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24, 21:54:49发表
我原本以为你要说那个杨逍只会迷惑无知的小mm呢。

不会啊。纪晓芙是金庸小说笔下我最敬重的第一女子,能使这样的女子钟情的男子,怎么会只是简单的能迷惑小MM?他虽有心胸狭隘的一面,但这正是真实的人性啊。

其实,金庸小说中比较优秀的女子,往往不是那些女主角,而是一些边角人物,只可惜因为是边角人物,难免着墨不够,没能写得深入人心。除了纪晓芙之外,还有“碧血剑”中的焦宛儿。我的日记中都有评论的,以后有时间一一的打上这里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5-25, 0:51:28发表
怪不得老兄的评论陈墨味实足. 根据阁下说好象很早就研究金学, 他是什么时候搞金学的,我倒还真不知道.

我想陈墨最早的金学研究著作是那本“金庸小说赏析”,这本书第一版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我记不太清楚了,但应该不会晚于1990年,距今14年了,你说早不早?只是当时可能引起的注意很少,所以没什么人知道。

其实陈墨的金学著作虽多,重重复复的不少,我认为真正值得一读的只有两本:最早的那本“金庸小说赏析”,以及较后期的一本“金庸小说艺术论”。看这两本就够了,其它都不必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5-25, 0:51:28发表
个人最喜爱的人物, 是张三丰.
    到了今天, 还是如此. 他没有门户之见和正邪的执着. 灭绝师太怎能相比.  他独创太极拳剑.为武学开劈了新天地. 他豁达诙谐, 生死宠辱不惊. 但爱徒之心,却又人之常情.  只身上少林求学九阳功, 更是胸坏坦荡.  武功书法, 只有张翠山可以领悟. 实在是最成功的一代宗师形象. 当时的想法, 真的是希望自己有这么一位师长, 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师长.

我后面会打出当年的日记,有一篇是分析“倚天”才是真正的“情书”(而不是“神雕”)。这部小说所描写的,全是为情所困的人(但这个情是广义的情,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等)。而书中唯一能“发乎情,止乎理”(不是“止乎礼”啊),重情而又不为情所困的,只有张三丰一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5-25, 0:51:28发表
这种女人没有分寸

哈哈,这一句评得最妙。就是这样。但我倒不至于痛恨,而是同情、可怜。记得耶稣说的话吗?“天父啊!请您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前面的日记说了,张无忌的“不忍”有一种宗教的境界,金庸写他原谅周芷若,为的就是深化张无忌的这一种性格特征。我在日记中也说了,张无忌的性格核心是“爱人”。圣经记载耶稣说那番话,为的也是表达上帝对世人之大爱。

总之,“倚天”的文字是中国古典主义的,但它的主题深深地渗透了西方文明的精神,这是它强烈而恒久地吸引着我的根本原因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5-25, 0:51:28发表
另一个痛恨的人就是宋青书, 虽然号称武当后起之秀,但是非不分,他对周的爱情,也不见得是真的爱情, 只是一种青年的冲动.但不会控制自己. 打死莫声谷. 还有脸在英雄大会上对二侠使用毒招.简直是衣冠禽兽.

极其同意!我在“偷换概念的黑客帝国III”的番外篇中对宋青书这一人物有很详尽的分析了,抄录于下,以示附和:

呃,忘了“倚天”中还有一个人物是用来表达“沉沦”的主题的,那就是宋青书。

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宋青书还是周芷若,其实他们的“沉沦”是有性格上的铺垫的(即其本性中早就包含了“恶”的因子),这与“1984”中很注意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对史密斯的性格中包含有向极权主义屈服的“恶”的因子(如自私、残忍、双重思想)的铺垫,是如出一辙的。

例如,周芷若第一次再见到张无忌时,是与蛛儿交手,就已经表现出她有工于心计的一面。因此后面她的转变,有读者认为是牵强,这实在是没有仔细地看作者在前面的描写。

宋青书亦然。他一出场,就已经有故作姿态,讨好灭绝师太之举。在被蛛儿讽刺时,他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灭绝师太是想问,但又忍住不问。殷梨亭是马上就问出口。宋青书却只是面上一红,连想问的念头都没有。

作者在这里已经是不动声色地对比了三人在性格上的不同。殷梨亭虽然已经是成名人物,却能不耻下问,是因为他性情温和(其实很有点像张无忌),即使对蛛儿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少女也自然而然地心存尊重。

