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官渡曹军兵力新解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4-27 23: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官渡曹军兵力新解

官渡曹军兵力一直是三国史上的疑云。始于刘宋裴松之:

《武帝纪》: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馀万,馀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於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馀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

裴松之的质疑理由从军事角度来看是合理的,论据是充足的。但他显然没有考虑政治因素。

官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拉锯战。袁绍搞政治比曹操成功,军事能力也不比曹操差多少。为什么要说政治因素?赤壁之战孙权拿出血本也不过三万人给周瑜,而曹军甫败,仅孙权北上淮南的兵力就有十万;刘备东征孙权两线布防联营七百里,不过四万人而已(注1),五年后诸葛亮趁曹丕新死首次北伐按却有二十万众(注2)。形势一旦逆转,主君与旗下豪族们达成共识,兵力动员的效果就有这么大差距。

PS:南飞以为袁曹主要差距在于治军与决策。这两点袁绍与曹操比有致命的差距。

注1: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注2:诸葛亮集载禅三月下诏曰:“……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讬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

官渡之前袁绍先失战略先机,后折损两员先锋名将,初战受挫。按一般情况来看,战势已然转向。然而袁绍渡河之后主力决战,却是老曹大败,被迫退守官渡。能够完成这样的逆转,足以证明袁绍非易与之辈。

为什么说官渡实际上是一政治战呢?关键点还在“公兵不满万”。从军事角度看,曹军官渡的总兵力不可能只有一万的,从军事角度分析是不可能的,对此不管古今都提出了很充分的质疑。一般认为,曹军有三四万,袁绍军十余万,兵力对比是1:3。

但是,“公兵不满万”并非孤证。《荀彧传》亦有言:“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别人也许搞不清状况,文若是管后勤供给的,曹军有多少兵力发多少口粮他怎么可能搞错?所以,愚以为此中别有文章。如前人分析,官渡双方总兵力十五万。以曹操兵不满万的记载来看,十分之一是说得过去的;倘若把曹军立场动摇那两三万加到袁绍的兵力上,那就一点夸张也没有了。

从老曹遇刺,官渡战败后缴获通敌书信无数来看。若说曹操当时实际能掌控的兵力不满万员,也是有理有据的。

重温下荀彧的分析:“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楚汉相持最后谈和,双方划鸿沟为界,项羽先退,张良陈平这些坏蛋撺掇刘邦毁盟追击。虽然刘邦终其一生也没有击败过项羽,追击战也败得很狼狈,但项羽却因为韩信的增援而一蹶不振。最后垓下突围才八百人追随。可见军事失利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军心散了。天下政治形势彻底逆转。荀彧以楚汉争霸为例对比,着眼点就在政治上。

三国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私兵制,战争形式与中世纪欧洲贵族战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国王直辖的兵力在阵营总兵力里,数量上并不占多数。为什么曹操奇袭乌巢时只带五千兵力去偷袭有一万兵力驻扎的乌巢?为什么张郃判断曹操亲自出马必克淳于琼?为什么郭图判断可以直取曹操大营?南飞以为,关键点正在于曹军有三四万之多。

张郃认为曹操亲自出马,兵力至少也应该比乌巢守军多,所以不救淳于必克;而郭图认为曹操"兵不满万",亲自出马的话曹营那些三心二意的联军是守不住的。乌巢即便被烧还能坚持几天,曹军大营被克可立刻宣告政治上的胜利,然后发动总攻。如此则曹操在河南的势力将全盘瓦解。袁绍正是考虑了这两点,才决定分兵两路。然而这种貌似周密、实则模糊了重点的对策却恰恰被曹操算计了。

曹操清楚大营必须留足嫡系,才镇得住场子;而乌巢他亲自去,少带精锐也有机可趁。老曹预计到袁绍得知乌巢被袭,一定会派援军的,同时也不会放弃偷袭大本营的机会。所以曹操实际上只带了不到总兵力的六分之一奇袭,这样张郃自然攻不下本来就很坚固的大营;而淳于琼又轻敌大意——这个情报与投奔的许攸不会没有关系。最不济自己也有把握突围出去,不至于满盘皆输。故因此而出奇兵,风险最低。

可以说官渡战役,曹操是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胜,袁绍则正好相反。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2-4-27 23:2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5-1 09: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 小兵1234 的帖子

