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4日)

自袁承志始,退隐开始成为一种金庸笔下主人公的归宿模式。除了郭靖殉国、萧峰自杀之外,杨过带着小龙女“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了,张无忌带着赵敏画眉终老了,狄云带着“空心菜”回到大雪山去了,石破天多半是回到深山中去了,令狐冲与任盈盈“笑傲江湖”去了,连韦小宝也“老子不干了!”

他们无一例外地离开了,这其中的理由不尽相同,却又颇有相通之处。

先讲相通之处吧。主要是从作品的本身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看到,金庸、梁羽生等人都是将历史背景引入武侠小说的。而梁羽生往往是使主人公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于是只见正剧,不见悲剧。金庸却不尽然,往往将主人公置于上升的,也是下降的阶段。像袁承志,他不仅经历了闯王由流寇而至义军的振奋人心的阶段,更主要是经历了闯五由入京成王至出京为寇的风雨飘摇的阶段。作者不仅不回避失败,而且是有意地强调失败。他笔下的主人公总是从满怀希望而终至灰心失望。此情此景之下,便只好隐退了。

其实更重要的或许在此:当历史背景引入,主人公却是虚构的,在历史是不曾存在过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5日)

于是,主人公的存在,便成了一种虚无的存在,一种荒谬的存在。这就注定了他们最终必须回到虚无中去,他们所做的一切必将归于虚无。失败的结局已一早摆在那儿,不管在过程中曾多么精彩纷呈,曾多么大获全胜,在终点等待他们的结局永远只有一个:退出历史。他们的存在既是虚无的,他们与历史之格格不入便可想而知,他们对历史的无能为力也同样是可想而知。

此外,似乎作者也想说明这一点:历史按着它那坚定却冰冷的钢铁般的规律在运行,单独的个人永远无力改变它。总有人在谈到历史时叹息说:“假如当初不是这样样,那么就不会那样那样。”

然而,金庸小说似乎在昭示,历史向着不如人意的方向发展,人们总不免埋怨那一时代没有英雄。其实哪一时代会真的没有英雄?只是即使有,就像金庸所虚构的那样,他笔下的主人公除却韦小宝,哪一个不是英雄无匹,武功高强?却又何尝能动摇历史一根毫毛?

若说张无忌等总不免欠缺经世治国之才,那么萧峰的领袖才能怕是无可比拟的了,但恰恰是他的结局最令人惨然。其实归根到底,既然他们要改变历史,便意味着他们与历史正在前进的方向不能相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6日)

既不能相容,便是逆历史而行,于是最终就是不能改变什么。历史不会因为什么英雄而改变。这就是金庸小说引入历史背景的意义所在。但同时又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恰恰是他创造了历史,但他又算哪门子英雄呢?

但假若我们不知道其详情,而此人又真的在历史上存在过,你以为史书会怎么写呢?肯定是把他写成旷世良臣吧。即使其中有什么见不得光的行为,根据儒家写史的“曲笔”原则,当可美化之而掩饰而过。就算未能掩饰,根据我们这些后人的“三七分”原则,三分过而七分功,也算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英雄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06, 1:34:23发表
此论在下不敢苟同, 谬论胡说, 四不先生指点.
    历史会不会因为英雄的出现而改变. 我个人认为是可能的.当然,这是和在大陆长期的历史教育观不同的, 教育基本上认可历史的车轮是阶级关系, 经济发展的必然, 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而否定能够改变历史的偶然因素和特殊人物.
    我的观点,必然因素是推动作用,但英雄和重要人物的决策,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

这是我以前的观点,现在我的观点也同意你的。我在“初唐史的若干问题考证”中其实谈到过这个问题,录于下面以供参考:

  之二十:如何评价玄武门事件,及其影响(续)
  
  ……
  
  不少史家均认为,李世民不同于杨广,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吓性对统治者起了作用。所以,即使是李建成继位,甚至是隋末任何一个非李姓的割据势力的首领做统治者,都不会走向杨广的反动。唐初的治世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必然结果,而与李世民这一具体统治者无太大联系。
  