灭绝师太也是成名人物,对颜面却顾惜得多了,但她内心深处还是有服人之能,因此一开始时就想问,但忍住;后来听到蛛儿的分析头头是道,又暗暗点头,在心里对她赞服。

可是宋青书呢?他连成名人物都还不是,就已经不能容忍蛛儿对他的讥讽,觉得是受辱,没想到要求教,只感到自己颜面受损了。蛛儿分析完后他的反应,金庸故意不写,只写灭绝的内心活动。这“不写”其实已经是“写”了,暗示了宋青书没有灭绝那样的想法。明明确实是对方胜过自己了,但因为对方身份、武功显然比自己差,就不服气,半点不能吸收别人的正确意见。这显示了宋青书那所谓的自尊心,其实是自大、自私、自恋,不能承认别人比自己强。

这就为他后来痛恨张无忌作了很充分的铺垫。他一出场时,张无忌处处显得比他弱(他是玉树临风的少侠,张无忌却是衣衫褴褛的俘虏);但事情发展下去,形势却完全颠倒了,张无忌渐渐显出处处比他强,甚至连赢得周芷若芳心这件事上也击败了他。

所以他后来的疯狂与“沉沦”,虽然是以失恋为直接原因,其实根本的原因是自尊心崩溃后内心深处的种种平日压制下来的卑琐本性一一浮现水面。这跟“连城诀”中的花铁干的情况是类似的,但我认为宋青书的形象比花铁干丰满、成功得多了。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很多电视剧的改编,都把宋青书改成其实本性不坏、只是因爱失足是败笔,对原著没有充分地理解。电视剧这样的改编,似乎是把宋青书改成了复杂得多的“圆形人物”,好像比原著要深刻。其实那是大错特错。原著深入到宋青书的性格内核,以“原罪观”为基础,以“沉沦”为表达的主题,那才是真正的深刻。宋青书的故事,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失恋”的爱情悲剧,而是一个复杂的人性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中,可没有我们最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实际上我第一次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觉得很奇怪,因为我感到此剧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其实平庸得很,艺术成就只属中流之作。根本原因就是它的主题很肤浅,是纯粹的爱情悲剧而已。怎么它会这么有名气?唯一的解释是,它作为爱情悲剧,煽情煽得很不错,很能赚人热泪。但缺乏深刻的主题的作品,是不耐咀嚼的,不可能成为经典之作。

反观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列、且带有爱情悲剧味道的“奥赛罗”,却是深刻得多的人性悲剧之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爱情使人嫉妒,嫉妒使人疯狂”的爱情悲剧,而是深入地刻画了人性的软弱、无知、卑琐、轻信等阴暗面的人性悲剧。嫉妒为什么能毁掉奥赛罗对苔丝德蒙娜的爱?是因为他实际上爱自己胜于爱对方,爱自己的颜面胜于爱情。在人的私心杂念面前,所谓伟大的爱情,是那样的脆弱与不堪一击!

然而,尽管如此,奥赛罗仍然不失为一个英雄。他在真相大白后,于爱妻面前自杀谢罪,这也是跟欧菲利娅的自杀有着共同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自己做错的事赎罪,更是暗示着对自己的人性中的阴暗性格的“拯救”。由此可见,这也是一个关于“沉沦与拯救”的人性悲剧。

其实,区分纯粹的爱情悲剧,与实际上借爱情悲剧的“表面文本”来表达人性悲剧的“潜文本”的作品,并不困难。纯粹的爱情悲剧,读者都是很容易代入的;但更为深刻的人性悲剧中的爱情故事,往往是读者不能代入的。“倚天”中宋青书的故事如此,这部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中的“奥赛罗”亦如此。(但明显的是,经电视剧改编后的宋青书的故事,却是比较容易让读者代入的,只不过通常读者不会选择代入不是主角的次要人物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5-25, 0:51:28发表
以和四不先生.当时年少,浅薄莫怪.

不浅薄啊,少年气盛,血气方刚,谁不如此?我有炽热的热情,与君无异。只不过,我更多一份冷静,更喜欢深思背后的东西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25, 9:06:41发表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是不是迂腐了点?(选择死亡还是欺骗这是个问题)

不,这是她“大道直行”的正直人格所在,这才赢得我的敬重啊。她爱得真,就是在师父面前也绝不隐瞒。这跟杨过不是一样的吗?我没有错!我就是爱了!

