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陶谦遗命的真实性, 一段想法,交付讨论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1 10: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按照〈三国志〉说,陶谦遗命别驾麋竺迎刘备领徐州,刘备推辞,陈登劝,孔融劝,然后刘备接受了,这段过程中,麋竺接受遗命并迎接刘备领徐州只有一句干巴巴的交代,说了什么,刘备回答什么,都没记载。倒是陈登和刘备的一对一答非常详细。

令我感兴趣的是陈登的第一段话“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这段话的语境明显和麋竺率州人迎接刘备,刘备推辞的语境不符合。两个人一见面,开门见山,陈述形势,才应该然后说”我们想让你来管理徐州“(欲屈使君抚临州事)的话,刘备推辞,就应该是”请使君勿辞“之类的话了,哪有再说”我们想让你来管理徐州“这样的话的道理呢。

大约这段文章是由如下两种来源不同的史料合成。

一是”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遂率州人迎先主领徐州“,

另一是,”陶谦死,陈登谓刘备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备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亦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后一则还有一段后续的在〈献帝春秋〉里面: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前者主要人物是麋竺,受陶谦遗命迎接刘备。后者的主要人物是陈登,劝刘备领徐州的是陈登,奔告袁绍的是”陈登等“,而无论是劝刘备的话,还是通告袁绍的话,都没有提到陶谦有遗命

陈登先说”欲屈使君抚临州事“,谁是”欲“的主语呢,显然不是陶谦而是我或者我们州人,刘备回答说袁术在淮南,“君可以州与之”,意思是你可以把州交给他,言下之意还是说给自己徐州的是陈登,孔融再劝说“百姓与能”,还是说把州交托给刘备的是陈登等州人。陈登通报袁绍,说“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还是和孔融一样说刘备是我们推举出来的,陶谦遗命在哪呢。

有没有可能是陶谦遗命麋竺,麋竺迎刘备。而陈登等不知道,自做主张去迎刘备,然后有上面这段东西呢,这样能说通,但毕竟太牵强,可能性不大。

我觉得麋竺接受遗命迎刘备为徐州牧是当时蜀人间流传的一种说法,陈寿取来和魏人记载的陈登事迹一起记入了三国志,结果产生了前后语意绝不相属的毛病。

一个旁证是之后不久陶谦心腹丹阳兵的叛乱

而刘备是陈登扶立起来的也使我们看到了下坯陈氏在徐州由袁术集团转向袁绍曹操集团的重大影响,结果刘备在吕布和袁术的夹击下失败了,陈登父子极力破坏吕布与袁术的联合,并最终,颠覆了吕布的统治。

(当时陈氏留名者除陈登陈硅父子外,还有陈[王禹],是陈硅堂兄弟,为袁术任命为扬州刺史,拒袁术不纳,兵败归下坯,后为吴郡太守,受曹操命讨袁术,为孙策找借口击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1 18: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清河公主于2005-04-11, 11:04:35发表
先生多疑了。《先主传》有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麋竺传》有谦卒,竺奉谦遗命,迎先主于小沛。”两个记载不矛盾。所以应该没有大问题。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列举的两种记载怎么可能有矛盾呢,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种说法安插到不同人的本传的结果。就好象曹真传说曹真和张合大破诸葛亮,张合传说张合和曹真大破诸葛亮一样(打个比方,不是实指),这个是不能互证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1 18: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眼镜兄的想法也有道理,但我觉得徐州本土与丹阳外来集团斗争之说作论据的材料还比较缺乏,赵昱,王朗,张昭都不是好例子,我觉得还是看作陈氏父子的个人行为比较合适

就说陶谦徐州刺史官属吧,最大的不过是治中别驾,别驾是糜竺,治中先是赵昱,后来赵昱当了广陵太守(《陶谦传》说陶谦疏远赵昱,所以把他下放出去当太守,这是不确的说法,《王朗传》说赵昱这个太守是和王朗一起被朝廷任命的,这才是正解),可见并没怎么特意压抑徐州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1 20: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建议读读《韩嵩传》,就会对朝廷加封地方刺史官属的情况有更深了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2 00: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诏拜嵩侍中、零陵太守”的意思是先拜侍中再改为零陵太守,不要以为是兼任,这是两种不可能兼任的官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2 03: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没读懂你表达什么意思,不好意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4 17: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侍中为加官也是不可能加郡国地方官的,“侍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侍从于宫中之意。

更何况自汉灵帝设侍中官署侍中寺起(后代门下省的前身),侍中已经不是加官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4 17: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清河公主于2005-04-12, 3:44:36发表
这个……

刘备和糜竺的传里的记载都不矛盾。陈登的小传里也没有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偶认为文字记载上没有矛盾

再说陶谦可不可能把州牧让给刘备。首先,陶谦之前给了刘备4000丹杨兵,于是刘备从公孙瓒那里投靠到陶谦部下。这说明刘备本来是陶谦的人。如果陶谦拉拢刘备只是为了抵挡曹操,那么在兖州出事后,陶谦就可以把刘备的兵再弄回来,但是他没有。这说明陶谦一直把刘备当作自己人。所以陶谦让位给刘备虽然是有些在意料之外,但是情理上也说得过去。糜竺告诉刘备陶谦让位的事,刘备当然不会随随便便地接受了,至少也要试探一下徐州人的意思。于是他拒绝了,这样陈登就站出来说话,说刘备应该可以领徐州,然后又去找袁绍。这样,有了陶谦的遗命,庶族糜竺的支持,士族陈登的拥戴,和袁绍的同意,刘备觉得方方面面都打理好了,自己坐领徐州应该没有大问题,于是就答应他们了。

刘备继位后,陶谦的部下并没有对他有什么不满。后来刘备出征,张飞和曹豹闹意见,所以许耽才向刘备倒戈,随即投靠吕布。

欢迎指正。

陈登传当然是不能再对这事有详细记载的,不然难免被人批评为“重出可厌”了

陶谦给了刘备兵让他抵挡曹操,曹操退走后,也是不可能再转口把兵要回来的,呵呵。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倒真会传为千古笑谈了  

最后关于曹豹反叛那事,曹豹本来是下坯的地方长官下坯相,刘备出征却派张飞镇守下坯,这说明什么呢?而张飞后来要杀曹豹,恐怕也不是两个人闹矛盾那么简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4 23: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loyani于2005-04-14, 20:11:21发表
首先要弄清楚,加官是荣誉头衔不在编制之内,了解此点再说其他。我是侍中,那么确实我需要伴随皇帝左右,出入禁中,赞导众事,顾问应对;如果我的侍中只是加官,那么只表明我“有”侍中的权利,不表示我“一定”要留在京里,和编制内的侍中一样天天去皇帝那里报道。

“(献帝)初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

此时侍中有定员,但加官者不在此列,“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者则非数。”

至于“汉灵帝设侍中官署侍中寺起(后代门下省的前身),侍中已经不是加官了”,我觉得是你理解错误,那只说明侍中有了编制成为了实官,但这和能否用侍中作为加官并不矛盾。

加官的概念,其实很容易理解。

问题是什么时候侍中变成荣誉衔了呢,说这话只能说明你对汉朝加官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建议你找本讲汉朝中朝官由来的书读读吧。如果你能找出不在京师的人,加官侍中的例子的话,我保证可以作为学术成果发表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4-15 08: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见仁见智吧

”重出可厌“是钱大昕评史书爱说的话,意思就是一个东西重复写,讨厌!

比如这件事,先主传已经说得很详细的细节,其他传就不能再重复,最多只能交代一笔,所以”陈登的小传里也没有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史书就应该这么写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02: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20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