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0, 19:02:14发表
看来阁下现在的墨宝,一定是好得紧了.

汗死!现在的更糟,因为天天用电脑打字,打得都快不懂怎么写字了,拿起笔来手就发抖。

记得以前第一次用电脑,摸着鼠标手直抖,现在是倒过来了,是拿着笔手直抖。又记得第一次写电邮,看着电脑半天想不出一个字来。可现在呢,没有电脑就不能写东西,只有对着电脑才能思如潮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钱尘往事于2004-06-10, 22:30:56发表
用电脑久了都有这毛病,现在写信,有些字要想一想才能记起来怎么写  

呵呵,我在日本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的确已经很严重了。日本比我国先进,因此引进电脑的时间比我们早,现在成长起来的那一代年青人,他们童年学写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电脑,再加上日语打字比中文容易(日语打字不用专门学,用的相当于是我们的拼音输入法,但因为日语中同音字比中文少得多,也就是重码不严重,因此稍微熟记一下键盘的字母位置,就能快速地打字,肯定比写字快),人人都能自己打字。所以这一代起,都出现了会认汉字(日语中有大量汉字),但不怎么会写的情况了。

电脑的普及对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有截然相反的两个影响。其一是好的影响。以前很多日本年青人因为觉得写方块字麻烦而不愿写汉字,导致私人写作(如日记、书信)中汉字的出现率越来越低。但现在因为可以用电脑打字,打字比写字容易得多,也快得多,结果汉字的出现率急升。日本人的感受是,行文中如果出现汉字,会显得很漂亮,也显得写文章的人有学养,所以如果使用汉字不吃力的话,都会尽量地使用汉字的。

其二是坏的影响,就是前面提到了,因为都不是用手写,而是用电脑打,而用电脑打的时候是用拼音输入法,记住的是发音,而不是字形,所以很多日本年青人已经不太会写汉字了,只会认。这种情况就有点像我们现在通常不会写繁体字,但辨认还是可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1, 16:34:41发表
看了倚天屠龙记以后,我又重新赏析了丧乱贴, 但无论如何看不出张三丰所见的到气势, 老查自己,能看出来么?

心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吧。只有当欣赏者的心境与书法者的心境重合的那一刹那,才能完全地将作品所蕴含的感情释放出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20日)

热闹当然也引文甚多,不过真正精妙的还是不多。事实上,事情往往便是这要,一旦多了,就很难精。我认为最精妙的引用,莫过于郭、黄二人在太湖上初遇陆乘风一段了。这一段不仅是引用精妙,而且是“射雕”写景之中最好的一段,这里兼带评一评这一段吧。

一开始,写二人来到太湖。作者先写一小段概括性的文字:“只见长天远波,放眼皆碧,七十二峰苍翠,挺立于三万千顷波涛之中。”寥寥数语,勾勒出太湖的壮阔气象,为下文的尽情铺叙作了铺垫。

接下去是一段小小的过渡,仍是一句话略略带过湖景:“真是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前面的铺垫主要是写其宏伟壮观,虽也包含了大的意味,但基点在其势,这里则是专门极言其大其阔。

接下来作者却将笔触荡了开去,并不马上写湖景,反教黄蓉讲了一段范蠡勾践、伍子胥与文种的故事,以及郭靖的评述。这是金庸惯用的手法,一来是以史入文,在自然景观之中注入人文之情,使之有了人文景观的味道。有了文化的底蕴,简简单单的一草一木就不再是一草一木而已,而成了文化的载体,从而扩大了“自然美”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人文蕴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21日)

就这段文字具体而言,也有好几个层次的用意。其一,仍是为下文泼墨淋漓的写景而作铺垫。试想,连范蠡这样的才智之士也隐居于此,此处风景之佳,可想象而得之了。这一笔,仍是虚写。

在实写之前先概括而写,又虚写一番,就如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一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太湖的美景究竟如何,作者总不肯爽爽快快的马上就说,而是由远而近,先虚而实,由朦胧缥缈之神韵而至后面的真切形象的实态。这样一层一层的揭开太湖的面纱。