你想想,如果杨过在英雄大会上被郭靖、黄蓉质疑时,以其一贯的聪明取巧的性格先骗住大家,再悄悄的找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与小龙女成婚,阻力不更少?后面的一大堆麻烦不就免了?但这样的杨过还是杨过吗?这样的纪晓芙还是纪晓芙吗?她是女子中的杨过,却又没有杨过的偏执与张狂,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她许为金庸笔下第一女子的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25, 9:06:41发表
nono定义的优秀是什么?自尊自重,有责任感,有担当?
我很敬佩霍青同mm的说。还记得书剑中,有一段是说她一边要面对抗强大的敌军,一边要营救失陷的陈家洛香香等一干人,还要面对亲人朋友的猜疑承受强大的心理压力,而她从容以对,最后终于完成任务。我当时看得那个佩服哟,陈家洛真瞎了眼,这么好的mm不喜欢。

是啊。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这是陈寅恪的主张啊)。真心地爱人,但从不扭曲自己的人格。

霍青桐也确实值得佩服,但她在那场仗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是你说的那样是从容以对的。她的问题是眼光太差,干嘛要爱上陈家洛这种人?才智过人,但无识人之明,不是有大智慧的表现。在这方面,黄蓉可比她强了。

陈家洛不爱她,不是瞎了眼,而是像他那样的小男人,没有真正的气魄与雄风,根本就不敢去爱霍青桐那样的女“强”人。这跟后面“侠客行”中描写石清不选梅芳姑是一个道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25, 9:27:15发表
叹!我也是因为这点才敬重她的,但这种正直的性格有时对生存极度不利的说(杨过最多被人唾弃,哓芙连命都没了,唉!)

呵呵,所以我敬重她,但不会选她做我的妻子。不是说我像陈家洛那样害怕她太强,而是这样的人生存能力太弱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25, 13:05:12发表
人首先活着才最重要,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何况纪哓芙还有作为母亲责任在身,不悔还这么小,她怎么忍心就这样抛下。

但小说中是不能描写人物都如此现实主义地考虑问题的,那就不是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作品,而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呵呵,大家怎么争到这上面去了?

这些都是喜好的问题,很难争出一个是非曲直的。说杀人,“水浒传”中的李逵一斧头扫过去,杀死了很多无辜的人,却仍然是英雄啊。

反观“倚天”中的张无忌,连在救万安寺中众人要纵火会伤及无辜百姓的忧虑都有了,“爱人”爱到这种地步,则他之能宽恕周芷若,是可以理解的。这恰恰是我十分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拖泥带水什么的,是弱点,不是罪恶。世上哪有十全十美之辈?对自己不认识的人,在那个杀人如草芥的江湖之中,能有张无忌那样的“不忍”,说是宗教境界,信矣。周、赵众女迷他,有什么配不起的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一:张无忌与哈姆雷特
??
??(6月6日)
??
??再说回张无忌。提起他,大家先想到的是他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无巧不成书,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大家也是一提起他便先想到他的优柔寡断。我不禁想到,其实张无忌与哈姆雷特之间,实在有许多相似之处。
??
??他们都身负血海深仇,而这些仇恨又不仅仅是个人的仇恨,而是更牵涉到历史所赋予他们的重任。就张无忌而言,那是要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而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则是要“重整乾坤”。而不幸的是,二人都是典型的古代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优柔寡断、珍视感情多于成就功业的性格,都与他们要肩负的历史重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6月7日)
??
??不过,性质上虽是一致,程度上却大有不同。在张无忌来说,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他看到江湖上的机心险恶,成就事业所必须的坚忍决断都与他的人文主义性格完全格格不入,他在潜意识中模模糊糊地感受到这种矛盾的痛苦,他的内心的挣扎虽然并不明显,但在他与赵敏于小酒店中谈到对报仇一事的迷惘,可说是流露出了他心中的彷徨与为难。
??
??幸运的是,作者显然仍然对人文主义抱有信心。所以,张无忌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在受到冲击后并未崩溃;相反,在对赵敏的爱情的补偿中,还得到的修补和巩固。父母之死和周芷若的由善入恶这两件事,是对他这一信仰的最强烈的冲击;但明教的真面目和赵敏的由恶而善,却有力地支撑了他的信念。最后,他退隐江湖,甘心归于赵敏的爱情之中,正是他退守人文主义观念的必然选择。
??
??比起张无忌,哈姆雷特更为不幸。他的悲剧之惨烈,在于他的挣扎不是像张无忌那样停留在一个无意识的混沌状态,而是有意识的思想斗争。他那段长而有名的关于“活着,还是死去”(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正是这种痛苦挣扎的最直接而深刻的揭示。
??
??张无忌本身并不是一个文人,所以他之走上肩负历史重任的道路,纯粹是环境的推逼,他本人从无自觉去担负重任的意识。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青年,他的学识使他尖锐地意识到,他应该去自觉担负那个重任;他的教育令他的良知无法麻木地面对乾坤颠倒的局面;更何况,他那丹麦王子的身份更决定了他其实是别无选择。
??
??但偏偏他并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个重任。于是,良知与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了日夜折磨他的痛苦。他清晰地意识到这种矛盾,他强迫自己叛离人文主义的信仰而去应对命运分派给他的当一个历史英雄的任务。但他的根深蒂固的人文主义观念,却又总是情不自禁地占了上风。这就导致了他每每在抉择之际优柔寡断,不知道应该迎合历史的需要,还是恪守那已成为他的血脉的一部分的信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6月8日)