  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在南北朝及唐后的五代十国,其间农民起义及割据混战都经历了很长的时期,对封建统治的破坏不可谓不严重。但在这么长一段时期内,始终无一割据势力能吸取那所谓农民起义所带来的教训,调整统治手段以便长治久安,这就可见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在此还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的。
  
  诚然,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能统一全国并建立较长时间统治的皇朝往往在开国之初都因其统治者对农民施行让步政策而带来治世的美誉。如秦末农民战争后有汉代的“文景之治”等。但其原因并不是农民起义直接地决定了治世的出现,而恰恰是统治者有精明的眼光能吸取教训而带来治世。
  
  不妨假设,若李世民并没有吸取隋亡之教训,继位后一如杨广那样胡搅,完全有可能将国家再次推向战乱,唐朝就将是两代而亡,再次群雄并举,再次有一势力讨平天下再建新朝,可能又不能吸取教训,又再灭亡。如此反来复去,直至终于有一个统治者能吸取教训,改变统治方式为止。
  
  这完全是可能的,只不过隋末农民起义就成了类似于南北朝及五代十国期间那样,各个短命政权在政坛上昙花一现、陆续粉墨登场罢了。要打断这个乱世的循环,仅有教训是不够的,还得有英明的统治者来吸取它。
  
  固然,终有一个统治者来吸取教训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问题。但早几十年与晚几十年,情况已大为不同。像隋末那种乱世,对社会生产力之破坏是极其惊人的,唐朝建立后也花了好几代人的时间才使之完全恢复。这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提这个问题,主要是想指出,一直以来,史学界总不愿意谈某一特殊个人对历史发展的独特作用,以为这么做就是“英雄史观”,总要将历史发展归于一个虚泛的概念“人民”。
  
  我却认为,人民与英雄对历史发展各有其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人民往往是造就一种历史契机或历史的可能性,而英雄则是去把握这个契机,使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人民对英雄有制约作用,即英雄只能在认识人民所创造的契机的前提下,并在其划定的可能性范围内才能创造出现实的历史。但人民对英雄也有依赖性,即人民不可能作为一个虚泛的整体去创造现实的历史,必须借助于英雄来实现。这一点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所以,历史人物不会利用时势(即人民创造出来的可能性历史),就不成为英雄,也创造不了历史;但仅有时势,没有英雄,人民也只能坐着干等,让现状以其惯性运行下去,直到有英雄出现和这时势一拍即合,从而扭转乾坤。
  
  所以,在南北朝、五代十国等长期分裂状态中,打仗打了那么久,有谁不想结束分裂重归统一呢?民心背向的时势早就已经成熟,但就是不像隋末那样有李氏父子一类的历史英雄出现,便只有继续分裂下去,直到杨坚、赵匡胤这些符合条件的英雄出现,才终于一举结束了分裂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耦合。人民创造可能性历史,这是必然性;而什么时候英雄会出现,使之变成现实性,则是偶然性。而其时间早晚是确实会影响到实际的历史进程的,并将这种影响传递到下一次人民创造出来的可能性历史中。这样人民与英雄之间互相影响、制约、推动,才构成完整的历史发展机制。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06, 1:34:23发表
要成大事, 太拘泥道德和良心,那么, 最后肯定是失败.

呵呵,发现你很适合看我在《最爱“倚天”》那贴里走了题去讨论的那部网上小说“大唐风云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紫冠道人于2004-06-07, 13:28:33发表
誰也少不了誰。

本来就是这样嘛,历史哪有这么容易的由谁说了算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三:逍遥与拯救--“射雕三部曲”的男主角

(10月21日)

总结“射雕三部曲”的主人公,再将之放于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来评价,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射雕三部曲”中,三个主人公仍是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侠”的形象。三部曲之后连续两部小说“连城诀”和“侠客行”却都是“零度小说”,即都是没有“侠”的武侠小说。作者只是通过主人公之眼,将江湖上一种有侠义之名而呈“非侠”之象的荒谬感呈现在读者眼前。再之后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侠的形象又重新出现,但这时的“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侠了。