而且,前面的概括而写,其重心在其气势,在其广阔;而此处虚写之重心,却在其闲雅,赋予太湖一种悠然自得的隐士之气(因为范蠡正是一个隐士)。这样写,不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发掘太湖之美,而且也是为下文陆乘风这一近于隐逸的人物出场作合理的铺垫。当大家知道太湖自古已是隐士幽居之所,那么就不会感到陆乘风的出现过于突兀。

其二,这也是一个出性格的地方。通过黄蓉的讲解、郭靖的评论,前者的聪慧博学,后者的好问忠诚,在不知不觉间已表露无遗。尤其郭靖那“儒之侠”的性格特征,在他更肯定和推崇伍子胥与文种的评论中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22日)

此外,这里由黄蓉引用黄药师的话,也是在为后来黄药师的出场作伏笔。人未出场,就先将其非周薄孔的不羁性子渲染一番。在这短短一段中,既写了眼前,又为下文打了伏笔,文字信息量之大,已是一绝。且本段并非写事,但大家手笔,一样能在写景之中写出波折出来。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又岂专为写事而论?

再接下来的一段,终于是直接写太湖之景了。但在此处作者仍不甘心一下子便写将出来,还是分了两个层次来写。先是由黄蓉之口来描述“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再由郭靖之眼来作第二次描述:“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妙之极矣。

首先说第一层次,是着重其形,其神韵,其隐士的气度。其形,写了水波渺渺,写了渔人独钓。其神韵,写了“水墨山水一般”那份飘逸如仙之美。

再由郭靖之眼写第二层次,那是着重其实,其色,其本来面目。太湖的形态,在概述与黄蓉那一层次已得够多了,作者抛开形态不写,尽写颜色,刹时红黄蓝绿,诸般色彩纷至沓来,看得读者满目眼花缭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23日)

这两个层次,又是两种角度。黄蓉看来的,是一幅人化了的水墨山水画,自然景观经她的文化修养改选,已成了一幅人文景观。景色的特征与其说是景物本身所有的,不如说是她的感情在景物上的投射。而郭靖所看的,才是没有变形的原原本本的自然景观。在黄蓉心中有所取舍,所以读者随她之眼,只见其神韵,不见其色彩之壮丽。唯有郭靖的插入,我们才真正看到景物的原样。这也是出性格之处,黄蓉的修养,郭靖的赤子之心,又融入山水描绘之间了。

综上所述,作者虽然用了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手法来写太湖之美,但其中是有线索可寻的,并非一味手法奇幻繁复却杂乱无章地写。对太湖的描写,始终是紧紧扣着它的两个特点,一是气势壮大,景象万千;二是飘逸闲雅,有隐士之风。前者是太湖本身固有的特征,往往通过郭靖来写;后者是作者赋予给太湖的人化特征,是通过黄蓉来写,也是为下文陆乘风的出现作铺垫。所谓“人杰地灵”,若仅仅为写写太湖之景,作者何必花费如许笔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24日)

在结构上,也颇有可取之处。写太湖之美,仿佛在画一幅画。先是淡淡地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再借黄蓉之口抹上朦胧的墨色,使之有了神韵;又借郭靖这眼浓浓地涂抹上五彩斑斓的色彩。这样一幅水彩,才算大功告成。

接下去,如此美景当前,若不放歌一曲,岂可一抒心中之舒畅?果然黄蓉便唱出来了。她唱的是“水龙吟”前半阕:“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蒿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分析这首词,也不是胡乱的拣一首来唱的。第一句“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分明是在写郭、黄二人飘泊江湖中在太湖上“偷得浮生半日闲”。切情入景这一最高要求,是做到了。

第二句仍是写太湖景,而且角度与上面的丝毫不差,也是从其气势壮阔上写,仅“九江东注”一句可想象其浩大。

第三句便开始与下文衔接了,这里更多是起结构上的作用。否则黄蓉正当如花年华,却唱什么“年华将暮”,岂不格格不入?这里其实是暗指陆乘风,为他的出场再作先声。

最后一句,仍是归于感慨人生如梦、思隐念退的隐士之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25日)

这首词当然不是金庸写的,妙就妙在选择得极好,其中写景抒怀,都与作者前文的结构一致,而且既可承前又可启后,为下文陆乘风的登场作了准备。所谓“切情入景”,就是这个意思。这首词与这一段落的描写感情基调一致,连行文的结构也相似,词与小说之间达到了水乳交融之境,唯有“年华将暮”一句稍露斧凿之迹,其它均浑然一体。