??比起张无忌,他更为不幸。张无忌的人文主义世界观虽受冲击,却在爱情中寻获了支持。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彻底破产的过程中,给予了他最大打击的却恰恰是爱情的叛变。
??
??哈姆雷特第一次受到的打击,是他获知父亲身亡的真相。再一次的打击,是他证实了他母亲果然参与了谋害他父亲的阴谋之中。但这一切都不算什么。最大的打击却是他听到未婚妻欧菲利娅亲口拒绝了他的求婚,原因只不过是她屈服于谋杀了他父亲而夺其皇位的僭主克劳地的压力。
??
??若说在哈姆雷特的心中,他父亲是正义的化身,父亲之被害正象征了正义的沦亡;而他母亲则是亲情的化身,母亲的堕落正象征了亲情的败坏;那么未婚妻欧菲利娅的屈服,正象征了在人文主义者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纯洁爱情也已经被玷污。
??
??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就是这样在他眼睁睁地看着人与人之间的纯真诚挚的感情,在邪恶的攻击之下节节败退之时轰然而溃的。
??
??张无忌之善良而被人利用,正如哈姆雷特之正直也成了他最后功亏一篑的致命之伤。他即使在装疯乔痴之时,满口讲的疯话,却句句是表述正义真谛的言语。而这些话却被剧中之人都判断为货真价实的疯子之言。这一情节的设计,不由得令人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那狂人的所谓“梦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6月9日)
??
??哈姆雷特的未婚妻欧菲利娅本来纯洁天真,也深爱情郎;却软弱平庸,不能坚持自己的感情与意志,不敢与恶势力抗争,竟在哈姆雷特最需要她的支持之际,向她父亲波隆尼尔屈服,违心地拒绝了哈姆雷特的求婚。
??
??在这一点上,她周芷若的无法坚持自我有相似之处。但她的形象比周芷若要略有光彩。当她意识到自己铸成大错之时,她唱着歌儿,走到河边的树干上,跳水而死,死得凄美之至,向这黑暗的现实作出了她一个弱女子所能作出的最激烈的抗议。
??
??张无忌与哈姆雷特都是缺乏政治才干的人。哈姆雷特空有满腔的改革黑暗现状的热情,却始终是孤身作战。他未婚妻的哥哥雷尔提糊涂无知,不辨是非,竟将僭主克劳地的挑拨离间信以为真,不仅不去向真正害死他妹妹的凶手报仇,反认定了哈姆雷特就是害他妹妹惨死的元凶巨恶,客观上帮助了僭主谋害哈姆雷特。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偏偏有着哈姆雷特所没有的政治手腕,不费吹灰之力就煽动起无知百姓的蠢血沸腾,与他一道起义,竟成了所谓的“历史英雄”。最后他死在自己亲手涂毒、本为毒害哈姆雷特的剑下,固是死有余辜、死不足惜,其故事却也令人浩叹不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6月11日)
??
??从前我十分喜爱“哈姆雷特”一剧,却始终不是很弄得清楚它的魅力所在。如今看来,此剧位列莎翁四大悲剧之首,确是实至名归。
??
??总的说来,此剧有三层悲剧内容:其一,主人公哈姆雷特殉难,这是最浅层的悲剧。其二,哈姆雷特的信仰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彻底破产,这是时代性的悲剧,反映了当时像莎士比亚这些文化人对人文主义世界观破产的痛苦而无奈的心境。但若推而广之,将它看成是人的信仰破产而导致的失落感和幻灭感,则更具有经典性的意义。其三,人的性格与命运(或历史)分派的角色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悲剧。这是此剧最经典性的内容,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此剧中最深刻的悲哀所在。
??
??有些所谓的“悲剧”,实际上只有类似于上述分析的第一层最浅层的悲剧,即仅仅是主人公的死亡。所谓“仅仅是”,是指主人公的死实际上是偶然的,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其死亡的背后并不隐藏什么特别的含义。像我曾看过一部名为“乌金血剑”的电视剧,其中的女主人公最后被奸人所杀。但那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从情节和主题等方面来看,她都没有死的必然。而事实上,她的死与不死,对于主题的表达完全没有影响。所以,这个所谓的悲剧的“悲”,便仅仅限于此了,无法再深入一层。那个结尾虽然是悲的,但整体而言却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
??事实上,小说中有许多人物的死亡都是偶然的,不过由于是次要人物,所以不成为悲剧。而主要人物偶然的死表面上构成了悲剧,却仅仅是因为他是“主要人物”而已,而不在于他的“死”。
??