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侠呢?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曰逍遥性,二曰拯救性。所谓逍遥性,即侠是不会陷于凡俗的局限与烦恼之中,他是逍遥于苦难和过失之外的。拯救性是指侠能够负起将陷于凡俗的局限与烦恼之中的人挽救出来的责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0月22日)

或者作一个比较会较容易明白。在西方文化中,救世主的形象就与中国文化中侠的形象有类似之处。首先,西方文化认为,人都是带有“原罪”而降临世间,人就是为了赎罪才工作、信仰上帝的。而救世主则不具有“原罪”。中国文化中的侠亦差不多是这样具有“逍遥性”。一般人软弱怯懦,而侠则天生的英勇顽强。

再次,救世主是拯救有“原罪”的人的。而侠亦然,也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专门去救困扶危,拯万民于水火之中。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侠”。

我们再来看“射雕三部曲”中的主人公,并从性格、行为、主题三个方面来考察他们为什么符合传统意义上侠的形象。

首先是郭靖,他的性格坚韧不拔,行为是拯救襄阳城,主题上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完全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侠。

再看杨过,他的性格也是顽强不屈,不惜与整个名教对抗也坚持对小龙女的爱,不愧为大丈夫。但在行为上,他竟为了报仇不惜与蒙古人勾结以图谋害郭靖,虽然悬崖勒马,也兴之所至地参与了射杀蒙哥、保卫襄阳之役,但毕竟不可与郭靖之与城共存亡可比。这一方面,已不与传统意义上的“侠”相符。

但在主题上,人人陷于名教的迂腐礼法之中而不自知,惟有他能“逍遥”于这种成见之外,并为了维护这一“逍遥”作出了不屈的抗争,最终使大部分人认同了他的立场而获得“拯救”,所以仍与传统意义上的“侠”相符。由于主题笼罩人物,所以总的来说,杨过这一形象虽不如郭靖那样纯粹,但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0月24日)

最后是张无忌。在性格上,他优柔寡断、软弱可欺,全无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与传统意义上的侠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在行为上,他竟身不自主爱上敌人赵敏,为之神魂颠倒,最后连大业也抛诸一边,只为了与赵敏画眉终老,可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在我们这些现代人文主义者眼中固是情深义重,与传统的侠却是太不相同了。这一分析,表面看来张无忌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侠。

不过且慢,“射雕三部曲”之所以能称为“三部曲”,其内在联系正在于三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英雄,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侠。虽然郭靖最纯粹,杨过则不免杂了一点,张无忌更是仅从表面而言简直算不上侠。但别忘了,还有主题这一方面上,张无忌仍是划一不二的侠。

我们从前已提到过,“倚天”的主题是有关正邪之别的成见与天性善良的人格之间的错合而导致二者的互相争斗。最后,当然是人性的爱与善战胜了正邪的成见。由这一主题来看书中各个人物,大家不妨仔细找一找,是谁从没有陷于这种成见之中,又是谁令陷于这种成见之中的人摆脱出来?不错,只有张无忌一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0月25日)

即使是明教中人,也不免有看不起名门正派的偏见,只有张无忌始终没有受到这种成见的影响与浸染。固然,他是受到这种成见之害的,他不正由于是正邪两派之人的儿子而受到迫害吗?不过,在这小说中,“逍遥”的意思已不再是指侠可以脱离于世间具体的苦难之外,而是指侠可以不陷身于各种错误、荒谬的集体无意识深渊之中,这是一种思想上的“逍遥”。

“倚天”中除张无忌外,几乎每一个主要的人物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集体无意识成见的控制与支配,或者借用基督教的话,都是带有“原罪”的。而张无忌--不管是自愿或形势所逼--他的确进行了“拯救”的努力,使明教与六大派冰释前嫌;而虽然他并不否定反元的必要性,却又毫不感到矛盾地爱上赵敏这个“人”,而不是将她看成是元朝统治的一个“象征符号”。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异化为某个派系或阶层的代表符号这一成见,始终没有侵害到他的思想与行为。

