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随笔]侃侃刘备与吕布的道德观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4 11: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随笔]侃侃刘备与吕布的道德观

一直以来看了很多厚非两人人品的文字,甚不以为然。岁末休养,顺手码点小字。兴之所至,随笔而已
--------------------------------------分割线-----------------------------------------

一、刘备

先说刘备。以前偶对于大耳朵频繁换主那一套也不大感冒,虽不至于逆反到如时下票友一般,动辄将玄德殿划入“反复小人”那一类,总的来说是不大同情此人,不厚道。

然而在琅邪每每看到以“先主殿处处受欢迎”的反驳史料,一层疑惑倒是长期挥之不去:玄德公何德何能以至于此涅?后来对先秦诸子读得多了,魏晋名士的派对也慢慢看了些,之于玄德公的行事准则以及其带来的明星效应算是有了点心得。一言以蔽之:刘备遵行的是“道合则侍之,道不合则去之”的典型先秦士子出仕准则。这一点在《孟子》之中有大量的论述(注1)。

而魏晋时代又是一个名士风气盛行的时代,最推崇“圣人避乱世”那一套杨朱理论(注2)。所以刘备信大义而又轻去就的做法对各路诸侯实力派来说,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鱼饵,比“微子去殷,韩信归汉”还要有宣传效果。所以不管识才不识才,一旦大耳朵落魄来投,都有人将其人视为珍宝,奉若上宾。

是以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反而名声不减反增,正是三国这个时代畸形的社会风气所决定的。孟子所谓“圣之时者”,用在刘备身上也不算太过分。

PS:想一想要不要批判下此人后期信仰动摇呢?还是算了吧,转入下一章

二、吕布

吕布的行事准则与刘备正好相反,具有非常鲜明的游牧特征。近年有一本畅销书对游牧民族的道德观念描写很细致,叫做《狼图腾》。狼的特点是:贪婪重利,弱肉强食,忠于理念而手腕灵活,吕布为人正是如此。

狼王由强者出任,老弱前任淘汰,故冒顿杀父登位而匈奴心服其能。吕布杀丁原董卓则天下诛之;对他自己来说,并不觉得强者为王很过分,只是想不通为何自己大义灭亲却惨遭“关东诸侯都欲杀布”的悲剧。殊不知中土道德的底线高于他自己的道德底线:

《孟子·万章下》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不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性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从待遇来看,刘备属于异姓卿,而吕布属于贵戚卿。刘备有没有反复谏之,南飞不知;不过在残汉之际,不这样做更高名望,更有视功名如粪土的宣传效果。吕布与董太师有父子之名,废董之举按古义是可以做的,但手刃还是太过。伊吕之立,霍光之行,尚不伤及嗣主性命,何况奉先针对的乃是恩主。

不过吕布后来对刘备的一忍再忍,却是有些幡然醒悟的感觉;然白门楼上被其落井下石,对两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不过,草原狼终究没有沦为被驯服的宠物犬,狼总是带着尊严死的。纵然时运不济,也不需要由猎物来同情。


注1:《孟子·离娄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注2:杨朱的原话找不到了,不过庄周也有类似的观点,借来一现,《庄子·人间世》: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1-2-4 15: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4 15: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1-2-4 13:21 发表
吕布姓刘也一样死得很惨,失败是自找的,死也是自找的。

时代不信奉武力,偏偏任性妄为。

吕布多次对刘备忍了再忍这话就是南飞的不是了,吕刘之间的恩怨到刘备落井下石的做法有着相当鲜明的因果关系,就是 ...

1.魏书曰:诸将谓布曰:“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布不听,以状语备。备心不安而求自讬,使人说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

2.《吕布传》: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於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这段时期吕布打刘备一共就两次吧,第一次偷袭,第二次夺马,期间还有第三次?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1-2-4 15:1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4 15: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11-2-4 13:06 发表
吕布的遗憾是
1、不姓刘
2、失败了

呵呵,失败了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杀杀姐姐可不可以展开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5 14: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11-2-5 01:52 发表

展开太长。
主观上吕布这种杀董卓后一度无限接近最高权力核心的人是很难放下身段如刘备那样甘心丢弃地盘乃至妻子儿女逃窜的。
客观上吕布早已勇名在外,和各路猪猴是平级的关系。因此各路猪猴对其既要防范又要利用,没有利用价值就要除掉,绝不能让其尾大不掉。比起籍籍无名名看似人畜无害,一旦站位脚跟就收买人心反客为主的刘备,吕布起点太高了。

非常赞同杀杀姐姐的分析。不过我认为吕布很长时间内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无限接近最高权力核心了,倒不纯是王允把他当刀客,他自己恐怕也没把自己当个人物。这才是吕奉先最悲情的一点。若大耳朵有这个运气,王霸之略早就施展出来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6 22: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闳骏 于 2011-2-6 00:46 发表

我是不懂,因为你说的我一点都不懂···
1,请问,刘备和刘璋是什么关系?主从关系吗?
2,曹操和献帝什么关系,刘备奉献帝的衣带诏能算卖曹操这个主吗?请问曹操这个主和献帝这个主,谁的名义大统上的主? ...