??这种悲剧可谓肤浅之极,似乎只是因为中国人比较缺乏悲剧意识,连本来应该是悲剧的都硬是写成了喜剧,于是就出现了这种“逆反”的现象,故意把完全可以写成是“大团圆”结局的喜剧硬是写成悲剧。这种勇气也许值得称道,但这种类似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为写悲剧强写死”的做法,本身却没有什么真正的艺术价值可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这种勇气也许值得称道,但这种类似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为写悲剧强写死”的做法,本身却没有什么真正的艺术价值可言。
??--------
??如今回想起来,这种行径,其实可称之为“伪悲剧”。真正的悲剧,是要由主题所包含的悲剧意蕴来表达的。但如果一部作品的所谓“悲”,根本不是由其主题所决定,而仅仅是刻意地将作品中重要的人物写死,那就只是“伪悲剧”。
??
??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香港TVB电视剧中可谓屡见不鲜。而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中安排男主角之一杨威利平白无故地死在一个极其不重要的小人物之手,就更是其中的极致。
??
??田中为自己这种安排争辩,说他是想表明,小人物的行为也会重大地影响历史的进程,重要人物就不等于不会阴差阳错地死去。是的,历史或现实确实是如此。但是,文学艺术是什么?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历史或现实吗?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艺术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历史或现实,何来“高于生活”?
??
??诚然,生活之中,意外事故天天有,即使是重要的人物死于意外也是寻常之事。但小说之中岂可如此?以前我在“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一贴中谈及“兴唐传”写李元霸之死是败笔之作时已经指出,文学之中绝对是有“阶级差别”的。重要的人物(更不必说像杨威利这样的主角)是不能轻易地死去了,更不可以随随便便地死于“宵小”(即很次要的人物)之手。这当然是与现实不一样,现实之中是不会理会一个人物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意外发生的概率不会因此而有所不同。但小说可不能这样。否则那就完全违背了“主次有别”这一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创作原则。
??
??当然,田中说他想表达小人物也会重大地影响历史进程的想法,这并非不可。问题是,这个主题与此书其它地方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可谓“特如其来”,有似“空中来客”。也就是说,这样的主题表达完全缺乏必要的铺垫,那绝对是败笔。
??
??其实,我对于田中这样的说法,是深表怀疑的,即我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理由,而只是他用来应付读者的反对之声的一个藉口。明显的是,田中已经无力再把杨威利这个人物写下去,而还能不威胁到他所情有独钟的另一个男主角莱因哈特。杨威利的形象比那明显被神化了的莱因哈特更可爱、更可信,读者更容易喜欢上他,而不是作者一开始就特别加以眷顾的莱因哈特。莱因哈特的形象充满一虚假感,作者越是想把他写得美好,却反而越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同。为此,他只好“狠下心来”,凭借其作者相对于笔下人物那种“全能”的“上帝”身份,强行“灭”了他,以免他最终完全动摇、甚至颠覆了他更喜爱、却得不到读者同等程度的喜爱的莱因哈特。
??
??然而,田中如此“帮”莱因哈特“帮”得“出了面”,其结果只是令这部作品成了“伪悲剧”,在结构上更是失了大分,因为他不得不临时把杨的义子拉来顶替他的男主角的位置。真可谓“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在“主题”和“结构”上都水准大跌,有百害而无一利。
??
??事实上,杨威利一死,“银英”后面的内容我已经没有兴趣再仔细地看下去,匆匆翻完就算了。以后即使再重读此书,也以此为限,只愿重读与杨威利有关的内容,就当后面的情节都不存在。这就跟我看“源氏物语”那样,源氏死后的内容,对我来说(我相信对很多读者来说都是这样)是白写的。
??
??与“红楼梦”残缺而读者强烈地渴望能看到下文恰恰相反,“银英”和“源氏物语”却都是“多余”而读者无心再看主角死后的部分。日本古典文学和现代的通俗文学的水准,去中国的同类作品远矣,于此可见一斑——“源氏物语”不能跟“红楼梦”相比,田中芳树也不能跟金庸相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5-26, 14:07:13发表
张无忌当然也要受父母影响.  但即使如此, 在惨遭失去父母之痛的时候, 母亲要他报仇,他却只要爸爸妈妈活过来. 看来,仁心已铸, 金庸想把他写成魔头,也不能了.