于是,在主题方面,张无忌同时具备了传统意义上的“侠”所必须具备的“逍遥性”与“拯救性”,因此也是一个“侠”。

比较一下“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与“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虽然他们或许在性格、行为上比张无忌更像一个侠。但在主题上,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侠。令狐冲就始终不能摆脱对师父岳不群的愚忠,正邪之别于他也是越来越糊涂,根本不能也不想去弄清,他一点也不“逍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0月26日)

说到“拯救”,他既无心亦无力阻止五岳并派、岳不群夺取掌门之位,更不主动去破坏任我行一统江湖的霸业。可见作为一个侠,他是多么不合格。

而萧峰,也决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侠。“天龙八部”的主题是“有情皆孽,无人不冤”。在命运的重重笼罩之下,萧峰一开始并不“逍遥”,他也是那个集体无意识深渊中的一员。正因如此,所以他才会被逼得在聚贤庄大开杀戒,执着地要寻出杀父仇人,最后却终于误杀了自己心爱的阿朱。这一切都惊人地显示出他自己也在受到那个集体无意识的遥控,才作出如此陷于疯狂境地的行为。

“孽”与“冤”,一方面是命运设下的迷局--要他有契丹的血统却长于汉人的环境,一方面也是因为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之下,他直接地参与入那个循环不休的代代复仇之中。换了张无忌是决不会有这种反应的。因为他是“逍遥”者,不会中那种集体无意识的疯毒而有这种疯狂的反应。

当然,人处身于社会之中,能超脱于那种文化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萧峰的形象比张无忌的形象更接近艺术的真实,价值也更高。萧峰的伟大在于,他终于由一个陷身于集体无意识深渊的凡俗英雄,通过自身的感悟,而步入“逍遥”之境,成为真正的“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0月27日)

打败具体的敌人、具体的命运并不算什么,能超越自己,超越那一个文化笼罩之下的集体无意识,才是真正的伟大。萧峰通过对自己的“拯救”而入“逍遥”,表现了作者对救世主式的传统的“侠”的扬弃,而呼唤人性的自救。

“射雕三部曲”中,金庸笔下的三个主人公在性格、行为上一个比一个偏离于传统意义上的“侠”,已清晰地反映出作者对传统的“侠”之观念的逐步否定。到张无忌之后,金庸更进一步推翻了传统的“侠”,开始着手塑造一种全新的“侠”的观念。而萧峰正是这一观念的集大成者。金庸却并未由此停步,进一步更索性否定了侠的存在,塑造出一个无武无侠的韦小宝来。

从否定传统的“侠”,到试图建立另一种意义上的“侠”,到彻底放弃“侠”的观念,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的绝望,另一方面也表现他对人性一步一步深入的认识与了悟。

正如陈墨所说,金庸逐步否定的是中国人盼望救世主的那种“侠”的心态,而非“侠”所代表的人性中真、善、美、勇敢、坚强等美好的品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0月28日)

再回到“倚天”上。经过这一番分析,可见这部小说仍是一种文化演绎,而未至整体象征的寓言。其中虽有用到象征,但只是零零碎碎的,不像后来的“侠客行”、“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乃至“鹿鼎记”,都是一些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整体象征。

这部小说也提及到集体无意识状态的强大控制力与可怕的破坏性,但书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受到这种状态的遥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似乎称不上是真正的“集体”的无意识状态。所以,“倚天”虽然的确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主题仍有局限,仍不及金庸后期的小说那样深远。

从“射雕三部曲”,也可以看到金庸对人性探索深度的逐步增加。在“射雕”中,人物的感情描述仅达意识层次,理智绝对控制着感情,无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干扰完全看不见。到“神雕”中,人的无意识层次的控制开始到处可见。像武三通、李莫愁的堕落,就是无意识层次中压抑与反抗在意识层次的理智全面崩溃之后统治人的行为而出现的现象。而郭芙对杨过的爱,更是潜藏于无意识之中,真亏金庸写得出来。在“倚天”中,无意识对人的统治似乎不太明显,却有更深层次的由文化、传统、谬误、成见所交织成成的集体无意识隐藏在人的行为之后。

由意识而至个人的无意识,最后至集体无意识,人性的广度与深度都逐步而增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四:从“射雕”和“倚天”看感情戏的描写

(11月5日)

就我自己认为,小说中最难处理的是大场面及感情戏。大场面的问题先不去讲,感情如何流露才算真挚动人,既不太淡薄而无法引起共鸣,又不太过火而惹来反感?

