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思考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0-3-14 17: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个应该发“三国史话”版。

就是完全真实的史料,也会因立场不同而有详略,给人误导。比如陈寿对董卓很反感,没说一句好;范晔则比较同情董卓,写了一句“其所亲近,不过校、尉”,如此董卓的形象就立体多了,呈现出多面化的特点。都是正史。袁术在《三国志》与《后汉书》的传记都很简略,主要批判其骄奢淫逸,自立称帝,感觉就一邪恶无能官N代。而看野史记载,刘备吕布几次后院起火,都有袁术一方的谋划,可见其人在谋略上有过人之处。这就是正史的不足,邪恶典型的长处通常也是略掉的,非独为尊者讳,乱者亦无好语。野史虽然常有脑补细节的嫌疑,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空穴来风的事情很少。刘备多次打败仗抛妻弃子跑路,《三国志》也有记载,有没有失散在民间后来团聚的子女,恐怕很难下定论,只不过不一定是刘禅罢了。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0-3-14 19:3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0-3-14 18: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 飞龙在世 的帖子

补充了三个史料例子。

对于矛盾的史料,史学界常见的做法是肯定其中一条,否定另一条。事实上很多时候两条史料都不全面,有硬伤的史料未必没有真实的成分,比较典型的就是郭冲之五事,和你列举的鱼豢刘禅走失史料。这些史料显然是由传闻整理的,有些可能就是谣言。但谣言中就没有事实成分吗?像这次疫情,可谓谣言四起。网络信息时代让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些谣言。最典型的就是李文亮事件,先辟谣再平反。他说病毒类似SARS,以史料的角度看就不可信,死亡率,发病症状,感染范围都是硬伤。但新冠病毒的传染力这么强,感染三千多医护人员,可谓超越了SARS。而且他想强调的是人传人这个事实,这点后来有无数史料可以证实。但至于怎样人传人,拥有第一手资料的他并有没有搞清楚。这点直到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也许要过好多年第三、四手史料才能给出答案。百年之后如何看待这条里程碑式第一手史料?所以迷信第一手史料,以硬伤判定史料真伪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容易误判很多真实情况。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0-3-14 19:3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0-3-15 11: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主说到李秀成《自述》的润色,以及主楼的讲的“政由葛氏,祭由寡人”沿用《左传》卫献公之言,使我想起了另外一则史料:

《武帝纪》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孙盛魏氏春秋云:答诸将曰:“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臣松之以为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凡孙盛制书,多用左氏以易旧文,如此者非一。嗟乎,后之学者将何取信哉?且魏武方以天下励志,而用夫差分死之言,尤非其类。

古代文史不分家,裴松之这段评论其实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史官治史的文体。鱼豢和孙盛都有这个习惯,以古史名句易旧文,颇多润色。那么陈寿是不是就原话完整实录呢?其实也不是。

先举另一个例子:

《孙坚传》:是时,或间坚於术,术怀疑,不运军粮。故术疑之。阳人去鲁阳百馀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江表传载坚语曰:“大勋垂捷而军粮不继,此吴起所以叹泣於西河,乐毅所以遗恨於垂成也。原将军深思之。”术踧唶,即调发军粮。

按陈寿的写法,孙坚是单纯地谴责袁术,然后袁术感悟,调发军粮。孙坚的形象很威严,袁术相对无能。孙袁联手,打仗的孙坚强势,搞后勤的袁术弱势。而一看《江表传》,孙坚另外的一段话是降低身份,谴责之余,以臣子的身份劝袁术深思之。这身份就反过来了,打仗的孙坚弱势,供粮的袁术强势。军事上讲,后勤决定战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再联系两人的身份背景,地位。《江表传》的补充显得很有深度,这样一写,反面人物袁术的大局观出现了,正面人物孙坚暴躁但现实讲分寸的性格也出来了。单纯看陈寿的文笔就看不出来这点。

回到曹操的例子,单看陈寿的文字,曹操只表现了英明果断的一面。实际上两线作战,要打时间差,风险是很大的,曹操有担忧很正常,他不是阿罗汉。诸将正是担忧这点才进言。而陈寿把曹操平凡的一面砍掉,只表现杰出的一面,是为了突出刻画他“超世之杰”的英武一面。这样写突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但是削弱了曹操的政治才能。动不动高高在上摆架子驳斥下属,在政治上是很不明智的。退一步讲出自己的担忧,是先肯定诸将之言的价值,然后再补充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样说服力要高得多,诸将听命办事的积极性也会高一些。否则就是“良佐日远,予智自雄”,萧衍晚年的取败之道。曹操在官渡前夕,许下诸将大量通袁的情况下,要架得住,政治才能是首要的。而陈寿的写法看不到这点。

裴松之批评孙盛所化用的是《左传·哀公二十年》:“勾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用夫差来形容曹操固有不当,但用勾践来形容刘备却不无不当。刘备的屈身伏志、顽强坚韧可谓胜于勾践。曹操虽然一时失察,但后来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点。我认为孙盛这么写也不是空穴来风,只不过他写得简省没有引用更多的史料。

还有一个我印象很深的案例,是陈寿写逍遥津之战前的张辽:

《张辽传》: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

《李典传》: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从陈寿的文笔来看,貌似张辽一番冷静分析,李典便慨然以公废私了,于是张辽智勇双全的高大形象就出来了。而看后世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七》:

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魏公操之征张鲁也,为教与合肥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乃权至,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进等莫对。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李典素与辽不睦,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

张辽的分析根本就没有打动大家,这可能与诸将的军事水平有关,也与他平素的人缘有关。然后他直接怒了要出去单干,这个时候李典才慨然以公废私。而陈寿对此只是简单的一句“辽恐其不从”一笔带过,为张辽讳。由《资治通鉴》可见张辽的智谋并没有那么高,而且脾气比较暴躁,情商真不算高;李典的军事才能也没有张辽那么高,是素知张辽暴烈强势的个性,才慨然以搁置私怨,以身犯险。对于此战张辽很有把握,李典则并不是那么有把握。而且李典善良,张辽暴躁,两人私怨多半是张辽理亏,这点还有其他史料为证。

《三国志》位列前四史,史料价值相当高,然而陈寿之笔与真实情况依然有这么大差距,可见时人批评他删裁过度,并非虚妄。《三国志》同样是虚虚实实,讲文学性塑造英雄的,并非一味实录。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0-3-16 14:4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20-3-16 14: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7 飞龙在世 的帖子

说到站传主立场,我在#2举陈寿,范晔对董卓的立场差异,同样是贬低,史料取舍都有差异。张辽也是,陈寿对他有好感,在李典的传记里依然要打掩护,这点就比不了司马迁。没有其他史料佐证,后世读史者要了解真相就很难,争论会非常多。

乾隆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搞了一个经史子集的体例,我认为放在历史研究上很有价值。举个例子,孔子编的《春秋》可以称为经,明褒贬;左丘明写的《左传》可以称为史,掌握时空观与细节;儒墨道法农等诸子百家作为这段历史的专业分类也要看,了解时代背景,社会全貌;然后就是个人文集,了解孔子,左丘明等人的用词风格,感情喜好,政治倾向之类个人色彩。如此经史子集综合下来,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就比较全面了,方能跳出前人的宣传口径。当然,对学力与时间的要求很高,通常陈寅恪这样的大师才有这个能耐。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20-3-16 14:4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0 09: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33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