其实最初的“倚天”版本不是这样的,是写张无忌发誓一定得报仇雪恨,大概是金庸写着写着,自己也心有所悟,最后没有写他报仇,到修订版时就把前面的部分也改成现在这个样子,使整个人物的形象能前后一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我看过一部香港电影拍“倚天”的,很早期的作品,只拍到张无忌父母自杀那一段,里面的张无忌就是大叫要报仇的。这部电影显然不是改编,而是它的文本是最早版本的“倚天”。陈墨评论这部电影时不知就里,骂那电影改差了,实在是冤枉,其实是很“忠于”原著的,不过那是最早的原著,不是后来的修订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26, 16:40:25发表
我也看过那部电影,李连杰演的,视觉效果非常不错,本来准备拍上下两部的,可惜上部票房不佳,下部就没接着拍了。
我就不明白了,上部的张无忌那么有自主意识,还描写他当了明教教主后想要干一番大事业,这样子的张无忌到了下部怎么转折哟。

不是那部,是很早期的一部,好像还是黑白片时代的作品,我是在本港台的“粤语残片”节目中看的,那里的片子都真的是“残”得很,非常非常早期。李连杰那部我也看过,不怎么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26, 16:55:59发表
我看的就是这部,好象是9几年的片子,到现在也有近十年了吧。
在我印象中,香港的武侠片都是瞎拍的,看看笑傲江湖被他们折腾成啥样子啦。

不是那部,我说的那部更早得多,应该是差不多与“倚天”的初版同时代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5-26, 17:03:38发表
恩, 这类片子没机会搞到了.

是啊,我也是靠看本港台的“粤语残片”节目才看得到,但现在本港台也没有这个节目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5-26, 16:37:45发表
原著现在觅不到. 倒是老查又起了兴致大改特改了.

我记得网上有个地方可以看到金庸的最早版本的小说的。

金庸现在的改,改得很糟,他有点老糊涂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26, 21:05:10发表
补充说一些,我认为赵敏始终未变,还是那个赵敏,并没有一个由恶入善的过程,她只不过是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知道要在什么环境下遵守哪套游戏规则。
她作为张的女友,必然要表现良善。我觉得她很象乱世佳人里的瑞德,后期的瑞得表现良好,平时工作认真,加入民主党,给慈善机构捐钱,多象个正派人呀。但就瑞德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只豹子,只是表面的斑点改变了,但本质还是豹子(本人始终未变),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不错不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26, 21:05:10发表
张无忌vs哈姆雷特