呵呵呵,大家观点基本一致嘛。建议小兵看看日本战国史,里面有很多战争细节,国史一般没有细节,只有误解。日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本阵”,我觉得相当于三国时期主将直接指挥的部队。放在官渡就是老曹手下那一万人

其实官渡形势有多险恶,看曹营三个人就知道:孔融公开唱投降的调调,程昱直奔家族根据地,荀彧把粮草管得老曹前线都没存根了,还跟老曹忽悠没事,还没到山穷水尽、奔亡逐命的时候。前线天天被压着打,后方天天剿匪平叛粮食运不上来。老曹这日子过得……

以前读到坑杀七万伪降,南飞也有点嘀咕,现在终于觉得老曹也是人啊:心狠有余冷血不足。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2-5-1 10:0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5-2 20: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 小兵1234 的帖子

呵呵呵,小兵涉猎的范围也很广嘛,我是没定量计算过。东汉的兵力组成如何仅看曹魏时期户口统计就能猜到,全国在编的口数从6000万锐减至两三百万,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汉末饥荒战乱导致人口减少90%。

怎么可能。

记得陈群有句话讲得很精辟:“今日天下人口不过汉末一大郡。”朝廷威信扫地,散户都被豪强兼并了吧。魏晋时期所谓的名士奢靡到令人发指的程度,钱从哪里来?还不是从不上税的农奴身上挂下来。我记得贾谊还是谁说过西汉那会儿朝廷之法宽比三代,豪强之法酷于亡秦。汉末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一个古罗马奴隶社会,五胡乱华,本人觉得就是报应。皇汉不灭,天理难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5-3 20: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兵1234 于 2012-5-3 10:16 发表
漢帝國本來不是這樣的。
是因為三國戰亂跟飢荒,所以人們才為了溫飽跟尋求保障,才成為豪強的奴僕、部曲或手下。
你想要是漢武帝時還是光武劉秀,那個大臣還是豪強,手上要是數千家奴或私兵,不被操家、誅九族啊。

话虽如此,不知小兵看过《汉书.酷吏传》没,

《王温舒》: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以九月至,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
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
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入偿臧。奏行不过二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尽十二月,郡中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
求,会春,温舒顿足汉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杀行威不
爱人如此。

《严延年》: 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虽子贡、冉有通艺于政事,不能绝也。吏忠尽
节者,厚遇之如骨肉,皆亲乡之,出身不顾,以是治下无隐情。然疾恶泰甚,中伤
者多,尤巧为狱文,善史书,所欲诛杀,奏成于手,中主簿亲近史不得闻知。奏可
论死,奄忽如神。冬月,传属县囚,会论府上,流血数里,河南号曰“屠伯”。令
行禁止,郡中正清。

这种动辄“流血十余里”,“流血数里”的砍法,只能说皇汉基因有问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5-5 17: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兵1234 于 2012-5-3 22:04 发表
我有些不明白,這不是每個追求中央集權的皇帝都會希望手下官員幹的事嗎?

包拯并不是这样做的,海瑞也不是。只有周兴与来俊臣这种丧心病狂的人会坦然视之,他们的下场你应该知道吧。上天并不鼓励不择手段,因为不择手段作恶远远多于为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5-8 12: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當然不應該動輒誅連九族,但回過頭想,一大族有數千戶人口(我是指他們自覺同宗,有共同宗祠而且居所甚密、甚近);又或是一豪強、地主擁有數千家丁。都足以稱之國中之國,對皇權跟政府來說都是極大潛在威脅。
所以皇帝手下包拯、海瑞之流要有,來俊臣之徒也不可少(不得不說武后以奸臣鬥老臣,以老臣除奸臣這幾手棋,下地非常棒)。

看到你的回帖,我很感慨,小兵兄。几年前的话,我会很支持你的见解。现在我越发觉得,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也更深邃,很多历史事件如果以三百年,或者五百年的尺度来观察,以全球的视野代替一国一地的视野,看到的历史完全不同于书本上所评论的。