黄蓉只唱了上半阙,下兰阙便有待陆乘风来唱了。一来这是为了顺理成章地引出陆乘风,二来下半阙承接上下半阙的写景,开始抒情了。而这些家国之悲,原非黄蓉这等不历风霜的双十少女能理解,她来唱便底蕴不足了。唯有像陆乘风这样的“五湖废人”,方能由自身之遭际而感悟到国破家亡之悲。

下半阙是“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复国,可怜无用,尘昏白扇,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26日)

第一句便妙,可说是全书第一处“题眼”——即揭示主题的关键所在。本书的第一主题乃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妙却妙在这个主题直到“神雕侠侣”中才由郭靖之口总结而出。在“射雕”中,这个主题始终以一个疑问句式来提出,即“谁是大英雄?”回答却并未十分真切地直接给出,而是在郭靖的言行取舍之间表现出来。

这一段文字在全书中,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开头,许多人物与情节尚未全面铺开,所以主题的第一次提点也是提出问题,而非马上回答问题。“问人间英雄何处?”正是尖锐而直接地提出了“谁是大英雄?”的主题。

余下的都是反复为“问人间英雄何处”的人才凋零之象的慨叹。这且不细说。然后郭、黄二人与陆乘风相识,黄蓉又引用到张于湖的“六洲歌头”中的“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还是同一作用,不过矛头直指当时的朝廷罢了。

在这一场对唱之中,又有四个境界。郭靖是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黄蓉是知其然,而其实是不知其所以然,她的精妙对答全是昭搬她父亲。这里一方面刻画出黄蓉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又再次渲染黄药师的见识超群,还是在打伏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27日)

在陆乘风,则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三者,都是书中人物所代表的境界,读者因其学识悟性之不同,可进入不同的境界。但即使到达陆乘风的境界,仍未能至最高之境,还有第四个境界。这个境界,已超出了书中人物的框框,而是俯视书中人物,作“旁观者清”,这就是作者的境界。

陆乘风境界其实就是张于湖的境界。他们都是古人,他们纵能看到主昏臣贪,纵能有家国之悲,但他们不可能反对那个风雨飘摇的宋室。他们之“爱国”,主要是“忠君”,他们之“问人间英雄何处”,并非真的要一个能摧枯拉朽,开创新气象的历史英雄。从诗词中可见,他们的盼望仅是“遗老常南望”,这样将“爱国”局限于“忠君”之上,他们就只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失望,就只有“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的无奈却无用的发泄。

在作者的境界中,“谁是大英雄”无疑就是郭靖。陆乘风面对着真正的英雄却哀叹什么“问人间英雄何处”。作者不动声色间揭示了这一点。而郭靖之英雄本色,正在于“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而非陆乘风等人所企盼的忠君之英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28日)

在陆乘风眼中,国破家亡之惨不过是一种上国威风沦丧的耻辱罢了。在作者眼中,却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哀生民之多艰”。这才是一种真正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这种眼光灌注于郭靖身上,便决定了他后来有撇开宋室保卫襄阳的行为。

这一点其实在“神雕”中有更明显直接的描写。当急必烈劝郭靖投降蒙古时,便以宋理宗昏庸,不必为这一昏君效愚忠来相诱,郭靖却慷慨陈词,表示宋室君臣的确上昏下奸,但他保卫的乃是百姓而非宋室。这就体现出郭靖(其实是金庸)与陆乘风、张于湖等人的不同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金刚兄什么时候写点评诗论词的贴子,让我等一饱眼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6, 9:50:28发表
这里论的,倒可以是武侠小说里对诗词的运用.

呵呵,对点我更感兴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6, 11:00:11发表
给你一个课题,我曾经搞过(专门写金庸小说的回目的艺术),看看你有什么见解.
   天龙八部的回目,金庸是下了功夫的. 很多脍炙人口. 阁下可以以此为文.

这个题目已经有人写过了,在金庸茶馆那边,我可以转贴过来。但我就不想自己再写了,不喜欢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话,除非我别有新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6, 11:11:14发表
原来如此,那就不必了.原文不必贴了,给我个连接吧.

很久以前看到的,可能找不到链接,但应该有很多网站都转载过的,这就去找一找。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4 20:4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89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