他二人当然不完全很一样。最重要的是张无忌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哈姆雷特是。金庸只是借他的行为(倒不是借他的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二:“倚天”情语赏
??
??(8月17日)
??  
??再说回《射雕》电视剧,郭靖那副傻不溜叽的模样倒演得传神,尤其他离开大漠与华筝分手那一幕,直笑得人肚痛,也可见他对华筝实在并无情意。不过,此剧在语言设计上仍然是不够完美。像铁木真得知王罕、桑昆围困他时,说了一句:“既来之,则安之。”这就太刺耳了。那时蒙古尚未受汉文化影响,铁木真又是从不读书的(原著中有明显字眼提及这一点),怎会用这句中国古人的话?原著中凡写及蒙古人的对话,总是尽量渲染出蒙古语言的质朴自然,避免掉汉人的书包,这是用心良苦的。
??  
??还有,郭靖初见黄蓉时说一句:“向来先敬罗衣后敬人……”。郭靖这傻小子怎么会说出这样一句历经忧患与世态炎凉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这又太不合理了。
??
??事实上,从前我看书,先是追情节,然后开始留意到整体布局、主题结构等宏观的东西。而近年来,我却越来越体会到一字一词运用精当的难能可贵。在无意之间,也越来越注意到文章、剧集中遣词造句的法度。
??  
??例如,我从前不喜欢岑凯伦的爱情小说,那是初一时的见识。后来在初三,有一次我为解闷而重看她的一本《幸运星》。就情节而言,仍然是千篇一律、无聊庸俗,但文字上却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岑凯伦的文风活泼清畅,节奏恰如其分,既不像琼瑶那样伤感忧郁,又不如亦舒那样节奏短促急快,是典型的香港文学的风格。就文字而言,她实在不愧为香港文学的代表。她的小说能流行一时,倒也并非幸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8月19日)
  
  还是说回《倚天屠龙记》,我始终觉得此书比《射雕英雄传》更深刻,更有挖掘的潜力。
  
  本来,电视、电台都刚播完《倚天》,我对这部小说已烂熟如流,本应放于一边,冷置一段时间,以免看得太多而熟极生厌。但不知怎的,脑中千转百绕的仍是魂牵梦萦着这部小说。电视才看完一个星期,我心中对这小说又渐渐萌生出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很想再看一遍。心痒难搔之下,又不禁翻开书页,这次一开始便由第二册的西域遇蛛儿这一段看起。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起从前曾感到这一段对话音韵优美,又想起曾有朋友说过,用国语念金庸文字,别有一番风味。我于是放慢速度,用国语逐字逐句的念出来,越念越觉音韵悠扬、节律和谐,可说是齿颊余芳、回味无穷。
  
  陈墨曾评述金庸小说中的情语为“奇异深刻、准确传神,同时又发人深思,让人感慨万端”。而我认为,这一段西域遇蛛儿,是他所有小说中最精彩优美的情语之一。
  
  这一段情语之美妙,不仅在于文字之“意”,更在于文字之“音”。张无忌与蛛儿一长串对话,用国语一一念出时,实有字字珠玑,“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这些对话,大多似有似无地押韵,倒更像一篇似散非散的韵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8月20日)
  
  不妨举些例子。
  
  如“是姑娘给我的饼子,我舍不得吃。”
  
  “我又不希罕你的饼子,只是我自己想起了一件心事。”
  
  “以前你妈妈常给饼你吃,是不是?”
  
  都有意无意地押上了i韵。
  
  还有不少是押a韵的,如
  
  “我妈妈以前给我饼吃的,不过我所以想起她,因为你笑的时候,很象我妈。”
  
  “不管她是好人坏人,她是我妈妈。要是妈妈还活在世上,我真不知有多爱她。”
  
  尤其这最后一句,念出来真有荡气回肠之感,那一份对母亲的无条件的眷爱之情,令人又是感动,又是心酸。
  
  还有一句:
  
  “阿牛哥哥,你愿娶我为妻,似我这般丑陋的女子,你居然不加嫌弃,我很是感激……”
  
  这一段更是句句押韵,而且音调按“阴平、轻声、去声、阴平”排列,念起来像是唱歌似的好听。
  
  事实上,这一段的对话里,作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大量使用“阴平”的字眼作句子结尾,有时也用“轻声”,使整段文字音调清亮悦耳,为整篇情节都渲染上一层如梦似幻的色彩。这跟书中要塑造出蛛儿奇幻古怪的性格,以及她和张无忌之间那份梦幻一般的感情是互相配合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作者:kernal 回复日期:2004-3-29 21:55:23
  你这个押韵的分析未免有点牵强吧,我猜金庸那时国语也不怎么样,如果他写的时候念只怕也是念的江浙一代方言吧。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3-30 9:25:08
  非也非也,绝不牵强。所以就说“成如容易却艰难”,真正的大师,其实一点不忽略技巧的运用,只是运用得好,不露斧凿之迹,使外人以为好像没有使用技巧似的。
  