嘿,吕布杀董卓也有献帝诏书:

《董卓传》: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馀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如果刘备可以从“大统”上豁免,吕布也可以。大统这种东西,宋朝以后才开始有那么点意思;三国时代谈皇权大统,属于方向性偏差,对社会背景的认识还停留在《演义》的层次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1-2-6 23:0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6 23: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11-2-5 23:08 发表

王允也并不纯把吕布当刀客。吕布王允两人都是并州人有同乡之谊,吕布的并州军是王允可以仰仗的唯一武装。所以在董卓死后吕布王允两人是共录尚书事的待遇,这已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级别了。吕布当时没意识到作为一个军阀有自己的地盘才是根本,等吕布意识过来后对自己地盘的执念太强烈却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在董卓死后的那段时间刘备吕布换一下位刘备不会比吕布做得更好,凉州系武将反攻长安不是以刘备的意志为转移的。

王允当时膨胀很厉害,脑袋没有这么清醒。杀蔡邕是一点,逼反凉州兵是第二点:

《九州春秋》:胡文才、杨整脩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脩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於是二人往,实召兵而还。

吕布以战败罪杀掉李肃是非常不明智的,就这样牛辅部溃散之时对王允来来说也是一个大逆转。这些战略转机王吕二人没有把握住,而刘备则很有可能抓住。刘备在徐州哪有犯错误的机会,一次失误就致命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7 22: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嘿嘿,诏书这东西可不是我提出来的···
吕布和董卓,丁原属于什么性质关系,更别说,吕拜董为义父···
而刘备和曹操之间却没有如此性质的关系···
另在问句···难道君臣父子大统的关系是在宋朝才出现的?
那么在宋朝之前,君臣父子之间是属于什么样的关系呢?
你让我很迷惑···宋朝之前是母系社会呢,还是宋朝之前是民主社会?

嘿,是谁讲的对我来说不重要,在下看不顺眼,就会以板砖拍之。

吕布与丁原是啥性质关系?刘备与曹操又是啥性质关系?你说得出来不

唉~不懂就问是个好习惯,但是南飞很懒,对于态度不够谦逊的小朋友们,不大喜欢耐着性子扫盲。科举之前君王之下只有恩主,基层干事的主要对顶头上司负责,知道了不?

PS:声明一句,本人对黄口孺子大放厥词滴行为,很不感冒。90后有胆气很好,但是对待学问,还是需要把心静下来。表那么轻浮,衔根灯草就想飞了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1-2-7 22:2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11 15: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闳骏 于 2011-2-7 23:04 发表

黄口孺子大放厥词,这句话我还是奉还给你吧···
我是90年后?嘿嘿,阁下你凭什么断定我的岁数呢,连史书有史有据的事情你都可以睁瞎眼放厥词···
吕布和丁原是什么关系,上下级的关系···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刘备和曹操什么关系?是吕布和丁原的那种上下级吗?黄口孺子大放厥词···
刘备被陶谦举为徐州牧,为一洲之主···是在与吕布的争斗中失败后投奔曹操,求助曹操夺徐州···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同列,吕布与曹操夺兖州,曹操得袁绍派朱灵统兵相助,而败吕布,夺回兖州···
而曹操助刘备夺回徐州,不过袁绍当时势大而未夺兖州曹操基业。而曹操势大却未归还徐州刘备基业···
这2者的性质一样吗?
无知小儿,大放厥词,无知无畏出来满嘴喷FEN···

呵呵呵,闳骏小朋友口口声声强调自己读过历史,这倒是让南飞有了点兴致,一句句来。

1.吕布与丁原

QUOTE:
吕布和丁原是什么关系,上下级的关系···

嘿,读书读这么肤浅是不行滴,光背书于考古或许有点用,于历史没啥意义。看着

《英雄记》:原子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

丁原是个老粗,出身寒家,才知书而已。因为自己文化低,所以官至刺史也少任命属吏,想必是怕被猾吏蒙骗。正是由于对吕布甚见亲侍,非常信任,才选拔吕布做心腹主薄。这是典型的恩主选拔故吏的关系。闳骏小朋友没看过这一出史料,《三国演义》里面韩馥让翼州时自称“袁氏故吏”总该有点印象吧?现在了解汉末故吏对恩主而言意味着什么了吧:近乎家奴

