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13-9-19 14:42 发表
有些称号就是部落名,可以代代继承,这很正常。
但传说中吃断肠草而死的是神农氏,跟后来黄帝并提的是炎帝氏,这两者在西汉以前都是两个不同称号,也即不同部落。
神农炎帝大约是王莽时合流的,一般认为出于 ...
确实如此。神农氏,少典氏什么的“氏”字一省略就搞不清楚到底说的是个人还是氏族,更不要说第几代了
上古的东西确实很乱,查了下《帝王世纪》,感觉跟《太平御览》相似,以资料堆积比较明显,炎帝、黄帝的出身都找了两种记载,皇甫谧也没有注明出处,显得就比较凌乱。不过后世有人考证“炎帝八代,五百三十年”出自《路史.后纪》,而且称《古今通系》、《帝王世纪》都因之。介个考证下去就比较繁复了
不过翻翻《周易乾凿度》(郑康成 注)
【明成汤、帝乙之功】
孔子曰:自成汤至帝乙。帝乙,汤元孙之孙也。帝乙则汤。殷录质(王者之政,一质一文,以变易从初,殷录相次质也)以生日为名顺天性也。元孙五世之末外绝恩矣。同日以乙,天之锡命疏可同名(仁恩已绝则不能避,故小。殷以是日同,故曰天之锡命矣)。汤以乙生嫁妹本天地之义,顺隂阳之道,以正夫妇。夫妇正,则王教兴(正夫妇者,乃所以兴王教於天下,非苟也)。易之“帝乙”为“汤”,书之帝乙,六世王。名同不害以眀功(易与尚书俱载帝乙,虽同名不相害,各以眀其美功也
这就比较扯蛋了。貌似“避讳学”流行起来之后,祖宗的名号就不能乱用了,而与之前史料衔接出的状况,似乎并未细查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3-9-19 20: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