  大量的我个人和从别人得来的经验都证明,写出成功作品的作家,对于遣词运句都是刻意地花费了心机的。在最细微的文字运用上,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句子字数的考虑。就汉语言来说,骈文中的四六句式是最佳的句子字数设定方式。金庸小说这一点很明显,自不待言。就我自己来说,写句子时用四六句式也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这种技巧已经化成了我的血脉。没有专门学习的人,可能觉得很困难,怎么可能一边写东西一边还记着字数应该是多少?但其实习惯了就一点都不难,其实已经成了一种本能,想都不用想,自然而然就大量使用四六句式。
  
  其二,就是文字的音律,即是否要押韵,是否要考虑平仄。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够。一位散文大家曾看过我的作品,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文章文笔不错,但文字的音律不行。当时我还觉得很委屈,说我写的可是散文、杂文,并不是诗词歌赋。但他回应说:“就是要当成诗词歌赋来写,文笔才能有音律感。”于是我向他讨教学习之道,他说熟背大量诗词,写时自然而然地化进行文中,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可惜我至今还是未能达到这个境界。
  
  看其他作家的评论,也可以知道他们对于文字音律的注意。如王小波曾有一篇文章是比较查良铮(他是金庸的堂兄,笔名“穆旦”,是非常著名的翻译家)和另一个翻译家对同一首西方诗的翻译。二人的翻译都是准确的,但查的翻译使用的字眼都刚强清越,从音律上传达出那一首诗的昂扬激烈的风格,因而是更高明的翻译。
  
  另外,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我出于凑热闹之心,也找了他的几篇作品来看,主要是散文和短篇小说。本来我一直觉得他之获奖,政治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确实也是如此),因此是怀着一种怀疑的心情来看他的作品的。但一读之下,对其文字音律感之强,惊为天人!我一开始的时候当然是默念地读的,但读着读着,觉得其音律感之铿锵有力实在是太强了,忍不住就开口朗读起来。这一读,真是读得血脉贲张,心情激荡不已。这是我从来没有感受过的阅读体验,一个作家竟能凭文字的音律感而不是文字本身的含义来达到这种震憾人心的力量!
  
  我曾思索过为什么高行健有这种操纵文字的音律感的能耐。思考的结果是,一方面他本人有天分,二方面最重要的应该是因为他精通法语。法国人一直以法语为最优美的语言而骄傲,这种骄傲倒并非完全是民族自尊心在作怪,确实是有点真理在其中的。法语要说得好,语调音韵是关键。高行健既然本身是一个作家,对于文字想来已经是有天生的敏感的,再加上熟习法语,对于文字的音律特别注意,也特别擅长,亦非奇事。
  
  还有,白先勇也曾谈到过,他小时候看鲁迅的文章,只是觉得文笔好,但以为那是天才之笔,一挥而就。到自己当了作家,写了很多小说后,才体会那些文字其实都是作家经过非常艰苦的斟酌推敲才写出来的,绝非一挥而就那么简单。
  
  我的一个老师也曾在课堂上谈到过,我们看优秀的电影、电视剧,见到里面的主角一举一动好像是漫不经心地做出来,却已美不胜收,但其实他们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刻意的设计之后才做出来的,目的就是要让观众产生那种“美不胜收”的感觉。只是伟大的演员能做到不着痕迹,令你以为是纯出自然;蹩脚的演员正是差劲在“做作”上,让你看出他是在刻意地演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5-29, 22:40:50发表
那都是少年时候的事情了.
  象到年读书读到随手一掌打坏墙壁的事情, 再也不会做了.
  过于拘泥于善恶之分,又会陷入当年郭大侠年轻时候对是非善恶的怀疑的障碍. 

   还是用空闻大师回答张无忌的话说:"但求人心之所安."  做人做到自己问心无愧, 也只能如此了.
    现在做人, 也就是这四个字, 问心无愧.

我想我是比较少年老成的,所以从来就不喜欢郭靖那样嫉恶如仇、黑白分明的人(但我敬佩这种人)。对杨过的喜爱,也就只是持续了从初二到初三那么短短的两年。我终生会喜爱的,还是张无忌的不忍与宽容。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0-6 02: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85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