2.刘备与曹操

QUOTE:
刘备和曹操什么关系?是吕布和丁原的那种上下级吗?黄口孺子大放厥词···
刘备被陶谦举为徐州牧,为一洲之主···是在与吕布的争斗中失败后投奔曹操,求助曹操夺徐州···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同列,吕布与曹操夺兖州,曹操得袁绍派朱灵统兵相助,而败吕布,夺回兖州···
而曹操助刘备夺回徐州,不过袁绍当时势大而未夺兖州曹操基业。而曹操势大却未归还徐州刘备基业···
这2者的性质一样吗?

嘿,陶谦与孔融算哪把夜壶,他们俩有啥资格举荐刘备做徐州牧?徐州是他俩家产么,什么时候又成了刘备基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汉天子何在?袁公路自举为天子那一出闹剧,不知道闳俊小朋友以为如何?

再来看刘备受吕布曹操之恩:

A.先谈吕布之恩

《英雄记》曰: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备闻之,引兵还,比至下邳,兵溃。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布令备还州,并势击术。具刺史车马童仆,发遣备妻子部曲家属於泗水上,祖道相乐。

《魏书》曰:诸将谓布曰:“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布不听,以状语备。备心不安而求自讬,使人说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

《吕布传》: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固然是吕布对不起刘备在前,但吕布三度救得刘备性命,最后却换得其人落井下石,闳骏小朋友说说,这是啥德性?

B.再谈曹操之恩

《先主传》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

《先主传》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刘备也是两度被吕布打到穷途末路来投奔曹操,虽说谈不上故吏,但客卿两个字是跑不掉的,比晋文公流浪到楚成王那里做客惨得多,最后还得靠老曹亲自出马夺徐州地盘。给他兵给他粮甚至给他援军都没把地盘守住,更不要说打回去。换别人摊上这号主,敢放心把徐州一州之地交给他管理?正如丁原不让吕布将兵,自然也有他的考量

袁绍资助老曹夺回兖州,眼见形势不利,就让老曹送子为质到邺城。讲通俗点这个就是要变盟友关系为旗下外样大名,以后倘若不听指挥是要撕票的。而老曹不仅没有做这种事,而且表奏天子给大耳朵一路加官进爵,可以说让其人捞足了政治资本。出入同行更是大见亲侍。说老曹相当于刘备恩主一点也不过分,同样是知遇之恩。相比丁原之于吕布的差别仅仅在于刘备当时名气已经有点了。

那么,刘备如何以死报答这“知遇之恩”的呢?“退避三舍”何在?我们都知道,刘备的回答是车胃之死,不是他自己的死。闳骏小朋友又以为如何呢?

最后顺便再教你一点上网的基本规矩:冷嘲热讽与轻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滴,但人身攻击与粗口在哪里都是禁止滴。对于前辈好心指点的东西,要虚心学习,表拿起鸡毛当令箭,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不用继续学习了。懂得这些基本素养才不会让别人老感觉你还是一小朋友,知道不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1-2-12 16:5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11 15: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闳骏 于 2011-2-11 15:45 发表
呵呵···
懒得和你争了···
刘备收容丧家之犬的吕布,让吕布得以安身,却反被吕布夺了基业···
这最重要的两者关联,你视而不见,却一味强调后来的关系···
谁是小朋友很难说,但这种做人的道理放到 ...

嘿,我还以为能够一硬到底,搬出史料反驳,原来也是个郑屠模样,两拳下去就开始告饶了。也罢,放你一马~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12 17: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嘿,马甲兄出手了

QUOTE:
没有吕布这一次对不起,刘备也不会有后面三次机会给他施恩。并且别忘记,吕布不救刘备,刘备就没命了?这个命题南飞小朋友也最好证明证明。

即便吕布三度救得刘备性命,也是拜吕布的对不起所导致他刘备三度身处险境。这种情况还不允许刘备对害得自己尽失家业,极度置身险境的家伙落井下石?这是啥德行?

嘴巴一动就好像吕布只是一次轻轻的对不起刘备一样,刘备动他姓吕的买马金都操起铁蹄揍飞了,吕布动他刘备的一个郡刘备只是动动嘴皮就成了“啥德行”?这价值观,这牛逼观,简直杠杠的。

你有本事就证明刘备三度险境是自找的跟吕布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那刘备的落井下石自然就是不厚道之尤也。

第一次刘备后院起火是吕布煽动的?让袁术打得找不着北,在广陵搞到士卒大小相食这等绝境,才老着脸皮回去向吕布求救。然后吕布给粮给兵,自己亲自出马把袁公路揍回老家,难道不是解了大耳朵倒悬之危?