“射雕”中人物性格单纯,线条粗疏,感情却细腻感人,尤其以郭靖、黄蓉到桃花岛上发现五位师父惨死那一段,对郭靖的描写,惊心动魄且感人至深。在此我想顺便拿“倚天”中张无忌得悉朱九真的蛇蝎心肠之时那一段来作比较。因为这一段也写得相当成功,却与“射雕”那一段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在写郭靖惊闻噩耗之时,作者只集中笔墨一连串地描写他的举止动作,写他那陷于半疯狂境地的激烈、暴躁的举动。他的内心活动,除了推想黄药师是杀人凶手的念头外,其它具体描述他内心如何悲愤、混乱、痛楚,却是一字不提。相反,大量涌现的却是黄蓉的心思。

反观“倚天”,张无忌伏在草丛中时,却是思如潮涌,万种念头纷至沓来,想到其他人的恩将仇报,想到妈妈的遗言,想到朱、武二人的奸谋,想到义父,当真是千头百绪。

但是,不写郭靖的心理,我们却反而更能体会他内心的痛苦。因为郭靖是愚钝之人,遇上这等巨变,只能是脑中一片混沌,什么也想不到。若作者竟写他思潮起伏,诸般念头此来彼去的话,反而显得不真实了。所以,唯有尽力通过他的失常的言行来描写他的悲痛不能自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1月7日)

黄蓉、张无忌却都是聪明的人,所以身处大变之时,不会有躁动的举止,反而脑中却是百般心绪翻腾不休,这也是自然之象。作者对各人性格掌握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丝毫不爽地写出不同的人面临同一情景时反应的微妙差别。

再往下去,郭靖掩埋尸首时,文中有一句精彩绝伦的描写:“(郭靖)望着三位师父的脸,终是不忍,叫道:‘二师父,三师父,六师父,你们……你们死了!’声音柔和,却仍是带着往昔和师父们说话时的尊敬语气。”

这一句真看得人惊心动魄。只是短短一句话,前半句是纵声呼唤,乃是悲愤,突然一顿,下面竟是平平淡淡的“你们死了”,却是温柔平和。那种对师父崇拜到极点,爱到极点的感情,流露无遗。

这一转一折之间,表现了郭靖对师父的爱已盖过了对黄药师的恨,实在令人读之心酸。而“你们死了”一句,竟在平淡中迸射出无限的深情。作者敢于使用这样平平无奇的字眼,却写出了如此浓烈的情感,令人惊佩莫名。

事实上,郭靖为人拙于言词,不可能在身处大变时仍能长篇大论地倾吐内心的情怀,用这等寻常的句子,反而合于他的性情。而真实便由此而来,感人的力量亦由此而来。句子本身本来并无感人之处,反而是句子很简单这一情况蕴含了令人感动的力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1月8日)

再看张无忌。当他被朱、武等人发现藏身所在时,“张无忌叫道:‘真姊,你好!’……死志早决,更无犹疑,笔直向那万丈峡谷奔去。”这一句更妙!郭靖言语最少,却也说了15个字。作者在这里更惜墨如金,张无忌竟只说了4个字,便将内心的绝望、悲痛流露得淋漓尽致,实在令人欢喜赞叹,难置一词。

在这里,张无忌叫出这一句话,便即投崖自尽,与郭靖只能说出一句话来又大不相同。郭靖是因为口笨,纵有满腔崇拜爱慕,亦不知如何以言语倾吐。张无忌地是因为绝望到了极点,心都冷透了,那里还愿多说半句?那一句“真姊,你好!”短短四字却已包含了无尽的辛酸苦涩。