坐拥数千户的豪强们,催生了贵族文化。贵族又分封建贵族与奴隶贵族两大类,前者在西方和日本催生了近代民主与资产阶级文化,在中国爆发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后者在西方繁衍出如烈焰般照亮黑夜的希腊罗马,以及俄罗斯文化,在中国则是魏晋风流,碟血的Party。南飞以为,高水准高品质的文化在以小市民,自耕农为基础的大帝国里面,历史上是缺乏生命力的,是后继乏力的。虽然这一时期帝国文化的繁盛能够催生如李白、苏东坡、兰陵笑笑生这类光采夺目的几个超级牛人,但这种牛人的出现往往宣告帝国文化没落的开始;纵使再出现白居易、辛弃疾、曹雪芹这种划时代的明日之星,也无法力挽狂澜,阻止他们所在时代文化凋零的颓势,相反他们过于高大的背影让后人更倾向于放弃追赶而选择另辟蹊径。有些东西不是两三百年能够酝酿出来的。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2-5-8 13:1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5-9 22: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兵1234 于 2012-5-9 07:06 发表
我只是站在皇帝角度,希望統治什麼樣的國家。
至於文化發展、創新、民族生命力,我就沒想過。
我預設正常掌權者心態。
1.開國皇帝心態,功臣、貴族跟土豪最好都慢慢沒落,由我的血脈形成皇族成為新的貴族體系 ...

即便如此,以康熙为例,皇权加强到“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对自己对家族真的还是那么一本万利么?正如前田庆次所言:“若无登九品莲台之欲, 亦无堕八万地狱之罪。”曹睿削光宗室如何?朱元璋杀光功臣又怎样?到头来还不是禅让靖难一场,天下哪有一劳永逸的好事。长治久安,靠的不是一两个圣主明君,而是从上到下齐心自律,是曰礼乐教化以文德服人。

后人不会追忆那无邪的动机,以及崇高的理想,只会反复八卦那段血腥的过程。则天陛下留下无字碑,拿破仑自嘲滑铁卢,非自知无以知人也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2-5-9 22:3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5-12 10: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2 小兵1234 的帖子

孔方兄讲的很有道理,从封建宗法体系来看,朱元璋理论上已经失败了。老朱有五大政治理想,前俩个是为了防止皇权旁落:1.严禁太监干政,彻底失败;2.严防宰相擅权,可以打70分。后三个是为了保持政局稳定、百姓安稳:3.砍功臣,削藩镇搞中央集权,可以打80分,经过朱棣完善宗室外镇制度能够打99分;4.严惩贪污,基本失败;5.廷杖文人,60分吧,实在不好看。普及法制与教育介个成果实在有点拿不出手,算了吧。稍微盘点一下,作为帝政时代两个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之一,最后总分能及格不?搞点理想就这么艰难

廷杖文人的出发点。大概是为了防止宋朝文人政府对外敌孱弱,对百姓刻剥的弊端,但后面发展成东汉以来三次党争中最乌烟瘴气的一次,算是太监干政没防死。不过这也没办法,太监也不用,大臣信不过,文人打屁股,要维系皇权不搞警察特务统治太不现实了,所以锦衣卫必须有。然而干这见不得光的活儿有把的人怎么能跟东西两厂没把的人比,所以两厂最后过渡为克格勃力主朝政,实乃势之必然。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2-5-12 10:5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5-13 10: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兵1234 于 2012-5-12 14:55 发表
任何制度一定都有它的缺点,没有后人也会钻研出亏码。
老实说,我的观念很野蛮也很简单,皇帝好比老大,军队好比小弟,国家好比地盘。
我唯一在意的是,有没有人敢在未得我同意情况下,收保护费;至于我的后代 ...

呵呵呵,有点小国寡民的感觉。人至察则无徒,在2/8原则下,不怎么现实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2-5-15 20: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兵1234 于 2012-5-15 01:26 发表
可惜我這套要用的對象,不是分立小國,而是統治全天下的大帝國。
也因此我勢必必須國中之國、世家大族跟權臣進行屠戮;同時為避免有力軍閥產生,地方部隊必定編制較少、缺乏訓練、兵將亦不相屬。
我會下親信禁 ...

小兵兄,北宋就是这样的,跟你所表述的理想体制基本无差。镇压方腊还能凑合,对付金军是动辄“惊溃”,从长城一直退到长江,最后皇帝躲到海上漂了N久才脱险。我印象中最主要的不同是宋神宗搞变法的时候,有一大臣理直气壮滴反驳:“陛下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与百姓。”文人之无耻,那是相当有传统的

只有小国寡民的状态下,国君才能军政大权一把抓,然后又能躬亲治理百姓。一旦地盘大了一个人忙不过来,必须分层的时候,就会产生新贵。从世袭贵族,到豪强地主,到官宦世家,到书香门第,再到清末胥吏。蛀虫是怎么也杀不尽的。管理者从来都是只对授权者负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2-5-15 20:40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6 10:0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53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