死,起义照旧会进行。秦始皇或则可以把这些起义全部镇压。但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不是军事可以解决的。就是天下纷乱的局势,以及天下的根基问题。
  可以这样想,起义导致秦在六国的政权全部崩溃,就算秦军全部镇压成功,但是紧接着要么是军人势力尾大不掉,要么是秦建立的统治全部崩溃,一个政权不可能全部用军事掌握,秦想从新在六国建立政权,无疑又要进行权利洗牌以及对战乱后的势力政治妥协。
  这样的情况出现,秦始皇的大一统局势还是水中月。
  也就是从根本上秦始皇的统治核心是无法施展的,秦始皇统治12年,主要是秦始皇的个人才能和秦的军事集团撑下去的。

"不过秦始皇没有把这些问题慢慢淡化,而使这些问题激化"

如果嬴政能把这些问题慢慢淡化,那他就不是那个我喜欢的祖龙了.

刘邦我也喜欢(尤其是和项羽相比)
但我并不觉得刘邦那种放权的作风是受了黄老思想影响的结果
他一直都是那种性格,而且人到中年才当上皇帝.
而祖龙13岁就登基了,性格跟刘大大不同,唯一相同就是两人都很率性,但认识到自己错误后不会死要面子,都能很率性的承认.

祖龙的抓权,韩非看了绝不能忍受.
所以那不是他遵循法家思想的结果
而是他的本性使然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ngzheng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5-6-2 19: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5-06-02, 19:21:48发表
[QUOTE=yingzheng,2005-06-02, 19:12:29] [QUOTE=yaolei,2005-06-02, 18:39:52] 专

"不过秦始皇没有把这些问题慢慢淡化,而使这些问题激化"

如果嬴政能把这些问题慢慢淡化,那他就不是那个我喜欢的祖龙了.

刘邦我也喜欢(尤其是和项羽相比)
但我并不觉得刘邦那种放权的作风是受了黄老思想影响的结果
他一直都是那种性格,而且人到中年才当上皇帝.
而祖龙13岁就登基了,性格跟刘大大不同,唯一相同就是两人都很率性,但认识到自己错误后不会死要面子,都能很率性的承认.

祖龙的抓权,韩非看了绝不能忍受.
所以那不是他遵循法家思想的结果
而是他的本性使然

但认识到自己错误后不会死要面子,都能很率性的承认.

秦始皇好象没有这个特点吧?从当皇帝后。 [/quote]
那是因为他很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不过<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记载
统一后有次他想再次扩建宫殿-----
一个戏子觉得不对,就向他提出来了,当然用语很幽默.
秦始皇听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想他如果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听从一个戏子的话有失颜面
那么这个宫殿一定会建立起来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 22: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402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