他爱朱九真,当知道她害他的时候,他不是恨她歹毒,而是伤心自己苦命。他即使到了这最后一句话,竟也不愿对朱九真恶言相向。同时,他心里不是恨,而是绝望,是幻灭感,所以决意一死。

读到此处,每看到这一句临死的哀号,便感受到一种心灰意冷、茫然到极点的酸楚。尤其是紧接着便是堕下万丈悬崖,更觉一颗心也似乎在随着主人公的身子一起急速下随。

被人喻为如梦如幻、本该十分美丽的初恋,真相竟是如此丑陋可怖,确实令人有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深刻绝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1月9日)

这一句话,又令人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临死之际,不也是这般呼叫:“宝玉、宝玉,你好……”然后便香魂袅袅的吗?多情人的沉痛,真是古今同慨啊。

总体来看,“射雕”的语言较为西洋化,作者敢于放开来写,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倚天”的语言更为古朴,优雅精美,却亦一般的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这么看来,语言笔法并不直接决定抒写感情的自然真挚。事实上,“射雕”中有过于西化而妨碍表达感情的,“倚天”中亦有过于执着于古朴而伤害了达意的情形。

例如,一灯追述瑛姑求情不得而杀死自己儿子那一段时,作者竭力要用西洋的笔法来表达出那一幕的惊心动魄。但这一人伦惨变的感情流露十分别扭,读时不太容易产生共鸣,总有一种与书中人物的情感有隔阂的疏离感,始终难以产生移情作用,代入角色。

又如“倚天”中张无忌为谢逊而向周芷若求情那一段,以前已讲过此处过份拘泥于一定要使用古雅的四六句式,以致使感情的流露显得不够真实自然。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由此可见,西洋的笔法也好,古朴的句式也好,只要用得恰到好处,用得真实便能诚挚感人,便是自然流畅的精美文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1月10日)

事实上,西洋笔法有时用得好,一点不逊于传统的四六句式。像“射雕”中有不少成功例子。最精彩的要算当郭靖葬了五个师父后,扬帆离开桃花岛时,书中写黄蓉的心情:“今后的日子永远过不完,难道就一辈子这样站在海边么?蓉儿,蓉儿,你可千万别寻死啊!”

这一句相当西洋化。试问旧小说中哪有这样直接呼告的句子?金庸写小说,除了一部“白马啸西风”之外,可以说从未用过这样代入感如此厉害的句子。一向以来,作者总是作为一个超然于书中人物、情节这外的旁观者,冷静、客观地描述书中的悲欢,从不代入书中人物来直抒胸臆。

唯有这一句,作者竟代入到黄蓉的角色之中,写出这等热血沸腾的句子,而且完全没有“黄蓉心想”等文字将客观的旁述与代入的呼告清晰地分隔开来。更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悲痛扑面而来,何谓防不胜妨。

这一段运用西洋笔法如此娴熟老练,令人叹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07, 22:46:29发表
张无忌叹朱九真这四字, 写的的确妙, 向来为我所推崇.  四不所言深得我心.

不是录入当年日记,我都几乎忘记了当年读这小说的此番心情。

日记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就像拍了一张照,将一刹那的心境永远地定格。若干年后重读当年心情,那种感受,难以言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kesin于2004-06-09, 19:46:10发表
我怎么感觉happy mm偏爱小妖女这样的角色。  

可能她自己就是一个,哈哈。

MM不要生气,其实我觉得你不是的。MM应该是一个很温柔细腻的好MM。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kesin于2004-06-09, 20:19:46发表
杨过虽深情狂放,但此人只是一味任性,完全不顾旁人感受,甚是不喜。

同感同感!我也觉得是这样。像“神雕”中写郭芙只不过是说他手脏,他就恨上她一家了。郭芙虽不是什么好鸟,但这样的狭隘小气,算什么男子汉大丈夫?