袁术要来夺徐州,刘备在前线跟他掐个旗鼓相当,此时曹豹兵变,双方天平会不会倾斜?这出事的第一责任人是老张,第二责任人是不是刘备?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吕布恐怕是懦夫行径吧。

而且,刘备坐领徐州在战略上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当时袁绍与曹操盟好正密,他既然得到了袁绍的承认,之前又察举过袁谭孝廉,老曹那一线其实并没有太大危险——出了状况可以找盟主和稀泥嘛。本来大耳朵还比较担心袁公路来抢地盘,结果被孔融那个书呆子一阵风吹得脑袋发热,以为自己很牛叉搞得定,结果悲剧了该怪谁呢?既然不信任吕布,把吕布调到广陵去守南门多好:既搞定了袁术,吕布也削弱了。明知道吕布与曹操有夺地之仇,还把对方调去守西面,不是摆明了招老曹来干架嘛,削弱吕布的意图未免太明显,以为天下诸侯都是傻瓜啊?这种眼高手低的布局真的看不出与后来那个“王霸之略”怎么挂上钩的,也许老刘正是经过此役痛定思痛吧。

更何况,刘备对吕布有恩,吕布一直念着这点。刘备出门,曹豹兵变;后方起火,吕布过来救火有啥不对?至于救完火之后谁当徐州老大,这个本来可以由大耳朵说了算,谁知他仗打败了,自己又心虚,居然一口认小弟缩到小沛去了。看看别人王允怎么做的,差距啊。吕布这个人,就不能把他太当回事,他还没长大,嫩着呢。只能说老刘在基层待了太多年,被小人整怕了,早没了“我做天子,当以此为冠盖”的气度。

QUOTE:
托成这样了。。  
沛一个地方守什么?刘备本来就被打飞了,回去收散卒而已,能有什么作为,连夏侯敦亲率的曹家军都被揍飞了,仅仅靠个散卒加沛就想让刘备独立抵挡吕布?开玩笑去吧南飞?
曹操对刘备算是客气,这点可以毫不掩饰的说。但是恩主么?远远算不上。刘备在曹操帐下几次被下属讨论生命安全的时候,你觉得恩在哪里?就是“不干掉你”就是恩了?笑话。一个兵权啊没有闲赋在许都的豫州牧、左将军叫恩的话……

刘备在这种根本无法与曹操原从属平处的情况下,又在攻打吕布,帮助曹操夺取徐州的事情上贡献过自己的力量,恩惠还完,该咋样咋样了。当然,南飞对于刘备在帮助曹操的一系列事情中所立下的功劳,当然是视而不见的,必须刘备自己死,才能报曹操之恩,那是何其强盗也。

老曹当年杀回兖州也只有三城啊,精兵不过万人,怎么就把吕布赶跑了呢?这人与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马甲兄把刘备当老曹属下?大耳朵为啥要和老曹原从平处?很明显刘备地位要高一筹嘛。老曹若是也这么想,恐怕不会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许刘备当时面上把自己当个喽啰,心里还巴望着当个外样,但老曹对他的礼遇近似于谱代大名(说白点,就是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的关系),结果吓坏了。这只能说是一出喜剧,很搞

程昱是想干掉老刘,但郭嘉反对,而且老曹明显倾向于“收英雄平天下”。后来郭嘉自己经过观察,发现刘备深不可测,说的也只是“宜早为之所”,而不是直接杀掉。所谓“备终不为人下”,说明把刘备手下当家臣是不可行的,迟早会因此结仇;再引用古语“一日纵敌,数世之患”,说明一旦结仇危害甚大,所以才需要“宜早为之所”。也就是说,郭嘉的意见是把刘备外放出去当外样大名,跟刘表留张绣驻守宛城一样:不仅给独立的兵权与行政权,而且给相对独立的外交权。曹刘相安,仅此一道。老曹那会儿也脑袋不清醒,以为自己真能够“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完全没有察觉到刘备与自己在政治理念上的巨大分歧。刘备与吕布,恰恰前者适合当外样(事实上刘备在刘表下面当谱代都还算比较老实),后者适合当谱代,可惜所遇非人啊。

一言以蔽之,刘备用不了吕布;曹操用不了刘备,不敢用吕布。曹刘不能力统一天下,岂非必然?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1-2-12 18:2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6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1-2-12 23: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嘿……现在流行侃大山,不流行拿史料说话了么?灌水都灌到史区来了。很抱歉,我老人家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还是喜欢欺负未成年人,你们还有本事上来咬我一口啊?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1-2-12 23:06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7 23:0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79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