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中叶,迎来工商业繁华的时代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9-6-7 09: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7世纪中期,荷兰就有商船1.5万艘,而且大部分是远洋船。对比同期中国,前往菲律宾的远洋船才四五十艘。可见明朝的所谓商业繁荣,主要是内河运输以及陆运,主要是内需而非出口。这效率比海运低很多,成本危险也高很多。因此明末会出现西北灾荒,东南无援。

事实上明朝商贸繁荣的仅限于江南沿海,并未深入到内地。经营海外出口的,是王直,郑芝龙一类的走私海盗,以及西方的商人。

另外,沈廷瑞的《东畲杂记》和瑞丰的《南浔丝市行》都是清朝的,后者甚至是道光年间的。这与你前一帖的结论正好相反。清朝那么封闭,一样有工商业的繁荣,然而这种繁荣并未对社会科技产生什么影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9-6-7 11: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 三国赤壁周郎 的帖子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起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官本位。我读过明清盐商兴衰的书,盐商势力兴盛的时候,乾隆都感叹,“盐商之力伟哉”。然而各路官府纷纷把盐商当提款机,从平定金川,到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乃至伊犁屯田,盐商的报效超过三千万两白银。而作为全国盐商的大头,两淮盐商更是“不辱使命”,累计拿出一千多万两。盐商首领江春,一到水旱赈灾,百万两银子的事项,指顾立办。1789年,江春在贫困潦倒中黯然辞世,江春晚年家业衰败,关键原因是长年接待皇帝下江南的铺张靡费和无穷无尽的报效捐输。 商人除了捐官,没有什么出路。事实上,官商勾结导致盐价飞腾,走私横行。经济彻底朝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清朝如此,明朝也是如此,汉朝即是如此。今天也没有多少改变。中国很早就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但养分被皇帝已降的各级官员吸干了。因此只能重复王朝循环

所以明朝到了末年有李自成,清朝有洪秀全,而美国立国两三百年,一次州级的农民起义都没有。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6-7 12:0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9-6-19 09: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6 hahaku719 的帖子

民国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率才11%,诸如北宋时期就有30%之类的说法,是没有统计基础的,不过是通过只言片语进行猜测罢了。至于苏杭不种粮就更无稽了,明代初年苏州的田赋是全国第一,故称苏松税赋半天下。从《大明—统志》记录的各州府的赋税情况来看,苏州府一枝独秀。

明末,虽然经济发达,但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太大。苏州一地秋粮的总量就超过了湖广、山西、陕西等省(万历六年)。(资料来源:《国史大纲》739页)直至康熙年间,苏州田地赋税依然是遥遥领先。

中国历代对于经济方面的研究就很匮乏,这几年向西方看齐,跑步出成果,整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出来。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1 05: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47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