张无忌的个性虽然软弱,但我总觉得那最多只是弱点,不能说是性格缺陷。而他对别人那么关怀体贴,即使是对完全不认识的平民也是如此(像他对于要从万安寺救出六大派的人就得烧掉一些民房,觉得不忍),这份爱心之宽厚且不分亲疏,岂是杨过之可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kesin于2004-06-09, 20:37:22发表
想当年偶问心仪的mm最喜欢金庸笔下那位男主角,答曰:“杨过。”真是当头痛击阿。

杨过确实是比较能吸引那些花季少女(我指心理年龄,不是指生理年龄,有些女人,年纪一大把了,还是幼稚得很,净做些白马王子的白日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五:金庸小说中引用的诗词

(1月14日)

金庸小说中经常引用诗词。一般来说,诗词引用得是否恰到好处,精妙无穷,其标准在于所用诗词与作品的结合是否浑然一体,是否密不可分。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否运用自然,能及所引之诗词能否切情入景,是至关重要的。

要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金庸小说中大量引用古诗古词,也只有一部分能达到这个境界。而其它虽然达不到这种境界,但它们的引用为作品增添了古味与知识性,还是有益无害的,只不过从严格的艺术审视上看,它们的价值不大而已。

“书剑恩仇录”中引用的诗词相当多,大多是用来讽刺乾隆,确是很有趣。但精品毕竟只是少数,我认为大概有两处属上上之选。

一处是乾隆与陈家洛初次见面,二人间的关系十分奇特,一方面互相敬佩,另一方面又彼此争强斗胜,要压过对方。此处二人都引用了纳兰容若的词,要盖过对方。

说到纳兰容若,他的词在清代颇有名气,梁羽生十分喜爱他的词,经常引用,但并不见其精妙。“书剑恩仇录”此处并没有全首完整地引用,但寥寥两句,却已可见金庸的功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15日)

乾隆所引之词是写在陈家洛扇上的,道是:“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看词中一派我行我素,视世人毁谤如无物的狂傲,确实令人赞叹莫名。乾隆却并非取其本意,反而指斥是冷傲过甚,必无好下场。

陈家洛反唇相讥,以纳兰词答道:“大笑拂衣归矣,如斯者古今能几?向名花美酒拼沉醉。天下事,公等在。”一副恃才傲物、啸傲山林的名士气派。此处妙就妙在,陈家洛事实上并不是纳兰词中所描写的那样一介狂生。而他的悲剧根源亦正在于他根本并不能做到“天下事,公等在。”相反,他之参与反清复汉之举,本就是“天下事,我等在。”的明证。他以一狂士之身份而偏要去行“天下事”,其悲剧的结果,早在六和塔上与乾隆订盟之时已经种下了。

第二处精妙的引用,我则推末尾的铭文。文曰:“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这首铭文所蕴含的悲剧意味,甚至已经超出了“书剑恩仇录”一书的内涵,甚至可以说是所有金庸小说悲剧形态的一个总括或总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09, 22:07:33发表
就象黄蓉吸引做梦的少年一样。

不是吧?你在讽刺我?我可没有讽刺你的意思啊?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16日)

且让我们一句一句地分析。第一句便已是无穷无尽的愁苦,“愁”是“浩浩”无尽,“劫”也是“茫茫”无涯。歌曲本是轻快愉悦之物,却是“短”的,且已“终”了。明月本是喻为美好团圆的事物,却是“缺”的。

这开首第一句便已不凡。前半句是泛泛而写愁思,不是实在的刻画;后半句却都是实在的刻画,却并不以表面上忧伤的事物为对象,写的都是本来十分美丽、令人愉悦的东西,却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正是美好的事物却偏偏都不圆满,那无奈之情、惆怅之意方便浓更深。

第二、三句是进一步地加深那种悲痛茫然的情绪,而且扣紧了眼前的人事来写。“郁郁佳城”,写城之佳,其实是写佳人也。“碧血”一词本来是指为国捐躯、忠诚英勇之士,此处用于写香香公主,其实也是暗指红花会群雄。这就像香香公主的死的意义向上提升了。

紧接一句仍是写香香公主,但深一层看,可以看作是一个悲剧的象征。“碧血”本意指忠臣义士之血,他们蹈死不顾,为的固是心中之理想,但亦是因为内心有一信念,即他们为之牺牲的一切是值得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必能流芳千古。然而,这里却作了断然的否定:“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17日)

