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孟德献刀一事是不是有点不太严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公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60912
注册 2006-2-25


发表于 2006-7-16 21: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6-7-14 20:53 发表
董卓弄权,其实是依靠了其在京城的优势军力,在朝廷官员这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局面,前有丁原后有袁绍都敢起来反抗。


如马岱兄所说,董卓得以进驻洛阳,是因为他掌握了优势军力。
当初十常侍之乱时,董卓以诛逆为借口杀入洛阳。
救回少帝后,“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卓出入宫廷,略无忌惮。”(演义第三回)可见董卓是仗着军事力量赖着不走的,这就引起了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不满。
而董卓进京后独揽生杀大权,只知道用强权压制、威胁朝廷官员,而不是笼络人心。
朝廷中,有象袁绍、丁管(反对废帝)、伍孚(不满其残暴)、丁原之类和他公然作对的官员;
也有象蔡邕那样不得已而从之的官员(“卓命徵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曰:‘如不来,当灭汝族’” 演义第四回)
当然也有象王允、曹操那样对他阳奉阴违的官员。
总之,朝廷里面多的不是董卓的心腹,而是董卓的敌人~
所以王允在席上公然声讨董卓也不是不可思议的。何况王允自己也说了“今日并非贱降……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说明他已经是有心选择了一个适合的时机来表明心迹了。

另外,曹操真的是在众人面前对王允说出了献刀的计划吗?没有。应该说,想也知道没可能吧。
演义中,当曹操说出“……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示天下”这句话后,王允是“避席问曰”如何如何,某不才,没学过什么是“避席”,但猜想是“王允把曹操叫到了另一个地方”的意思,就算没有离开筵席,至少也是偷偷地商量,决没有“当众密谋”这样的事情发生。就算席间有董卓的人,也只能知道曹操有杀人之心,却不知道真正的刺杀计划……
但从曹操献刀时,董卓的态度来看,筵席上是没有董卓的人了。当然这也正常,董卓可没有这样的心眼。
如果说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曹操当众说要杀董卓这一看似鲁莽的举动了。我的理解是,当时曹操经过对形势的分析后,断定席间多数不会有董卓的细作。我觉得这个观点在曹操身上是适用的,因为他(表面上)本来就是董卓的人。何况要是董卓那边真的会有人监视,那么曹操无论是席间还是席后与王允密谋,都逃不过董卓的耳目,献刀之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曹操席间的言行不是鲁莽或年少轻狂,而是他一次胆大心细的赌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公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60912
注册 2006-2-25


发表于 2006-7-16 21: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夏侯长风 于 2006-7-14 14:20 发表
曹操勇气可嘉,董卓就显的太笨了,还没吕布聪明

同意夏侯兄的观点,
窃以为楼主太高估董卓的政治智慧。
很多楼主想到的,董卓未必想到。
事实也往往没有我没想得那么严谨,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偶然嘛!

还有关于楼主说的第一点……侍班阁子里那么多人,难保没人会巴结董卓这个观点。
某又不才,不知道什么是“侍班阁子”。只以为是一帮官场上的同僚好友……大概十来个哥们,平时一起处理朝政,谈论国事、家事,或者一起去游山玩水,喝上两杯之类……有一致的利益,甚至一致的追求(毕竟都是有地位的朝臣啊,能想象他们和董卓彼此不爽对方),总之多少有点儿感情的人……窃又以为,王允信得过他们很正常,他们之中没有人巴结董卓也很正常,就象王允不会巴结董卓一样(虽然连环计中王允有巴结行为,但那是后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公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60912
注册 2006-2-25


发表于 2006-7-18 14: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fk2 于 2006-7-17 23:40 发表
我觉得如果刺杀不成可以说被王允等人逼的,

这样说的话,曹操本人也难逃一死吧?
因为如果曹操要是真的忠于董卓,就应该先向董卓献上七宝刀,然后直接告发王允……董卓(或者是李儒)如果发现这一点,那曹操还是不能在京城待下去。
刺客行刺后能逃走的就算本事了,象荆轲刺秦那可是壮士一去不复返啊。哪里会指望扭转乾坤?
要是曹操行刺成功,可能自己的小命就保不住了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公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60912
注册 2006-2-25


发表于 2006-7-18 15: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7-18 14:39 发表
曹操是董卓的心腹,居然还会被王允请去。。。已经是bug了。

1。如果王允不知道曹操的真实身份,那么他居然在董卓心腹面前那么说,找死。
2。如果王允知道曹操身份,把他邀到那种场合,很可能会暴露身份。也找 ...

如果在二的情况下,“那种场合”里都是站在王允这边的人呢?
在下认为,朝廷百官,至少“侍班阁子”的旧臣中都是不支持董卓的,因为董卓入京,施威而不施恩,残暴不仁,作威作福,朝官和百姓有的公然反对他,有的被迫跟随他,有的对他阳奉阴违……曹操知道这一点,王允也知道这一点。
也就是说,王允和曹操之间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王允知道曹操与董卓的维系很脆弱;而曹操知道王允不服董卓。于是他们作出这种“找死”的事……

不知道这样能不能解释那个BUG?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10: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73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