什么忠肝义胆,什么碧血丹心,都挡不住时间的冲刷,而成淡漠的记忆。紧接着的一句“一缕香魂无断绝”,又似乎予人以希望。碧血忠诚虽不可久,但深情厚爱却反而能长存于世。只是,香魂不绝又似是在诉说无穷的冤屈,仿佛是死不瞑目,幽怨不散一般。

最后一句更是进一步将那种茫然无告的迷惘推至顶点。“是耶非耶?”一句反问,将前面即使稍有的一点肯定都化为一片疑惑。“化为蝴蝶”作结束更是巧妙,不仅是实指香香公主魂化蝴蝶,也是对“是耶非耶”的一种回应。不农牧民是或非,一切都将化为蝴蝶——一种美好而缥缈的希望。

“书剑恩仇录”与金庸其它小说十分不同。尤其结尾处使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香香公主魂化蝴蝶,将之神化了。这一方面是受了小说本身取材于民间故事,不免带有民间故事所常有的美好意愿之象征;另一方面显然也是受了“梁祝”的影响。

只是,作品通过“铭文”将这种“魂化蝴蝶”的愿望作了“是耶非耶”的质疑,这浪漫主义的悲剧里又带着几分理性的色彩。这也许暗示了为什么金庸小说后来的悲剧都走向浪漫主义为表、现实主义为里的道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18日)

“碧血剑”中,据我记忆,似乎只有两处引用。一处是阿九思念袁承志时吟诵“诗经”中那首“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一处是盲子唱“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前一处引用比较平淡,不算十分精妙。后一处所引的词曲是极好的,对主题有十分深刻的揭示,事实上那也正是全书的文眼所在。不过,我认为安排得不太适宜。这首词曲即是点睛之笔,却让一个与文中人物毫不相干的盲子唱出来,出现得很突兀,消失得也很突兀,显然只是为了点一点题而生造出一个盲子,然后就用不着他了。

这种毛病,我发现在中国的古典古话小说中经常出现。为了某一个目的(如解开一个悬念,或解决一个矛盾),让一个与作品中其它事件、人物毫无关系的人出现一下,一完成任务就从此再也见不着这个人了。在结构上看,这样的人物安排过于随心所欲,露出明显的斧凿之迹。因为,这类人物的出现没有合理的必然性,人物的身份与行为也缺乏顺理成章的可信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1月19日)

这里我想拿“射雕”中的点睛之处比较一下,以进一步地说明这一点。“射雕”中也是借“渔樵耕读”中的“樵夫”唱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主题。但樵夫的出现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唱一首歌,他在书中另外还承担一定的情节。而且,他之唱歌,亦非“碧血剑”中那盲子一样毫无理由,十分突兀地唱出来,而是有着内在的合理性的。他本来就是叱咤一时的将帅,并非一个寻常的樵夫,那么他唱出心怀天下的歌儿,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时正值天下大势动荡不安的战乱之时,那么他唱出这兴亡之调,也是顺理成章的。这样,主题的揭示较好地揉合进情节的发展之中,虽不能说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至少比“碧血剑”中的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的生硬与突兀要好得多。

虽说主题笼罩情节,但主题与情节之间,决非是一面倒的控制。主题如果不能化入情节之中,与情节的设置格格不入;或为了急于突现主题而破坏情节的合理性,这都是功力未到家的表现。真正优秀的作品,主题与情节如水乳交融,不经挖掘与仔细的分离,是不能辨别出来的。

说实在的,点睛之笔固然有利于突现主题,但就小说而言,若能点得神不知鬼不觉,沉浸在情节之中的读者若非抽身书外不能发现,那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之作。

其余“飞狐外传”、“雪山飞狐”中引用都不多,就不说了。接下来是“射雕”,此书引用甚多,向以热闹著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0, 14:45:40发表
你的日记,不能用扫描仪扫下来吗? 这天天打字,太也浪费时间.

呜,不能让大家看到我小时候那么难看的笔迹。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4 09: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439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